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从曹操的一贯表现看,陈宫就算真这样想也不为过,许攸智计过人,又是曹操早年好友,官渡一战叛离袁绍,为曹操立了莫大的功劳,就因为自认为功大,而引起曹操不满,除之。陈宫智不超许攸,和曹操的交情也不如许攸,更别说叛离曹操这样的大事了。
而且,后面还有一个鲜明的证据,便是吕布。
先说吕布前,先说说高顺,高顺是吕布手下大将,对吕布最是忠诚,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是如何表现,演义中则干脆说其闭口不言了,而事实上说不定他说了一些话,只是没有记载罢了,我们就论演义中他的不答。
高顺乃是吕布手下大将,比之张辽的地位过之,史书上记载他的陷阵营也是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刘备,夏侯这样的名将也败于他的手上,可见假若真想劝降,那不如选择高顺更好,结果高顺不言,曹操就大怒将其斩杀,高顺尚且如此,背主的陈宫和吕布还想活命吗?当然话说回来,演义这描写太过简单,高顺这不言是傲然不言,还是低头不语,都不得而知了。(演义中有这毛病,对于主角则是虚构情节,对于一些配角则是抄史书了事。)
最后再说吕布,我们之前说吕布看到曹操和陈宫的对话觉得有求活的可能,其实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先看史书上对这段的几个记载
三国志记载: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
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
献帝春秋中记载:布问太祖:“明公何瘦?”太祖曰:“君何以识孤?”布曰:“昔在洛,会温氏园。”太祖曰:“然。孤忘之矣。所以瘦,恨不早相得故也。”
布曰:“齐桓舍射钩,使管仲相;今使布竭股肱之力,为公前驱,可乎?”布缚急,
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
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虏也。其近
在外,不可宽也。”
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
我们先说说刘备在此事中的表现,三国志和献帝春秋的说法并不相同,三国志中刘备主动劝说曹操,而献帝春秋中吕布向刘备要求说情,刘备还没有答话,是主簿反对之,而演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了。
但是,刘备绝对不可能为吕布求情,而曹操也不可能放过吕布。
先说刘备,吕布多次攻打刘备,刘备与其可说是深仇大恨,怎么可能为之求情,而且假如刘备想自立,吕布活着对于曹操是一大助力,而假如刘备想跟随曹操,吕布那种自视甚高的性格要与其共事实在太难,何况作为曹操属下,那样的进言自然是十分适当的。所以从任何角度看,刘备都不可能为吕布说情。
再说曹操,之前在说陈宫的问题时已经说到,以曹操的性格,即便求饶也只有得到羞辱的份,对比陈宫,吕布就是一个失败的范例。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刘备不来说这句话,其他人也会进言,曹操只是顺势找个台阶下。即便曹操收留吕布,以吕布那种性格,最终在曹操之下,不被杀死,也是叛变。(何况吕布不死,张辽等人如何处置?)
所以说,在当时,他们的死是必然的。
第二十章 皇叔和族权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章皇叔和族权
(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
这一章有一个对于演义和我们日后娱乐生活极其重大的事件,就是刘备被献帝认作皇叔了,从此在演义中刘备就多出一个称号刘皇叔,对此许多演义爱好者认为皇叔名分给了刘备许多好处,比如名分啊地位啊什么的,占了许多的便宜,一下草鸡变凤凰了,也有很多人由此认为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是为了拉拢刘备,借此挑动曹操和刘备的不和。不过,这一切都是在演义中而已,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从来就没有打出皇叔这个头衔,更别提说献帝认作皇叔了。自始至终,刘备也就是如刘秀一样自认汉室宗亲而已,和当时的刘表刘璋都是一样的,并没有这个子虚乌有的皇叔名分,更别提这个名分对刘备有什么帮助了。
然而,罗贯中为什么要给刘备加上这个子虚乌有的皇叔称号呢?或者说,为什么民间的说书艺人,戏剧创作者要给刘备加上皇叔这个称号,因为早在《三国演义》之前的《三国志平话》里就给刘备加上了这个头衔。
那这里就要问,为什么民间的这些艺人要将皇叔这个不存在的头衔加在刘备头上呢?
其实说起来也简单,就是因为中国民间对于血缘维系的族权看的十分的重。仔细看中国古代的戏剧,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中扮演官方正义角色的就是和皇帝有血缘关系的一族,常见的十王爷,八贤王,这些角色都和刘备的皇叔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但是民间的戏剧创作者和传说却将这些角色描写得有声有色,而且大都站在弱小一边,扮演着既有力量又有正义感,维系社会公平的一方,而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就是扮演这个角色,而皇叔的身份就此加于刘备身上。
而民间的这一倾向,是与他们自身的关系分不开的,一个阶层只会了解自己阶层的生活,对于一切的文学故事,只能以自己的生活作为衡量的标准,说书,戏剧面对的不是挑剔的史学家,而是广大的老百姓,必须以他们的生活作为范例,这样才能让他们明白。
而中国古代对老百姓来说。以血缘维系的族权就在身边,族中的长辈对于小辈天生就拥有的那种权力才是让他们最能理解的。就象在西方古代的骑士小说缺少不了教士一样,中国古代的演义戏剧也少不了在家族中扮演这个维系社会或者说家族公平的长辈,十王爷,八贤王,皇叔都是这个长辈的幻影。
中国历代来,族权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中国的古代社会结构不无关系,中国政府机构并不强大,要想控制庞大的地域人口根本不可能,只能掌握住城市,广大的农村根本无法触及,而面对古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压力,古代中国很容易形成大家族的局面,甚或一族一村。一些家族甚至能慢慢扩张,从经济上政治上获取绝大的权力,如魏晋的士族,而虽然唐宋之后,科举制度,朝廷的刻意打压使得如士族那般强大能威胁中央的家族没有出现,但是普通的小型的家族势力还是屡见不鲜,如明清的乡绅阶层。
长期以来,家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规则,老百姓也认可这些规则,比如刘备从来没有称自己是皇叔,而只是汉室宗亲,这种类似远亲的身份会使老百姓对刘备产生一种疏远感,而且老百姓也不会理解这种汉室宗亲到底离长宗有多少远,只会知道刘备是远亲,这样对其的认同感就会降低,而为了弥补这一切,民间艺人不但创造出皇叔的身份,还让其得到族长的认可。因为,即便是远亲甚至毫无血缘关系,但是只要得到了族长,如汉朝刘姓便是皇帝的认可,则就能被族人认可,在族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所以三国中刘备一定要经过献帝这个族长认证不可。
而有趣的是,虽然汉末时期并没有后代百姓幻想的那种族中长辈皇叔,但是汉末家族的势力比之后代要强大的多。如当时汉末最强盛的家族便是袁家,其代表人物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的身份居然能使其在同盟中担任盟主的地位,以当时的官职来说,不少人都高于他,只是因为他背后的家族势力强大,就连冀州牧韩馥在让位袁绍时其说法也是自己为“袁氏故吏”(三国志中的记载)。袁绍能一度成为汉末最强的军阀势力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便袁家另分出一支势力即袁术也是不凡,能在南阳太守死后被拥戴接任,而且控制勇武的孙坚,一度称帝,这也不能不说是袁族的强大,要不是兄弟反目,互相攻打,也不会有曹操的胜利了。(正因为家族势力的强大,所以袁绍在看到袁术指责自己不是袁家人时会大怒了。)
而三国中其他的势力也是有其家族的帮助,如曹操,亲族曹氏夏侯氏乃是自己起家,征战天下的核心力量,夏侯渊,曹仁,夏侯,没有这些亲族大将作为骨干,曹操何以发家,即便是在得到天下建立魏之后,所依仗的也就是这些亲族,如曹休曹真,要不是之后曹氏夏侯氏人才匮乏,也不至于让司马懿有出头之日了。(司马家族也是以家族势力为骨干,看来这是当时的正常现象,不过因为家族内讧导致西晋灭亡和日后士族反压其主,就是后话了。)
再如东吴孙家,旁人只注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东吴大将,却没注意东吴的孙家一直以自己的族人为骨干,如孙坚死后,董卓得知第一件事就问孙坚之子多大,得知孙策年幼才放心,这断然不会是因为龙生龙凤生凤所以孙坚之子一定英雄的关系,而是因为孙策年幼,无法统领孙家势力,孙家群龙无首的关系,日后也是证明了这点,孙坚死后,孙家大都依附袁术,直到孙策长大征伐江东,孙家一族包括老部属都来投奔,也就是因为他们,孙家才有江东之地。而且孙家一族如孙静孙瑜孙皎都先后担任重要职位,日后诛杀东吴的实际掌权者诸葛恪后担任丞相的孙峻也是孙氏一族。而且,为了扩大势力,孙权也不乏用赐姓这种办法,如孙韶本姓为俞,因自己的伯父被孙权赐姓才改为孙。
其实当时要说最大的家族势力还是刘家皇族,当时汉室宗亲在地方主政的就有幽州的刘虞,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扬州的刘繇,但是可惜刘家皇帝这个大族长不争气,先后掌握在董卓曹操手中,而且这些汉室宗亲要不能力有限,要不心怀鬼胎,要不不思进取,最后还是汉室宗亲中出身最寒微的刘备支撑了刘汉这面大旗,就不能不让人感叹了。
第二十一章 煮酒话英雄
三国随章侃第二十一章煮酒话英雄
(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本章要说的,相信大家也明白,说三国,说这章要漏掉煮酒论英雄那还行?这可说是三国演义中名篇中的名篇。这我们现在说到煮酒,就想到这三国曹刘两人来,这可是三国演义对我们生活做出的一大贡献。
煮酒论英雄在史书上确有其事,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载“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裴松之引《华阳国志》中记载加入了关于雷霆的说法。“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
可这陈寿老先生记载太过简明,这煮酒会虽有雏形,但是毕竟用墨太过吝啬,那比得过太史公的大手笔,用数百字把那鸿门宴演绎成千古名篇,幸好有罗贯中先生写这《三国演义》,花费近千字再写这段历史,终于奠定了煮酒论英雄这一故事的地位。这段是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我们可要细细品味。(以下文章,都是品味这小说,和真实历史无关。)
这故事要读,须先明知这前因后果,读起来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来,就象那喝酒饮茶,要是如梁山好汉那般大口牛饮,那是虽然豪爽,但是细中味道就觉不出来了,所以要先品那名酒名茶,最好能先读这酒这茶的历史,这样一来保证能读出一番味道来。
那这煮酒论英雄的前因在何处?这还要从刘备投奔曹操说起,这演义第十六章说到刘备投奔曹操时,程昱就力主杀之,虽然曹操没同意,但是这疑心已经下了,所以对曹操来说,这是摆下煮酒一宴的前因,而对于刘备来说,程昱要杀自己他是不晓得,但是前不久的两件事却是让他冒了一身冷汗,这二十章许田游猎时关羽起意要杀曹操,这是一件,而第二件是本章董承拉刘备进了密诏集团。这二件事实在是让刘备胆战心惊,第一件事董承在试探时提到,既然有人看到,那难保其他人也会看到,要是告诉曹操,那自己就危险了,而第二件事更是可怕,关羽起意要杀曹操毕竟只是一瞬之事,那时又照相,这没真凭实据,就算曹操问起,推托一下也就过去了,而加入密诏集团那可是签字画押的,一旦事发,那就是怎么逃也逃不掉的。自己在许都那是在曹操眼皮底下,所以刘备为防曹操,特意装做种菜,还害得关羽张飞抱怨。
在这里提一下为什么刘备要学种菜,这古代虽然总说重农,但是其实这对那些士人来说,这农田干活是小人才做的,那些大人物要学的是天下大事,所以关张两人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其实关张这句话也有双关的地方,这第一是说刘备这样有官职在身的人学种菜实在丢脸,你看那历代士人狂的多了,有裸奔的,有打铁的,有喝酒的,还有养鹤种梅的,你见过种田的吗?象那陶渊明先生也说自己“采菊东篱下”,你要是让陶渊明先生“锄禾日当午”看看,那估计没人肯干了,尽管真正的隐士是肯定要自己种菜的。这第二说就是关张对刘备不满,须知关张跟随刘备就是因为刘备要成大事,他们的跟随就是要一起去做天下大事,结果刘备去学种菜,他们自然不满了。
当然,这种菜一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给曹操看的,我没兴趣争夺天下了,就放过我吧,可这曹操却没放松警惕。
看演义文: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好嘛,这请人要这么多人吗?就算礼节庄重一点表示尊敬那派一文官即可,何须许张两虎将,而且也没说赴宴什么。你想想,这关张两人正好出去,两位将军带着几十号人气势汹汹的夺门而入,也不说为何,这哪是请客,明明就象要把人抓去问罪嘛。
好了,大家看我侃了半天,这正式的煮酒论英雄终于以刘备提心吊胆开场了,这也是煮酒的第一惊,假若我是说书先生,这时就说刘备被许张两人请了去,再把请字说重一点,就不说了,说一句下回分解,让大家为刘皇叔提心吊胆一阵子,先把茶钱收了再说。
好,这刘备和许张到了曹操府上,刘备看这不是公堂刑场,或许会安点心,这时曹操又来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这又是一惊,承前面那一波。这刘备的心一下又吊起来,这莫非密诏被发现了,幸好这次不需多长时间,这曹操的试探到此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为何?这曹操对刘备确实是不放心,刘备学种菜,曹操自然不信,所以才派人去请刘备,还乘关张不在,这明为请,实质上就是变相搜查,看看这菜园是有真金白银,还是盔甲兵器,让这刘备甘心种菜,见这刘备真是种菜,才放下心来,说了那句“玄德学圃不易!”
这潜台词就是,你就好好种菜吧,以后这天下你就甭操心了。
这心事放下来,人也轻快许多,曹操在三国不单是军事家,也是文学家,人幽默,又有才情,假若不是政治对手,确实是个好玩伴,你看他那煮酒宴会罢了,也能说出一段青梅典故来,这可比伪造生日来设宴吃喝要风情得多了。
其实说起设宴,大家别只想到大吃大喝,中国古代不比现在,这烹调技术还没到世界第一的水准,而且条件也不足够,很多作物在三国时期还没出现在中国,单说这个酒吧,我们且不说三国的酒质量如何,就这个酒也不是那么容易喝到的。这酒要粮食酿,三国时期缺粮是常事,连用人肉做军粮都有,所以三国时期时常有禁酒令,日后刘备就颁布过,所以这酒也不是那么容易喝的,当然曹操乃是当时朝中实际上的第一人,他是不缺的。闲谈就到这,我们继续看下文。
这两人心事放下,喝酒喝的正开心,又一变局出现了,古代认为这天象和人有莫大关系,这此时天象也来凑热闹。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这天象用处有三,一是对应之后的雷声,二是暗示这煮酒会的真正高潮就要来临,这三是借龙挂(其实就是龙卷风)引出曹操的一番心思。
这曹操刚才试探刘备,这疑心没完全消除,这一看天气,又来了一番心思,便说起这龙的变化了,其实曹操这段龙的描述确实也挺精彩。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曹操说这龙能升能隐,这何尝不是暗指这刘备种菜乃是韬晦之计。不过最绝的还是这叫刘备指点天下英雄。
总算说到正题,我们在说之前先说说这论英雄的故事,这点评人物在汉末并不希奇,一大堆士人吃饱了就一起坐下来点评当世人物,这种点评有时还能直接影响到此人的前途,如曹操就求人给说他著名的那段点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刘备在刘表那时比较清闲,也点评说当世人物,为陈登说了一堆好话。不过这著名的还是煮酒这段。
不过点评也不是什么好事来着,尤其在曹操这,你看刘备在刘表那就敢说话,可在曹操这怀着心思就是不敢说,毕竟这点评英雄不是什么好事啊,这当时英雄,大都是和曹操作对的,这万一说的不好,就糟糕了。刘备现在处于危墙之下,这谨小慎微过日子,一定要小心。所以刘备就推,可曹操又追,各位看这段,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这刘备推了两次,还是硬被逼上了。其实刘备的点评也挺到位,他先称袁术兵粮足备,再称袁绍四世三公,部下能事多,再说刘表号称八俊,然后提到孙策血气方刚,都是抓住了四人的要点,可这被曹操都一一破了,要不称之为冢中枯骨,要不就是虚名无实,籍父之名,也只有原来的盟友多说了两句。
其实演义说了如此之多,但是史书上只提到了袁绍一人之名,所有人都以本初之徒这个代了,也就是袁绍要作为榜样才留下了名字,当然,当时世间实在也就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