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漠狼烟-北非的角斗-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伤员还要继续战斗下去,直至最后一息。”次日上午,这些火力点仍旧
十分活跃,当英军用炮火进行报复和展开反击时,它们就从后面对德军进行
骚扰。

双方冲击和反冲击的拉锯战激烈地进行了三天,遮天蔽日的风沙使得德
英指挥官的战术控制都陷入了困境。在一片歇斯底里的狂乱中,几乎没有人
能确切地把握哪一方正在取胜—或者已有多长时间。一名德国军护乘着救护
车来到铁丝网阵地前,看见一名澳籍士兵正在操枪向他瞄准、便怒不可遏地
走上前去大声训斥。他相信隆美尔已经拿下了托卜鲁克,因此,有必要到前
线来照料德军伤员,莫名其妙的澳大利亚士兵,把他抓进了战俘营,让他在
里边看护伤弱员。

这场战斗是隆美尔到目前为止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出击。在战场上,他
的部下有1000 余人伤亡。弗雷德里希,保卢斯中将亲眼目睹了这一血淋淋的
场面。他是一名头脑冷静,行为慎密的将军级参谋。4 月27 日刚抵达北非。
他此行的目的是要执行陆军最高司令部的一项十万火急的使命,用某种方式
对隆美尔进行牵制。(哈德尔上将说,之所以选择保卢斯,是因为他是唯一
一个具有可以让士兵不致于完全处于癫狂状态的足够有影响力的人选)。保
卢斯为德军在战斗中遭受的伤亡吓得大惊失色,德军官兵“正在非人道和无
法忍受的条件下进行你死我活的战斗”的铮铮事实让他感到惶恐不安。他提
醒隆美尔,夺取托卜鲁克已经没有希望了。然而,当5 月4 日英军发起了最
后一次不成功的反击之后,德军设法在外围阵地上占领了一块宽约3 英里,
纵深2 英里的地盘。

与此同时,布劳希奇发来了一道怒全气冲冲的最后通蝶,这位总司令勒


令隆美尔不可再向托卜鲁克展开攻势,隆美尔必须坚守现有阵地,保存实力。
非州军司令官对被迫转为守势并禁止进攻埃及,感到痛苦万分。但是,不久
他就被证明是一位完美无缺的防御高手,正如同他是一位完美无缺的进攻高
手一样。

在丘吉尔的一再坚持下,英军准备在昔兰尼加展开自己的攻势。这位首
相设想了一个大胆、典型的“丘吉尔式”的计划,在4 月20 日为战斗奠定了
基础性框架。在此期间,一支装载着295 辆坦克、打算去援助韦维尔的船队
正准备启航绕道“好望角”开赴苏伊士运河。丘吉尔提议,为了缩短40 夭航
程,船队应转入直布罗陀海峡,穿越地中海德军交叉火力网,直驶亚历山大
港。

自一月初,英国船队就不敢穿越地中海,向北非运送给养,德国空军曾
在那里重创了英军航空母舰“光辉”号,显示他们已完全掌握了地中海上空
的制空权。虽然丘吉尔完全清楚隆美尔已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德国坦克师的增
援,但他仍认为有必要冒这种风险。如果在那支德军新锐坦克部队在北非完
全施展开手脚之前,让韦维尔得到这295 辆坦克,那么,目前灾难性的战斗
局面可能会很快地扭转过来。“如果这笔货物交易成功,”具有毫不含糊的
乐观精神的丘吉尔打电报告诉韦维尔说,“6 月底,在昔兰尼加就再也看不
到德国人了。”

事实上,在代号为“猛虎船队”的运输过程中,英军只损失了一艘货船
——被德军一枚水雷击沉的。5 月1 日,船队终于把238 辆坦克送到了亚历
山大港。在到达之日,丘吉尔把《圣经》中一段关于希腊科林斯人的话引入
了给韦维尔的电报里:“看吧,现在已是拯救之时。”韦维尔可不那么肯定。
运来的坦克呈现出一付寒酸模样:制动箱被压碎、履带无法使用、发动机没
有安装滤尘器——而滤尘器在沙漠战中是至关重要的。在6 月中旬之前展开
行动,韦维尔告诉伦敦,是绝对不可能的。

丘吉尔一听之下,怒火中烧,大夫所望。但是,韦维尔并不乏主动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5 月15 日,甚至在没有动用新坦克的情况下,他发起了“简
明行动”。这是一场旨在为下一次大规模攻势夺取攻击阵地的小战役。在
W·H· E·高特准将的指挥下,英军越过埃及一利比亚边境,排出了三支攻击
纵队,展开了进攻。两支队伍攀过与海岸平行的悬崖绝壁,其中一支向西横
扫过去,随后向北直扑西迪西则兹,另一支力图攻占塞卢姆以西的卡普措要
塞,第三支纵队要强行打通哈尔法亚隘口——这是整个绝壁通向利比亚高原
的唯一关口。除了挟制通往高原的道路外,哈尔法亚隘口还控制着通往塞卢
姆及以西各地的沿海公路。

英军兵贵神速,艰快就攻克了卡普措和哈尔法亚隘口,大军随后继续向
西迪西则兹推进。隆美尔也不示弱,于5 月16 日凌晨前几个小时,发起了一
场反击战,又把英军赶了回去。高特无奈,只得撤向隘口。然而,如果他可
以守住此地的话,其本身还是抵得上英军在“简明行动”中的损失的——当
时,英军还只是被击毁了18 辆坦克,伤亡160 人,但是,5 月27 日,一支
占据优势的德军还是把英军赶出了哈尔法亚隘口,韦维尔又损失了173 名官
兵和5 辆坦克,结果“简明行动”一无所获。

丘吉尔意识到隆美尔正在日复一日地巩固他的防御阵地,因而,不断督
促韦维尔立即采取大规模攻势,这使韦维尔心烦意乱。此外,在西部大漠展
开攻势也并非是索绕在韦维尔心头唯一的问题。麻烦无所不在,层出不穷。4


月底,在希腊的英军被赶了出来,现在,克里特岛——成了从希腊撤出的大
部分英军的避难之所——受到了德军的威胁。在此期间,韦维尔还被卷入到
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冲突中去了,这些国家亲轴心国的傀儡政府正在积极
进行反英活动。就像一个玩杂耍的人手忙脚乱地试图握住太多的彩球一样,
韦维尔开始挺不住了。

然而,6 月15 日凌晨2 时30 分,韦维尔终于开始了这场昔兰尼加攻势
——其代号为“战斧行动”。该计划与“简明行动”大同小异,只是规模要
宏大一些罢了。它计划:配备有一个半坦克中队的一支步兵旅集群(一支加
强旅)准备拿下哈尔法亚隘口;在此期间,当一支加强装甲旅摆开阵势,向
西横扫至西迪西则兹,以保护其它英军部队免遭驻西迪奥马尔的轴心国部队
的进攻时,英军另一支装甲旅和一支步兵旅就扑向卡普措要塞。

驻扎在哈尔法亚隘口的一支德军炮兵营是隆美尔防御体系的核心所在。6 
月15 日清晨6 时许,这支部队首先听到了英军坦克马达的轰鸣声,这些防御
者们被英军视为“七日大兵”,因为他们一次只能补充仅供一个星期使用的
弹药、食品和淡水,他们心须战斗到最后一发炮弹和最后一滴水为止。该营
营长是50 岁的维尔赫姆·巴赫上尉,战前,他是德国两部曼海姆一名福音派
新教会牧师,始终过着一种普通市民的生活。在这场战斗中,他那些忠诚不
渝的部下尊称他为“哈尔法亚的牧师。”

通过野战望远镜,魁悟租壮的巴赫上尉密切注视着杀气腾腾的英军坦克
直逼而来,它们就在2 英里之外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火,”巴赫告
诉他的部下,“让他们过来再说。”英军坦克一边继续推进,一边射击,不
久,在隘口制高点上就到处布满了坑坑洼洼的弹痕。然而,巴赫的部队和在
尼奥波尔多·帕尔部少校指挥下的一支意军炮兵连仍旧按兵不动,静以观变。

上午9 时15 分,靠近冲向隘口英军纵队尾部的瓦尔特·奥卡洛尔中校满
意地听到了一句无线电暗语:“粉红点”——表明战斗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切顺利。然而好景不长。不久,无线电机突然传出了C·G·麦乐斯少校最
后几句惊恐万状的呼喊,当时,他乘坐的坦克正处在首当真冲的位置上,“上
帝!他们竟把大口径炮掩藏在了地下,我的坦克就要被撕成碎片了。”

沿着隘口处的悬崖绝壁,从各个隐蔽良好的阵位上,德军88 毫米口径高
射炮,正被调平了炮管用以打击英军坦克。它们发射的22 磅重的炮弹足以一
英里之外的“马蒂尔德”型坦克炸开一个如同蓝球那么大的洞来。几分钟内,
充当先头部队的12 辆坦克中的11 辆便像火炬一样腾起了熊熊烈焰。英军连
续五次试图强行突破隘口,巴赫的大炮连续五次把他们给打了回来。从那天
起,哈尔法亚在英国陆军中就成了“地狱鬼火隘口。”

在大斜坡之上,从中路进攻的英国坦克集群经过力战,把轴心国部队从
卡普措要塞赶了出去,随即,大军锋芒一转,向东直扑塞卢姆而来。但是,
从西路进攻的英军部队的左翼在哈菲德山脉前被德军死死地阻住了,德军在
那里的防御炮阵上配备了更多的极具杀伤力的88 毫米口径高射炮,它们全被
当做可怕的反坦克炮使用。在这一天晚些时候,隆美尔又从托卜鲁克地区征
调了大量援军,其中包括第5 轻型师和第15 坦克师的部分部队。

6 月16 日上午,隆美尔出动了这些预备队。第15 坦克师对据守卡普措
的英军展开了进攻,但是,午前他们又停止了攻击。同时,在南部的隆美尔
的第5 轻型师包围并袭击了临近西迪奥马尔的英军左翼。经过与英军第七装
甲团一场激烈残酷的较量,第5 轻型师突破了英军防线,并开始向东部的西


迪苏勒曼方向席卷而去。“这是这场战役的转折点,”隆美尔说。现在出现
了一个机会,隆美尔可以穿过英军的后方直插下去,困住他们,打跨他们。
隆美尔下令第15 坦克师主力撤离卡普措地域,往西南方向合围过去,与正在
向东长驱直入的第5 轻型师台兵一处。6 月17 日清晨,这些部队抵达西迪苏
勒曼,隆美尔命令他们继续向哈尔法亚隘口挺进。这时的隆美尔已开始得意
洋洋地盘算着英军即将完蛋的美景。

不料,上午11 时,印度第四师师长F。W·梅塞维少将自作主张,下令撤
退,使大部分部队逃出了隆美尔的包围圈。当时,梅塞维已不可能再跑到司
令部去请示,否则,一切都将来不及了。后来,梅塞维在机场上与正板着面
孔的韦维尔撞了个正着。当时,韦维尔一言不发地盯了他好几分钟。“我想
他将把我撤职查办的,”梅塞维说。最后,韦维尔开口说话了:“我觉得在
那种情况下撤退,你是正确的。但是,你不应自作主张”

“战斧行动”使英军损失了约90 辆坦克,30 多架飞机(由于皇家空军
的全力以赴,英军在战役里自始自终保持注了空中优势),将近1000 名官兵
以及一次通过赢得胜利来恢复部队土气的机会。隆美尔认为韦维尔的战役策
划是“相当不错的”,“但由于他那些笨重的步兵担克慢腾腾的爬行而让自
己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妨碍了他对我们更快的坦克车辆的运动作出足够迅
速的反应。”

当收到韦维尔简明扼要的失败陈述时——“非常抱歉,‘战斧’行动未
获成功。”——某些在伦敦的先生们开始坐不住了。外交部常任次官亚历山
大·加登甘爵士总结了当时广为盛传的一种观点:隆美尔等人智勇双全,“韦
维尔主流根本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这好像硬要我去与鲍比·琼斯在36 个眼
上过一遭一样。”

丘吉尔自己的感受已经众所周知。早在5 月中旬,他就提议让驻印度英
军总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替代韦雏尔。丘吉尔告诉帝国总参谋长、陆
军元帅约翰·迪尔爵士说,他并不想让韦维尔在伦敦闲着,呆在俱乐部里饮
酒喝茶。首相先生说,在印度,韦维尔将会“在菩提树下,自亨其乐,悠哉
游哉”。6 月22 日一早,韦维尔的参谋长亚瑟·史密斯爵土来到韦维尔在开
罗的寓所。韦维尔当时正在洗澡间刮胡子,脸颊上堆满了肥皂泡,手里拿着
把剃刀。史密斯镇静地宣读了一封刚从丘吉尔那里发来的电报:“我终于得
出了一个结论,任命奥金莱克将军接替你指挥中东军队,将符合公众的最大
利益。”

韦维尔顿时目光呆滞,但是,却没有表露出明显的冲动,也没有不加掩
饰地埋怨,他说,“首相完全正确。这个职位需要新眼光、新方式。”随后,
他继续刮着胡子。这是一位心襟开阔、大度无私的绅士对他的继任者的典型
赞辞。但是,这位新手能否比其前任更适合于对付隆美尔,却仍属未定之天。


C 胜利与英国人擦肩而过

捕捉狐狸的“十字军”行动——“烈士星期日”的激烈遭遇战
——隆美尔故伎重演——“自由法国战线”的壮举——第八集团军
败退埃及——托卜鲁克守军山穷水尽——德军兵临开罗城下——奥
金莱克在阿拉曼设立防线——丘吉尔的厚望。

当克劳德·奥金菜克爵士就任英国中东部队总司令一职时,他似乎就是
这一职位的最合适人选。时年57 岁的他,将军旅生涯作为自己的唯一抉择。
从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之后,他一直在稳步上升:和平时期先在印
度军队服役,后来又参加了两次大战中的许多战役。

与被正式任命的职务相比,他更以绰号“海雀”广为人知。他的部下都
是这样亲切地称呼他。这更增添了他的威信。到任伊始,他已经对将要面临
的战略和战术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简单地说,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对付似乎
不可战胜的隆美尔。他意志坚定,对自己的部下也充满信心。他口才极佳,
这一点在他同一些大人物争辩时得到了极好的体现。温斯顿·丘吉尔这位缺
乏耐心的首相就曾领教过这一点。奥金莱克坚持英国的下次攻势不应当过早
地在夏季发动,而应一直等到11 月份,这时奥金莱克就可得到足够的增援。

然而,在所有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优点的背后,他却有一个致命弱点:
用人不当。在挑选下级司令官时,这个弱点就体现出来。他一旦对某人予以
信任,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会不折不扣地执行自己的命令,不去做任何监督。
一旦出错,出于固执和盲目自信,他又很难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

抵达开罗之后,奥金莱克着手进行的第一件事是重新整顿西部沙漠部
队,并物色一名司令官,这支部队是丘吉尔命令组建的。他决心趁希特勒忙
于对付俄国人时有所收获。结果,英国部队规模扩大了三倍,重新命令为第
八集团军,奥金莱克选中的司令人选是艾伦·戈登·坎宁安。时年他54 岁,
虽然总是面带微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急性子。早在1941 年,在东非的一场战
斗中他仅用八周的时间,就打败了奥斯塔公爵指挥的意大利军队,一时名声
大噪。

奥金莱克后来写道:“我向坎宁安征求意见。因为他在阿比西尼亚果断
有效的指挥和对快速机械化行动的独到见解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想放弃那种
很普遍的观点,即坚守沿海地带,并以自由的大范围的运动战袭击敌人的侧
翼和交通线。”不幸的是,坎宁安没有指挥坦克战的经验,他是个因循守旧
的人,同诡诈易变的隆美尔作战,这是致命的弱点。更为糟糕的是,当时坎
宁安本人正处于一个情绪低落时期。因为医生要他戒烟,他不得不扔掉心爱
的烟斗。这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上对他的打击要严重得多。在以后的几个
月里,由于没有了烟斗的陪伴,他的神经大受折磨。

坎宁安就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之后,首先指挥了代号为“十字军战士”
的战役。迄今为止,这是英国在沙漠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势。整个
军事行动的具体目标是:拖住并消灭敌人的装甲部队,从敌人的包围之中解
救托卜鲁克的英国守军(他们从4 月起就陷入了重围),夺回整个昔兰尼加,
最终占领的黎波里。

11 月中旬,正当“十字军战士”行动的前夕,坎宁安和他的指挥部里充
满着一种轻快的自信。他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英国陆军部为他们做好了各种


准备,以确保这次行动的成功。这支重新整编的部队现有11。8 万人,700 多
辆坦克,600 多门野战炮,200 多门反坦克炮,还有许多其他装甲车辆和武器。
同时,这次行动还可得到新近增强的沙漠空军部队的650 架飞机的支援。

而在轴心国方面,隆美尔似乎不那么乐观。他正想方设法在驻扎北非的
小规模部队的基础上,组建一个新师,名叫非洲师或第九十轻型坦克师。但
自从六月以来,他就没有从欧洲得到任何增援。原第五轻型坦克师被重新命
名为第二十一装甲师,但没有得到任何加强。隆美尔的指挥部现在有了一个
新的番号:非洲装甲集团军。它由非洲军(包括第十五和第二十一装甲师及
第九十轻型坦克师)和“西尔”意大利军团(有六个师)组成。眼下隆美尔
有11。9 万人。但他仅有400 辆坦克(其中150 辆是意大利制造的),这之中
又有50 辆左右直到英国人发动“十字军战士”行动时还没有修好。另外轴心
国在昔尼兰加的空军力量只有不到550 架飞机,远远少于英国方面,隆美也
没多大指望从希特勒那里得到额外增援。因为在俄国战场上,从6 月取得很
大胜利之后,此时德军已出现了不祥的预兆。

坎宁安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命令c·W·M 诺里将军指挥的第三十军从位
于海岸南部五十英里处的马达累娜的第八集团军指挥部向西推进,从背后包
抄由海港城市拜尔迪耶向西迪·奥马尔运动的德军。一旦第三十军从侧翼包
抄了德军,其第二十二和第仁装甲旅将转向西北方向的加布·撤莱,加布·撒
莱唯一的战略价值在于它横跨特里·艾尔·阿布德——隆美尔回击英军的必
由之路。坎宁安希望隆美尔会向加布·撒莱派遣装甲部队,这样在那里的英
国装甲部队就可以任意向东北进攻设在拜尔迪耶的非洲军指挥部,或向西北
解救被包围的托卜鲁克。

同时,第四装甲旅(也是第三十军的一部分)将转向西北,深入到德军
防线后面。这支部队负有双重使命:掩护向加布·撒莱运动的第七装甲旅的
右冀,同时还要掩护第十三军的左冀。第十三军,主要由步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