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也就是6月17日,孙中山命令海军向广州城中开了一通炮,据说伤亡不小。
孙中山弃岸登舟后,电令北伐军李烈钧部回师讨贼,又于18日发了份电报:事紧急,盼速来。这封电报是发给蒋介石的。
蒋介石这个人虽然自幼读书,却是一身江湖气,儒雅起来很儒雅,暴戾起来很暴戾,其交往之杂,匪夷所思,他可以跟陈其美这样的军政要员结拜成兄弟,也可以和自命不凡大骂袁世凯的戴季陶(戴天仇)结成生意伙伴,他一方面结交上海滩两大霸主黄金荣和杜月笙,混迹青帮,另一方面,又追随孙中山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蒋介石接到孙中山电报后,把两个儿子经国和蒋纬国安排给了好友张静江,自己义无反顾的回到了风暴的中心。蒋介石登上永丰舰开始,就被委以全权,指挥海军作战,表现极为出色,在孙中山落难之时,蒋介石捐弃前嫌登上永丰舰,且尽心竭力,随侍左右,怎不让孙中山感动,遂将蒋介石引为知己,经此一役,蒋介石昂首进入到国民党最高领导层。在永丰舰上,蒋介石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个叫叶剑英下级军官。
北伐军奉命回师攻粤,一入境,北伐军中的粤军就纷纷倒戈,人家本来就是一家子,平白无故的,凭什么自己人打自己人呢。没有战力,也无战意的北伐军只得撤退,在永丰舰上呆了55天后,孙中山眼见无法撼动粤军,只得携蒋介石等人假道香港,回了上海。
又失败了,孙中山已经算不清自己是第多少次被驱逐了。
第二十三章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中山,清末民初最著名的常败将军,几十年来,凡是和孙中山沾边的事件几无胜绩,本书前面写了二十二章,其中心内容就是写孙中山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但,孙中山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
一个人可以被击倒100次,但只要他有勇气第101次站在敌人面前,他就没有失败,很显然,孙中山就是这个敢于再次站在敌人面前的勇士,而且越挫越勇,每每再次站起时,他都会变的更加强大。
孙中山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上海,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在一次次失败面前,孙中山必须做一些自我批评了。
这个时候,孙中山想起了半年多前,也就是1921年12月,在桂林和马林的会面,就是那个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参加完中共一大后不久,就在共产党员张太雷的陪同下南下桂林,与正在这里组织北伐的孙中山会面,他向孙中山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和俄国革命的情况,使孙中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并且知道了中国有了一个推崇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共产党。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想到俄国,想到布尔什维克,是因为他终于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误区。
从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可谓不遗余力,也弄出了很大的声响,可是却始终无法摆脱和各路军阀相互利用的窘境。究其原因,孙中山那套“三民主义”学说,普通老百姓根本听不懂,而孙先生也懒的跟他们宣讲,区区草民,支持与否有什么力量?而孙中山的战友们对其主张也是一知半解,因为这套“主义”本来就不够系统与完善,东拼西凑道听途说而来,与同一时期在中国开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相比,显的十分幼稚,他自己还在不断修正之中,当然也就别指望别人真的明白了。孙中山那套民主说辞根本无法赢得百姓的支持,而军阀们支持与否也基本与民主无关,如此打打杀杀,焉能不败。
这一次的失败,对孙中山触动很大,他感觉自己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布尔什维克了,他们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靠的是他们用广大劳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给他们讲他们乐于接受的道理,发动了最广大的底层群众,反观自己的中国国民党,已经从同盟会时期的“有知识的平民”组织,逐渐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士大夫”组织,自己已经很少去接触普通民众,普通民众的心声也很难反应到自己这里来。
而马林在和孙中山会面后,给莫斯科的报告中对国民党的状况做了一番热情洋溢的描述,认为国民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接触过社会主义,自称社会主义者”,同情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而且总是站在工人一边,在政治上从未反映过资产阶级的要求。他的结论是:共产国际应当与孙中山国民党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全力去帮助共产党。而力量弱小,又与工人运动毫无关系的中国共产党,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加入国民党,因为在那里他们才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马林的建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支持,于是命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除了李大钊坚决拥护外,其余人等都加以反对,理由是党内联合,混淆了阶级属性,不利于我们独立行动,可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根本就不是一个独立的政党,只不过是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凡事都得听命于共产国际。因此在李大钊的斡旋下,最终接受了共产国际的主张, 1922年8月,李大钊到达上海,与孙中山接洽,孙中山新败,正渴望学习俄国并得到俄国的帮助,要想得到俄国的帮助,就必须要和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搞好关系,而同时,失败让孙中山认识到南方军人和北方军人没有本质的不同,组织他们俩打来打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产生了和北京政府妥协的念头,李大钊等在北京广泛的政治关系,是孙中山可以利用的,因此,孙中山虽然未必真的重视几十个人的共产党,却亲自主盟,发展陈独秀、李大钊加入了国民党。
当然,不要以为接受共产党员加盟就说明孙中山改为信仰共产主义了,没那个事,孙中山要学习的是建立属于党的武装,是发动群众,是暴力夺取政权,但孙中山完全不能理解并坚决反对共产党关于阶级斗争的主张,更不认可俄国在革命胜利后实行的无产阶级专政。
孙中山离开广东后不久,广东战云再起,号称支持孙中山的部队,分别从福建和广西两路夹击广东,1923年初,陈炯明兵败,退守东江。1月26日,孙中山在上海自己的家里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其间,发表和平统一宣言,主张裁兵救国,此宣言立刻得到黎元洪、张绍曾、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等的赞成,2月21日,孙中山回到了阔别半年的广州,但没有再任大总统,而是任陆海军大元帅,从这些举动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已经放弃了“护法”口号,起码在短时间内不准备再与北京政府为敌了。
孙中山这时候要做的是两件事,一件就是完善自己的“三民主义”,之前的“三民主义”更像是一句口号而非“学说”,而这一阶段,孙中山将其蛰伏上海滩时的思想开始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将之前零碎与散乱的思想系统化,更清楚的阐释“民族”、“民权”和“民生”的意义,与实现方法,使之逐渐成为对实践有切实指导意义的“主义”,另一件就是抛弃对军阀的幻想,建立真正属于自己属于革命的武装力量。
孙中山决定要“以俄为师”,执行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用“主义”武装党,用党来建设军队和国家,孙中山执行这个政策,一方面是他真心欣赏布尔什维克的建党建军之道,另一方面,在英、美、日都冷落自己的情况下,他必须找到强援,来缓解自己的经济困窘局面,而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也迫切需要打破列强的封锁,去输出革命,两下一拍即可。从此以后,“以党治国”的理念逐渐演变成国民党的基本纲领,也就是我们在电影里常听到的“党国”,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1922年底,俄国布尔什维克完成了内战,建立了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强大的苏联红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孙中山深刻认识到,只有用“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知道自己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军队才会是战无不胜的军队。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召开,在孙中山的努力下,国民党得以改组,要将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团体改造成有人民参加,有人民支持的合格的政党,同时,“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得以正式确立。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立了一文一武两个学校,“国立广东大学”和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者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后者因为建在广州黄埔,而多以“黄埔军校”称之,其原名反倒少有人提及。
孙中山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光获得了苏联实打实的援助,更在学习布尔什维克的过程中放弃了眼睛只向上看的习惯,放弃了对普通百姓的傲慢态度,国民党(包括很多加入了国民党的共产党)开始真心的,热诚的到基层去,到工人农民中去宣传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论,大批知识青年率先接受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们成群结队的到广州去,目的只有一个——救中国。
第二十四章 黄埔建军,革命者来
“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是当年和孙中山会谈时,马林提出来的,那还是1921年的事,当时孙中山在桂林忙于北伐,这个建议不过是“姑妄说之,姑妄听之”而已,直到1924年5月,“黄埔军校”方才正式成立,学校面临珠江,坐南朝北,总建筑面积一万多平米,是具有岭南风格的南方祠堂式建筑。
1月下旬建立的筹委会,中间还隔着个春节,5月就正式成立开始招生了,6月16日新生竟然就入学了,这样的进程不可谓不仓促,搭台唱戏恐怕也只够搭个草台班子,而黄埔军校第一届的领导班子也确有拼凑之嫌。
拿校长蒋介石来说,此前他的最高军职是粤军第二军参谋长,而且是跳跃式升级,没有做过任何一级的军事主官,没有指挥过任何战役规模的战斗,但他是国民党里,懂军事又深得孙中山信任的唯一的高级干部,因此这个校长也就只好他来勉为其难了。
再说廖仲恺,他追随孙中山多年、久经考验,但他从未在部队呆过,这时却被任命为军校党代表。这个党代表制度是学习苏联的,相当于咱们现在军校的政委,在当时可是新鲜事物,廖仲恺也弄不清这个党代表该怎么当。
教练部主任李济深不论是学历还是资历都堪胜任,但6月中旬开学,第二年的7月他就升任了由粤军第一师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军长,离开了学校。
两年前还只是下级军官的叶剑英,此时竟跃升为教授部副主任,学历、资历都难当此任,唯一的解释,因为“炮轰总统府”时,火线救驾,而得到了孙中山的信任与赏识。
戴季陶当政治部主任没一个月就跑路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间在不起眼的小岛上颤颤巍巍起步的“黄埔军校”,竟然在日后名扬天下,至此以后,直到1976年叶剑英主导粉碎四人帮为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几乎每个重大历史事件都会看到黄埔军人的影子。
黄埔军校的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实在太多,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一部书或者拍一部电影,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个仓猝而就的草台班子,竟然爆发出如此不可思议的能量呢?
这我们就一定要提一下黄埔苛刻的入学标准,以第一期为例,首先是政治合格,他要先由国民党一大代表在各地推荐并初考,一大代表何许人?那可都是国民党在全国各地的精英啊,他们推荐青年学生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接受“革命”思想,有人说了,不对吧,黄埔一期可有不少共产党学员啊,难不成是国民党代表推荐的?还真让您说对了,确实如此。这是因为当时有大量的共产党员加入了国民党,并且当选了国民党一大代表,在国民党一大196名代表中,国共双重党籍的代表占到了11%,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毛泽东、林伯渠、李维汉、李立三等中共的高级领导人都是国民党一大的代表,而李大钊更是位列五人主席团之列,毛泽东当选了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记住,是国民党中央。
其次,是文化水平,初考通过的考生有1200人,再汇聚到广州进行复试,复试内容竟然包括了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听说过的几何、代数,没有高中知识是很难考的过的,也就是说在他们入学前,就已经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第三,面试,面试内容我们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中都看到了,就是那样的,主要考的是学员对“主义”的理解程度和对“革命”的向往程度,另外有不准确消息称,面试还有一个内容,就是考核外貌,歪瓜裂枣的一律不要,这也就是后来我们看到的黄埔军人一个个英气勃发的原因吧。
经过这么严格的考试,最后第一期只录取了350人,加上被并过来的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名,黄埔一期不过五百人。
接着,我们要说一下黄埔军校的教学内容,对比于各地的讲武堂,黄埔军校完全是一所新式军校,新在两个方面,一是聘请苏联教官,此时苏联刚刚完成内战,这些人不光有极好的军校教育背景,更有丰富的带兵打仗经验,而苏联红军的管理、作战指挥、火力运用、协调能力在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因此他们的教官教给我们学员的是最先进、最实用的观念。二是引进了苏军以党建军的经验,配备党代表、建立政治部,有意识的向学生灌输“党国”、“党军”的概念,使学员认可党对军队的绝对指挥权,认可党的“主义”,并为正确的“主义”而战,同时,也要求学员们具备鼓动宣传能力,为以后招兵,育兵打下基础。在这样的办学宗旨下,黄埔军校内部政治气氛浓郁,国共两派的学员自行组织政治团体,“孙文主义学会”和“青年军人联合会”,宣讲自己的主张,发展自己的队伍,两派辩论起来也是异常激烈,激烈的和现在台湾的议会一样,没把子力气还真干不了那活。其第三任政治部主任,十分了得,叫周恩来,共产党人,有好事者给其排家谱,论证此人是三国周郎与小乔的后人,别说,从其“民国四大美男”的外貌上看,还真靠谱,而其后来所表现出的治国安邦之才犹在公瑾之上,在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下,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开始,就奠定了极盛的“议政”之风,以至于后人评说,黄埔军校是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而黄埔军校政治鼓动的许多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第三点,到实践中去,黄埔军校在撤离大陆前一直是短训班性质,且学期不定,基本是为战而训,针对性很强,训练完甚至在学习中就投入战场,这虽然未免残忍和急功近利,却不可否认,“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一条成功捷径。
1925年初,广州国民政府向陈炯明宣战,誓师东征,此时被打到东江的陈炯明有五万人马。蒋介石以校长身份,亲率领以黄埔军校老师和一期毕业生为基干主组成的教导一团和二团参战,二期的炮科学员也被编入。这是黄埔学生第一次和世人见面,而这第一次却绝对的不同凡响,首先这些学员是知识分子,他有头脑,其次,他们受到了严格的现代的军事教育,有专业技能,第三,他们有政治理想和抱负,有为天下一战的雄心,这种为理想而战所迸发出的勇气绝对不是旧军阀以吃粮拿饷为目的的士卒所能比拟的,第四,在苏联的援助下,学生军的装备普遍好于他们的敌人。这只以学生为主组成的部队时称“学生军”,要搁现在,我们说谁谁是“学生军”,意思就是不成熟,不老练,可这只黄埔学生军却完全不同,“学生军”就是“骁勇”的代名词。“以一当十”通常被我们用作夸张修辞,但用这个词来形容东征中的“学生军”至多是名副其实,有些时候“以一当十”甚至只能当做谦词,因为他们在有些战役中竟然可以“以一当百”,打到后来,军阀部队如果听到谁喊一嗓子“学生军来了”,他们可以把枪一扔,转身就跑,已经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
别不信,告诉你这两个团都有谁,总司令是蒋介石,两个团的团长分别是何应钦和钱大钧,营长由黄埔一期的教官担任,比如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学员里面也是藏龙卧虎啊,看看这些名字吧,国民党方面的胡宗南、宋希濂、余程万、俞济时、桂永清、郑洞国、黄维、孙元良、杜聿明、陈诚,共产党方面的左权、刘畴西、徐向前、蒋先云、王尔琢、周士第、许继慎、陈赓,“学生军”里的连排长、党代表甚至普通一兵都是由这些日后的兵团级以上领导担任,其战斗力的强悍是毋庸置疑的。
在苏联成功经验的鼓舞下,在苏联真金白银的援助下,国民党迅速的“苏化”,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以“黄埔学生军”为样板,进而迅速扩充,创建了“苏化”了“国民革命军”,其特点就是,政府和军队受党的领导。
“学生军”的超强战力,让所有人兴奋,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强军之路。事实上,虽然草台班子不都能登堂入室,但不可否认大多数登堂入室者都是从草台班子起步的,黄埔军校在战斗中迅速的成长着,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三期学员的洗礼,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整合,从而迸发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气势。于是,1925年秋,黄埔四期开始招生了,这次是大幅度的扩招,此时,广东的革命热潮方兴未艾,学生军声誉日隆,更是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南下广州,与此同时,陈独秀和毛泽东连署了一个中共中央第六十二号通告,要求各地积极选派党团员去投考黄埔四期,“此事事关重大,各地万勿忽视。”
在这个时候,湖北武汉共进中学有个瘦弱腼腆的小青年,也准备去考黄埔军校,他是共青团员,此时报考是相应党的号召,他叫林育蓉,一个很女人的名字,正好配合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他来自湖北黄冈回龙山区的林家大塆,在家乡的私塾他接受了启蒙教育,私塾的老师叫李卓侯,这老爷子一辈子在山沟里当小学老师,不为外人所知,可老爷子却非常的满足,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出息的儿子,叫李四光,就是后来为中国地质事业奠基的那位著名科学家,当然还因为他教了三个学生,林育英、林育南和林育蓉三兄弟,林育英和林育南是同一个曾祖,林育南和林育蓉是同一个祖父,林育英和林育南死的太早,以至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