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反攻大陆"密谋透析-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卫生间。他听说当年赫鲁晓夫做为第一名客人住进了总统套间时,曾抱怨卫
生间的浴池太小了,难以容下他自由的想象。细心的周恩来知道之后,马上
请人重新设计,着实改造了一番,才成今天这种样式。


毛泽东驾驭整个会晤

打开中美关系的决策是毛泽东主席作出的。他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
尼克松刚吃完午饭,毛泽东就决定会见尼克松。
高级红旗轿车穿过西长安街,驶进有两个解放军士兵站岗的新华门,绕
过红墙,经过安静无人的甬道,驶至“游泳池”。
14 时40 分尼克松与基辛格在周恩来的陪同下走进这个四合院,穿过一
条宽过道,绕过一张乒乓球桌,进入了毛泽东的书房。
基辛格后来对毛泽东的书房作了如下的描述:

。。这是一间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
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
导人的会客室。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有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
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俭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
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每两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布的V 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
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毛泽东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
的地方。沙发的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

在毛泽东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泽东就从沙发上站起来;
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毛泽东站起来,微笑着望着尼克松。他虽然大病初愈,但眼光锐利,神
态略带嘲讽。他说话已经有点困难,但他并不避讳说:“我说话不大利索了。”

他患了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经常喘息,咳嗽,吐痰,所以他的脚边摆着
大痰盂。他的病是他长期大量吸烟所致。他曾经遵医嘱努力戒烟,但是戒不
掉。

他朝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也朝他伸出手,两人紧紧地握手了。尼克松
将左手也搭了上去握着,毛泽东也将左手搭上去握着。俩人都笑了,两个人
的四只手相叠在一起握了好一会,大大超过了正常礼节的握手时间。是不是
他俩都想将20 多年由于相互敌视而失去的握手机会都弥补回来呢?

毛泽东也和基辛格握手,上下打量着基辛格,还用下颏点了点头,说:

“哦,你就是那个有名的博士基辛格。”
基辛格笑着说:“我很高兴见到主席。”
基辛格感觉到,除了戴高乐以外,从来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

高度集中、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而这不是靠多
数国家里那种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
种几乎可以感觉得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这个身旁有一名女护士协助他站稳
的高大魁梧的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力量和权力的巨大的作用的见证。

毛泽东很随便地谈起话来。他对尼克松说:

“你认为我是可以同你谈哲学的人么?哲学可是个难题呀。”他开玩笑
地摆了摆手,把脸转向基辛格,“对这个难题,我没有什么有意思的话可讲,
可能应该请基辛格博士谈一谈。”

当尼克松在列举一系列需要共同关注的国家和地区就国际问题谈论具体
细节时,毛泽东又摆了摆手,指着周恩来说道:
“这些问题不是在我这里谈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同周总理去谈。我谈


哲学问题。”

毛泽东接着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
个问题比较小,也可以说不是大问题,因为现在我们两个国家不存在打仗的
问题。你们想撤一部分兵回国,我们的兵也不出国。所以我们两家怪得很,
过去22 年总是谈不拢,现在从打乒乓球起不到10 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
提出建议算起两年多了。”“我们办事也有官僚主义,你们要搞人员来往这
些事,搞点小生意,我们死不干,包括我在内。后来发现你们对,所以就打
乒乓球。”

毛泽东说:“你们下午还有事,吹到这里差不多了吧。”尼克松表示,
他这次来访是冒很大的风险的,作出这次决定实属不易,他懂得“只争朝夕”。
毛泽东说:“我跟早几天去世的记者斯诺说过,我们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
行,何必那么僵着呢?一定要谈成。”然后握手告别。

半个多月以后,当基辛格在白宫他那安静的办公室里,细心琢磨毛泽东
和尼克松谈话的纪录时,他发现毛泽东谈话中实际上已经勾划出了上海公报
的内容。他注意到,公报里的每一个段落,在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谈话里都有
相应的一句话。怪不得在那以后的一个星期的谈判中,所有的中方人员,特
别是周恩来总理,都反复地引述毛泽东谈话中的主要内容。

在毛泽东会晤尼克松后的几小时之内,中国就向外国新闻界提供了面带
微笑的毛泽东和咧着嘴笑的尼克松会见的新闻照片和电视。这种作法表明,
毛泽东本人很快赞扬了尼克松的访问。

周恩来的即席表演

2 月21 日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里宾主云集。尼克松及夫人、基辛格等
由周恩来陪同坐在可以容纳20 人的主宾席的大圆桌旁。

在中国人的宴会上,无休止的祝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招待尼
克松、基辛格这样的贵宾用的茅台酒据说已贮存30 年以上。当服务员将那古
雅的小口白陶瓷酒罐打开,一股特殊的芳香悠悠溢出,沁向四周。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酒精含量在50 度以上。”周恩来举起面前
的一个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当时的国宴,每个客人面前至少摆上大、中、
小三个酒杯,每个酒杯都斟得满满的,其中必有国酒“茅台”,其余的是各
种名牌葡萄酒,另外还要上桔子水、矿泉水。

“我听说过您讲的笑话。说一个人喝多了,饭后想吸一支烟,可是点火
时,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尼克松讲到这里,不等翻译译出,
自己先笑了。

周恩来也开怀大笑。他当真拿来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
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蔚蓝色的火苗闪烁着,周恩来的目光也在闪烁。酒杯里的火苗越燃越小,
终于渐渐燃尽。周恩来的目光也出现了瞬间的迷茫,一副怅然若失的淡淡的
伤怀鲜明地浮现在脸上,却稍瞬即隐地逝去,眼晴重新一亮,显示出内心的
火焰还不曾熄,他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望了尼克松一眼,含义无穷地点了点
头。

周恩来的表演将尼克松总统迷住了。尼克松回到华盛顿以后,曾得意地
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表演茅台酒的利害,当他把一瓶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


火。岂知蓝色的火焰跳跃着,竟不熄灭,他大为骇然;碗炸开了,吐着火苗
的茅台酒流满了桌面。基辛格曾经幽默地提到此事,“美国第一家庭的成员
奋勇协力,慌忙救火,才把火扑灭,防止了一场国家的悲剧。否则的话,尼
克松政府会自作自受地提前收场,比实际发生的会更早些。”

做完茅台酒的表演后,周恩来端起了服务员新换上的酒杯,茅台酒早在
1915 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已扬名四海了,但是,1972 年2 月21 日,星期
一的晚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

上,电视摄像机拍下了周恩来与尼克松满脸喜悦地用茅台干杯的镜头,
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尼
克松对于这种干杯的动作不是十分熟练,在举着酒杯与周恩来碰杯的一刹
那,举杯的那只胳膊还要往上一耸。

宴会中,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尼克松他使用筷子的熟练技巧。
周恩来对尼克松夫人帕特称赞:“总统和你都能熟练地用筷子。”
帕持笑着说:“为了来中国,我们在白宫都学着用筷子呐。”
据说,早在半年前,尼克松就把他餐桌上的刀子、叉子换成了中国的筷

子。

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杯到每一宴席去绕圈子,向美国官方代表人员
逐一敬酒。清脆的碰杯声在餐厅里响个不停,像轻风吹拂下的巨大的枝形吊
灯上的那些流苏和水晶坠儿的叮咚之声一般悦耳。

可是,只要有人稍一留意便会发现,周恩来祝酒时,说着“干杯”,却
一次也不像过去那样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他只是“舔酒”,用嘴唇轻轻
沾一下杯沿,然后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
干杯的动作。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时,酒杯仍然是满的。
尼克松一次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终于问了一句:“我听说
您的酒量很大?”

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我曾经一
次喝过25 杯茅台。”周恩来把酒杯捏在手指间,注目着转动酒杯,“比这个
杯子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继而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
周恩来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三杯。”
尼克松说:“我在书里曾经读过这样一段故事,说红军长征途中攻占生

产茅台酒的茅台镇,把镇里的酒全都喝光了。”
周恩来眨动双眼,目光里流露出对往昔的眷恋,说:“长征路上,茅台

酒是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
“让我们用这个‘万应良药’干杯。”尼克松举杯。
周恩来举杯。这一次他干了杯,因为客人先干了杯。
席间,指着摆放在桌上的熊猫牌香烟盒对帕特说:“我想送给你这个。”
帕特大为吃惊:“你说。。烟么?”
周恩来笑了,向帕特解释说:
“不,不是烟,我说的是熊猫。我们要送给你们两只熊猫。”
“哦!”帕特惊喜地对尼克松说,“理查特,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

只熊猫!真的熊猫!”
这个镜头通过通讯卫星传到美国,正好是在早晨的新闻节目中播出。这


天,在美国的街头,家庭里,办公楼内,企业里,人们都在议论着周恩来送
熊猫。《纽约时报》评论说,“周恩来真是摸透了美国人的心思。”《华盛
顿邮报》评论,“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就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

后来,尼克松也决定送两只北部寒冷地区生长的麝香牛给中国。


第九节艰难的“基乔会谈”

台湾问题最为棘手

基辛格这次随尼克松访华,没有参加任何参观游览活动。他在上两次访
华时已经看过这些名胜了。他曾风趣地开玩笑说,他是被细心的中国人用作
试验的豚鼠,来试验时间安排和保卫措施,并看看这些外行的美国人在中国
历史古迹面前作一些什么反应。这些时间,他主要是同乔冠华一块,躲在钓
鱼台的宾馆里,逐字逐句地研究公报。

尼克松访华的会谈分三个层次进行。罗杰斯国务卿和姬鹏飞外长是一个
层次,具体商讨促进双边贸易和人员往来,也就是华沙会谈多年来的问题。
尼克松和周恩来之间的会谈又是一个层次,这是两国首脑的总会谈。第三个
层次是基辛格与中国副外长乔冠华起草公报的会谈。这第三个层次的会谈是
最为艰难的。

而台湾问题又是第三个层次会谈中最棘手的问题。尽管不少有争议的问
题的措词大部分在十10 月份的会谈中已经基本解决,而且公报的构思已经肯
定了;但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双方措辞,分歧还是巨大的,针锋相对的。分
歧虽然很大,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却是两方同意的,那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
未来,而这种未来将由公报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开拓。他们
两人的会谈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基乔会谈”。

“基乔会谈”的第一天,2 月22 日,两人逐行审查公报现存草案,肯定
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然后,两方各自阐述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第二天,主要由基辛格介绍美国准备在莫斯科最高级会谈中达成的协
议。

第三天,2 月24 日,基乔之间开始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实质性谈判。两人
针锋相对,争吵激烈;两人都有学者风度,谈判风格又各不相同,基辛格辩
辞逻辑性强,富于哲理,一腔带德国口音英语很难翻译;而乔冠华在雄辩之
中思路清晰,思辩性强,原则当中豪爽豁达。

乔冠华提出的中国方案,美国观点是“美国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将
逐步减少并最终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基辛格拒绝了这个方案,说:“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们的立场,我们把
撤军说成是一个目标。即使这样,我们仍然坚持撤军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和
缓和整个亚洲紧张局势联系起来。”

“但是,这个前提,必须是美国无条件的撤军。”乔冠华坚持说。

“这样做会破坏整个关系,美国公众舆论决不会答应的。”基辛格当然
也不相让。

每到这个时刻,双方相持不下,都会把扯紧的弦放松,开一两句玩笑来
冲淡紧张气氛,用友好的态度把巨大的决心掩盖起来,不致使个人关系过分
紧张。两人的谈判艺术接近炉火纯青。

这时,乔冠华果然松了弦,说:

“博士,你是出生在德国,我是在德国获得的学位。从这点上,我们应
该有共同的地方。可是,在哲学上,我喜欢黑格尔,你喜欢康德;这也许是
我们不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吧——”

乔冠华长期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四十年代跟美国人打过交道,朝鲜战争


期间也参加过与美国人交锋的板门店停战谈判,他诸熟谈判艺术,善于掌握
节奏;该犀利时,锋锐芒利,寸土不让;该徐缓时,和风细雨,开朗豪爽。
数月以前,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二十六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风度迷人地坐
进刚刚恢复的中国席位时,在世界各国代表的注目中,敞怀朗声大笑,表现
了新中国进入国际讲坛的豪情。纽约某大报为此专门写了篇评论。题为《乔
的笑》。基辛格与乔冠华在谈判桌上相互交锋论战,也相互洞察了解,两人
竟成了好友,经常往来。

会谈取得突破

第四天,2 月25 日,这天上午尼克松参观故宫,当他看到两千年前死去
的一位王爷穿的金缕玉衣时,说:“穿上这玩意儿就不好到处走动了。”当
他看到一个皇帝为避免听到谏言而戴的耳塞时,开玩笑他说:“给我搞一副
吧。”

这时基乔谈判,两人还是不着急,随随便便漫谈着交换意见,仍是各执
己见。好像谈判根本没有最后时限,好像明天不必飞去杭州,后天也无须在
上海发表公报。其实,这都是在用共同的办法向对方施加压力。到了下午,
在乔冠华向周恩来汇报、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之后。两人再碰头,双方都提
出了新方案,作了让步。乔冠华提出,只要提到全部撤出驻台的美军,中国
就不再反对美方表示关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基辛格提出,把全部撤军这个
最终目标和美方在此期间逐步撤出军队这两个问题分开,以前是两点包括在
一个句子里的。

乔冠华表示出了兴趣,提出修改个别词汇。他说,最好提和平解决的“前
景”,而不要用“前提”。他说:“用‘前景’,含义更积极些,显示出是
双方的意见;而用‘前提’听上去是华盛顿单方面强加的东西。”

基辛格也同意了,开玩笑说:“我看台湾命运不会取决于如此微妙的意
思上的差别。”

“基乔会谈”在这时已经取得了突破,周恩来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
尼克松了解到中国人不喜欢搞小动作,喜欢诚挚坦率,他就坦率地在与周恩
来的会谈中摆出了自己的难处。他说:“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词过于强
硬,势必会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亲台湾、反尼克松、
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两院外集团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的攻击。整个的对
华主动行动就有可能成为两党之间的争议问题。到时候,如果我不论是否由
于这个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
系。”

周恩来了解了“基乔会谈”的突破以后,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
论点。周恩来请示了毛泽东,得到了毛泽东的批准。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
经过修正的论点。

公报文本最终落实

基乔在当晚尼克松的答谢宴会后,于10 点半再次会晤。这次谈判十分顺
利,只花了15 分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措同问题,行文如下——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

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

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

国;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

湾撤走。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

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吹“台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

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

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

力量和军事设施。

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这一段。

接着,基乔两人继续会晤,把关于贸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扩充,把公报
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至深夜两点,也就是第五天的凌晨两点,公报文本落
实了,大功终于告成。这几天以来,基辛格、乔冠华几乎没有睡觉。他俩都
觉得如释重负,压力一消失,这才突然意识到疲倦、劳累和瞌睡,可是心情
格外轻松和愉快。

第五天,2 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