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盒刍煺街型延倍觯靼芰嗽侗茸约呵看蟮脑埽ㄆ礁髀分詈睿ㄆ奖狈剑晌侄α⒅凶钋康氖屏Α
曹操,满腹才华,观其诗歌便能感受到他满腔的热情,然而满腹才华的他的另一面却是无数人的鲜血与恐惧。曹操自幼便骄滑放荡,贪色好夺人妻,为军资发人坟墓,屠徐州数万百姓,杀袁绍官渡几万降兵,杀皇后挟天子为玩偶。
曹操,在政略上多谋善断,善于从各种不同的谋略中选择最佳方案为自己所用,然而另一方面他却生性多疑,好为刑杀,梦中杀人,杀吕氏一家。
曹操,重视人才,为许攸而跣出迎之,引荀彧为子房而信由之,为关羽而礼厚之,即便降将也能信用之,手下人才多能各显其才,曹魏中人才济济,可是另一方面,曹操却屡屡杀害自己前度还重用之的才子能臣,许攸为其少友,官渡立下大功,然对曹操言语不敬,曹操嫌之,而杀;荀彧为曹操手下第一谋臣,王佐之才,多引人才,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对曹操求九锡有微词,曹操愤之,使荀彧忧之而死。其他如孔融崔琰毛玠等,皆都为曹操初敬重而杀之者。
曹操,初时试为汉室一忠臣,洛阳北都尉时敢执法,董卓作乱时起义兵,其忠不下于孙坚;然之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杀皇后,视汉帝为无物,其状近乎于董卓。
为何如此矛盾的两面能出现于同一个人的身上?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曹操,他是一个天才,名将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并不少见,曹操在军事上才华出众,但是终比不上韩信刘裕这样的名将,军事家在中国也不少见,曹操的注解孙子兵法自然比不上原版的孙武,也比不上李靖,而政治家在中国几千年中更是无数,曹操在其中自然算不上数一数二的人物,即便同是名将和政治家的,曹操之上也有李世民朱元璋刘裕这些不世出的人物。然而若要说又是名将军事家政治家还是诗人的,历史中曹操绝对能排进前五。名将,政治家,诗人,这几种之中任凭一种都需要天才一般的才能,而曹操三种都具备了,怎么还能不说其是天才呢。
曹操,他是一个名利心极重的天才,曹操初年的忠臣表现,晚年的挟天子,疑愤荀彧,都是一个原因,便是他要向上爬。当初汉室犹存时,他匡扶汉室,那是为了日后能建功立业,名存青史,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受九锡,得王爵,也是为了建功立业,名存青史,当初的曹操与日后的曹操,本质上并没有变化,都是一个求功名的曹操,正是因为求功名,所以曹操时常会显出软弱的一面,当初对峙强大的袁绍,他几度欲归袁绍之下,官渡犹豫退兵,幸被荀彧等人制止,便是因为他是要求功名,而不是搏性命,他并没有极强到要捍卫的政治理念,只有极强的政治手腕,他能为人之上,但是若人上有人,他也能甘为之下,若汉朝强盛,他能为之下,若汉朝衰弱,他能欲之上,这便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并没有变化,只是时局变化,使得他心态产生了变化,既然能获得更大的名利,他绝不会甘于小的名利,而无论谁阻止他,即便是手下能臣,无双才子,都要驱除之。曹操当年意在曹植,后转曹丕,也是因为时局变化,当年尚欲为汉臣时,曹植是最好的继承对象,那时的曹植就象少时的曹操,年少轻狂意气风发,欲匡扶汉室;而之后欲篡汉时,曹丕是最好的继承对象,那时的曹丕就象晚年的曹操,多疑又野心勃勃,欲取上位而代之。
曹操,他是一个名利心极重为之不惜手段却尚有心的天才。曹操名利心极重,又多疑,谁站在他的对立面,谁对之有威胁便要除去,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多妻屠杀发墓。尊天子收人才,对他来说只是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手段而已,然而这并非他不知道手段的好坏,尽管嘴里说出了“宁人负我,毋我负人”的话,做出的也是“宁人负我,毋我负人”的事,但是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是对是错,原本的价值观并未在心中抹除,正因为如此,他才选择了做文王而不是武王,正因为如此他才对一些所不喜的人网开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做的是对的事,尽管他做不到,但是他渴望着做,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对刘备关羽他们才另眼相看,尽管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但是渴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因为他们有着曹操所没有的那一面。也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心,所以他才是值得尊重的人,而并非一个纯粹的天才或者奸雄。
2006年8月11日星期五晚,赠孟德公
第七十九章 豆萁
三国随章侃 第七十九章 豆萁
(演义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此人文学佳,又有一身武艺,可称得上文武全才,当了多年世子,还破获了魏讽谋反一案,也算得上是政治经验丰富了。不过就是有一点不好,心眼小,说来这也是遗传自老爸曹操,不过曹丕比起曹操来说又更厉害了,曹操多年打下来的江山,知道过程的不易,能忍就忍,曹丕就不同了,或许也是没继位之前太忍的关系,上台之后对于当年没给他好眼色看的一群人都来了一个打击报复,就连叔父曹洪也没逃过,(说起来曹洪也是过于吝啬了,身为侄子还是世子身份的曹丕向他借点钱也不肯,只是就为了这些小事曹丕就一直怀恨甚至到要杀曹洪的地步也太过头了。)险些被杀,最后在太后的介入之下,改判为罢官,日后曹丕儿子魏明帝上台才重新可以起用。
对付功勋卓著的叔父如此,对于亲兄弟自然也不会放过,本回演义中曹植赋诗一事便是出自《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流传的版本不同,也有传说并非曹植所作,但是其中的比喻确实将当时曹丕对兄弟的威逼表现出来了。
曹植是当年与曹丕争夺继承权的主要对手,曹丕对之忌惮三分,虽然没有杀他,但是仍将其遣之封国,派遣监国使者监视,并屡次找借口迁削改封,这一政策直到魏明帝即位也没有改变,曹植屡次上书求用都不成功,最后郁郁而终。
不过相对曹植来说,其实曹丕更多担心的是曹彰,曹植能力上佳,但是毕竟不掌兵权,他的权力来源于曹操的宠信,曹操死后,他的权力基础消失,而一些党羽都被铲除,他的封国又被严密控制,所领兵不过几百老弱,只要不给其机会,曹植就翻不起浪。但是曹彰不同,他本是大将之才,上阵多有胜绩,领有大军,且有异志,《魏略》中便记载他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魏氏春秋》记载曹彰问先王玺绶一事,此事在贾逵传中也有记载,便是本章开头的一段,曹彰比起曹植来更有夺位的实力,所以曹丕对其最不放心,黄初四年,曹彰暴死。对于其死,三国志注中谈到曹彰问玺绶一事,称“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说到这里,我们先把曹魏兄弟的恩怨放在一边,先说说这个皇族宗室如何处置的问题。在周朝时期,皇族是分封到各地,作为朝廷羽翼的,但是明显效果不好,秦朝建立后,郡县制就取代了分封制,那是否以后分封制就不存在了呢?那自然不是,汉朝依旧存在分封制,不过刘邦死前的白马盟誓从而将周代的分封制度做了一个极大的改变,便是异姓不得封王,也就是说周代时期那些异姓大诸侯是不可能出现了。(虽然异姓可以封侯,但是待遇与王有这天壤之别。)虽然之后还有多种变革,至此,皇族处置的大方向基本定位了,便是分封到各地去和在中枢辅政,前者都汉晋明,后者如李唐,总体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便是维护皇族利益。
现在我们谈到分封制总说他们的不好,维护一家一姓的利益有什么对的,历代非皇族之人自然也不喜欢皇族占据重要位置,这样自己便没了机会。然而若站在皇家的角度之上,以分封制度与皇族捍卫自己的利益到是也不能说他们的考虑错了。而且分封制度也并非一无是处,各路诸侯王虽然有兵权,但是纠集在一起的力量总敌不过中央朝廷,若想作乱马上便是覆灭的命运。而若是中央朝廷被权臣夺权,中央肯定会一度混乱,则诸侯王便可高举大义之名进军中央,以保皇姓,这样一来等于两者在朝野形成了双保险,皇位就算变换也就是在自家一姓之中。以宗亲子孙在中枢辅政也是一样的道理,上阵不离父子兵,以宗亲辅政总是比外姓姓得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都是难得的名帝,却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诸子分封制度,并不是他们昏庸,而是为了他们皇族的利益,这是必要的措施。
应该说,这种措施在皇朝初期是很有效的,西汉初年刘姓能在吕后死后夺回政权,在外的诸侯王出力不少,李唐开国到安史之乱的这段时期,能在多次变乱中屡屡夺回政权,李唐宗室在内外的力量极其重要。
在这样的一个措施中,中央朝廷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地方诸侯王实力再强,合力也不是中央朝廷的对手,只有当中央朝廷至少有一部分力量站在皇族一边的时候,地方诸侯王才有成事的机会,如吕后死后,如不是周勃等人乘虚夺得了兵权,单单依靠刘姓诸侯王的那些兵力是根本不足以与中央朝廷对抗的。也只有当中央朝廷混乱不堪,屡屡走错棋的时候,才会发生外地藩王入京的事,比如那著名的八王之乱被当作分封制不妥的例子,但是要不是晋惠帝太过白痴,控制不住下面的明争暗斗,贾后引狼入室,就凭那几王的声望兵力,(所谓的八王之乱,乱子是够大的,但是八王的实力远比不上西汉七国之乱时的吴王等人的实力)根本不够对抗中央的力量,八王之乱的根源还是在于选了一个白痴做皇帝。至于靖难要不是建文帝屡屡走错棋,就以朱棣的实力,根本翻不了船。(建文输的真叫冤枉,要不是他总是下莫名其妙的诏书,和运气实在太糟糕,朱棣连一年都挺不过去。在总结靖难时总说朱元璋杀了那些名将是建文失败的因素,其实在我看来,根本一点关系也没,靖难之役双方都涌现出了大批杰出的将领,换那些老将来了也未必讨的了好,何况就建文这搞法和运气,徐达再多活几十年也不行。不过最后政权倒也算是落在一家人手里吧。)
不过无论是分封制度还是宗亲在中枢的地位都只是在初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朝的地位渐渐稳固,不再需要分封制度为之保驾护航,反而因为内外皇族对皇位的窥视,后几代皇帝们开始渐渐采取了排挤皇族的作法。这也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几任皇帝再也不能有如前代皇帝一般对着皇族中那些甚至是自己长辈的同姓有着足够的控制力。(资历在时代中还是很有用的,若说第一代皇帝对于那些皇族不是弟弟就是儿子侄子有着绝对的威望,第二代皇帝有着长子还能控制着绝大多数人的话,从第三代皇帝开始,祖父父亲为之带来的威望就几乎消失为无了。建文帝的一大弱点便是他的辈分比许多藩王起来太低,外地藩王不服,建文自己也感觉到压力,若是他父亲朱标在世,便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而随着绝大多数的异姓臣子的支持,诸如削藩的办法便接连到来了。
这在各代往往有标志性的转折点,如西汉之七国之乱,(从此开始汉代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弱,到了武帝推行推恩令更是无力继续。)唐朝肃代两宗,(肃宗为控制大权,一方面收回李唐诸王的权力,一方面又宠信宦官,不料从此之后权力便收不回来了。)明朝之靖难,(外姓藩王上台的成祖上台后自然对外姓藩王不放心,之后明代诸王基本上是空架子了,没有什么兵权。)
在这之后,权力便集中到中央朝廷手中,但是这往往引起的又是中央权力过大,皇帝又不能信赖那些皇族宗亲,权力就向着外戚宦官权臣中一点点倒去,这对于天下未必是坏事,但是对于一姓之皇朝肯定是坏事了。
第八十章 国号传承
三国随章侃 第八十章 国号传承
(演义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本回演义中曹丕逼献帝禅让,立国为魏,而在成都的刘备得知此消息后也称帝继承汉王朝的传承,这一般可认为是三国时代正式开始形成,刘备是承继汉朝,自然国号还是汉。至于我们后来所说的蜀或者蜀汉则是后世或敌国对其的称谓,在蜀汉内部,一直称自己为汉,所以诸葛亮自然是大汉丞相,而不是什么蜀汉丞相或者大蜀丞相,张飞也是大汉车骑将军,刘备则是汉昭烈帝,而不是先主,(或者称先帝)若是我们现在回到那个时代的益州,张口说什么蜀国蜀汉先主后主,那要不当时的人不明白你说什么,要不就把你当住间谍抓起来斩了。在献帝之前,除了袁术外,各路诸侯也都是统一打着汉王朝的旗号,曹操要称魏公魏王也是建安后期的事了,孙权那吴王还要等曹丕称帝后才封,至于刘备一直就是汉朝旗号,压根没换过,根本就见不到一个蜀字。这个蜀能在日后传播开来还是拜陈寿的三国志所赐。
陈寿写三国志时晋朝已经一统,晋朝因为是由曹魏传位而来,所以自然要将曹魏视为继承汉朝的正统,所以陈寿的三国志魏书中曹操曹丕等人都是帝王本纪的形式,而刘备孙权则是称先主吴主,以传记形式。尤其对于刘备这边最是煞费苦心,刘备是以汉为国号,传承汉朝的,但是这样不能写啊,写了那曹魏算什么?晋朝算什么?难道三国志写魏书汉书吴书?汉朝还没亡?那晋朝继承曹魏岂不是名不正言不顺,这样陈寿的脑袋肯定不要想要了。(本来就是降臣,还搞小动作。)所以陈寿才写作蜀书,为此还刻意将刘焉刘璋这两位拉来作为蜀书的第一传刘二牧传。要说孙坚孙策作为吴书第一还就罢了,本来就是孙权的父兄,基业也是靠孙策打下来的,这刘焉刘璋和刘备何干?(按这样一来袁绍要列在曹操前面了,)陈寿这样做也就是让这看上去象是蜀书而不是汉书。用心可谓良苦。
陈寿这样做引起了日后蜀汉还是曹魏是正统的极大争论,站在曹魏一边的多以献帝禅让为借口,其实这也就是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典型罢了。(同样是一朝,东西晋,南北宋就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支持蜀汉和曹魏)要说禅让,王莽也是正统禅让的,可是谁又把那个“新”王朝当回事了,当年若是蜀汉夺了天下,谁又敢搞个蜀书出来,成王败寇,便是如此,失败者连名字都要打个记号。
三国的问题说到这里,再说些有趣的话题,一般我们说汉朝,都是指的两汉,也就是刘邦建立的西汉和刘秀再兴的东汉,但是以汉为国号的可并非一家,三国刘备建立的蜀汉,这个大家都熟悉,灭了西晋的也是“汉”,那就是刘渊建立的“汉”,他不单建汉,还是将刘禅为孝怀皇帝,将刘邦刘秀刘备尊为三祖,这架子做的是继承蜀汉的样子。不过有两大问题,第一个是刘渊是匈奴人,这个刘姓太不正宗了些。当然,刘渊也有他的道理,他认为匈奴和汉朝皇帝和亲多年,这个血缘还是很近的,至于这个母族父族血缘的问题我们不去管他,怎么说都把姓都改了,何况日后沙陀族的李存勖也做了唐皇不是。不过关键是他的侄子做了皇帝后马上就把“汉”这个国号改了,这把国号都改了,自然也就没办法继承汉朝了。除此之外,十六国中占据四川的成国在李寿得位后把“成”改成“汉”,所以后来干脆把这个政权前后统称为成汉了,实际上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政权都是一家子出来的,但是国号不同,就好象刘渊时期是“汉”的政权在他侄子时期便改成“赵”了。
这之后“汉”这个国号就不太有人用了,正宗汉室宗亲的刘裕也没建号为“汉”,(刘裕的祖先不是刘邦那一族的,先祖是刘邦弟弟,或许这就是一个缘故。)再之后就要等到五代时期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了,还有地方政权的南北汉,其中北汉与后汉有着比较直接的承继关系,建立北汉的刘崇是刘知远的弟弟,后汉灭亡后他随即称帝。而南汉就是另外的分支,南汉在后梁时期就建立了,和后汉没什么关系,还一度建号为越,之后才改为“汉”。此外就是与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了,他的国号也是“汉”,不过这个“汉”夭折太快,后人还没准备好正统的前缀名就去了。
除了汉外,历史上用的比较多的国号有以下几个:
秦:当年席卷天下的秦帝国,在十六国时期被搬了出来,符家和姚家的前后秦一度显赫一时,姚苌灭了前秦,却也把国号定为“秦”实在懒的可以,此外还有一个西秦,乞伏氏建,不过其势力比起前后秦差的太远。
赵:战国七雄的赵在十六国时期也被用了,其前赵就是那个把刘渊的“汉”改了的刘曜,他建号赵,之后其部将石勒又灭了前赵,他也还是以“赵”为国号,后人为了区分称之为后赵。
魏:十六国到南北朝时代是个国号复兴的时代,战国时期赵用了,战国时期的另一强国魏也被用了,先是后赵部将冉闵灭了后赵,先改国号为“卫”,后来又改成“魏”,不过他的“魏”时间太短,“魏”的复兴要等到拓拔氏建立的“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北魏才算真正风光起来,日后北魏又分裂为二,自然两边都是打着魏的旗号,只是史书上为了方便区别,称之为东魏西魏。
燕:南北朝时期最风光的国号应该是“魏”,虽然分裂为二,但是至少开始都算魏,一家子的,不象南朝换了四个国号,不过十六国最风光的国号就是“燕”了,那个时代先后有五个政权用过“燕”,除了北燕不是正宗的慕容家族,(但是传承上还是和后燕有关)其他前燕,后燕,南燕,西燕都是慕容家族的人。(也就是前燕那边传下来的),不过他们和最早使用燕这个国号的春秋战国的那个燕,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都来自北方吧。
凉:十六国时期“凉”这个国号也很风光,有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凉五个政权用过此年号,只是这个国号的意思就代表了这些政权地处边陲,成不了气候了。
夏:夏王朝在千年之后复辟,想必当年的夏王先祖一定想不到,不过这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一次是十六国的胡夏,一次是宋代的西夏,当然,他们只是称“夏”,没有后世给予的前缀。
梁:梁国在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