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拿破仑·希尔所在的杂志社收到了一笔6000多美元的订阅费,汇款单上有声明说,这笔费用全部用来订阅拿破仑·希尔所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当然,这笔钱是来自那所学院。在此后的两年中,仅仅那些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就总共订阅了这家杂志社超过5万美元的杂志。
看得出,拿破仑·希尔当时的拒绝并非是“放长线钓大鱼”,这个结果也完完全全在他的意料之外。但这个不期望回报却得到更多回报的故事却让我们有所感悟,看来,人们最敬佩、最尊重和最渴望报答的,总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声誉的人,不管他是伟人,还是农夫。而不经意间的付出,恰恰能够呈现出一个人的优良品行与人格魅力。
越是不求回报的付出,越是能够体现出其本身的高风亮节。而这,足够为其赢得更多的回报,因为每个人的心底都有对高尚和美好的渴望。
27.把帽子扔过墙去
事业刚起步不久,施耐德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来找父亲,希望父亲能够给他一点鼓励。傍晚离去时,施耐德的心里已经豁然开朗并且勇气十足了。
父亲给他讲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父亲说:“小时候,我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经常跑进你祖父的果园里偷吃还未成熟的瓜果。后来,你祖父迫不得已在果园四周围上了高高的篱笆,然后把看护小屋建在了篱笆墙唯一的入口处。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得了我,因为不管怎么着,我总会想出办法钻进去。我的秘诀就在于,一旦觉得钻不过去,我就毫不犹豫地把帽子扔进园子里。这样一来,我无路可退,必须想方设法地翻过去,结果每次我都能成功。
“长大以后,我不再重复那种恶作剧,但是一个信念却因此形成了——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时,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赶快把后路切断。这样,你的思维就会全部集中在‘如何成功’而非‘可能失败’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才可能想出办法来。
“就是靠着这个信念,我才孤身一人从老家来到了芝加哥,克服了没有钱、没有亲友、没有工作的种种困境,成功打拼下了今天的事业,使全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原来,一旦把帽子扔到高墙那边,人就会打消一切疑虑,全力以赴地攀墙而过,也可以说,只有把帽子扔到障碍那边,人才可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穿越障碍。所以,当一项任务看上去艰巨得难以完成时,你不妨把帽子扔过墙去试试看。
绝境,往往能唤发出我们自身巨大的潜力。既然如此,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动把后路截断,不啻为“强迫”自己成功的前提。
第五章 努力与收获(5)
更新时间2010…7…26 14:46:08 字数:4928
28.墙角的金币
安德鲁是个穷小子,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哪天能够发笔大财,改变一下自己潦倒至极的生活。淘金大潮起来之后,一心发财的他加入了这个行列。可是不远千里来到目的地,又辛苦劳作了半年之后,运气欠佳的他不但一无所获,还把来时带的一点钱也花光了。沮丧之下,安德鲁打算打道回府了。他的行李都装好了,就等着明天上路了。
“安德鲁,安德鲁。”安德鲁忽然听见有人在叫他,待转过头去,他发现是那位靠门站着的老人。
“有事吗?”安德鲁问老人。
“告诉我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可以帮你实现。”老人微笑着对他说。
“愿望?”饱受打击的安德鲁摇了摇头,“原来我还梦想着哪天能得到一批金子,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做梦而已,算了吧,以后我再也不敢谈‘愿望’二字了。”
“哈哈哈,”老人突然大笑了起来,“如果你真的只想要金子的话,你又何必跑这么远呢?你家中房屋的墙角处,就埋着一罐金子嘛。”说完,老人就消失了。
一急之下,安德鲁醒来了,哦,原来自己是做了个梦。在清晰梦境的刺激下,异常兴奋的他再也睡不着了。“难道这暗示着什么?难道自己家的墙角处真埋藏着金子?”他翻来覆去地想着,结果没等到天亮,他就背上包裹朝家的方向出发了。
后来,安德鲁成了当地最有名的富翁。因为按照神的指示,他真的在自己家的墙角处挖出了一罐金子。
得知这件事之后,有人半是嫉妒半是惋惜地对他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不跑那么多路去淘金呢,吃了那么多苦,原来金子就在自己的脚底下。”
“不,如果我不去淘金,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结果。”富翁安德鲁回答道。
任何一个惊人的发现,都很难逾越先前的艰苦寻找过程,因为倘若缺少这个漫长的“修炼期”,我们的发现就很难会是“金子”。
29.没有任何借口
名著《没有任何借口》中,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
莱瑞·杜瑞松在第一次奉命前去某外地服役的时候,接到了连长指派给他的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包括七件事:去见一些人;请示上级一些事;申请一种东西,其中包括地图和当时严重缺货的醋酸盐;等等。
一经委派,杜瑞松立刻向连长保证,他会把七件事情都完成,虽然他还没有时间思索应该怎么去做。
果然,像连长所担心的那样,各件事情都不算顺利,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醋酸盐的申请。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杜瑞松滔滔不绝地向负责补给的中士说明理由,希望他能够从仅有的存货中拨出一点给自己。看中士就是不同意,杜瑞松就一直缠着他讲了下去,最后,不知道是从杜瑞松的讲述中得知了醋酸盐的重要性,还是实在被搞烦了,中士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圆满完成任务的士兵杜瑞松前去连长办公室复命时,颇感意外的连长居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同时做完那七件事是不可能的。或者也可以说,即使不能完成任务,他也不会怪罪这位下属,时间问题倒是其次,关键是申请醋酸盐几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不计其数的申请者“惨败而归”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你就没想到不可能吗?”愣了半天之后,连长终于问道。
“不可能?怎么会不可能呢?这是你交给我的任务啊?而且我也已经向您保证了会完成。”杜瑞松回答道。
“我知道这件事很难办,所以早就准备好了听你的任何借口,不想……”
“借口?”不等连长说完,杜瑞松很惊讶地重复道,“我没有想过要找什么借口,我只想怎么把醋酸盐要来。”说到最后,杜瑞松几乎在自言自语了。
“我知道了!”连长忽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道,“正因为你没有想过找借口,你才办到了这件事!”
后来,从不为失败找借口的莱瑞·杜瑞松一直升到了上校。
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寻找合适的借口上,借口再好,也改变不了你“没有成功”的结局,而且一旦养成习惯,你就难免会一事无成。
30.享受成功的过程
这个人常常自嘲是“倒霉蛋”,因为从小到大,无论朝着哪个目标努力,他都没有成功过。过了几十年被失败陪伴的日子之后,他终于发自心底地感到了上天的不公,于是,他决定去问上帝到底怎样才能成功。
翻山越岭,他来到了一条大河边,见到了一位钓鱼的老者。他走过去问道:“老人家,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成功吗?我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滋味,我非常想尝一尝。”老者看了看他,便把手中的鱼竿交给了他。等他钓上一条鱼来时,老者对他说:“每天都能钓到鱼,你就成功了。”
他非常不满意老者给他的答案,于是接着往前走去。又走了一个月,过了几条河,他见到了一位正在树林里打猎的中年人,又向他问道:“你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成功吗?”中年猎人摇了摇手中拎着的新鲜猎物:“每天都能捕获野兽,这就是成功啊。”
依然不满意这个答案的他又向前走去,穿过森林,穿过沙漠,最后终于见到了上帝。
“怎么样才能成功?”他忙不迭地问上帝。
“就像你这样。”上帝给了他一个非常出乎意料的答案。
“我这样?”他迷惑地反问道。
“是啊,”上帝慈爱地回答道,“我的孩子,这一路走来,你见识了无数人与物,无论胸怀、眼光、智慧都大有长进,这就是成功啊!如果仅仅把成功定义为一个结果,你就很难享受到成功的真正滋味,只有把过程化作成功的一部分,你才能时时刻刻享受到成功的滋味啊!”
结果的成与败,只是一瞬间。如果仅享受结果,人生的快乐与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只有把整个奋斗过程都享受一番,我们才能长久地生活在希望与满足中。而且,过程本身不就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吗?
31.居里夫人和镭
居里夫人从理论上推测到了新元素镭的存在,但是巴黎大学的董事会却拒绝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助理人员,因为她无法用事实来证明这一点。无奈之下,坚强不屈的居里夫人只好把校内一个无人使用、四面透风漏雨的破棚子当成“实验室”。然后,她把从矿上收集到的沥青矿渣用大麻袋运回,便开始了伟大的发现之旅。
当然了,实验室里的“设备”简陋得无与伦比,一口煮饭用的大铁锅、一根粗棒子以及一些必要的试剂和试管便是居里夫人全部的实验家当。而用那根粗棍子不停搅拌锅中煮沸的沥青液体,便是她的整个实验过程。她期待着自己石破天惊的那一刻,所以在整整四年中均不辞劳苦地工作着。最初两年,这位日后震惊全世界的化学家干的其实是粗笨的化工厂的活儿,接下来的两年,才是她试验的初衷——分析沥青溶解后的分离物,也就是镭。
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实验室”外面那8吨堆得像小山似的矿渣终于变成了此刻她面前器皿中的这一小点液体。居里夫人满怀期望地等待着,等待着这些液体结成一小块晶体(镭)的时刻。可是等啊等啊,半小时、一小时过去了,原本激动不已的她感觉越来越沉重——玻璃器皿中的液体,她4年来的汗水和8吨沥青矿渣的最后结果,居然只是一小团污迹!
夜深人静的时候,疲倦至极又失望之至的居里夫人回到了家,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入睡,她不甘心,她想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要能找出自己为什么失败,我就不会对失败这么在意了。可是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它只是一团污迹,而不是一小块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那才是我想要的镭啊!”居里夫人一边想,一边自言自语着。忽然她眼睛一亮:既然谁都没有见过镭,凭什么自己这么肯定镭是白色或无色的晶体呢?没准儿,那一小团“污迹”正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啊!
想到这里,居里夫人翻身下床,以最快的速度朝实验室跑去。结果还没等开门,她便从“实验室”的墙缝里看到了自己伟大的“发现”——白天器皿中那毫不起眼的污迹,此刻正在黑夜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镭!”居里夫人惊喜地叫了出来。没错,这就是镭,一种具有极强放射性的元素。
看到障碍就意味着已经偏离了成功目标,可如果只盯住成功的招牌,我们也难免会与之失之交臂,因为时常注视自己、反省自己也是必要的。
32.为什么不竭尽全力
某青年海军军官走进海曼·里科弗将军的办公室,将军接见了他。坐定之后,将军请他挑选任何他所希望讨论的领域进行谈话,青年军官选择了时事、音乐、文学、海军战术、电子学等。
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将军一直在注视着青年军官的眼睛,并不断地问这问那。当青年军官被问得瞠目结舌时,将军微微一笑。顿时,青年军官明白了将军的用意——自己挑选的这些自以为懂得很多的问题,看来都知道得很少,更何况其他的呢?
正当青年军官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时,将军又问道:“你在海军学院的学习成绩怎样?”
“在820人的年级中,我名列第59名。”这个问题让青年军官稍稍释然了一点。诚然,这个成绩还算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有刚才的教训,他的语调和表情依然很谨慎。
“哦,那你竭尽全力了吗?”将军微笑着反问道。
“没有。”青年军官摇摇头回答道。显然,他希望通过这个回答透露给对方两个信息:一是自己很谦虚;二是自己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谁知将军根本不买账,说:“哦?那你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
立刻,青年军官窘得无话可说了,是啊,自己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之后,他便沉默着退出了里科弗将军的办公室。
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青年军官一直把老将军的那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竭尽全力”。凭着这种精神,数年之后,他成了美国的第三十九任总统,他的名字叫做詹姆斯·厄尔·卡特。
即便不求成功,当你以最大的热忱去对待自己所做的或者将做的事情时,成功也会不请自来。最起码,你会获得一种了无遗憾的幸福。
33.天才的“基因”是什么
所谓天才,必然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这个观点,是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专门研究天才的科学家所认可的。可是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里克森博士却根据某个实验推翻了这一点。
实验是法国凯恩大学的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和其同事在不久之前共同进行的,实验对象是一位名叫瑞格·盖姆的数学天才。瑞格·盖姆有着超常的计算能力,他能够在数秒内计算出一个10位数的5次根;在同样短的时间里,他还能够计算出一个2位数的9次方;而在被要求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整数时,他能毫不迟疑地讲出精确至小数点后6位数的答案。
佐瑞欧·马佐尔博士的实验过程,就是在这位数学天才进行计算表演时,对他的大脑活动情况进行精密的检测。通过运用正电子放射层X线照相术,佐瑞欧·马佐尔发现:与常人相比,瑞格·盖姆在计算表演时的大脑活动部位多出了5个。由于可以使用这种额外的记忆区,所以他可以避免发生常人易犯的计算错误。由此看来,所谓天才的“特殊基因”似乎的确是存在的,可是我要告诉你,现年26岁的瑞格·盖姆并非生来就具备这种超强的计算能力。20岁时,他还是一个与常人没什么两样儿的普通青年。20岁之后,他才接受了一位专家的训练:每天都进行4个小时的记忆练习。只不过短短的六年时间,原本与常人无异的他便成了人人惊叹的数学天才,这,不正是“天才”非“天生”的最好证明吗?
除了上述实验之外,佐瑞欧·马佐尔博士及同事还对瑞格·盖姆进行了他所不熟悉领域的技能测试。结果证明,他根本没有任何不同于常人的表现。
看来,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努力,任何人都可能拥有这种因为“长期工作记忆功能”而产生的天才表现。事实是这样吗?阿里克森博士通过对只能记住7位数字的普通人训练一年,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都可以记住长达80至100位的数字。
而匈牙利的拉兹罗·波尔加及其夫人,也用试验证实了这一点——当地的人们普遍认为女子不宜参加激烈的西洋棋比赛,而他们,却把3个经过严格心理训练的女儿培训成了具有世界级水准的西洋棋大师。
“天才的能力不是天生的,”阿里克森教授总结说,“那种貌似天才表现的‘长期工作记忆’,是能够通过训练刻意培养的。”
所谓天才的“基因”,就是天才们不同于常人的刻苦努力与全身心投入。做到这一点,平凡的我们也终会撞开天才的大门。
第五章 努力与收获(6)
更新时间2010…7…26 14:46:53 字数:4165
34.让理想转个弯
他从小就有个理想,那就是长大以后要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自从有了这个理想之后,他每天都坚持写作。而且,每次写完之后,他都会拿着自己的文章看了又看,改了又改,然后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社、杂志社。可遗憾的是,他虽然写了不计其数的文章,而且自己也觉得写得不错,伯乐却始终没有出现过——所有的报社、杂志社都从未发表过他的文章,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给他寄过。不得不说,这让他既难过又心寒。
很多年后的一天,他终于收到了来自他投稿最多的那家报社的一封信。可是当他欣喜若狂地打开时,却发现那不过是封退稿信。被泼了一盆冷水之后,深感灰心的他打算自暴自弃了。稍稍清醒一些后,他发现那封信中有一个对他的小建议:“你每次投递的稿子我都看过,这么多年来你始终如一地投稿,由此可以看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将很难在写作这方面有所成就。不过,不知道你自己有没有注意到,你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如果你向书法方面发展,可能会更好,也比较容易成功……”这几句话引发了他的深思,最后,虽然他依然热爱写作,但还是决定:放弃写作,改向钢笔书法进军!
他的名字叫张文举,现在是我国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无独有偶,曾经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奥托·瓦拉赫,也跟张文举一样,“理想转了弯”之后才得到成功女神的青睐的。
上中学时,瓦拉赫的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但语文老师却对他说:你虽然很用功,但是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于是,他便改成了学习油画。可是由于对艺术的理解力很差,他依然感觉成功遥不可及。值得庆幸的是,油画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非常具备做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所以建议他学习化学。果真,自从走上化学之路,瓦拉赫的惊人才华便日益显现了出来。最终,他获得了标志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化学奖。
人生当中有许多失败,是由于人们尚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导致的。那么,在适当的时候让理想转个弯,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5.天壤之别
伊尔·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堪称美利坚新闻史上的一大奇迹。据说,这位传奇人物的成长经历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童年时,布拉格家里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以至于年幼的布拉格认为,像他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他只能子承父业,长大后和父亲一样做个水手。
为了打消儿子这种自暴自弃的错误心理,当布拉格9岁时,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