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菜根谭的智慧-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儒家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是说为人为事都要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会于人于事不利。因此,淡泊名利、忠厚老实是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但也不能太过。过于忠厚老实,在生活中就会不善于周旋应付,显得单调乏味,别人也不愿与之多有接触,即使是勉强交往,感情也不易加深,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办事往往不顺利。由此可知,生活中也必须要一点圆活灵通,通权达变。不仅仅是不断发生的新情况需要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解决,就是常规的办事,也往往能在富有人情味的圆滑中顺利地办成。圆活灵通不能太过,太过则显得油腔滑调,轻浮肤浅,在办事中不易使人产生信任感,因而事情很难办成。总而言之,在现实生活中,要恬淡中带有几分圆滑,圆滑中不乏老成,这才是处事待人的妙谛。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辨别是非认识大体
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快:称心如意,满足、发泄。
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太固执己见而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在背地里施小恩小惠笼络人心而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假借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愿望,发泄个人不满。
事物是相对的,什么事一旦过度便变质,人固然要有从善如流的习惯,但决不能“人云亦云”,所谓“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正像《列子周穆王》中那个小孩那样。
秦国姓逢的人家有个小孩,小时聪明,长大了却得了糊涂颠倒的怪病,听到歌声却认为是哭声,看见白色却认为是黑色,嗅着香气却认为是臭气,尝着甜味却认为是苦味,做了错事却认为是正确。心意所到之处,天地、四方、水火、冷热,没有不颠倒错乱的。一个姓杨的告诉逢氏说:“鲁国上层人物有各种本领,可能会治好你儿子的病吧,你何不去找找他呢?”他父亲便去鲁国,经过陈国,碰上老聃,因此告诉他儿子的病症。老聃说:“你怎么知道你儿子糊涂呢?目前天下的人都不明白是非,对利和害也糊里糊涂。这样的人很多,本来就没有明白的人。而且一个人糊涂不致危及一家,一家人糊涂不致危及天下。如果天下人都糊涂,谁能纠正呢?假若天下人的心全像你儿子,你就反而糊涂了。悲哀、快乐、声音、颜色、气味、是非,谁能纠正呢?而且我这话不一定不是糊涂的话,何况鲁国那些人物是糊涂人中最糊涂的,哪里能够解救别人的糊涂呢?担着你的粮食,不如赶快回去吧。”
孔子说:不要光凭一个人说什么来认识他、推举他;也不要因为一个人有缺陷而废弃他好的思想言论。
三国时期诸葛亮,可以说是很能知人善任的,而且又很熟悉管子的学说。管子说: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所言而不试,帮妄言者得用。但是,诸葛亮在任用马谡上,却犯了个大错误。马谡兵书读得好,也善于参谋军机,出过好些计策。虽然他缺乏临阵作战的经验,诸葛亮在守街亭的问题上也有犹豫,但因赏识他的才华,最终还是派他做了主将。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思过其行,诸葛亮因为他的“言”、“思”之长而错用了他,致有街亭之失,破坏了整个军事行动计划,初出祁山便惨遭败绩,这可以说是历史上一个很深刻的教训。
善勿预扬恶勿先发
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急亲:急切与之亲近。
预扬:预先赞扬其善行。
谗谮:颠倒是非,恶言诽谤。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要想结交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赞扬他,为的是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背后诬蔑诽谤;假如想摆脱一个心地险恶的坏人,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这种人的报复陷害。
庄子在《列御寇》中引用孔子的一段话,特别指出“人心险恶”。请看:
孔子说:“人心的险恶,超过了山川。想了解它,比了解天还难。天的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还有个定准,人的外貌像厚厚的外壳,深深地掩盖真情。所以有的外貌敦厚而内心轻浮,有的心如长者而貌如不肖。有的外貌急躁,内心却通情达理,有的外貌严厉,心里却非常和气,有的外貌和善,心里却十分凶悍,所以那些追求仁义如饥似渴的,他们抛弃仁义也如逃避烈火。所以君子让他们在远方服务以观察他们是否忠诚,让他们在近处服务来观察他们是否勤恳,让他们处理烦难的事情来观察他们的才能,突然向他们发问来观察他们的知识,仓促约定来观察他们的信用,委托他钱财来观察他是否贪财,告诉他事情危险来观察他的节操,让他喝醉看他是否遵守规则,男女杂处观察他如何对待女色。九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可以分清好坏。”


暗室磨练临深履薄


暗室磨练临深履薄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漏屋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从临深履薄中缲出。
青天白日:光明磊落。
节义:名节义行,此处指人格。
暗室漏屋:无人处。
经纶:本指纺织丝绸,引申为经邦治国的政治韬略。
缲:抽茧出丝,此处当整理领悟解。
临深履薄:面临深渊脚踏薄冰,比喻人做事特别小心谨慎。据《诗经小雅》篇:“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一般光明磊落的人格和节操,可说都是在暗室漏屋的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凡是一种足可治国经邦的伟大政治韬略,都是从小心谨慎的做事态度中磨练出来的。
孔子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一群不明是非的人围困,他忍住饥饿,环顾四周景色,对弟子感叹道:“天寒既至,霜雪既降,才知道松柏苍翠的颜色难得啊!”这是他从自己几十年的坎坷经历的切身感受中表达出来的赞叹。俗话说:“滴水穿石”,英雄大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腊梅扑鼻香?成大功立大业,都得经过艰苦恶劣环境中的奋斗。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仅仅接受磨难是不够的,因为受磨难和受得了磨难的人很多,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他们的事业绝对不是在粗心大意中完成的,都是抱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的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因此胸怀上博大宽厚,光明磊落;细节上点滴积累,大事上眼光长远;加上坚强的意志,完善的人格,就可以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下厚实的基石。
做到极处如同本来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着不得一毫感激的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合当:应该。
任德:以施恩惠于人而自任,受人感激。
市道:市场交易场所。
父母对子女的慈祥,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兄姐对弟妹的爱护,弟妹对兄姐的尊敬,即使做到最完美的境界,都是骨肉至亲之间应该这样做的,因为这完全都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彼此之间不可以存在有一点感激的想法。如果施行的人以为是一种德,接受的人也都怀有感恩图报的心理,那就等于把骨肉至亲变成了路上的陌生人,而且把真诚的骨肉之情变成了一种市场交易。
庄子在与宋国的宰官荡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以敬行孝容易,以爱的本心行孝难;以仁行孝容易,以虚静淡泊的态度对待双亲困难;忘掉亲情容易,让双亲也能虚静淡泊地对待自己困难;让亲人忘我容易,要我虚静淡泊地对待天下就难;忘记天下容易,让天下忘我更难。所以具备天德的人不为尧舜,他施于后世的恩泽天下人都不知,这岂是侈谈仁孝能够做到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都是为勉励自己而伤害天性,不足称道。所以,至贵就是连国君高位都不要,至富就连倾国财富都不顾,至愿就是弃声名毁誉于不顾。所以,大道是永恒不变的。
这里提及的家族人伦之爱,维系着中国社会几千年的传统。这种爱是自然的,是金钱权力所不能交易到的,是不存在德行与恩惠观念的,是感情生活中的一块净土。


富多炎凉亲多妒忌


富多炎凉亲多妒忌
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妒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
冷肠:本指缺乏热情,此处指冷静的意思。
烦恼障:佛家语,例如贪、嗔、痴、慢、疑、邪见等都能扰乱人的情绪而生烦恼,就佛家来说这些是涅槃之障,故名“烦恼障”。《佛地论》:“身心恼乱不成寂静,名之为烦恼障。”
世态炎凉、人情高低、冷暖、厚薄的变化,在富贵之家比贫穷人家显得更鲜明;嫉恨、猜忌的心理,在骨肉至亲之间比跟陌生人显得更厉害。一个人处在这种场合假如不能用冷静态度来应付这种人情上的变化,不能用理智来压抑自己不平的情绪,那就很少有人不陷入有如日坐愁城中的烦恼状态。
《无门关》中说:“业识茫茫,那伽大定。”那伽是梵语,译意为龙、象。业识即因为宿业(过去的行为)而产生的烦恼意识。可意为因宿业而产生的烦恼妄想的迷惑之中,龙却端坐其中息虑凝心行禅定。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华。有诗云:“白菊悦我目,不染一丝尘。”的确令人怡悦,它象征一种明净、清澈、率真、诚实的心境。然而这颗心还未脱去宗教的气味,即无视浊流滚涌的现实世界中的苦恼。这种境界是脆弱的,这种清静是闲居山林之间的小乘佛教的阿罗汉道。大乘佛教则不然,他们的信徒常以“泥中的莲花”自喻,也就是“烦恼即菩提”。在业识茫茫中体现佛心,才是真正的风流。东家儿郎、西家织女、斜街曲巷中的艺人,都有佛性。佛性不分贫富,不分贵贱。
功过宜清恩仇勿显
功过不宜少混,混则人怀惰隳之心;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二之志。
惰隳:疏懒堕落,灰心丧气。
携二:怀有二心,有疑心。
一个当领导的人对于功劳和过失,不可有一点模糊不清,如果功过不明就会使人心灰意懒而不肯努力上进,对于恩惠和仇恨,不可表现得太鲜明,假如对恩仇太鲜明就容易使人产生疑心而发生背叛事件。
功过应明,恩仇不应太明。历史上的例子很多。刘邦称帝后,便开始分封王侯,他把姓刘的皇族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堂兄刘贾为荆王,封弟刘交为楚王,封兄刘喜为代王,封他的私生子刘肥为齐王。又大封功臣,萧何为酂侯,张良为留侯,陈平为户牖侯,先后共封了二十余人。其他有功的将领,日夜都在争论谁的功劳大小,得不到结论。有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双层道(复道)上遥望,见将领们三五成群地在洛水沙滩上聚会,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谈些什么?”张良说:“难道您不知道,他们正在谋反!”刘邦说:“天下已经安定,为什么还要反呢?”张良说:“陛下原来不过一介平民,靠着他们的效忠,才取得天下。而今,你当了皇帝天子,封的全是您的亲属和老友,杀的全是您的仇家。朝廷众官员恐怕不再封赏,又恐怕久而久之,您想起他们先前偶然犯的过失而起杀机。所以,目前军心不稳,聚在一起,密谋叛变。”刘邦大为惊恐,立即采用张良的计策,封了他平生最憎恨、最厌恶的雍齿为侯。将领们闻讯后大喜,互相说:“雍齿都封了侯爵,我们还有什么问题?”一场由于刘邦以他爱憎为标准施行赏罚所酿成的朝政风波,就这样暂时平息了。


阴恶恶大阳善善小


阴恶恶大阳善善小
恶忌阴,善忌阳。故恶之显者祸浅,而隐者祸深;善之显者功小,而隐者功大。
阴、阳:阴指事物的背面,这是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阳指事物正面,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
一个人做了坏事最可怕的是不容易被人发觉,做了好事最忌讳的是自己宣扬出去。所以做坏事如果能及早被人发现,那灾祸就会小些,如果不容易被人发觉,那灾祸就会大些;如果一个人做了好事而自己到处宣扬,那功劳就会变小,只有在暗中默默的做好事才会功德圆满。
历史上有关“阴恶祸深”的教训太多了。
汉成帝刘骜登基后,王曼(皇太后王政君的二弟)的寡妻带着儿子王莽住在宫中。王莽城府极深,深不可测。他态度谦恭,生活俭朴,读书好学。他侍奉母亲跟寡居的嫂嫂,抚养亡兄的儿子,都十分尽心。他结交有才干之士,彬彬有礼;侍奉叔伯,委曲迁就。大伯父王凤,是军中最高统帅,患病时,王莽日夜在床前侍候,亲自尝药,数月蓬头垢面,连梳洗换衣的时间都没有。王凤深受感动,临死前,向皇太后王政君及刘骜推荐王莽,使王莽越级升为射声校尉,成了北军八大指挥官之一。他五叔王商是成都侯,跟当朝不少名士交好,也一再推荐王莽。不久,王莽被提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在显露自己优点的后面深隐一种险恶的用心,一旦得志后,其恶便开始显露了。
卫尉淳于长,十分受宠,王莽认为是他前进途中的障碍。因而在侍奉七叔王根时,便攻击淳于长的隐私,后来又报告皇太后与汉成帝。成帝认为王莽首先揭发奸恶,忠心正直,突升他为大司马。那年他才三十八岁。
六年后,汉哀帝刘欣去世,王莽已经大权在握了,他用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打击政敌;而另一面对三朝元老宰相孔光毕恭毕敬。最后,凡是向王莽靠拢的,全部升迁;而冒犯王莽的,一律诛杀。
又过了七年,王莽毒死了汉平帝,又抱着“孺子”刘婴摄政二年后,终于篡夺了东汉的政权。当王莽逼着他的外祖母皇太后王政君要玉玺时,一向把他当作刘氏天下的忠臣的皇太后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太晚了。
以德御才德才兼备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
魍魉:泛称山川木石的精灵怪物。如《孔子家语》中有“木石之怪曰魍魉”。
猖狂:过分放纵。
品德是才学才干的主人,而才学才干只不过是品德的奴隶。一个人假如只有才学才干而没有品德修养,就等于一个家庭没有主人而由奴仆当家一样,这样哪能不使家中遭受精灵鬼怪的肆意侵害?
一次,孔子和学生讨论“仁”与“智”两个大问题。孔子问道:怎样才是仁,怎样才是智呢?子路的意见是: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意见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颜渊的意见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对三人的意见分别予以肯定,并指出子路所说是“士”的境界,子贡所说是“士君子”的境界,颜渊所说是“明君子”的境界。荀子记述上述孔子对子路、子贡、颜渊论仁与智三种意见评价,是分有高下的。其实,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长处和适应面,不同的修养有不同的造诣和建树。因而,三种境界,各有其所长,也各有其所短。如果从社会关系这个角度讲,最高境界是知人爱人,其次是使人知己爱己,再其次是自知自爱;而如果从人性的内在涵养上讲,最高境界是自知自爱,其次是使人知使人爱,再其次是知人爱人。知人爱人是德,使人知己爱己是才,自知自爱则是本能。有德之才,方称得天才,德才兼备者,人之本能方能充分解析。这已是通俗的人生哲理了。


一言提醒无量功德


一言提醒无量功德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矣。
济物:用金钱救助人。
痴迷:迷惑不清。
功德:佛家语,通常指功业和德行。
一个有才学又有品德的明理达义的人,虽然由于家中贫穷不能用财物来救助他人,可是当遇到有人为某些事感到迷惑而不知如何解决时,能从旁边指点一番使他能有所领悟,或者遇到人家有紧急危难的事故时,能从旁边说几句公道话来解救他的急难,这也算是一种很大的德行。
荀子说,君子一定要善于言谈。一句话,退三军,一句话,抵九鼎,一句话,救人命。语言的力量就是思想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就是情感的力量,语言的力量就是智慧的力量。景公喜欢用老鹰捉兔子,派烛邹负责喂养老鹰,结果,烛邹把老鹰弄丢了。景公大怒,要派狱吏杀掉烛邹,晏子闻讯,进言景公说:“陛下,烛邹有三大罪状,待我向他宣布后再杀他。”景公说:“好!”于是晏子便把烛邹叫到面前,当着景公数落他:“烛邹,你为国君喂养老鹰而让它失掉,罪之一也;使我们的国君竟然为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罪之二也;使天下的诸侯,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才,罪之三也。”说完,便请杀掉烛邹。景公说:“别杀了,我已经受到教育了。”
功名一时气节千载
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君子信不以彼易此也。
逐世:随着时代转换。
千载一日:千年有如一日,比喻永恒不变。
一般来说事业和文章,都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只有伟大的精神才万古不朽;至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转移,只有忠臣义士的志节会永远留在人间。可见一个有才德理想的君子,绝对不可以放弃能留名青史千秋万世的气节,去换取会随身销毁的东西。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爱好的,义理,也是我所爱好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弃生命而取义理。”荀子说,义理就是用来限制人做坏事,玩弄奸巧的。实行义理,内,可节制人,外,可节制物;对上,可安定君主,对下,可使万民和睦相处。东汉苟巨伯,一次去探望远方生病的友人,正碰上胡人攻打郡城,城里人纷纷弃城而逃。友人说:“我现在是活不成了,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苟巨伯难道会做毁坏信义而求生的事么?”坚持不去。胡人进城后,问苟巨伯是什么人,为何胆敢独自留在城里。巨伯答道:“我的朋友患重病,不忍心把他丢下,我宁愿用自己的身躯赎取朋友的性命。”胡人听后,感慨道:“我们这些无义之人,闯进有义之国了。”于是,撤兵而走,郡城也因而得以保全。
一位修行僧曾问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