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连海新作:历史上的父子宰相-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消息,雇人先行投递,在正式公文到来之前,他们已悉内情,作了准备,加以应付。所以,经张廷玉规划,创廷寄之法,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前加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
奏折是一种臣民上奏的文书,它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作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清史稿·张廷玉传》载:〃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
为了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张廷玉订立了一整套保密制度,使奏折制度更加完善起来:1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成后不得外传,否则治罪。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折子由原渠道发回。4收回朱批奏折。雍正一登基,便下令内外臣子将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不但前朝奏折需交回,嗣后朱批发还本人看过之后,即需交回。由于实行了缴本制度,不但有效地防止了泄密事件发生,而且为后来保存了丰富的史料。5加强军机处的保密工作。规定: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不得在侧;每日承领事件人员,未到传领时间不得进入军机值房;严禁各衙门人员在军机值房台阶外及附近处所站立窃听;即使是高级的王公大臣,非奉特旨,也不准进入;自王以下文武满汉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人谈话。同时规定各章京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手续缜密完备。特别是文书收发登记,必画押存查;个人承办的事情,均不许任意宣泄;不经由自己办理的事情,绝不许过问;撰写寄信谕旨,办理朱批奏折,都得在办公房办理;凡办理机密事件时,军机大臣指交一二章京承旨,在军机堂上缮写后,要将底稿押封存记,俟查办之事办完后再行拆封登档。如有泄漏,缮写文件的章京要受到很重的处分。
那么,张廷玉如此重要,雍正皇帝应该如何报答呢?
                  第74节:张廷玉的家人(1)
上一讲,我们为朋友们介绍到了雍正皇帝继位以后,开始采纳张廷玉的建议,全力解决〃棚民〃问题,在新设立的军机处确立并完善奏折制度。在替雍正皇帝办理这些事务的过程中,张廷玉逐渐体现出了他的杰出才能。
我们的问题在于,张廷玉如此重要,雍正皇帝应该如何报答呢?
我们先从张廷玉的家庭谈起。
1张廷玉的家庭
张廷玉的原配是麻溪姚文然的六女,是他外公姚孙森的族孙女。张廷玉的侧室,依照嫁入张家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是:金陵吴氏,常熟李氏,桐城蔡氏,顺天施氏,桐城吴氏。张廷玉共生八子,依次是:
张廷玉长子张若霱(yù),生于1708年,两岁的时候出天花病死。
张廷玉次子张若霭,生于1713年,死于1746年。字晴岚,号景宋,别号梅花衲、炼雪道人,室名藕香书屋。1733年进士。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值南书房。迁侍读学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书善画。著有《蕴真阁诗集》4卷、《晴岚诗存》5卷。所画花草虫鸟深得周之冕、王榖祥之遗意,并载入《熙朝名画续录》、《国朝画征续录》。
张廷玉三子张若叇(dài),生于1715年,次年殇。
张廷玉四子张若云,生于1719年1月,卒年不详。
张廷玉五子张若澄(chéng),字镜壑,号潇碧,默耕、花庐主人、龙眠山樵。生于1722年1月,1745年考中进士,授编修,值南书房,三充乡会试同考官,主湖南乡试。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善画,名作《阿弥陀经》及〃山水册页〃,载入《熙朝名画续集》。所画翎毛、梅花,曾得乾隆帝题诗。著有《潇碧轩诗钞》4卷。卒年不详。
张廷玉六子张若淑,字慕苟。生于1727年,1759年以正一品荫生,授户部浙江司员外郎,供职勤勉。每有钱粮出纳,必亲自核算。卒年不详。
张廷玉七子张若渟(tíng),字圣泉,号寿雪。生于1728年,由贡生纳资为郎,授刑部主事,入值军机处。以郎中出为云南知府,升四川建昌道,入为太仆寺少卿,历通政使,内阁学士,补工部侍郎。1800年晋兵部尚书,改刑部尚书;卒于1802年;赠太子太保,谥〃勤恪〃。
张廷玉八子张若浍(huì),生于1733年,1734年殇。
我们的话题就从张廷玉的次子张若霭考进士谈起。
2张若霭考进士
话说1733年,张廷玉的次子张若霭,经过乡试、会试之后,进入朝廷的殿试阶段。诸大臣阅卷后,把密封的试卷,呈给雍正皇帝亲自审阅定夺。雍正皇帝审阅第五份试卷时,读到〃善则相劝,过则相规,无诈无虞,必诚必信,则同官一体也,内外亦一体也。〃使他精神为之一振,认为言辞恳切,〃颇得古大臣之风〃,便将此考生定为一甲中的第三名,即探花。后来雍正皇帝拆开密封试卷,才知道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便立即派人告知张廷玉,让他高兴。
不料张廷玉立刻求见雍正皇帝,认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还年轻,登上一甲三名,实为不妥。雍正皇帝说:〃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张廷玉再三恳辞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请列二甲,已为荣幸。〃
这里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制度:殿试后按三甲取士,一甲只取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虽然选中的一、二、三甲,可以统称进士,但三者的待遇实有不同。中一甲者,可立即授官,成为翰林院的修撰或编修,这是未来高升的重要台阶。而二甲和三甲,则需选庶吉士,几年以后才会授官,并且只是任州县级的官。
张廷玉深知此中规则,但他认为儿子还年轻,不可过早飞黄腾达,应该加倍磨砺,积攒福德,这样才踏实可靠。
                  第75节:张廷玉的家人(2)
雍正皇帝以为张廷玉只是一般的谦让,便对他讲:〃你家尽忠积德,有此优秀子弟,高中一甲,人所共服,当之无愧。〃张廷玉原是坐着讲话的,他见雍正皇帝不愿接受自己的恳求,便扑通一下,跪到皇帝面前,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但臣家已备受恩荣,求皇上怜臣一片真心,愿让出一甲之荣,给予天下寒士。若君恩祖德,佑护臣子,给我儿留些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资,更为美事。〃雍正皇帝见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切之至〃,不得不勉从其请,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不久,在张榜公布的同时,雍正皇帝还为此事,亲自撰文颁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雍正皇帝的文章内容如下:
〃上谕曰:今日诸臣进殿试卷,朕阅至第五卷,字画端楷,策内'公忠体国'一条,颇得古大臣之风,因拔至一甲三名。诸臣皆称为允当。及拆号,乃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朕心深为喜悦。盖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为国家宣力。大学士张英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终始不逾。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因遣人往谕张廷玉,使知朕实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乃张廷玉再三恳辞,以为'普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想望鼎甲。臣蒙恩现居政府,而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与寒士争先,于心有未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之至。'朕以伊家忠荩积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逊让。张廷玉跪奏云:'皇上至公,诸臣亦无私曲,以臣子一日之长叨蒙恩取。但臣家何等恩荣未备,只算臣情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衷。若君恩祖德庇佑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陈奏之时,情词恳至,朕不得不勉从其请,著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即以二甲一名沈文镐改为一甲三名,以表大臣谦谨之诚,并昭国家制科之盛事。朕之私中公、张廷玉公中私之心迹,亦令普天下士共知之。〃
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不断磨练,在学术上不断长进,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都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
〃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这些都是做人处世的金玉良言,也是传家教子的重要规范。张廷玉父子都懂得这些道理,并且自觉自愿地去身体力行。他们是真正的老实人,也是真正的聪明人。
当然,不光张廷玉和他的儿子们懂得这个道理,张廷玉的弟弟们也懂得这个道理。这里,我们要说上一段关于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的公案。
要说起这段公案,我们还要从《雍正王朝》这部历史电视连续剧谈起。
3《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璐案
《雍正王朝》是部历史电视连续剧,在中央台播映以来,收视率高,好评如潮。但历史剧也不同于〃戏说〃、〃野史〃、〃外传〃等,不可任意编造,主要人物与主要情节应该符合(至少基本符合)史实,不能与史实太离谱。
《雍正王朝》对处理大学士张廷玉之弟张廷璐〃科场舞弊案〃而被斩首这个重要情节,正反颠倒,严重失实。把正直清廉的官员变为贪赃枉法的罪犯,把乾隆时仍任礼部侍郎的人变成雍正初年刑场上的〃冤魂〃,很令人遗憾。
查阅张廷玉本人撰写的《张廷玉年谱》(1748年出版,中华书局1992年点校本)和清末民初著名散文家马其昶著的《桐城耆旧传》(1886年出版,黄山书社1990年点注本)。二书均印行于清代,张廷玉自述年谱又是第一手史料,是可信的。若有张廷璐这样震动雍正朝野的大案,决不会遗漏或歪曲不实的。
张廷璐是康熙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雍正皇帝的老师)的三子,张廷玉的弟弟。1718年殿试一甲第二名进士。先在南书房任侍讲学士。1723年,他督办河南学政,当时封邱县令违制,在临试前强迫考生去修河,影响备课,考生们准备集体罢考。经过张廷璐说服,恢复科教。但当地官吏已将罢考事上报朝廷,张廷璐被撤职。不久查明真相,张廷璐恢复原职,后又被提升。曾主持过福建、浙江、江西三省典试。1729年,张廷璐出任江苏学政。
                  第76节:张廷玉的家人(3)
雍正皇帝于1735年秋病逝,乾隆皇帝即位。当年冬,乾隆皇帝下令更换各省学政,但张廷璐奉旨继续留任江苏学政。张廷玉奏请张廷璐已在任6年,请另派员继任。乾隆皇帝面谕:〃江苏学政紧要,甲于天下,张廷璐久于此位,声名甚好,已卓有成效矣。朕即位之初,岂肯舍此可信者,而另用他员耶?〃因之,张廷璐又续任3年,共在江苏学政位9年,选拔了不少人才。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古诗源》、《唐诗别裁》等名著作者)即系由张廷璐选中者。1738年,张廷璐调回朝,升任礼部侍郎,一直到致仕(退休)回桐城,终年71岁。
另外,雍正元年、二年,张廷玉担任过两次会试正考官。张廷璐担任过雍正元年会试同考官,从未担任过正考官。
张廷璐忠于职守,在雍正、乾隆两朝都深得信任,并且是高级官员。但在《雍正王朝》剧中,却被莫名其妙地提前20年在菜市口杀头了。为了强化历史剧的矛盾,收到收视效果,可以虚构次要人物和情节,但对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员,应按本来面目刻画,不应该正反倒置、忠奸颠倒。
3大清王朝汉臣第一人
在雍正朝,张廷玉主要从事的虽然只是文字工作,但由于他〃周敏勤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一工作上来了,因而〃尤为上所倚〃。
张廷玉对主子如此忠心耿耿,雍正帝对其也宠爱备至,优赏有加。张廷玉最嗜饮茶,雍正赏赐地方精选进贡之茶,一月之中,必有数次。不仅为茶中佳品,且所赐茶具也十分精致。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张廷玉曾患病在身。痊愈之后,雍正皇帝告知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臣属闻知,争来问安。雍正皇帝笑对群臣说;〃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君臣之关系,可想而知。
十余年间,雍正皇帝六次赏帑金给张廷玉,每次辄以万计。1730年,雍正皇帝赏张廷玉白银20000两,张廷玉辞谢不收,雍正皇帝讲:〃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许他推辞。当雍正皇帝身体不舒服时,凡有密旨,悉交张廷玉承领,事后雍正说:〃彼时在朝臣中只此一人。〃(《澄怀园主人自订年谱》卷三)
确实,自从雍正皇帝最信任的弟弟允祥死后,鄂尔泰入阁以前,张廷玉在满汉朝臣中确实处于第一个被信任者的地位,被雍正皇帝视为股肱大臣。
1733年,张廷玉回乡祭祖,动身前一天,雍正皇帝赠给张廷玉一件玉如意,并祝愿他〃往来事事如意。〃同时赠送物品及内府书籍52种。这其中,《古今图书集成》只印了64部,雍正皇帝单独赐给张廷玉2部。雍正皇帝还赐给张廷玉春联一副:〃天恩春灏荡,文治日光华〃。此后张家年年用这副春联作门联。后来,张廷玉回京时,雍正皇帝遣内大臣海望迎劳于卢沟桥,并赐酒膳。
雍正皇帝临终前,张廷玉与鄂尔泰等同被顾命,命他日配享太庙。
清朝的太庙是皇帝的祖庙(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为皇帝祭祀祖宗之处。太庙前殿为祭祀主殿;中殿供奉努尔哈赤以下历代帝后神龛;中殿后界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世祖先;前殿东庑以王公(并非所有)配享;前殿西庑为功臣(仅为满臣)配享;中、后殿两庑储藏祭器。每年除夕前一日祫祭,中、后殿神主奉至前殿合祀。后殿遣亲王行礼。国有大事大典,遣官祭告。
所谓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按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张廷玉死后其神位可以安放在太庙的前殿西庑,接受皇帝每年一次的祭祀。终清一世,汉大臣以功臣配享太庙的,惟张廷玉一人而已,这是清朝历代皇帝对汉大臣给予的唯一一次最高礼遇和殊荣。问题是,张廷玉凭什么做到如此出色的地步呢?
4张廷玉的素质和能力
张廷玉在雍正年间获宠是由于他具备他人所难以企及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文思敏捷,主事干练。
张廷玉自1704年入值南书房,充日讲起注官起,直至乾隆皇帝在位初期,遵旨缮写上谕皆能详达帝意。
尤其是在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户部、吏部、翰林院,又担任国史馆和其他好几个修书馆的总裁官,职务繁多,工作忙碌,这是可想而知的。他自己说,雍正皇帝经常召见他,一天召见二三次,习以为常。西北用兵以后,〃遵奉密谕,筹画经理,羽书四出,刻不容缓〃。从内廷出来,到朝房办公,属吏请求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几十上百人。他经常坐在轿中批览文书,处决事务。傍晚回到家中,仍然〃燃双烛以完本日未竟之事,并办次日应办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寝,或从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亲自改正,于黎明时付书记缮录以进〃。虽然事务繁剧如此,但张廷玉没有使一件事出错或耽搁。对其办事能力,雍正皇帝赞道:〃尔一日所办,在他人十日所不能也。〃又说他和鄂尔泰二人〃办理事务甚多,自朝至夕,无片刻之暇〃。
                  第77节:张廷玉的家人(4)
这中间最为关键的还是在康熙驾崩,雍正守丧期间的特殊时期,朝中政局不稳,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祸患。此时张廷玉每日奉旨入宫缮写谕旨,雍正口授后片刻,张廷玉即可拟就,每日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其文思之敏捷实非他人所及,事后雍正曾就此对其大加赞扬。
张廷玉的记忆力亦非他人所及,某次雍正向其询问各部院大臣司员胥吏的姓名,张廷玉奏对各人姓名籍贯及科目,无所差错。
第二,清廉谨慎,乐善好施。
张廷玉身居要职数十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品质,他和共事的数十僚友大多都能平心接待,对他们多所容纳。凡是别人馈送之礼,价值超过百金则严词拒绝。康雍乾三帝曾先后赐给张廷玉白银近万两,他将此银两或用于激励士子发奋学习或将其寄回家乡购置公田以资助乡里的穷困者和灾民。
1698年秋,桐城发生水灾,张廷玉在其父张英的支持下在家乡设立粥场赈济灾民。1735年春至1737年夏,张廷玉用雍正皇帝所赐白银近五千两在桐城东门外建石桥一座,大大方便了过往的商旅行人,从而得到乡人的称赞,此桥亦被人称为〃良弼桥〃。1740年春,张廷玉闻知桐城一带欠收,米价暴涨,便寄信回家,令家人捐谷一千石以救济贫民。
第三,正直勤勉,缄默持重。
张廷玉任职年久,长期处机要之地。在雍正年间,他虽然〃最承宠眷〃,然而〃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他在皇帝身边服务,担负的又是机要文字工作,深知言多必失的道理,因而处处小心谨慎,办事十分细致周到。他对黄山谷说的〃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极其倾倒,表示〃终身诵之〃。
雍正年间,他无日不蒙召对,每有所建议便口奏或具折上奏,请皇帝颁旨宣播于外,从不留片稿于私室,也不让家人子弟得知。他很少交接外官,在朝中为官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即使是经他推荐而受擢用之人也始终不让当事人得知。少说多做,既是他立身的主导思想,也是他的为官之道。他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默默去做,不事张扬,事成归功于人主,事败自己首先承担责任。雍正皇帝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乾隆皇帝称许他〃在皇考时勤慎赞襄,小心书谕〃。作为领导人的秘书,这些确实都是很值得称道的品质。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关于张廷玉的小故事:张廷玉在给他的弟子、状元庄之恭外放赴任时,赠言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戒得。得与失是一对反义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