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停车费、每年的年审、保险等各种费用。
由此可以得知:如果你要买15万元左右的富康、捷达、桑塔纳等普通轿车,一年的养车费用大概在1。5万元左右,加上车的自然损耗,一年需要费用2。5万元左右,平均每月要花掉2500元。
如果你想买20~30万元之间的本田、别克、帕萨特等,一年的养车费用为3~5万元,加上车的自然损耗,每年所需费用在5~8万元,平均每月消费在4000~8000元。
现在,大家再来看下打车的帐:
打车,一不用买保险,二不用审验车,不用洗车,不用加油,不用交停车费,不担心违者罚款还不操心丢车什么的。即使你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抬脚出门必须打车,一天60元,一个月需1500至2000元,一年需要1。5万至2万元。可是,倘若你是一个实用者,出门办事因时间、天气、交通等原因必须打车,一个月需要800元至1000元,一年需要1万元左右。如果你是一个计划经济者,出门先算开支,不得已才打车,那么一个月的消费也就在300元左右,一年3000元到头了。
如此看来,在这场博弈中还是打车最为划算。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作为消费者,往往在买与不买中产生矛盾,总有其他因素的困扰,如厂家、市场、产品的质量、价格等。然而,结果都是以自己最大的利益结束。
为什么大多数“80后”去租房而不买房?(1)
买房还是租房,一直都是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幸福感与归属感的博弈。我国房地产改革不过十几年,但到目前为止,城镇居民的房屋私有率已达到80%。但是,在众多的涨价物品当中,房价首当其冲成为涨的最快、人们最难以承受的商品。高高在上的房价让绝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买不起房,尤其对于现在“80后”人群。
小李,属于“80后”队伍中的一员,已从大学毕业两年,就职于一家合资企业,月收入8000元左右,在公司附近租了个月供为1400元家电齐全的一居室。除生活开支必需之外,很从容地出入高级酒吧,很潇洒地陪女友逛街……
按照小李的说法,“居者有其屋”并不等于居者一定要买屋。如果租房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可以选择交通便利的繁华地段,也可以选择远离闹市的郊区,只是租金略有差异。最主要的是无债务负担,生活自由选择的空间较大。如果买房,不但拿走父母养老钱,而且还可能欠银行的贷款,生活有了压力,心里也就不可能再轻松了。
对于“80后”的小李而言,已步入婚期的年龄,是买房还是租房?这成为时下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
其实,买房与租房哪个更好,并没有惟一的答案。而人们一直讨论“买”或“租”,也无非是在不同的房价和利率周期内,再从成本与获益来比较一下哪种方式是最佳的选择。纵然国家出台两次宏观调控政策,但众多的年轻无房族还是要徘徊在高房价和众多的出租房源之间。到底这步棋要放在哪,有限的资金才是决定性因素。
刚刚初入社会、收入一般、属于“月光族”的“80后”,买房是一个奢望,等于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工资、几乎为零的积蓄,让他们望高房价而生畏。他们更不愿意成为“房奴”,拮据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或者说是一辈子。
现在,大家来算一笔租房与买房的帐。
假设在市区买一套75平米的房子,按照5000元/平计算,需要37。5万元。首付3成11。25万元,贷款26。25万元,按等额本息还款法当前利率计算,贷20年本息合计47。55万余元,月供1981元,而且还不算装修、家具的费用。而同样一套75平米的房租约600元,20年房租约14。4万元。算下来,20年贷款买房比租房要多付出33。15万元。
这是一笔大数目的钱款。若把这笔钱存放在银行里,也将有一笔可观的利息。而且房租是每月缴付,剩余的资金可以拿来创业或用于其他阶段性收益更高的投资,很明显在房价高涨的阶段,租房无疑比买房更省钱也更合适。就目前来讲,房价、利率都在提高,工资水平上涨却有限。
在繁华的大都市,房价之高,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上班族的能力所及。贷款买房是一条路,可是消费者再怎么算,也不会算得过商家。高额的还款额和利息,将成为贷款购房者最为沉重的枷锁,当利息还没还清、尾款还没交付,你能说这个房子完全是属于你自己的吗?
买一套房子,先不提首付,仅仅每月的月供,足以将生活水平拉至低端。按照国际惯例,银行向购房者发放房贷,一般要求购房者的月供按揭费用不超过其月收入的30%。在我国,为了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这个标准进行了适当放宽,一般要求月供费用不超过其月收入的50%。但事际上,很多购房者通过各种手段,将这个标准拉大再拉大,有的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于是很多人有了房子却没了口粮,更别提惬意的生活。
在这场买房还是租房的博弈争论中,“80后”的人更多地倾向于去租房,房价的不断飙升,让人们对买房的愿望望而生畏。
为什么很多人在买东西时都让对方先开价?(1)
生活中,人人都有过讨价还价的经历。而实际上,所谓的讨价还价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博弈战术——猜心战术。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博弈中,要想成为博弈的赢家,就要充分利用对手行为的可测性,并尽可能地让对方猜不中自己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一面藏起自己的弱点,一面利用对手的弱点。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穷困的书生A为了维持生计,要把一副字画卖给一个财主B。书生A认为这副字画至少值200两银子,而财主B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认为这副字画最多只值300两银子。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能顺利成交,那么字画的成交价格会在200~300两银子之间。
如果把这个交易的过程简化为这样:
如果A先开价,B就会与A讨价还价,B就会得到最大利益。
如果B先开价,A就会与B讨价还价,A就会得到最大利益。
若双方都不能接受彼此给出的价格,交易只有结束。
用表格显示如下
B先开价(200~300)B后开价(300以上)
A先开价不可能存在B得到最大利益
A后开价A得到最大利益不可能存在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财主B先开价,书生A后还价,结果卖方A可以获得最大收益,这正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而事实上,如果财主B懂得博弈论,他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后出价,要么先出价但不允许A讨价还价。如果一次性出价,A不答应,就坚决不会再继续谈判来购买A的字画。这个时候,只要理价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钱也拿不到,只能继续受冻挨饿。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本是一种平和之道,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小到个人与个人下棋之间的博弈,乃至处事;大到古时刀光剑影的沙场,乃至现今激烈竞争的商战。
三国争霸,蜀汉一出祁山时,诸葛亮驻守西城,惊闻街亭失守的消息,料想司马懿定会乘胜来攻西城,诸葛亮内心焦急万分,因为精锐部队已均被遣出,西城空虚、无兵可守。在危急之中,诸葛亮大胆定下空城之计,令老军打扫街道,大开城门,而他带着琴童自坐城头,饮酒抚琴等待司马懿的大军到来。司马懿兵临城下,见此情形,心生疑惑,他深知诸葛亮素来用兵谨慎,因而不敢贸然进城,竟下令部队撤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可谓是典型的心理博弈战术。
但是,此计还需建立在博弈猜心之术基本上的。首先,了解和掌握对手的思考模式,如布局的偏好,作战的特点等等;其次,这一模式应包括对手对自己的特点的掌握与考虑;最后,结合上述两点推论对手的谋略和构思。
不妨用博弈论来分析一下,诸葛亮的空城计在实施之前是否能够骗倒司马懿。首先,诸葛亮得考虑司马懿行事是否稳重;其次,司马懿对自己行为的判断一贯小心,胜负已有成竹;第三,考虑上述两点,司马懿会如何决策,攻城还是退兵。于是,诸葛亮改变他一贯的用兵策略,虽然是被迫无耐,但他对策略成功的实施还是有一定把握的。因为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的多年交战中,发现了司马懿心理上的弱点,主要思考问题太过小心谨慎。所以诸葛亮猜准了司马懿的心思,很自然地此计能实施成功。
现在,假设人是理性的,那么他考虑的思路也就会越复杂,但也会形成某种惯性,很容易让对方发现这一特点。如果对方抓住你这一特点,很显然你必败无疑。所以有时候,简单的计谋也会产生一些特别的效果,因为对手如果考虑得比较多的话,反而不会信你会想出太弱智的招术来。
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猜对方心理博弈的例子还有很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中的讨价还价。
博弈理论表明,当谈判的多阶段博弈是单数阶段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而双数阶段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动优势”。这在商场竞争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非常急切想买到物品的买方往往要以高一些的价格购得所需之物;急切于推销的销售人员往往也是以较低的价格卖出自己所销售的商品。正是这样,富有购物经验的人买东西、逛商场时总是不紧不慢,即使内心非常想买下某种物品都不会在商场店员面前表现出来;而富有销售经验的店员们总是会劝说顾客,“这件衣服卖得很好,这是最后一件”之类的陈词滥调。
为什么很多人在买东西时都让对方先开价?(2)
商场中的讨价还价,正如书生A与财主B之间的卖与买一样,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能够运用博弈的理论,一定能够成为胜出的一方。
博弈大智慧
分蛋糕博弈就像人生中的一盘“棋局”,平凡中蕴含着伟大的智慧,只有用博弈的眼光去了解它,用博弈的策略来武装自己,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睿智的人。身边事事皆博弈,也只有学会博弈,才能了解蛋糕为何会缩水。
在美国,有一位母亲在为两个孩子分蛋糕时,她把分蛋糕的权力交给了两个孩子A和B,由一个孩子切蛋糕,另一个孩子选蛋糕,每个人都有权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都只有一个方面的权力。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孩子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权力,不论是分蛋糕的孩子还是选蛋糕的孩子,对分得的蛋糕也都没有任何意见。
这位母亲这种分蛋糕的想法完全是受同事家庭的影响而受到的启发。前不久,她在同事家看到两个孩子在分蛋糕的过程中,你争我抢,说什么都要自己来分,因为谁掌握主动权谁分的蛋糕就多,但是最终谁也没有掌权。这是因为蛋糕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这时正是炎夏,在争执的过程中,“大蛋糕”忽而一下变成了“小蛋糕”了,再过一会儿,由“小蛋糕”变成了“冰淇淋”,由于他们的你争我抢,没有一定的规矩,蛋糕缩水了……她看到这些不禁遐想,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会这样呢?于是便有了以上两个孩子分蛋糕的场景出现。
蛋糕在一定的情况下,确实会缩水,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当然,这个方案极有可能是无法保证公平的,因为人们容易想象切蛋糕的一方可能技术不到家或不小心切得不一样大,从而不切蛋糕的一方得到比较大的一半的机会增加。按照这样的想象,谁都不愿意做切蛋糕的一方。虽然双方都希望对方切、自己先挑,但是真正僵持的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僵持时间中的损失很快就会比坚持不切而挑蛋糕所得到的损失大,也就是说,僵持的结果会得不偿失,会出现收益缩水的现象。所以,在博弈中,当双方都想获得最大利益时,一定要避免缩水现象的存在。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都爱发短信?(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日益普及起来。其中手机简讯也日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在人们传送和接收信息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统计,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到2。5亿,平均每天有超过3亿条信息在用户之间传送。
两个年轻人A和B,通过手机通讯手段交流。可是,在利用它选择沟通方式的时候,却有了不同的情况。是选择发信息还是选择打电话?选择的沟通方式不同,其有着不同的消费结果。
若A、B都选择发信息的话,则二人省钱,感觉实惠;
若A、B有一方选择打电话或发信息,则必有一人费钱,一人省钱;
若二人都选择打电话,则二人都费钱。
用表格显示如下
A发信息A打电话
B发信息省钱,两人都实惠A浪费钱,B省钱
B打电话A省钱,B浪费钱A、B浪费钱
这近似于“囚徒困境”中的两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是以自己最大的利益为目标的。无论二人怎么选择沟通方式,其都是选择发短信,感觉最为实惠。当然,若两人同时选择发短信,这是最为实惠、划算、省钱的最佳结果。这是社会中“拇指经济”的典型事例。发信息的实惠、划算、省钱,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喜欢选择发信息的方式与他人沟通。
从博弈上来分析,年轻人A无论是发信息还是打电话,对于年轻人B来说,发信息给对方都是最佳的选择;同样,A不论B选择什么样的通讯方式,选择发信息也是最佳的选择。这样的决策,都彼此符合自己的利益,达到了心理上的均衡。
从形式上来说,年轻人选择发信息在一定形式上是优于打电话的,这也是种博弈。
首先,一角钱一条的信息,经济实惠,而费用的确是信息受宠的最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信息便宜又方便联系的原因,才受到人们的广泛青睐,尤其是学生。而相对于较贵的彩信来说,在群众中并不是很普及。另一方面,长途电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高消费,不敢常常“煲电话粥”,而信息一次聊上几十条也比长途电话便宜。因此,很多人使用手机都只是用来发信息而不接打电话的。
最后,现代人因为生活节奏加快,也因为工具的日新月异,已经愈来愈疏远了写信,于是便捷的信息便成了“宠儿”。在生活中,原来谈情说爱是鸿雁传书。后来电话成为新的爱情红娘。而现在,信息是新的爱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电话是快捷了,但没有信息那么随意,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发去简短的问候。此处,总会有亲人朋友记挂着你,你也会惦记着一些人,逢年过节、朋友生日发条祝福的信息,手指轻按,一触即发,既沟通感情,又方便节约,何乐而不为。总之,不为别的,只为感情交流。
为什么“囚徒困境”中两个人都会选择背叛?(1)
为什么有些超市24小时营业?
为什么很多商家不惜重金做广告?
经典博弈介绍○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说的是两个囚犯的故事,它是博弈论中最着名也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囚徒困境”最初的原型理论是在1950年由就职于兰德公司的梅里尔o弗勒德和梅尔文o德雷希尔两人提出来的,后来又由顾问艾伯特o塔克以囚徒方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为之命名“囚徒困境”,从此流传开来。
在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两人的选择完全是靠自己的意愿而定的。假定甲、乙两人都是自私自利之人,他们只会考虑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想同伙的利益。那么,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如何才能让自己获益最大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中,那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其实很简单,只有博弈次数是无限的,从一次性博弈转变为重复博弈,这种摆脱囚徒困境的合约才会有约束力,博弈的结局也就是纳什均衡点才可能会完全不同。
有两个犯罪嫌疑人甲和乙,合伙作案时不小心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方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来指控两人的罪行,便将甲乙两人分别关在了两个独立的不能互通信息的牢房里进行审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两上囚犯各自都有两种选择:一是坦白,即与警察合作,背叛他的同伙;二是沉默,即不与警察合作。有过多次经验的两个囚徒心里都十分清楚,只要他们两人都拒不认罪,警察就掌握不到证据,也就无法给他们定罪。不过,警方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为了让两人能够尽快承认作案事实,打出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招牌:倘若两人中有一个人选择坦白,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则坦白的人可以获得无罪释放,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笔数目不菲的奖金,而沉默者则会被关押10年;倘若双方均保持沉默,则每人都需在牢中呆上半年;倘若两个都选择了坦白,即互相背叛,那么两人都将被判刑2年。
用表格显示如下
犯罪嫌疑人甲沉默(与同伙合作)甲坦白(背叛同伙)
乙沉默(与同伙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时获释,乙服刑10年
乙坦白(背叛同伙)甲服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人同服刑2年
在没有任何其他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两人的选择完全是靠自己的意愿而定的。假定甲、乙两人都是自私自利之人,他们只会考虑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不去想同伙的利益。无可厚非他们自然都会选择背版对方。那么,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如何才能让自己获益最大呢?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件事情,从上面这个表格中,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两个犯罪嫌疑人同时保持沉默时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每人只需服刑半年。但由于两人现在不能互通信息,因此他们并不知道对方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所以同时沉默的局面就很难出现了。因为一旦一方沉默而对方选择了坦白,那么自己就将获得10年的刑期。因此,一个理性的人不会贸然做出这个决定。况且,他们都是从利己的目的出发,对个人来讲,最佳的策略就是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