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乡下的生活就像乡下的空气一样,对我来说非常新鲜。
吃菜现从地里拔,喝水现去井旁压,睡觉开窗看月光。白天和他们一起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坐在土炕上吃农家饭,晚上坐在院子里乘凉,生活简单而快乐。
可是到了第二天早晨,就感觉胳膊发软、腿发沉,腰有些发酸,躺在炕上不起来,一直睡到快中午。
家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都下地干活去了。
我感觉有些渴,起来走到院子里的小洋井旁,也学着老伯的样子,双手握住井把抬起再往下压,压了半天,可是不见一滴水出来。
我累得直喘气,想不明白:老伯只压几下水就哗哗往外流,怎么我压却不出来!
正巧,这时老伯回来了。
他走到井旁,拿起挂在上面的瓢,转身回屋到缸里舀了一瓢水,倒进井里,然后快速地抬压井把,只几下,水就哗哗出来了。
老伯接了半瓢水递给我:“傻孩子,压水时,先拿瓢往井里倒点水,这样水就压出来了。知道吗?这叫引水。”
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做成了某件事情,自己也仿照去做,可是却怎么也做不成。
因为,我们没有“引水”。只需一瓢水,不多,但必须是你自己的。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生命的温床
在生命的温床上,
诞生生命的灾难。
无视是一种大爱。
有两个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杨树苗。
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个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来,一棵一棵地给他的那些树苗浇水。
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飞沙走石,那人都会雷打不动地挑来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浇他的那些树苗。有时刚刚下过雨,他也会来,锦上添花地给他的那些树苗再浇一瓢。
老人说,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别看这么三天浇一次,树根其实没吮吸到多少水,都从厚厚的沙屋中漏掉了。
而另一个人呢,就悠闲得多了。
树苗刚栽下去的时候,他来浇过几次水,等到那些树苗成活后,他就来得很少了。即使来了,也不过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发现有被风吹倒的树苗就顺手扶一把,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在那片树苗中背着手悠闲地走走,不浇一点儿水,也不培一把土。
人们都说,这人栽下的那片树,肯定成不了林。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
忽然有一夜,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一柱柱的沙尘飞来,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给刮倒了,有许多的树几乎被暴风连根拔了出来,摔折的树枝,倒地的树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须,几乎惨不忍睹。
而那个悠闲的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外,几乎没有一棵被风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
那人微微一笑说:“他的树这么容易就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为他的树浇水浇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人们更迷惑不解了,难道辛勤为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那人顿了顿叹了口气说:“其实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殷勤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根扎得那么浅,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
“如果像我这样,把它们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逼得它们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我何愁这些树不枝叶繁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别给生命以适合的温床,生命的温床上只能诞生生命的灾难。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树能根深叶茂顶天立地,那就不能给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逼迫它奋力向下自己扎根。
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树,怎样的条件就会造成怎样的命运。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压力与力量
外在的压力,
可能是阻力,
可以是动力。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实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量大能够承受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最后,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纤维;为了吸收充足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生长的铁圈,它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直到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得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承受多少呢?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成功的目标
成功的目标,
不是巍峨冰山上的雪莲,可望又不可及;
而是高挂树枝上的樱桃,一跃即可摘取。
假如你看到体重达8600公斤的大鲸鱼跃出水面1。6米,并为你表演各种动作,我想你一定会发出惊叹,将这视为奇迹。
而确实有这么一只创造奇迹的鲸鱼。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向外界披露了训练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经过绳子上方就会得到奖励,它们会得到鱼吃,会有人拍拍它并和它玩,训练师以此对这只鲸鱼表示鼓励。
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无疑是鼓励的力量烘托着这只鲸鱼飞跃过了这一可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高度。
对一只鲸鱼如此,对于聪明的人类来说更是这样,鼓励、赞赏和肯定,会使一个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可事实上更多的人却是与训练师相反,起初就怀着期盼,定出相当的高度,一旦达不到目标,就弄得彼此大感失望。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上司对下属的不满和惩罚,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批评和叱责,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埋怨和训斥……
即使我们的期望值很高,可最好还是给手中的“绳子”定个合适的高度,看到对方的每一个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奠定心中的信心,而不要被失望、沮丧的情绪笼罩。
这道理也适用于我们自身。我们不妨把一个看似让人生畏的高度分解成若干个“跳台”,层层往上飞跃,每个进步都会使我们心里多些成就感,更激励着我们往前冲刺,更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给了我们一把开启自己或者他人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怕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可怕的,
怕的只是心中与生俱来的怕。
一个少年怕独自走夜路。
父亲问他:你怕什么?
少年答:怕黑。
父亲问:黑为什么可怕?
少年答:像有鬼似的。
父亲问:你见过鬼?
少年笑了:没有。
父亲问:那么,现在你敢独自走夜路了吗?
少年低头:不敢。
父亲问:还怕什么?
少年答:路边有片坟地。
父亲问:坟地里有什么声音或鬼火之类的吗?
少年答:有虫叫,没鬼火。
父亲问:白天的虫叫与夜里的虫叫有何区别?
少年:……
一名新兵怕跳低板墙。
连长问他:为什么不敢跳?
新兵答:怕栽倒。
连长问:你以前跳过吗?
新兵答:没有。
连长问:那么低板墙绊倒过你吗?
新兵低头:当然没有。
连长问:那你怎么知道它会使你栽倒?
然后连长令新兵跳高,成绩为1。7米。
连长又问新兵:你知道低板墙有多高?
新兵说:不知道。
连长说:1。5米。
一名失业青年近几年在家埋头写作,发表了一千多块“豆腐干”。
一天,父亲指着一则招聘启事说:某报社需要编辑,快去试试!
长期与社会缺少直接接触的青年胆怯地说:我未必行。
父亲问:为什么?
青年答:没学历。
父亲问:或许你发表的作品能打动报社总编呢?
青年答: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应聘,咋会看上我呢?
父亲问:你见过总编了?
青年答:没有。
父亲问:你了解过全部竞争对手了?
青年答:没有。
父亲问:那你究竟怕什么?
怕走夜路的少年后来独自走了几回,虽紧张,却平安无事;怕跳低板墙的新兵后来终于咬牙跳了一次,并且以后再也没有犹豫过;怕应聘的青年后来背着一袋报刊去见总编,居然被破格录用。
他们就是今天的我呀!
我曾反复品味父亲的问题:你究竟怕什么?我的回答是:怕我心中那个与生俱来的“怕”字。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心中的冰河
最温暖的,
不来自遥远的太阳灼照,
而来自地下的溶岩滚动;
使我们惨败的,
不来自外界的冷酷,
而来自心中的冰点。
去年秋天,看着景物逐渐萧条,特别去买了两盆长青树,放在窗前。
“能不能让这两棵树,就在盆子里长?”我问花匠。
“可以!但是冬天一定要在地上挖个洞,把树连盆一起埋进去,春天再挖出来。”
我没有照他的意思做,觉得太没道理了。心想:“我只要按时浇水,又有什么问题?”
只是,冬天没过完,我的树已经被冰雪冻死。
想了许久,我终于明白了。
长在北国的树木,之所以能熬过冬寒,不单因为冬天还有微微的阳光,更由于大地可以供给它们不断的暖意。
花匠教我把花种下去,就是为了接受“大地暖意”的保护。
北极虽冷,在冰山下的水里,鱼儿照样游动;南极虽冷,但在大地深处,仍然有火山的溶岩滚动。
我们总以为世界的温暖全来自阳光,实际脚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惊异的热力。
我们常以为外来的帮助最重要,实际发自心深处的力量,才是我们熬过冰雪、获得重生的力量。
天没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许多花,能钻出冰雪绽放。
人情不暖,内心先暖,所以我们能在尘世,做一剂清流。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真实的上帝
被别人击倒,可仍然是英雄;
被自己击倒,才真正是懦夫;
真实的上帝,永远是你自己。
他曾经是这样一个人:10岁的时候他迷上了画画,对那些五颜六色的涂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誓这辈子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整整10年的不懈努力。
到20岁时,美术界的一位老前辈非常委婉且态度明朗地告诉他:你可以在其他的道路上走得更为畅通一些,而绝不是在美术上。
这句话就像一声炸雷一样将他孕育了10年之久的自信和坚持陡然摧毁了。
“我难道真的不是一块当画家的料?”他这样问自己,然后他流着眼泪烧尽了自己10多年所有的画稿,弃画从商。
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什么都干过:卖水果、摆地摊,甚至还在马路旁修过单车……但是无论干什么,他都对自己的职业注入了希望,并全心全意地为此付出了勤劳和坚持,当然还有睿智。
几十年过去了,他终于成为一位拥有数百万资产的企业家。
有一次,他的一位儿时的朋友突然对他说了一句话:“我真的很佩服你对待一件事物的坚持和执著,我敢肯定,无论你干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干得很好,都可以成功,我相信。”
他再一次被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
不久,他拿起了久违的画笔。
几年后,他的一幅作品被美国一位收藏家看中,并以高价买走。
有一次,这位画家对我说:“年轻人,相信自己能干成任何一件事,千万不要让别人的一句话就否定你,哪怕那个人是上帝!”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砍下伟人的脑袋
伟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你在跪着。
砍下伟人的脑袋,
你就与他一样高。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小时候家里很穷。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穿着华丽、像老板模样的人在那儿指挥。
“请问你们在盖什么?”他走上前去问那位老板模样的人。
“要盖个摩天大楼,给我的百货公司和其他公司使用。”那人说道。
“我长大后要怎样才能像你这样?”卡内基以羡慕的口吻说道。
“第一要勤奋工作……”
“这我早知道了,老生常谈,那第二呢?”
“买件红衣服穿!”
聪明的卡内基满脸狐疑:“这……这和成功有关?
“有啊!”那人顺手指了指前面的工人说道,“你看他们都是我手下,但都穿清一色的蓝衣服,所以我一个也不认识……”
说完他又特别指向其中一位工人:“但你看那个穿红衬衫的工人,我长时间注意到他,他的身手和其他人差不多,但是我认识他,所以过几天我要请他做我的副手。”
成功并非你想成功就可以达到,还要有迥异于常人的智慧和思想才行。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两种结局
苦难是上天的恩赐,
幸福是上天的惩罚。
所以才有了困顿而有成,
幸福而平庸的高下分野。
一个老农种了两片庄稼地,一片在东南,一片在西北,相距甚远。
这一年,幼苗刚长成,恰逢扎根期,东南一片有雨,而西北一片则滴雨未见。扎根期过去之后,东南与西北的气候相同,有许多人认为东南片的庄稼一定优质高产,因为它的幼苗期环境优越。
但事实恰恰相反,到年底西北片的庄稼亩产1000斤,而东南片的庄稼亩产才800斤。
有许多人不解,就找老农去询问,老农听后哈哈一笑说:“道理很简单。西北片的庄稼幼时少雨,看似不利,但因为少雨,庄稼为了生存,就把根扎得很深且很牢。到后来,在相同的条件下,根扎得深的庄稼,就能汲取到更多更丰富的营养,也难怪它们会优质高产。”
老农的话很平谈,但含义何其深刻。
由此,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许多伟人幼年困顿,却终有所成;而不少幼年幸福的人,却一生平庸。
原来,苦难有时并不是不幸,而恰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正是这些苦难,促使我们不断挖掘生命潜能,主动汲取人类的智慧,丰富自己,博大心胸,将生命的根扎得很深也很牢,为日后的脱颖而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那些从小就际遇颇佳的人,由于整天的生活过于舒适,难免消沉了意志,丧失了斗志,空耗了时光,浪费了精力,到头来反而一无所成。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一滴与一生
常使人达不到目标的,
往往不是高山的阻隔,
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
日本明治初期,京都曹源寺有一位高僧,名叫仪山。
有一天,仪山大师准备洗澡,他发现浴池里面的水烧得太烫,就唤来一个刚来不久的小和尚,吩咐说:“水大烫了,提一些冷水加进去。”
附近就有一只水桶,小和尚提起来后发现桶底还有一点水,便随手把水倒掉了。
“你干什么?”仪山大师厉声喝道。
那个小和尚被仪山大师的声音吓坏了,他愣在那里想了一会儿,不明白仪山大师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便没有回答。
当小和尚打算去提水时,仪山大师又大喝了一声:“你把水倒到哪里了?”
小和尚懵懵懂懂地答道:“我把它倒在院子里了。”
“真蠢!一滴水也是珍贵无比的,岂可浪费?你为什么不用它浇树?”
虽然小和尚一连挨了两次训,但心里却充满了悟道的欣喜。他认识到:原来,一滴水也有它的珍贵意义。
有的时候,一件小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此,这个小和尚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滴水”。
后来,这位“滴水”在仪山大师的教诲和熏陶下,终于成为在日本佛教界与仪山大师齐名的高僧。
晚年时,“滴水”大师写了这样一句话:“曹源一滴七十余年,受用无尽盖地盖天。”
修炼品德要从小事做起,经营财富也要从小事做起。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聪明与智慧
聪明不是智慧,
智慧一定聪明。
还在乡下时,第一次扛着生产队发的大锄头到田里去除草。
原以为挺简单的活儿,干起来才知道稍不小心锄头就打偏、翻转,屡屡伤及秧苗。
只几个小时,我就累得满头大汗疲惫不堪,手磨起了串串水泡,进度也大大地落在其他人后面。
休息时,一位老伯发现了我手上的血迹,就拿过我的锄头看了看,又试了试,然后说:“小伙子,什么家什都得有个好‘把杆’才行。”
他和我交换了工具,我再干起来果然非常顺手、轻松,进度也明些加快。
收工的时候我给老伯还锄头,他说:“等我先给你换个好‘把杆’吧。”
老伯做“把杆”的时候我去看了,才知道没有天生的好“把杆”,需要选材,去毛杈,对弯曲的部分用火烤之后,还要用重组合适的石头矫压一段时间使其挺直,待晾干后再擦磨掉毛刺。到这时“把杆”才算基本合格了。
返城以后,我十分痛惜那些蹉跎过去的宝贵年华,为此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文化知识,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完善,因此与许多好的东西失之交臂,工作生活中也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阻力。
环视周围的人们,我发现亦不乏聪明有才智的能人,但不少人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瞻前顾后,有的恃才傲物,有的鲁莽急躁,有的自私自利;更有甚者性格扭曲,两面三刀,阴险毒辣。最可怕的是许多人往往缺乏自知,人生之路也就可想而知了。
幸亏我对自己的问题发现得早,反观自省的同时,每每想到苦难岁月里的那把锄头那根“把杆”,深深体悟到:锄头好比人的能力,固然要锋要利,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把杆”,它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时甚至还会伤人或自伤。
我想告诉那些抱怨怀才不遇、伯乐难寻、人心不古的人,还是赶快为自己寻找—个好“把杆”吧,那就是:不涩不滑少毛刺、粗细适中有柔感的性格;质地结实没裂伤、笔直匀称带韧性的人品。
B篇 砍下伟人的脑袋
失败者的通病
高不成旱田,低不成水田;
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
这就是所有失败者的通病。
在农业机械未广泛使用之前,乡下人饲养大牲畜极为普遍。这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