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伟人:周恩来26年总理风云-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议。
周恩来交代四位老帅:
现在国际斗争尖锐复杂,客观实际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主观认识也应随着发展变化。对原来的看法和结论要及时做出部分的甚至全部的修改。你们不要被框住。
你们可以不受行政事务的干扰,每星期有几天时间专门考虑国际形势。你们都是元帅,都有战略眼光,可以协助主席掌握战略动向,供主席参考。
这个任务很重要,不要看轻了。……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后,请陈总归纳几条送给我,我帮你们参谋,然而再转呈主席。但讨论的内容一定要保密。
7月11日,四位老帅的研究有了初步的结果。由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署名的《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书面报告,送到了周恩来手中。
这份报告提出了与舆论宣传的“美苏联合日本等亚洲国家反华,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迫在眉睫”相反的意见:
——目前的国际对抗,集中地表现为中、美、苏三大力量之间的斗争。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美、苏一方面均以中国为敌,另一方面他们又互以对方为敌。就中国而论,尼克松认为还是“潜在的威胁”,而不是现实的威胁。
——美国不敢轻易进攻中国,它的战略重点在西方。苏联把中国当成主要敌人,它对中国安全的威胁比美国大;苏联虽然在中苏边境发动武装入侵,但真要和中国大打,它还有很大的顾虑和困难。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2)

——反华大战不致轻易发生,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
报告隐含着这样的意思:美苏矛盾可以利用。
周恩来让四位老帅根据局势的变化,进一步研究。
7月以后,中、美、苏“大三角”关系出现了更多的变化。
7月间,尼克松访问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他多次表示:美国准备开始同北京交往,反对苏联建立“亚洲安全体系”;如果让中国继续处于“孤立”状态,亚洲就不能“向前进”。在罗马尼亚访问时,他甚至称:不应孤立中国,美国愿意同苏联和中国都建立友好关系。
7月21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放宽对中国的贸易和到中国旅行的限制。
7月26日,西哈努克致函周恩来,并转来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要求来华见周恩来、就中美关系问题进行接触的来信。
7月2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也放出话来:希望同中国恢复外交对话。
中南海里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极大地关注着美国对华政策的这些新动向。一项改变中、美、苏三国关系格局的外交决策,在他们中间酝酿开来。
美国向中国暗送秋波,引起了苏联方面的恐慌。
到了金秋的9月,北京的大街小巷,正在以它喜气洋洋的面貌迎接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南边山水相邻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也正在庆祝她独立24周年。9月2日,正在越南国庆日的这天,越南人民的领袖胡志明主席不幸去世。胡志明去世,引起了中、苏、美三国在外交上的一连串反应。
9月4日上午,以周恩来为团长、叶剑英为副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前往河内吊丧。
与此同时,北边的苏共中央,也决定派出以党内第二号人物柯西金为首的代表团赴河内吊丧。
中共中央考虑,在中苏两国关系极端恶化的状况下,周恩来不宜在河内与苏共领导人碰面。于是,9月4日当晚,周恩来与叶剑英到河内的医院瞻仰完胡志明的遗容后,便飞回了北京。
周恩来此举,第二天就引起了国际舆论尤其是美国舆论的关注。美联社在9月5日的电讯中说:“美国一个不愿透露姓名、地位不低的官员对周恩来避免与柯西金打交道离开河内,感到非常高兴。周恩来避免会晤柯西金,不表明中苏冲突有任何新变化,而表明冲突糟到什么程度,说明整个中苏问题已经达到没有任何伸缩的余地……”
周恩来有意回避一事和国际舆论的反应,反而给苏联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苏联毕竟不愿意让“美帝国主义”利用中苏矛盾。
9月10日,周恩来接到了一封发自中国驻河内大使馆的急电,上面说:柯西金想在回莫斯科途中路过北京时,与周恩来总理会晤。
几经波折并报毛泽东同意后,9月11日上午,周恩来在首都机场贵宾室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3个小时的正式会谈是艰难的,周恩来展示了自己高超的谈判技巧。
周恩来:“约5年前,毛泽东同志对你说过,理论和原则问题的争论可以吵一万年。但这是理论的争论。对这些争论,你们可以有你们的见解,我们可以有我们的见解。这些争论不应当影响我们两国的国家关系。因为不同意见的争论,不要说现在,就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一万年以后,也会有矛盾,有斗争。中苏两国的问题,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来处理,总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嘛!5年前我送你到北京机场途中也说过嘛!”
柯西金:“中苏之间积累的问题很多,要一个一个讨论的话,可以讨论3个月。”
周恩来:“目前看,我认为边界问题是现在问题的中心。”
(柯西金同意这一看法。这正是苏联领导人陷进去以后又想急于摆脱出来的困境。)
周恩来趁热打铁:“在边界冲突问题上,中国是被动的。打开地图就会知道,今年 发生冲突的地方都是争议地区。你们总说我们要打仗,我们现在自己国内的事还搞 不过来,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3)

(的确如此,柯西金知道中国正在忙于进行“文化大革命”。)
周恩来:“我国领土广大,足够我们去开发,我们没有任何军队驻在国外,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可是,你们调了很多兵力到远东。你们说我们想打核大战,我们的核武器达到了什么水平,你们是清楚的。”
意思表达清楚后,周恩来诚恳地提出:一、中苏之间的理论和原则问题争论不应影响两国的国家关系,不应妨碍两国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二、中苏边界问题是目前中苏两国关系的中心问题,双方可以通过谈判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进一步说:当务之急,是在谈判解决问题以前首先采取临时措施,使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维持边界现状。双方首先就此签订一个协议,进而恢复解决边界问题的谈判。
他提出了在边界问题解决之前双方应共同采取的几项临时措施:一、维持边界现状,二、避免武装冲突,三、在有争议地区双方武装力量脱离接触。
柯西金提议,临时措施中还加上一条:双方边防部门有事可预先联系。
周恩来:“临时措施解决了,边境的紧张状态就会变成缓和状态了。”
柯西金同意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同志,缓和边界紧张局势是我们由衷的真诚的愿望,我们能够也一定能够做到。”
经讨论,双方商定于近期各派代表团举行中苏边界问题谈判。双方还讨论了有关保持和发展两国贸易、恢复互派大使等问题。
这次著名的机场会谈,就中苏双方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达成了谅解。正如周恩来所说:尽管我们有许多重大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有了个良好的开端,这次坦率会谈,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其实,这次会谈的结局,早在毛泽东与周恩来的预料之中。苏联方面想同中国缓和一下关系,借中国压美国。
苏联在摸中国的底,中国也在摸苏联的底。
在机场,周恩来友好地请柯西金吃了一顿饭。
中苏之间的总理级高层接触,很快被美国情报部门获悉。白宫的尼克松更坐不住了,他决定急起直追,不能让苏联抢先与中国改善关系。
通过机场会晤后,中苏边界谈判开始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下运作。9月18日,周恩来致信柯西金,建议按照机场会晤中所提的临时措施开始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并说:“这些临时措施,如能得到你来信确认,即作为中苏两国政府之间的协议,立即生效,并付诸实施。”“我相信,如果这个协议能够达成,将有助于两国边境局势的和缓和中苏边界谈判的举行。”
自周恩来与柯西金机场会晤以后,中苏边界的紧张局势相对缓和下来。不久,中苏边界问题的谈判在北京恢复。
中方缓和了北边的紧张局势后,西半球的美国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正在中苏高层开始接触的时候,在北京研究国际形势问题的4位老帅又写出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对目前局势的看法》。这份报告,由陈毅定稿后报送周恩来。陈毅还向周恩来提出了打开中美关系的设想。虽然这一设想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是“不合常规”的,但他向周恩来口头汇报后,得到了周恩来的赞同。
一个以巨人之手拨动东西两个半球转动的决策,在伟人之间酝酿开来。
就在中苏边界谈判进程开始的时候,大洋那边的尼克松也在寻找通向“古老中国”的渠道。11月份,美方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向中国驻巴大使张彤表示:尼克松总统想同中国领导人接触。
机敏的周恩来立即抓住了这一信息。
11月16日,中方的一份关于中苏边界谈判建议主要内容的文件拟出,其中说:一、两国总理达成的谅解是我们谈判的基础;二、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是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的必要保证;三、中苏边界谈判必须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进行。接到文件的周恩来立即送给毛泽东审阅,同时,他特意将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与中国驻巴大使张彤谈话的电文附上,并致函毛泽东:“尼克松、基辛格的动向可以注意”;“如何回答叶海亚·汗,待与外交部研究后再报。”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4)

周恩来的视线,随时关注着中美苏“大三角”。
一个星期以后,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凯瑟时表示:“请转告叶海亚·汗总统:尼克松如要同我接触,尽可利用官方渠道。”
周恩来的话,由巴基斯坦方面传给了白宫。
1970年3月21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急报国内外交部:巴总统叶海亚·汗向大使张彤转达尼克松口信——“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如果北京同意的话。这样一条渠道的存在,将不会被白宫以外的人知道,而且我们可以保证完全地自由决断。”
熟谙外交之道的周恩来立即在电报上批示:“尼克松想采取对巴黎谈判办法,由基辛格秘密接触”。
一个对世界保密(主要是对苏联保密)的“秘密接触”行动,在尼克松、基辛格和毛泽东、周恩来之间实施开来。
之后,尼克松又不断向中国方面传来信息:
——中美和解十分重要,美国绝不会与苏联共谋反对中国。白宫愿派一高级使节秘密访华。
——准备派其高级助手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与中国的相应代表对话。……
对尼克松的信息,周恩来采取了中国式的回答。1970年10月1日,是中国人民庆祝自己国庆节的重要日子。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夫妇被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并站在毛泽东身边,检阅首都北京的国庆游行队伍。
在《人民日报》发表报道时,周恩来特意对版面作了精心安排,把毛泽东与斯诺夫妇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的照片放在头版的显著位置。遗憾的是,美国总统和他的顾问们却未能理解这种中国式的含蓄。基辛格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毛泽东和周恩来不幸对我们敏锐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估计过高。他们传过来的信息是那么拐弯抹角,以致我们这些粗心大意的西方人完全不了解其中的真意。10月1日,中国国庆节那一天,周恩来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他的妻子领到天安门城楼上站在毛泽东旁边检阅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游行,而且照了相,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在关键时刻理解不到他的真意。
在意识形态上,中美之间显然有很大的差异。但它并不妨碍双方的接触。
1970年11月,就在尼克松再次托访华的叶海亚·汗总统转达口信的时候,周恩来对叶海亚·汗表示:因为尼克松通过阁下转告的是口信,我们也应该通过阁下口头回答尼克松总统。阁下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干涉。美国武装力量占领台湾和台湾海峡,是中美关系紧张的关键问题,中国政府一直愿意以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谈了15年还没有结果。现在,尼克松总统表示要走向同中国和好。如果美方真有解决上述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美国总统派特使来北京商谈,时机可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商定。
周恩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们非常愿意解决中美关系,但是,美国领导人必须清楚,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紧张的症结,在台湾问题上。
为了进一步让美国人清楚这一点,周恩来不断地给尼克松传过去重申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一贯立场的口信,并说:
如果美方真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愿望和办法,中国政府欢迎尼克松的特使或尼克松本人来北京商谈。
尼克松在与中国接触的问题上采取了小心翼翼的方式。你来我往,中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大家都在试探和寻找时机。
1971年3、4月间,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中美两国都派出代表队参赛。比赛期间,中美两国乒乓球队员进行了友好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美国乒乓球队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中国国家体委和外交部为此专门给周恩来写了请示报告,并认为美国队访华的时机还不成熟。
接到报告后,周恩来顿时认为,此事非同寻常,必须请毛泽东主席来定夺。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5)

经过慎重考虑后,毛泽东亲自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
对毛泽东的这一决定的意义,周恩来深有体会: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的政治意义大于体育意义!
决定一经做出,周恩来迅速组织实施。4月8日,他在国家体委关于接待美国等国乒乓球队的另一份请示报告上作了这样的批注:
(邀请美国代表队访华的)电话传过去后,名古屋盛传这一震动世界的消息,超过3l届国际比赛的消息。
一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行动,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导演下有趣地开展起来。
与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起到达北京的,还有加拿大、哥伦比亚、英格兰和尼日利亚的乒乓球代表团。为向美国政府传递信息,周恩来给美国代表团以特殊的优待,抽出时间亲自接见了这些初次进入“红色中国”的美国人。接见地点,选在了人民大会堂的东大厅。时间是1971年4月14日。这是一次精彩的会面。
周恩来:团长先生(注:指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团长格雷厄姆·斯廷霍文)是第一次到中国来吧?
斯廷霍文:是的。我们代表团每个成员都是第一次到中国来。
周恩来:对中国有点生疏吧?
斯廷霍文:是的。对中国完全不熟悉,但对你们的好客很熟悉。
周恩来: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斯廷霍文: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说法,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找到很好的朋友。我们欢迎中国朋友去美国访问。
周恩来:是啊,罗德里克先生(注:指《美联社》驻东京记者)就来过中国。我和他比较熟悉。我和你们国家的一些新闻记者比较熟悉,他们都要求来中国。当然一次不能都来,就分批来嘛。
斯廷霍文:我们很高兴你们让我们的记者来中国。
周恩来:他们可以来,你们也可以来嘛。
斯廷霍文:对你们这样安排,我们很高兴。他们来了以后我们才能更熟悉起来。
周恩来:不可能每个方面都熟悉。今天不仅美国记者、加拿大记者、路透社记者,还有别的国家的记者都来了。过去有很多美国朋友来过中国,以后还会有不少朋友来。
斯廷霍文:我想如果能够受到像我们这样的热情欢迎和款待,碰到这样好的中国朋友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美国人要到中国来访问。我们也希望中国朋友能够到美国去访问。
周恩来:是啊,中美两国人民以后会经常彼此友好来往的。对不对?
斯廷霍文:我们非常高兴听到这一点。我们希望能很快开始。
周恩来:我想不会慢的。
……
周恩来早已成竹在胸:既然中美两国人民都热切地盼望着经常彼此友好来往,作为领导人,理应加快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谈话中,妙趣横生,笑声不断。美国乒协副主席蒂姆·博根、美国《体育报》记者迪克·迈尔斯、美国乒乓球队领队杰克·霍华德等人都与周恩来进行了热情友好的交谈。
最后,周恩来问:“没有问题了?”
突然一位披着长发的男青年起来提问题。在场的人一看,原来是美国队的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美国圣莫尼卡市立学院的学生格伦·科恩。美国人都知道,他就是美国正流行的“嬉皮士”运动中的一员。
科恩: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问,总理对目前在美国青年中流行很广泛的“嬉皮士”运动有什么评论?有什么看法?我很想了解这些。
这是一个难题,涉及思想、意识领域的不同态度和看法,也隐含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场上的气氛一时有些紧张,人们等着周恩来回答。
周恩来:第一,我对这个运动不很清楚。第二,如果要问的话,我只能说一点我的粗浅的、表面的观察。可能现在世界青年对现状有点不满,想寻求真理。青年思想波动时会表现为各种形式。但各种形式不一定都是成熟的或固定的。因为,寻求真理的途径总要通过各种实践来证明是对还是不对,这在青年时代是许可的。各种思想都要通过实践检验一下。我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懂得青年人的心理:特别好奇。别的国家的青年来访问时,我们发现他们不一定和你们同一派,但是我们看到也有这样的形式,比如留长头发,等等。我碰到过英国青年也有留长发的,碰到过日本青年也有这样情况的。

“改变世界”,拓新格局(6)

科恩:对,总理先生。这些表现形式是许多日子思索的结果,它比表面上看到的更深刻。这是一种新的思想,没有很多人熟悉它,可能有少数人熟悉。
周恩来:按照人类发展来看,一个普遍真理最后总要被人们认识的,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我们赞成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