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继续努力?
世界上或许真的有商业天才,但是绝对没有天生不适合从事商业的人。我因为从小生活在
一个缺乏商业气氛的环境里,加上后来受到了重义轻利的传统文化影响,对于商业一直比
较排斥,高考和考研的时候也从来不曾考虑过经济类专业。可是,造化弄人,我毕业以后
却偏偏不得不从事了商业。在深圳工作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更何况我在大学里从来不曾学
过广告策划、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所以,我只能不断地学习,甚至连上下班坐公交车上
的时间也不放过。而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原本排斥商业的我竟然喜欢并习惯了商业的游
戏规则。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是乡下一所中学的老师,后来在我的煽动之下来了深圳。他原本很不愿
意从事与商业有关的职业,还想做一名老师或者干类似的工作。可是,在深圳想不下海都
会被海水卷下去,这个朋友后来还是做了一名业务员。可是,他或许是典型的不具有商业
天赋的人,大半年下来不但毫无工作成绩,而且为了工作倒贴了一大把钱进去,欠了一屁
股债。
有一次,他心灰意冷得对我说:“我真希望某次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算了!”我一时间
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只好说:“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就算被车撞死也要被奔驰宝马撞
死,不能被桑塔纳撞死。而深圳的奔驰宝马那么多,就算被奔驰600或者宝马760撞死也亏
大了啊!你就算真想被撞死,至少也得瞅个机会逮着一辆倒霉的劳斯莱斯或者加长林肯。
”朋友一阵无奈的苦笑。
可是,他的苦笑在不久以后变成了最灿烂的欢笑。他的一个客户一次性订购了他400万的
产品,而老板付给他的提成亦有20万。局外人或许会说是因为他时来运转了,可是我作为
一个目睹了他整个奋斗过程的朋友,我知道这个结果是多么来之不易并且理所当然。或许
这中间确实有运气的因素,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年代。用娱乐天王吴宗
宪的话来说: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然而,我这位朋友的成功更多的应该
归因于他从一个不适合也不善于经商的人转变成为了一个商业精英。
商场不忌讳任何神话。只要你给自己这样的机会,并且朝着目标不断地努力,相信你也完
全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如果你希望有朝一日在商界大展身手,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可
以为此做准备了。不管你是什么专业,都有必要适当学习一些关于经济、经营和市场等方
面的知识,并通过《中国经营报》、《南风窗》、《南方周末》之类的大众报刊杂志大致
了解目前中国各个行业的情况,还需要对身边的经济现象勤于思考,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
商业思维。
商机无限,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不管你现在是大学几年级,请从现在开始准备吧
。我期待着你用睿智和毅力缔造商业时代的奇迹!
三、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既然是概率,就存在不止一种可能性……如果是选择学术,冷门专业比热门专业更容易获
得成就……跨专业几乎早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大学之间的实力之争到了考研考场
和人才市场原来是那样的微不足道……
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在这个现实的社会,
蓝领还是白领其实跟面子毫无关系……要想知道需要学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留意招聘信
息……很多专业因为不具备专长的有效性,所以成为了屠龙之术……专业技能好比是鸟的
身体,而专业以外的特长就是鸟的翅膀……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无法逃离这样一个问题的拷问:社会需要的究竟是专才还是通才?十
个百分之十和一个百分之百,究竟哪一个在社会上更受欢迎?
在学生得出答案之前,很多大学已经为学生做出了选择。继上海交大、深圳大学等少数高
校率先开始实行通才教育以来,通才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找到知音,只按院系不按专
业招生的做法变得越来越普及。甚至有很多学校将自己的优势学科强加给完全不相关专业
的学生,譬如铁道学院让外语系的学铁路交通,地质大学让法学院的学地质构造,似乎这
样一来自己的学生就全部是通才了。
可是,什么才是通才呢?要通晓多少个领域算得上是通才呢?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做到通
晓一切,尽管李敖自称“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但他肯定有很多不太
明白的地方。所以,通才的“通”肯定是有个限度的。但这个限度是什么呢?任何一所实
行通才教育的大学都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很多大学在做出实施通才教育这一决定的时候未必经过了审慎的考虑,也可能他们
考虑的出发点不一定是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很多大学决策层的人根本没有过校园围墙以外
的工作经历,对于别人的这种经历又未必感兴趣,所以他们其实并不知道社会真正需要什
么样的人才,只是突然发现“通才教育”这个词语非常流行也非常适合用来捞取政绩,于
是争先恐后地出台了通才教育的相关措施。至于什么是通才、学生能不能成为通才,这是
他们来不及去考虑的。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大学生究竟应该按部就班地等着被学校培养成所谓的通才,还是应该
自主地选择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走下去呢?如果是选择后者,那又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
路呢?
几乎在任何一个搜索引擎输入“专才”和“通才”这两个关键词,都能找出一大堆论述二
者关系的文章,很多场大学生辩论赛也曾将这个命题作为辩论的主题。可是,这一切都并
不能给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生具体性的指导和建议。辩论赛基本上都是一个极端的错误对
垒另一个极端的错误,无甚指导意义自不待言。而很多专门论述二者关系的文章却过于中
庸,容易犯“各打五十大板”的毛病,说一大堆专才和通才各有什么优势又各有什么劣势
,长篇累牍却只能让人云里雾里,看到最后发现什么具体性的结论都没有。
我不是身怀多年招聘经验的人事经理,更不是博学多才的专家学者,所以我无法动用五花
八门的理论来长篇大论,我只能基于我有限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出提出一点建议,难
免浅薄,但也明确。
术业必有专攻
一个萝卜一个坑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导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也因此而越来越“退化”成一个工具。工厂
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都不过是在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对于流水线上的其它环节,他
无从可知。一个鞋厂的工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十年或许也不知道一双鞋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如果说工厂是一台大机器,每个工人就只是这台机器的一个零件而已,至于其它零件是
如何运转的,他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
写字楼里的白领虽然看上去并不是在机器轰鸣的流水线上工作,但他们却照样被精细的社
会分工定格在非常有限的工作领域里。做产品的往往没有机会接触市场,做市场的则很难
知道产品的策划和推广,做技术的更难有机会接触到技术以外的工作。在部门内部仍然存
在细致的分工,做产品的可能只局限于某一类产品,并且只负责前期策划、品牌包装或其
它某一个环节。
我原来曾经在一家外资企业任职。这家公司采取事业部的组织结构,每个事业部独立负责
一块业务范围。我当时在其中一个事业部担任产品经理,负责几个省份产品的开发和维护
。我的团队只有几个人,包括产品策划、文案、美工、音乐制作人等。这几个人都独当一
面,每个人的工作相互关联却又彼此独立,分工非常清楚。文案不可能为美工设计图片,
美工也不可能去为音乐制作人编几曲手机铃声。而我同样受到了分工的制约,不清楚其它
部门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自己产品的市场推广细节,因为这已经是市场部的事情了。对
于公司的财务、人事等方面的事情,除非公开,否则更是无从可知。
在这样一个跟流水线毫无区别的工作环境中,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最首要的只可能是
他能否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美工就算没有任何文字功底,而且对于音律一窍
不通,只要他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设计方案,他就绝对是一个优秀的美工。相反,就算一
个美工既能帮文案写点文章,又能帮音乐制作人编些铃声,但如果他设计的图片不够专业
,那他就只能收拾东西走人。
任何公司招聘的时候都是按照职位来招人的,决定一个应聘者是否能够被聘用的也只是他
能否胜任这个职位。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必须先明确你要填的是哪一
个坑,用人单位再来考核你是否适合这个坑。如果你不适合,就算除此之外有很多个坑适
合你,你也照样只能被拒之门外。
我曾经面试过一个美术系的毕业生,她应聘的职位是美工。因为她有过同行业的工作经验
,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女孩子(当时我们部门的几条汉子早就给了我“最后通牒”
:下次招聘一定要优先考虑美女),所以我在跟她交谈不到5分钟的时候就准备聘用她了
。但出于招聘的起码原则,我要求看她的作品。她给了我一个U盘,里面有很多非常精美
的设计作品。但是,尽管我是外行,我还是能感觉出那些作品风格不大统一,于是我让她
当场给我设计一个宣传单张。本来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万无一失,但她的表现却让我非常失
望。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并且设计的作品比较粗糙,距离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还有一
段距离。
我向她表示了我的遗憾。她难过地对我说:“我承认我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美工,但是我
有过同行业工作经验,除了做美工,我还可以参与产品的策划,而且我文笔也不错,适当
分担文案的工作也没有问题。”我问道:“那你能够胜任产品策划或者文案的工作吗?”
她看着我,摇了摇头。我能感觉到,迷茫和怅惘正从她的眼中轻轻地拂过,尽管她的双眼
是那么迷人。如果她有任何一个方面的专长,我都会聘用她。如果她成为我这个团队的一
员,大部分时候她的中餐将是免费。可是,我拿着她这个萝卜实在不知道该放进哪一个坑
。
所以说,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十个百分之十并不是百分之百,而是零。
千招会,不如一招熟
我刚来深圳的时候有一位上司曾跟我强调过这样一句话: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时过两年
之后再来回味,堪知上司用心之良苦。这位上司曾从事过很多个行业,干过的职位他自己
恐怕都数不上来了。一转眼10年光阴就在频繁的跳槽之中悄然流逝,而自己仍然不精通任
何一个行业,当别人问他是做什么的,他自己也答不上来。干过那么多行业那么多职业,
没有一个是自己精通的。在深圳,如果你不在某个行业认真地连续干上一年以上,别人是
不会承认你有这个行业的工作经验的。
在频繁跳槽的这10来个年头当中,无数个机会与我这位上司擦肩而过。他曾经是方太厨具
的“开国元老”,可惜没干多久就辞职了。当年他的同事当中一直留在方太的如今早已成
为公司的高管,每年的分红用来带着全家老小去国外潇洒一回绝对绰绰有余。后来我这位
上司又进入了一家房地产策划代理公司。当时专业的房地产策划代理行业才刚刚在深圳兴
起,而他当时工作的那家公司拥有多方面的资源,很多进入那家公司的人都在几年后自立
门户并迅速发展,有的甚至后来居上“学生”超过了“老师”。所以很多行业内的人都把
那家公司称为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行业的“黄埔军校”。可是,我的那位上司还来不及毕
业就退学了。这是他后来最后悔的一件事情,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也早已拥有自己
的产业了吧。
后来,他终于决定回到地产行业安定下来长期发展,并再三叮咛我不要重蹈覆辙。可惜的
是,我让他失望了。我很快就离开了那家公司并离开了地产行业,紧接着的是接二连三的
跳槽,我从深圳的一个商务区到另一个商务区,从一个行业到另一个行业,似乎经历了很
多,可其实什么也没学到。一转眼两年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虽然我现在终于安定下
来并有了自己的公司,但如果这两年安分一点,或许我现在创业就要轻松很多了吧。
营销产品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便是“核心竞争力”,也称作“品牌核心价值”。而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的过程就是一次自我营销的过程。为了让自己得到一份理想的
工作,就必须让自己具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说白了,就是要让自己拥有一项有效专
长。顾名思义,有效专长包括“有效”和“专长”两层意思。专长不限于所学的专业,只
要是能够让自己胜任一份工作的专门知识或者特长都属于此处所说的专长。至于以本专业
以外的专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一个跨专业就业的问题。这一点在上一个专
题有了详细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言。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如果真要将专业以外的专长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就一定要在这
个领域比科班出身的更加专业。在两个都过了英语专业四级的求职者中,如果一个是英语
专业而另一个不是,那用人单位应该只会考虑英语专业的了。但如果非英语专业的过了专
业八级,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在招聘会最大的资本便是文字功底,而这本来应该是文学院毕业生的
专长。因为我最初应聘的大多是文案、编辑之类的工作,所以我曾经在多个应聘场合跟中
文专业的毕业生“狭路相逢”。如果仅从专业的角度来考虑,我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
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但是我在每一次角逐中都胜出了,因为我有足够的理由让面试官相
信我比中文系的更能写出他们所需要的文稿。我比其他应聘者发表过更多更有份量的文章
,而且现场写作时我写出来的稿子也肯定要更为优秀。如果我跟中文专业的实力相当,我
想那些公司就绝对不会通知我去上班。
面子诚可贵,前途价更高
对于专长的理解,还应该打破一些陈旧的就业观念的束缚。很多人认为,只有那些能够让
自己进入写字楼做高级白领的专长才有价值,而那些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蓝领的技术和专
长则不值一提。事实上,这种观念不管对于自己的就业还是对于长远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百
害而无一益的。或许有些人觉得端坐于写字楼的电脑面前比在嘈杂的工厂车间里更有面子
,可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蓝领还是白领其实跟面子毫无关系,真正实现个人价值才是
最体面最有面子最有尊严的事情。曾经有个同事信誓旦旦地说过:只要老板给我8000以上
的月薪,我宁愿每天上班都呆在洗手间里。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很多找工作时注重面
子的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或许就能体会到这句玩笑背后的无奈了。
《青年文摘》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毕业于中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生
成为高级蓝领的故事。我的这位校友毕业后先是来到深圳,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发现中国根
本不缺乏具有机电专业知识的白领,但是同时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操作经验的高级蓝领非
常匮乏,于是,他去了东莞并成为了一家工厂的普通技工。
刚从深圳到东莞的时候,他的工作环境自然差了很多,工资待遇也低了不少,所以他很多
同学觉得他肯定是神经错乱了。可是,他一直坚持了下来,并经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一名
优秀的高级技工。后来经过自学德语,还能够用德语跟德国的技术专家进行交流,并多次
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赞扬。虽然只是工厂里的一名技术工人,但是他却多次在高规格的
国际技术展览会上作主题发言。今时今日,他的收入水平就自不待言了。如果我这位校友
不通过工作实践将自己的专长从专业知识转移到实际操作经验,他或许现在仍然是深圳某
公司的普通职员呢。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普通技校的学生比全日制高校的学生更容易就业。很
多企业愿意以十几万元的年薪招一名技工,甚至愿意以三四十万元的年薪招聘一名西餐总
厨,而对于重点本科生甚至硕士、博士的求职简历却不感兴趣。这个现象是需要很多大学
生深思的。为什么一名技工、一名厨师那么值钱而自己一文不值?如果老是纠缠于学历,
那肯定觉得非常不公平,可是,一个技工能熟练地操作一台机器,一名厨师能烧出一盘色
香味俱全的好菜,而作为大学生的你能做些什么呢?技工和厨师都凭借他们的专长而抢手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专长,你肯定照样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我并不是在鼓吹大学生都
去做技工或厨师,但是退一万步讲,如果不具备别的更好的专长,大学生通过做技工甚至
做厨师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按摩,这个词语在很多大学生眼中看来肯定是不太阳光的。必须承认,社会上有很多肮脏
的交易假按摩之名而进行,但是,我一个朋友却让按摩回到了它原本的意义。这个朋友大
学时就读于一所中医学院,专业方向是中医骨伤科学。他读到大三的时候跟我说:读了三
年医学,如果自己得了点小感冒却还得去找医生。他言词之间万般无奈,对自己的前途感
到无比迷茫。
可是,中医按摩这门课却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既然靠中医学无法找到前途,那为什么
不靠中医按摩来创出一条路?于是,他将大学剩下的时间全部用在了中医按摩上面,并努
力寻找机会进行实践。毕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名相当熟练的中医按摩师了。当他的同学
都削尖脑袋往医院里面挤的时候,他却放下好好的医生不做,跑到一家健身技术公司做了
按摩师。目前他已经有了不小的一笔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