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脂点江山历史上女人传奇(全文)-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孙祭祀,也就是说,她终是李家的人。于是,她在临死的时候,去了帝号,改称皇后。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她还是放弃了女性的独立,回归到了男权社会,这在当时是必然的,她必然要这么做。 
这位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去世后,她的子孙对她的评价一直是小心翼翼、克制有加。如那个被立了又废、废了又立的儿子李显(唐中宗)曾心情复杂地下诏夸赞:“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而她的另一个儿子李旦(唐睿宗)诰称“运光五圣”,将她列入其中。到了她的孙子唐玄宗那一朝,李白的《上云乐》诗称“中国有七圣”,也还包括她。便是她去世75年后,唐德宗还是夸则天皇后“聪明睿哲,内辅时政,厥功茂矣”。 
也许对于李氏子孙而言,心里依然存有芥蒂;可对后世来讲便无所顾忌,可以恣意评说了。《旧唐书》遵循《春秋》笔法,说“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而《新唐书》则坚持“辩证法”,既指责武氏的私德大有问题,“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逐嗣帝,改国号”,是莫大之罪,又坦承武氏政绩不错,说她“赏罚己出,不假借群臣,僭于上而治于下,故能终天年,阽乱而不亡”。而《资治通鉴》就有点不厚道了,司马光刻意搜罗武则天的弊政材料,尤其对酷吏事叙述最详,寓贬于叙事,足见司马温公对其的好恶。不过,书中也肯定了武氏明察善断,赏罚非明,使得“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的功绩。 
对于读书人来讲,谈古论今是他们的强项和偏好,因此对于这位女皇帝就有着更多的讨论和看法。许多人看不惯武氏“以女统男”,想不通世道“以男事女”,于是便恨恨地骂,如宋时的孙甫曾在《唐史论断》中骂武氏“恣行凶虐,毒流内外”, 
明末王夫之骂得更甚,说武氏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恶”,还说“鬼神不容,臣民共怨”,真恨不得穿越时空,拔剑杀了她。到了清代,读书人火气更盛,简直就是没有风度的泼骂了:骂武氏是“匹妇”,指责她所犯的罪孽“真千古未有之忍也”。在清人所编《纲鉴合编》、《通鉴御批辑览》之类的史书里,无不充斥着类似攻击、漫骂的言辞。 
当然,也有心平气和、持赞赏意见的。南宋文学家洪迈就认为武则天“使其生为男子”便可比汉武帝。明代思想家李贽更是赞不绝口:“试观近古之王,有知人如武氏者乎?亦有专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如武氏者乎?”清末大儒王辏г嗽蛱镜溃骸 拔涫弦砸桓救硕承鄄牛且滋莆埽滩蛔阋陨炱淦薄!
在她与高宗合葬的乾陵前,有她授意立放的无字碑。她的本意,也许就是千秋功过任人评说吧。史官有史官的看法,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态度,而老百姓也自有他们的观点。譬如在民间,乾陵被称作姑婆陵,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也是这位女皇帝,而不记得陵里还有一位姓李的高宗皇帝。无字碑上还留有一首明代的题诗:“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谁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老百姓就记得谁。他们心里的这杆秤,倒是比史官的笔、文人的嘴要公平许多。 
她是中国历代有影响的美人当中,最不像女人的一个。她一生的追求,都超越了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局限。她要的就是一种与男性绝对平等的权力和可能。她以她的智慧和手腕,实现了她的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对她,只有无言的敬重,外加一点怅然的感叹。 
美人地理 
武则天庙位于山西省文水县城北五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三十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 
乾陵乾陵位于西安西85公里的乾县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陵园面积240万平方米。     
“脂”点江山 第三部分   
杨玉环:简单纯粹的女人(1)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这位以胖为美的杨贵妃,是最简单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环吗? 
大名鼎鼎的杨贵妃,芳名是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旧唐书》与《新唐书》里没写,《资治通鉴》里也没有明确记载,《长恨歌传》只说她是“杨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杨贵妃死后大约100年,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里才第一次提及:“杨贵妃小字玉环”。后人沿用至今。对此,有一种不同的说法,郑嵎的《津阳门诗注》里说:“玉奴,太真小字也”。郑处诲和郑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他们的说法都有可信的理由。当然,也可能这两个名字都属杨美人,一个是真名,一个是昵称。 
管杨贵妃叫什么,那个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欢。说他是老男人,一点不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而他已经56岁了。老是老点,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够为所欲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么,而且也不管她嫁没嫁人,甚至都不考虑她嫁的是自己的儿子,只要他喜欢,便一定要夺过来。 
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了。唐时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没有卫道士哭闹着向皇上谏劝什么“人伦之理”。但这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为了给天下人一个交代,唐玄宗还是做了一些台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下诏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让杨玉环搬出寿王府,住太真宫。这样做也是为避人耳目,方便他们偷情。好不容易熬过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经地尽了一把“父亲之责”,为寿王李瑁娶韦昭训的女儿为妃,紧接着就迫不及待地将杨氏迎回宫里,并正式册封为贵妃。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不久,杨玉环便专宠后宫,使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当时宫中称她为娘子,一切待遇(仪体规制)也都是皇后级别。 
对此,唐人李商隐有话要说。他在《骊山有感·咏杨妃》 
里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看来寿王真是郁闷至极、尴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顾人伦,依然要夺子所爱,那就只能感叹杨玉环的美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根据常理推断,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可能不仅是贪图美色和床笫之欢,更是将她当作生活体贴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犹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侣。 
如《旧唐书》所述:“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而《新唐书》里的评语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专房宴”的提示。后世诸多文学作品,极尽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贵妃“以色邀宠”的本领,我以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当然,再老的男人,对美色还是很受用的,何况这位美人儿长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是她写的吗? 
杨玉环除却容貌出众,更令玄宗神魂颠倒的是她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修养。史载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这就难怪他会将她视为自己的艺术知音和精神伴侣了。这一点,从他“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的欣喜语气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对曲乐、舞蹈都颇有研究,不少贵族子弟在梨园都曾受过他的训练。《旧唐书》里记载,玄宗曾组建过“宫廷乐队”,选拔子弟300人,宫女数百人,招呼他们作指导。对于这样很有才情的“艺术”帝王,精通音律的杨玉环自然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有一次,玄宗倡议用内地的乐器配合西域传来的5种乐器开一场演奏会,贵妃积极应和。当时贵妃怀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轻歌曼舞,昼夜不息。对此,有白居易诗为证:“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杨玉环还是个击磬高手,她演奏时“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声,虽梨园弟子,莫能及之”。玄宗为讨得美人欢心,特意令人以蓝田绿玉精琢为磬,并饰以金钿珠翠,珍贵无比。 
我们都知道,杨玉环体态丰腴,以“胖”为美,可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舞蹈高手。而且她最精通的还是节奏很快、身姿灵巧的胡旋舞。相传李隆基创作出《霓裳羽衣曲》后,杨玉环只是稍加浏览,很快就编配出《霓裳羽衣舞》,然后依韵而舞,身段飘摇,翻跃如风,非常漂亮。看到心爱的贵妃对自己的乐曲领悟力如此好,表现力如此强,玄宗兴奋不已,禁不住亲自为爱妃伴奏。在这个配舞中,杨玉环吸收了传统舞蹈的表现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艺的回旋动作,使得整个舞蹈飘忽轻柔,绰约多姿,与乐曲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和谐境界,成为唐代乐舞中的精品。这个舞蹈也因为贵妃的功劳,很快就成为宫廷舞蹈,为此还专门成立了宫女“培训班”,进行学习和演练。 
《资治通鉴》记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又出宫人演《霓裳羽衣》;又教舞马百匹,衔杯上寿;又引犀、象入场,或拜或舞。”这种融舞蹈、音乐、杂耍、动物演出于一体的演出,可谓声势浩大,其中肯定少不了杨贵妃的主意。 
她有可能尝到鲜荔枝吗? 
《唐国史补》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关于这一“飞马献荔枝”的说法,最有名的莫过杜牧的《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于这个说法,后人历来有不少质疑。一种说法是说玄宗只在冬春幸骊山的华清宫,而那个时节新荔枝还没成熟,所以批评小杜此诗“失实”。而陈寅恪的考证更为有力。他说:“据唐代可信之第一手资料,时间、空间,皆不容明皇与贵妃有夏日同在骊山之事实。杜牧、袁郊之说,皆承讹因俗而来,何可信从?” 
我们不妨从常识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荔枝不易保鲜。白居易《荔枝图序》里就有“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说。蔡襄的《荔枝谱》则断言“虽曰献鲜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者亡几矣,是生荔枝中国未尝见也”。持此看法的,还有曾巩的《福州拟贡荔枝状》,上述:“生荔枝留五七日辄坏,故虽岁贡,皆干而致之。” 
再从“贡地”来看。有说来自南海,有说来自四川,也有 “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自巴蜀”的“并进说”。而清代吴省钦干脆全盘否定,认为“涪之荔枝,妃固无由嗜之也”。就假定荔枝来自涪州,根据张岱《夜航船》的记载,“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送至长安的也已经是“辄坏”的臭荔枝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推断,那就是除却杨玉环小时候在四川可能尝过鲜荔枝外,做了贵妃后的她是没有机会吃到新鲜荔枝的。也就是说,后人的诸多感叹,包括“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的恐怖想象,无非是“红颜祸水论”的褊狭思想作祟,美人也就是这样被“合理”歪曲、被口水淹没的。 
她看得上安禄山吗? 
关于杨贵妃的“秽事”,以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的 “洗儿”之事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司马温公书中如是说:“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购衣服……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司马温公学识渊博,治“史”严谨,可为了给帝王编一本好的“素质教育”教材,竟然腆着老脸,弃正史不顾,把污水往杨玉环身上泼。对此,许多人都看不惯。清代的《历代御批通鉴辑鉴》里曾明确地指出:“通鉴载……考此皆出《禄山事迹》及《天宝遗事》诸稗史,恐非实录,今不取。”清代著名学者袁枚更直接地为贵妃鸣不平:“杨妃洗儿事,新旧唐书皆不载,而温公通鉴乃采《天宝遗事》以入之。岂不知此种小说,乃村巷俚言……乃据以污唐家宫闱耶?”而关于《天宝遗事》一书,早在南宋初,洪迈先生便指出其“固鄙浅不足取,然颇能误后生”。真是不幸言中,贵妃洗禄儿的讹传,竟被一位老学究公然放诸正史,一讹千年!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旧《唐书》杨贵妃传:“(杨妃)有姐三人,皆有才貌。……并承恩泽,出入宫掖。”但牵出个安禄山来,则另有所据。 
李肇《国史补》云:“安禄山恩宠寝深,上前应对,杂以谐谑,而贵妃常在座。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由是禄山心动。及闻马嵬之死,数日叹惋……” 
这里需要解释的是玄宗为何要“诏令杨氏三夫人约为兄弟”。根据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投,约为香火兄弟……儿郎既聘一女,其香火兄弟多相奔,云学突厥法。”如前所述,唐时“胡风”盛行,其实也是上古姊妹共夫风俗的遗存。杨氏三夫人全都结过婚,又不是皇帝的妻妾妃嫔,怎能随便“承幸”?那么三夫人只有按“突厥风俗”,以贵妃姐妹的名义“约为兄弟”,这样才可“并承恩泽”,名正言顺地和玄宗发生性关系了。因为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所以杜甫才可以不避圣讳地写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然而,这种社会风气只是对皇权或者男性的纵容,对于女性并非如此,贵为皇帝的宠妃,更不可能也绝不允许随意出入宫掖。安禄山“心动”,只是羡慕唐天子的艳福罢了。而后来安禄山认小他20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娘,只是讨好唐玄宗的无耻手段罢了。再看看患有严重肥胖症的安禄山本人,“……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禄山肚大,每着衣带,三四人助之,二人抬起肚……”退一万步讲,便是有偷情的可能,他这样之人,又凭什么来打动尊贵美丽的杨贵妃呢? 
她究竟是如何死的? 
李隆基也曾是一个雄才大略、开创“开元盛世”的明君, 
但在达到人生的顶峰时,骄奢心难免会代替求治心。特别是50多岁后,自己心爱的妃子离他而去,感叹生命无常,也渐渐对政治失去兴趣,后来在宰相与宦官的迎合下很快倦怠政事,任由李林甫等专权擅政,自己虽然落个清闲,却也埋下了祸根。可见,“从此君王不早朝”并非全因杨玉环。便是后来重用杨国忠,虽有讨好贵妃的原因,但主要还是为了牵制李林甫的专权。 
但不论如何,皇帝迷糊了,帝国的灾难迟早会来。天宝十五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行夺皇位之实,起兵反叛。不到一年的时间,叛军便逼近长安。于是,玄宗仓皇入川,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时,军队哗变, 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 
对于她的死,有多种说法。除却被缢死的主流说法以外,有说她血溅马嵬驿,殆于乱军之中;有说“使人牵之而去”,流落民间;更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逃亡日本或远走美洲。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当然,离史实也愈来愈远。 
其实,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去验看。这一点在诸多史籍典册里都有明确的记载。 
当这位美人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传奇也到达了高潮。绝色美人终是香消玉殒,可香魂不散、故事不绝。诸多幽怨、诸多是非,还是去另一个世界里清算。对此,清人袁枚慨然写道:“到底君王负前盟,江山情重美人轻,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她本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女人。她的生命历程也非常简单,除却“先嫁子后事父”的伦理尴尬外,她短暂的一辈子几乎就是痛快淋漓地做了一次被宠坏的女人。她就是一个天性快乐、单纯、没有心机的胖美人,她的眼里没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有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而她也只想好好做个女人。于是,她撒娇,她扮痴,她任性,她胡闹,因为她是真爱,所以她不顾忌规矩,不需要心机,但终赢得那个男人的心。她的成功,在于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纯粹的女人;她的失败,只在于她错生了时代。 
美人地理贵妃墓在今陕西兴平县,占地3000平方米,墓侧有李商隐、白居易、林则徐等历代诗碑。 
华清池临潼骊山北麓有华清池,传为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遗迹。其中以“贵妃池”最为著名,传为杨贵妃专用的浴池,故又称“妃子汤”,池侧有“凉发亭”,传为贵妃浴罢凉发梳头之处。   
花蕊夫人:丢江山的不是我(1)   
花蕊夫人,姓费,一说姓徐,后蜀后主孟昶的妃子,青城(今都江堰)人,因貌美如花蕊,故封为“花蕊夫人”。费贵妃于后蜀广政六年(943年)入宫。其知音律,善诗词,更兼聪慧,善解人意,深得孟昶喜爱。不久封为贵妃。花蕊夫人作《宫词》百首,词调华美,实难得之才女也。 
这位美人,在老公把江山丢了之后,恨得如此痛心彻骨,怨得这般理直气壮,自此,“红颜祸水”论得以休矣! 
她与她老公的骄奢生活 
我们要讲的这位花蕊夫人,便是后蜀后主孟昶的费贵妃。 
先说这位美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