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还是人口数量不足。为了晒盐,我已经拨了一万三千人出去,要炼钢,需要多少人?别的不说,光是挖掘铁矿石需要多少人?以这个时候的青铜工具,铁矿石是那么好挖的吗?如果我占领了辽东的浅埋铁矿,还可能考虑考虑。但是就算我打到了辽东,我有那么多人守吗?北方游牧民族难道都是吃素的?第二,技术储备不足。我的技术储备倒是够了,可是冶金工人不是我。冶炼温度怎么升上去?需要大型鼓风设备。这个东西是那么好造的吗?造好了用什么动力?人力的话我要投入多少人?如果投进去谁去种地?难道所有人都有辟谷的修为吗?所以炼铁这玩意不是说说就可以弄出来的。西亚地区的赫梯人在公元前十四世纪掌握了炼铁技术,利用的是地中海的季风来提高炉温。燕地有这个条件吗?没有!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先炼铜吧。
燕国山地不少,也有不少矿脉,其中就有铜山和锡山(这个是瞎编的,北京地区的矿产资源没查到,不过这里的资源的确比较丰富)。炼铜只要一千度就够了,而炼铁要一千四百度,现在还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不过什么叫未雨绸缪?我把铜矿和铁矿都调查得一清二楚,同时两者一起开采,这就是。将铜矿石(主要是孔雀石,碱式碳酸铜)熔炼成铜汁,然后加入锡石,炼成铜锡合金就是青铜了。当然,青铜的硬度、强度和延展性和铜、锡的比例有关系。通过冶炼时的控制和对青铜的锻打、退火加工,可以满足绝大多数需求的各种铜制品就生产出来了。这些青铜用品不但可以满足燕国国内的需求(主要是人少),每年还可以有很多出口。由于燕是唯一掌握了青铜锻打退火技术的国家,其出产的青铜器有着非常优良的质量,“燕器之名遂达于天下,诸侯以为宝。”不过最好的那些铜,我是绝对不外卖的,全部用来打造武器装备,这些会下节说明。在青铜冶炼技术获得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我开始铸造铜币。铜币分两种:一种就是五株钱,一种是铜元,和人民币的一元硬币相似。百钱可以兑换一铜元。
不过总是用铜器做饭对身体不好,铜有毒,铜器导热性能又差,营养损失较大,关键是吃不到炒菜,所以铁是一定要炼的。因此,当积累了足够的技术工人和机械传动技术之后,燕历七十三年,“上乃发匠三万,冶铁于国郊。”这个时候,开始使用水力鼓风设备,这才可以炼出品质较好的生铁。而生铁硬度虽然够了,可是延展性不好,就是易碎,对上最好的青铜制品优势不明显。“又三年,上建宏炉,乃有钢。”又过了三年,到了燕历七十六年,我才建造了可以冶炼钢铁的高炉——当然我叫它宏炉。就是这样,一年的钢、铁产量也不过一千多吨,勉强满足燕国内部需求——只不过我也没有将铁器出口的打算就是了。为了这么一点钢铁,就动用了十万多人,其中采矿、挖煤、运输的占了九成多,真正在冶炼第一线的不到一万人。而此时整个燕国人口还不到四十万,我的这个举动可以说已经赌上了燕国的国运,万幸的是我赌赢了。那些动不动就大炼钢铁的人估计不是坐在了铁矿和煤矿上,而且这些矿石都自己长腿跑出来了;就是条件太好,人多得没事干只有去开矿玩。
冶金工业先放一放,青铜冶炼先发展起来就可以了。要想获得耐火砖,还要砖窑和烧制技术,同时建设城市和居民住宅也需要大量砖瓦。此外,陶器也必须烧制。这些都要求建造大型砖窑。原本这时的房屋是不用砖盖的,但是为了加快文明进程,我强制要求所有房屋除特殊要求的一律使用砖石建造。石材我现在没有人手开采,那就只有用砖了。自燕历二年起,我就开始建立官窑生产砖瓦和陶器。这个时候,由于窑温不够,还烧不出瓷器来,烧制的陶器也比较粗糙。不过现在不用太着急,只要生产的砖瓦和陶器可以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即可。瓷器直到炼铁业发展起来才开始烧制。自燕历十年起,制陶、烧砖、建筑等行业开始允许私营,几十年后私营业主成为燕国主要的陶器、砖瓦的供应商。有了足够的砖和陶器之后,我开始扩建城市。首先是国度蓟。这时的城市还是版筑夯土城墙,不够结实,有了足够的砖石之后,我开始建筑砖包夯土墙。不过我没有把城墙建得太高,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太招摇的好。不过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防御设施是一定不会少的。此外在城内还埋设了陶管做的排水设施。由于这时人口不多,还没有大兴土木的必要。蓟城的大规模扩建是在两百多年后的西周末年。
建房还需要木材。森林是国有资产,私人不得进入——这就要军队的威慑了——那么民间怎样获得木材呢?从燕历三年开始,每次出征,都会有一支伐木队随军出发,负责砍伐树木、开路架桥。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工程部队。这些砍伐的树木,除了沿路架桥之外,剩下的均运回燕国用于国民生产。不过平时是严禁砍伐国境之内的森林的(开矿除外),国家每年都会组织一批人出国去伐木。为什么国内不许伐木呢?主要是我要留给自己打猎的。当然这是开玩笑。主要原因是为了阻碍敌国的部队攻击,迫使敌人只能沿着我修建的大路行军。后来的南方诸侯在这方面吃了好几次大亏。
禁止国内砍伐森林还有一个好处。随着燕国的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按30%的森林覆盖率算,燕国方圆百里的土地扣除山地、湖泊及居住用地后,当人口达到三十万的时候,耕地就不足以满足《农事法》了。地不够了,森林又不许砍伐,到哪里去?只有对外扩张!所以燕国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断对外扩张,直到共和体制建立才停止。
经过二十年的生聚和十年的工商发展,燕国从一个北方小国一跃成为威慑整个中国北方的大国。有了这些实力作后盾——主要是利用这些武装起来的军队,我开始改造整个社会和国家体制。
第四节 改制(1)
早在燕历八年,我就开始对燕国原先的社会、政治、军事体制开始了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军事体制的改革。
“燕历八年,上改兵制,建四旅二师,为后世之先。”燕史中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件事。不过改革兵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直到燕历十三年,我才基本建立了近代军制。
燕历八年夏七月,我颁布了《兵源法》,开始改革兵役制度。这时的诸侯,都设有常备军,兵员大多是贵族和国民(国都居民),其中贵族基本为车兵,国民则多是步卒。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决定于战车部队,步兵不受重视。《兵源法》则改变了这一点。按照《兵源法》,除奴隶和罪民外,其他人均有参军权。国家拥有对每一个平民、士族、贵族的征召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征召,违者贬为罪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兵源。燕国人口此时不过八万,除去我来时带的两千部队,如果仍然按照老办法,我把妇孺老幼都算上,兵力也只有不到两万。这对我以后的扩张——尤其是在牧野之战前的扩张,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必须扩大兵源。考虑到燕国人口现在还不多以及现在的主要任务是扩大生产,我只是暂时颁布了《兵源法》,还没有开始征兵。同时,《兵源法》还规定了军属可以享有减税等特权,还规定一家最多可以征召两名士兵。
不征兵不代表不练兵。八年九月,我开始改革兵制,淘芜留精,进行军事训练。首先是改建制。原来的建制是以兵车为中心的体系,所有兵力的计算、配属都要围绕兵车开展。现在我决定采用近代西方的军事建制,建立以连排为基础的近代化军队(不过没有火器哦)。按照商朝规定加上纣王对我的一点点照顾,我决定建立两个师。这两个师名义上还是大商的兵制称呼,其本质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一个师下辖两个旅,一个旅下辖三个团,一个团下辖三个营,一个营下辖三个连,一个连下辖三个排,一个排五个小队,每队十人,设队长一人。从排级编制开始,每级编制设正副两名指挥官,名称就不用我说了吧。按照这种编制,我应当拥有一支一万六千两百二十人的庞大部队。不过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我手下的部队实际只有八千不到,还不够一个师的编制。没关系,人不够先把编制空着。我将这不到八千人的部队分为两个师,一师——对外叫上师——驻守国都;二师——对外叫下师——驻守渤海盐场。再经过选拔和淘汰,最后,一师共有四千一百人,编制为一个旅,二师有三千人,编制也是一个旅,只是只有两个团。
整编完毕,我又于燕历九年开始授衔。军衔一共十六级,和爵位相对应:将帅五级对应于贵族五爵,元帅对应于上爵,上将对应于镇爵……准将对用于闻爵;校尉七级对应于士族七爵,大校对应于左更……;士官和上等兵这四级则对应平民四爵;列兵就是无爵。军衔一般和职位无关,职位完全靠能力,军衔可能和你的出身、参军前的爵位有关系,因为参军前的爵位是可以带到军中的,所以完全有可能出现准将军衔的普通士兵。为了容易辨认对方的职位,我将军衔和职位分成两种标志,军衔章在右领口部位,职位章在左领口部位。军衔章直接采用人民解放军的,职位章则用各种猛兽图形。师长是金色豹形,副师长则是银色;旅级是熊形,团级是狼形,营级是狐形,连级是鼬形,排级是蛇形,队级是鼠形,普通士兵没有职位章。之所以没有虎形和龙形,是因为虎形是最高军事长官——一般是国君佩戴的,国君没有军衔;而大商崇尚文采,用虎而不用龙图腾,龙图腾是周人用的。后来周朝建立,我也没有把这个规定改变,只是虎形给野战军最高指挥佩戴,我自己用龙虎双形罢了。之后建立的海军,则使用鱼类图形作为职位章。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三千多年,后世共和时期的空军也采用猛禽作为职位章。
不过士兵是依照职位而不是军衔敬礼,平级职位间不用敬礼。所以很可能某个大校军衔的士兵对着上士军衔的排长敬礼。不过贵族和士族的自尊绝对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他们参军的时候大多选择从列兵衔开始。不过这并不代表军衔没有用处:战争状态时,平级间以军衔高者为首。这里还要补充一点,所有人参军的时候,都要从普通士兵开始,只是每个人的晋升速度不一样罢了。一般来说,参军前有爵位的人要相对快一点。换言之,就是将来我的子孙参军也要从小兵干起,而且按照我的家训,在最基层锻炼的时间最少三年。此外关于军衔和职位的晋升,一律按照军功,斩杀敌人两名或俘虏一名可获军衔一级,职位晋升则由军官团讨论决定,各级军官有权利任命在自己两级以下的职位,如旅长可以任命营级以下的职位。
基本的兵制改革就到这里,后来历年又有一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的改动,但是主要的军队编制和上下级关系就是这些。到了燕历十一年夏,我又把车兵、步兵、弓兵等兵种独立建连,单独组建了一支四百两兵车的战车部队作为突击力量。步兵又分为了轻甲步兵、重装步兵等单位,弓兵则开始装备弩箭,并发展出了三排射击法,以连为单位进行远程攻击。自此,弓兵作为一支强大的远程打击力量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编制。
军事训练主要还是体能、队列、技击、箭术、阵型、车战这些项目。不过从燕历十四年开始又多了一项:骑术。我要准备对北方不断南下骚扰的游牧民族发动反击,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怎么可以?到了燕历十八年,我组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支独立建制的骑兵部队。这支装备了青铜长枪、高桥式马鞍、马镫、骑兵弩、骑兵剑、全身甲的骑兵部队,成为了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诸侯的噩梦。
军队训练的同时,还要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培养军马。没办法,燕国人口少,军队必须要自己养活自己。负责这些的就是后来的后勤部。后勤部队除了一些最基本的体能、队列和技击训练外,主要任务就是开荒生产。每年后勤部队都要开荒十万亩土地,产粮三十万斛,还要饲养战马和培育良马,养活一大帮子士兵、军官和马匹。所以没有战争的时候,后勤部队获衔的最多。
后勤部队里还有一支工程部队,就是最初的那个伐木队。不过工程部队后来的事情就多了,除了建设军营外,还要兴修水利、伐木、筑城,几乎燕国所有的大型工程都是他们负责。虽然除了军营施工不允许民间参与,其它各项工程都会征发百姓,但是这支部队还是无法完成训练任务,久而久之,工程部队就独立出来,成为专门负责各项大型工程的不是军队的军队。
只有优秀的军人是不够的。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优良的武器装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保持军队一直可以使用整个华夏乃至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于燕历十二年建立了武器装备部,也就是后来的装备部,专门负责各种军事装备的开发。当然,早期的装备部实际是我的实验室,燕默时代(就是我统治燕国的近九百年时间)的各种基本武器都是我在原来世界的原型上做了一些修改再拿出来的。不过这时候我只是生产了一些弩箭,比如踏张弩。损益连弩也有所生产。只是这玩意射程不够,威力也稍微弱了点(据说杀只鸡都要六箭,太浪费了),吓吓人还可以,真要碰上重装部队如我的重甲步兵或者后来建立的重骑兵,只有被屠杀的份,所以弓兵部队的主要装备还是踏张弩和强弓,当然还有格斗兵刃。
为了牢牢地控制军队,我又于燕历十三年建立了参谋部——这是后世的称呼,现在叫军师团。参谋部负责情报的收集、部队的调动、战役计划的制定等,各部队没有参谋部命令不得离开营地,违反者以叛乱论处。特别要提一下的是参谋部军事情报科,这个最初不起眼的小情报系统,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庞大同时也是最杰出的情报系统,所收集的情报也有最初的单一军事情报发展为涵盖社会各方面多种情报。同时还建立了军纪处——后世叫军事纪律委员会,专门负责维持军纪;以及负责军官职位、爵位升降的组织部。同年九月,还颁布了《军事纪律条令》,规范了军队的纪律,主要包括:绝对服从命令,不得骚扰民间,不得私自屠杀俘虏,不得私自劫掠财物,不得强奸妇女等。各位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军纪里有两个不得私自,就是说在有命令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屠城和劫掠。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在残酷的战争中保持士气。冷兵器时代,不可能随便调换前线部队,要想长久保持高昂的士气,同时也是为了威慑敌人,必要的时候会有组织地进行屠城和劫掠。那些试图在冷兵器时代引进现代军纪的作法,虽然是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不得不说,后果可能很严重。希望那些人统兵出征的时候不会被哗变的士兵给咔嚓了,阿门!
为了进一步鼓励士兵奋勇作战,我又开始发放“兵元”,就是军人的薪水。不过考虑到国家实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金融体系还不健全,薪水主要以粮食形式发放。不过除了薪水,平时乃至战时是不供应粮食的,士兵如果食量较大,只有找人借或者从家里拿了。为了应对士兵们要求单独做饭的要求,我又制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分隔饭甑餐车,可以同时让一个连的士兵做饭而又不会混淆各自的食物。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队体制后,我就想要找个机会发掘一下部队的战斗力。于是从燕历十三年开始,已经五年未动刀兵的燕国再次亮出了它的獠牙。“十三年,上伐箢、芕九国,尽灭之,获口十万余。十五年,复伐萸、屽五国,灭之,获口四万五千余。十八年,北伐狄戎,灭三国,获口五万余。至十九年,共灭二十四国,获口二十余万,拓地百里。二十二年,复伐狄戎,获口七万,马牛羊十数万。”经过这些作战,我极大地锻炼了部队,为燕历二十四年的燕周战役做好了准备。
第四节 改制(2)
为了在乱世保持强大的国力,强化君权是必须的。为了这一目的,我在军事改革初见成效的时候开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所涉及到的方面囊括国民生活的所有内容。
最初是行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建立三权分立体制和郡县制。首先是三权分立体系的建立。燕历二十七年,我下令取消商周沿用的六卿体制,在燕国中央设立行政、法律、军事三权分立体系。行政方面,设三司——大司农,负责农业、工商业;大司马,负责科教文卫;大司空,负责组织人事。三司直接向国君负责,三者之间没有统属关系。同时,税收部门直接归国君掌管。三司之下各设有相应部门,如大司农下设农业部、工业部、商业部等部门衙门,大司马下设科学院、教育部、卫生部等衙门,而大司空下设组织部、宣传部等衙门。后来在三司之上又设立了总理一职,有世子担任,如无世子则空缺。法律系统,设大法官、检察官、治安官三个部门主管,分别负责审判、起诉、治安三个方面。这三个部门可以对上至国君下至奴隶的任何人进行监督,国家的任何人如有违法行为都可以起诉审判,国君则要接受问询。这是我为了防止君主极端独裁而设立的。军事系统,主要就是把原先的军事改革成果正式化。中央设立军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装备部、军纪处、组织部,仿照老美设立了参谋长联席会议作为军部最高权力机关,当然国君是会议主持人和三军最高指挥官。军人没有行政和司法权力。这就防止了军人干政。这些体系之外,还设有贵族议政院和士族议政院,士族和贵族的议政权就是通过这里实现的。后来这两院拥有了立法权,逐渐演变成议会的上下两院。
借鉴了后世的经验,我在保留了一部分的分封之外,在全国建立郡县制。一郡设三县,一县方圆百里。这个时候燕国已经地方三百里,设九县三郡,国都所在三县(后为三郡)设为一郡,称为直隶,北方三县设为望北郡,南方三县设为燕南郡。每郡设有郡守一人,其下按三司设有三委,每县设县令一人,其下亦有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