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随章侃-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面几段是对北伐的一些简单介绍,之后的数章会对子午谷街亭等著名事件做一分析,但是在本章,我却是要说的是这个统治者寿命对政府稳定性的影响。
就从夏侯楙说起吧,演义中说他请战,曹叡便任命他为大都督,德高望重的司徒王朗劝阻,却被夏侯楙骂得不敢言。其实这演义中的夏侯楙有些和历史上的夏侯楙有些不符,虽然都有不善武略的评价,但是演义中说夏侯楙是夏侯渊之子过继给夏侯惇,但是史书中并无其记载,而且演义中夏侯楙字子休,在史书中字子林,若不是诸葛亮北伐确实他在都督关中,都不知说的是不是同一人,而且在诸葛亮北伐后,曹叡西征,很快便将夏侯楙召回了,根本不可能带兵抵抗诸葛亮,被擒又放回了。
因此,夏侯楙骂得王朗不敢言的事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这不表明没有新贵,或者说新贵的威风不大了。实际上曹丕上台后,已经提拔了一大群新贵而起,比如夏侯尚,曹丕上台后便迁征南将军,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若不是之后因为爱妾被曹丕所杀,夏侯尚忧郁而死,夏侯尚的地位还会提升,(以夏侯尚的宠信来说,他真要活到曹叡那时候,骂王郎的资格是有的,但是以他的水准是不会去骂的了。)
夏侯尚妻子是曹操的女儿,因为夏侯尚爱妾失宠,曹丕参与家务事把夏侯尚爱妾杀了,夏侯尚一方面因为爱妾之死,另一方面也是对曹丕如此之做觉得曹丕的信任大打折扣,心情郁闷而病,其实夏侯楙也有这样的情况,那次是曹家小姐干脆就把夏侯楙告了,曹叡更狠,差点要杀了他,之后被劝阻,夏侯家与曹家通婚,这固然是一种恩宠的表现,但是效果却不好,曹家小姐太厉害了,(说起来献帝的皇后也是曹家女……)而夏侯家几位又多是好色的主,曹家几个当家人又护短,实在害了夏侯家那几位。
还是说到正题,除了夏侯尚之外,曹丕当年的班底如吴质很快就任北中郎将,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便是连宗亲曹真也不放在他的眼里,还有司马懿,虽在曹操后期已经锋芒初现,但是真正得到提拔还是在曹丕时期。(吴质,陈群,司马懿,朱铄被称为曹丕的“太子四友”,其中两人后来辅政,不过这四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吴质便在嘲弄曹真的那次连带嘲弄了朱铄,(此时在《质别传》中,说得是吴质入京,皇帝下诏各位高官在吴质家宴会,吴质召优人说肥瘦,嘲弄肥人曹真与瘦子朱铄,引得两人大怒,曹真说要斩之,却被吴质反骂了一通,大意是曹真是刀板上肉,自己想怎么弄之都行,而曹真也真的毫无办法,而朱铄被训斥之下,也只能拔剑斩地而已,其中还有曹洪与王忠的发言,也不知那个王忠是不是当年被刘备打回家的那位,吴质和各位官僚关系不佳,也是他日后不得辅政的原因。)还进言魏明帝陈群不及司马懿,不过其中司马懿到是四面讨好,朝中有人说话,难怪日后能得遇高位,)
与之相对的是,曹操的老班底要不退休,要不明升暗降,实权的位置都到了新一代手中,这乃也是正常之事,曹操的那些老人也大都已经老迈,指望他们发光发热也是不现实之事,曹丕做了太子也有些年头了,曹操也开始为曹丕培养下一代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话确实也没说错,就以曹操曹丕来说,曹操执政自年轻到老,他所提拔上来的大都与之差不多年纪,到了曹操年迈之时,其提拔上来的部属也差不多老迈,到了曹丕继位,自然要用自己的一班人马了,如此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自然,这只是理想状况,实际上,往往出现的却是老一辈的尚是壮年,这主要是指那些年纪轻轻便登上高位资历深之人,或者是老一辈老当益壮,更多的是一些新人背后往往有老人支持,有如此之老人在上,新君便如芒刺在背,这些老人大都资历深,功绩高,手下亲信关联众多,新君无法掌控,虽然都说什么皇权至上,但是翻开史书,古代之中皇帝因众臣进谏收回成命的记载远多于皇帝一意孤行力排众议的,毕竟皇帝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便是布衣一怒也能使之血溅三尺的普通人而已,便是面对同辈尚要思虑,而在面对那些本是自己长辈的人,一夜之间就要皇帝显出什么君威,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但是总归又要面对,一般来说,最常用的便是将老人升到名位重但无实权的高位,而起用新人控制自己的班底,就如古代官职,为何原本在前代乃是实权之官职日后却变为虚职,如三公之位,而一些原本低贱之位如尚书令却能掌控大权,便是新君面对压力后的逐渐转移权力与建立班底的缘故。
这一过程漫长至极,其中不乏充满着血腥与反复,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技巧,甚至动用暴力,每一次新陈代谢都需要漫长的时间与心血。为什么各代皇朝初期做事大都能政令通行,但是到了几代之后便上令不得下通,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呢,便是这个缘故,想想各代皇帝便是要清理上代的班底建立自己的班底便要无数岁月,甚至还有那些三朝元老的,更是麻烦至极,有几个皇帝能做得了这样的工程,便是做了也只怕已经乏了,不如回宫享受去呢。
这还罢了,至少每代都在承接,最怕的便是上代还没做完,留下了一堆事给下一代。就拿曹魏来说,曹操传给曹丕实在是个好摊子,老将老臣大都和他一起走了,没走的也大都老迈,但是还留了些精干的新生代,而且因为曹丕早就确立了世子地位,曹丕也开始任事,所以这些新生代在曹丕手中完全可以控制得住。上台之后只需要处理那几位兄弟,提拔几人便可,大体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性。但是等他一死,曹叡继位就有了麻烦,曹叡因为他的目前的关系,一直没立为太子,直到自己病重才行,既然没太子名分,自然不能象当年的曹丕一样出来历练,与百官交接,培植自己的班底,等到上台的时候按世语的说法,连和朝士都没见过。曹丕担心小孩子年轻没经验,所以找了四个人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曹叡日后对这些辅政大臣也挺敬重,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还是要建立自己的班底,要大家举荐,又提拔了刘放孙资毋丘俭等人。
应该说,曹叡是相当有能力的皇帝,比之其父亲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在曹丕死前不久才为太子,没有太过的政事经验,但是在处理政事上往往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解决内外的危机,但是仓促继位的后果便是他虽然天资聪慧,但是终不老练,面对前代留下的摊子一来并不熟悉,二来面对蜀汉东吴给予的外部,也无心无力做一次大清盘,只能一步步培养自己的势力,而等到熟悉朝野,外部压力也渐渐减轻后,他也快接近了生命的终点。
曹丕死时为四十岁,可以说已经十分年轻了,而曹叡死时只有三十六岁,曹魏两代皇帝如此短命,对于曹魏政权的稳定性打击是巨大的,曹丕继曹操之位到死有六年,但是之前参与政务已经多年,而曹叡在位十三年,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统治时间都不算短。但是,考虑到他们是建国初期的皇帝,便有些麻烦了。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正常的新陈代谢应该是每一代皇帝有自己的一代臣子,而随着自己的死亡,下一代皇帝便拥有自己的一代,这是理想状态,但是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不过前任皇帝往往通过刻意的培养太子参政,甚或打压老臣来做到这点,这其中交替,在前三代颇为要紧,只要前三代经历了正常的世代转换,形成了惯性,之后几代便是官僚集团作大,皇朝的位置基本也算稳定下来了,因为对皇朝挑战的不是那些管理或者技术官僚,而是开国功勋阶层,这些开国功勋阶层拥有与开国皇帝一般的资历,虽然能力或有不如,但是在老人死去之后的官僚年代,也是远远超越之的,何况还不乏参政的野心,而此时的皇朝根基不稳,最能支持皇朝官僚集团或还没培育成功,或者蛇鼠两端,这使得前三代的统治最为要求。
而前三代的稳定又需要一个条件,便是其中至少一代皇帝有着相当数量的统治年数,一方面是应对变乱,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保证大部分老臣死在自己的前头,(当然,也不乏刻意做到这点的,比如朱元璋,或者打压老臣,让自己的继承人提拔的,比如李世民。)也可以保证自己的继承人可以顺利建立自己的班底而不至于受到之前的老臣的影响,此外,还要刻意给下一些年轻的精英给继承人培养,作为日后的栋梁之臣。只要前三代的班底能顺利渡过危险期,则皇朝便可以相对稳定,至少不会受到内部势力的影响。
曹操交给曹丕是个好摊子,有着足够的空间让曹丕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是曹丕死的太早,可悲的是,实际上他却建立了一个相当成熟的班底,而且他根本就没给曹叡熟悉政务的时间,等到曹叡上台,发觉自己面对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班底,自己能插手的只怕只有爷爷曹操留下的那些人,可是他们的位置已经大都是功勋之位,换与不换没什么区别。而父亲曹丕留下的那些人,却大都年富力强占着实权,(就拿司马懿来说,曹叡继位的时候正是当打之年。)而更为悲哀的是,仓促上台的他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班底,便是建立起来,也远不及这些老臣,因为三国战乱并没有结束,他依旧不得不依赖着这些人,尽管这些人功勋卓著,有着勃勃野心,资历与野心使得他们对新兴的皇朝影响最大,他也不得不依赖之。当然,这并不代表曹魏就一定会被篡夺权力,只要曹叡能再活长一些,也不用太长,比曹丕留下的那些老臣命长一些便可以了,以曹叡与他们的年纪比较起来,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任务,但是却失败了,曹叡只活了三十六岁,当然,也有其他的办法,比如曹叡早日生下太子,有个成年的太子,熟悉政务一些,也可以度过危险期,但是曹叡一直无子,收养的曹芳即位时只有七岁,也是和他父亲一样,临死前立为太子,更别提培养熟悉政务了。此时的曹叡还指望司马懿能象诸葛亮对待刘禅一样对待之。(或者?司马懿当时也六十的人了,曹叡想等曹芳长大,这老头正好死了,留位置出来?所以刻意不留个年富力强的给曹芳惹麻烦?也是,谁能想到司马懿身体这么好,还利用年纪问题糊弄曹爽。)但是诸葛亮终究只有一个。
何况,不客气的说,这三代下来,便是没有司马懿,也会有其他人来篡夺了曹家的位置,司马懿只是正好成为这个人罢了。
其实假如蜀汉刘禅也是很短命的话,蜀汉内部也会乱得不可开交,东吴在孙权死前孙权再折腾政局还能保持稳定,但是在孙权死后变动无常,其实这是比曹魏更好的例子。
魏被晋所代,很大程度亏在自己那几代皇帝的寿命之上啊。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三国随章侃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决策角色 奇兵
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
本章一开始就引出了一大话题,便是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计划,此非演义杜撰,史书上确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而《魏略》更是记载了子午谷计划。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演义中便是以此为蓝本。
子午谷计划长期以来便是争论不休,其中,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是一大焦点,有从数据,地理,才干,等等方面来论证的。对这些论证,这里并不一一介绍,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的可行性并不是十分重要。
当然,首先要说明的,我认为不重要倒不是因为子午谷计划完全不可行,魏延提出这计划虽有夸大自身贬低敌军的问题,但是也未必不能成事,当年韩信偷渡陈仓,背水一战,在当时人看来何尝不是完全的不可行,但是都成功了,魏延说不定也能一举成功破得长安。即使反对此计划的诸葛亮也没说此计荒谬,只是说太过危险,但是行军打仗都是行险之事。当然,我更没有认为子午谷计划完美无暇,出奇兵往往便意味着风险,子午谷本是险道,便是出得也要面对敌军大众,若有一点闪失,难保有覆灭的危险,就好象日后邓艾偷渡阴平,其实也是险到了极点,几次三番有覆灭的危险,邓艾的成功,可说是运气实在太好,但是魏延是否有这么好的运气,就不可得知。
其实在我看来,子午谷计划是个不完全计划,便是说,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他这个计划不是完全建立在实力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对方失误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这是一种不可复制计划,而且因为没有成行,我们更不知他到底会是成功而是失败了。
何况,最关键的一点,这个计划的可行与否并不是取决于魏延,而是取决于诸葛亮。魏延的计划中,夺取长安只是第一步,魏延面对的长安并不是邓艾面对的成都,邓艾破了成都,蜀汉就灭亡了,钟会只是来接收胜利果实而已。魏延破了长安,则要面对曹魏的反攻大军,要求诸葛亮快速赶来与魏延会师,否则以魏延之兵力,长安绝对是守不住的。这里的计划关键还是在于诸葛亮的大军是否能及时赶到,这个计划并不是魏延一军而已,而是关系整个蜀汉北伐军的整体计划。这自然不得不要求全盘考虑之。
魏延提出子午谷计划,作为一个随军将领,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计划,也有他的道理,其实双方都是正确的,只是立场不同。
作为魏延来说,他是当时诸葛亮之下第一重将,常年在汉中与敌军对峙,又常欲独立带军,提出这个子午谷计划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诸葛亮来说,他要通盘考虑大局,魏延确实乃一良将,但是兵出险招,难保没有问题,魏延乃当时蜀汉大将,名声极重,一旦有所闪失,对蜀汉来说可谓是大败,何况蜀汉兵力毕竟有限,分兵与魏延出子午谷肯定也少不得大量兵士,诸葛亮所部力量便弱了许多,能否对付那些魏军也是未知之事。便是对付得了魏军,正如前面所言,能否及时赶到与魏延会师也是难知之事。诸葛亮有一大特点,便是谨慎至极,他不同意魏延计划乃是再正常不过。
其实,也就是立场不同,便是魏延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之上,有一将自告奋勇行那子午谷计划,魏延会答应吗?他便是相信自己能成事,但是也会疑虑那一将是否能成功,(若是魏延亲身犯险,魏延自然对自己的能力相信无疑,则大军该何人带领呢?)尤其是这个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大军的走向,那时的魏延也必然会如诸葛亮一般谨慎。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位的滋味。当年诸葛亮辅佐刘备时,也提出过许多冒险的计划,但是一旦自己掌权,便谨慎无比,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越是谨小慎微。魏延和诸葛亮的冲突其实都没有错,只能说是一种自己扮演的角色冲突。
说到这里,我们再说说奇兵,子午谷计划便是典型的出奇兵制胜,奇兵因为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便被尊为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奇兵往往也就意味着风险大,我们现在看到许多成功的奇兵事例,但是那是因为失败的没有列入史册而已,实际上奇兵大都以失败居多,正常情况下,一般的战斗都是以所谓的正兵也就是传统战术比拼实力,奇兵只是辅佐而已,而且奇兵也是要许多条件的。
奇兵其一者:被迫而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危在旦夕,故不得以而用之,这种奇兵都是被逼出来的,就好象曹操初起兵时往往出奇兵制胜,但是并不是他喜欢出,而都是被逼的,就好象官渡偷袭乌巢,那也是因为被逼得没办法了才硬上的,日后曹操出征也都是正正规规和人比拼,没有玩这种险招的,也是,我现在家大业大,又没人把刀架我脖子上,干吗要冒险呢,韩信当年背水一战也是因为当时实在没兵了。
奇兵其二者:需有兵可用,你说你想出奇兵,那一定要能调动得了那些兵才行,不管有几个兵,若是你调动不了,那也别想出什么奇兵了,韩信能出奇兵那就是因为有兵权,虽然兵是差了些,但是总有,后来邓艾能出阴平也是因为他实际上也是独立带兵的,他没和钟会合兵,独立带军,否则能不能出阴平也是问题,至于魏延就不行了,受到了诸葛亮的节制,兵权有限,没有命令是出不得奇兵的。
奇兵其三者:实力对比强者可出之。又要说到实力了,大家或许很奇怪,不是奇兵都是弱者所用吗?为什么变成这样了。确实,弱者要出奇制胜,因为他们实力弱,不出奇难以扭转,但是另一方面,因为实力弱所以也没办法出奇,因为经不起打击,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但是强者不同,因为实力强,所以可以在正兵之外还分奇兵骚扰之,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对整体影响不大。就好象蜀汉对曹魏,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即便成功,对曹魏也不是灭顶之灾,还有大量地盘可供回旋。但是邓艾偷袭成功,则蜀汉覆灭。魏延子午谷计划失败,身为蜀汉大将的魏延身亡,近万将士战没,对于北伐大军则元气大伤,但是即便邓艾所部全没,曹魏还有钟会在后,钟会之后还有司马昭亲领大军随后。(当然,还是因为邓艾自己统领所部的关系,但是也是因为当时曹魏实力足够强盛,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多的实力可以留出大军给魏延,这一点到了姜维那时也是一样,姜维当初也和魏延一样觉得给自己的兵少,但是得掌大权也分不出兵给手下部将,就是因为实力不足。)
所以说对于弱国来说,出奇制胜是一种办法,如子午谷,但是这种办法伤敌也伤己,赌博性很大,做的不好便是亡国之途,不是万不得已不会用,而另一种办法便是如诸葛亮这样以正兵出击,在局部形成优势,指望对手犯错误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