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屎蟆!�
除了周皇后外,崇祯有两个妃子,一个是袁妃,另一个就是田贵妃。田贵妃是陕西人,在其小时,父亲田宏遇带她到了 
扬州。扬州本多歌妓,田宏遇亲选能鼓琴的妓女,纳做侍妾,并令侍妾教女儿鼓琴。又请了宿儒,使贵妃读书识字。田贵妃自幼就聪明绝伦,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父亲又性情豪爽,结交名士高人,几遍天下,当时称他做小孟尝。田贵妃到了十七岁那年,还没有登基的信王选妃,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贵妃送入信邸。信王见田贵妃生得端庄纤妍,就纳为侍姬。 
登基后的崇祯帝忧心国事,终日在御书房里睡觉,一个月中进宫不到一二次。田贵妃却很能事,善侍色笑,崇祯帝每次入宫,总是愁眉不展的,但经田贵妃的婉言解释,崇祯帝便眉开眼笑,忧虑就此尽忘。正是因此缘故,崇祯帝对于田贵妃,也爱逾他妃。特别是田贵妃有一双三寸金莲,使得崇祯帝更是喜爱非常。据说,崇祯曾在周皇后前赞美田氏的纤足,而嗤笑袁妃的大脚。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皇后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皇后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而导致这种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贵妃。所以,两个人的争斗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开始了。 
有一年元旦,天气十分寒冷,按照惯例,妃子要在这一天朝见皇后。当田贵妃来朝见周皇后时,周皇后故意拖延时间,让田贵妃在外冻了很久,然后才让她进宫,进宫以后又过了很久才出来,坐在御座上受田贵妃的朝拜,而周皇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而已。田贵妃气得差点就哭了。 
为了报复周皇后,某一日,田贵妃故意让宫女抬轿去见崇祯皇帝。崇祯见是宫女抬轿,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宦官抬轿,感到非常奇怪。田贵妃趁机解释说:“宦官们恣肆无状,尤其是周皇后宫中的小太监狎宫婢,故远之耳。”崇祯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果然查获了宦官使用的多种狎具,周皇后气得当场吐血。 
两个人的争斗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太子朱慈烺,这个在十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后宫的小太子。有一次,周皇后派宫女给太子送茶果,宫女们从田贵妃所住的承乾宫经过,嬉笑打闹着推石狮子玩,正在午睡的田贵妃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变故,慌忙起来叫人堵住了几个宫女。经过询问,田贵妃才知道不过是给太子送茶果。可她依旧不甘心,认为这是惊了自己的美梦,她把这几个宫女交给了崇祯。崇祯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对付内忧外患呢,听了这件事后,就没有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是不相上下的。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 
朱慈烺在太子岁月留下的资料跟他的下落一样,是个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这样留下这么少得可怜的资料。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个太子是否真的存在过。因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注意的都是崇祯和李自成还有满人,一个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轻了。当时英雄太多,遂使他默默无闻。   
皇太子案(1)   
朱慈烺死后,事情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人死灯灭。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 
其时,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子来到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两人一见到太子就抱头大哭,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真假未辨,你们就行见太子之礼,混账!” 
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然后,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不由自主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朱由崧陷入了沉思,老实说,他这个皇帝之位来得不易。如果太子是真的,按照祖宗成法,他必须要把皇位让出去。虽然,南京百姓对他这个政权的所作所为已经痛不欲生,但就这样把皇位让出去,实在不情愿。 
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之事后,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左良玉在这个时候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长江以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而这一次的辨认却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事实上,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 
他找来亲信,对太子进行辨认。这些亲信在他的示意下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并对太子进行严刑拷问,审讯结果出来了: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多铎进入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一个太监)的安排。”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惊动一时的皇太子案由此结束,我们真的很希望那个叫王之明的就是朱慈烺,但我们的希望往往都被清廷扼杀了,由不得我们做半分幻想。 
朱慈烺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朱三太子。朱慈烺一死,作为崇祯帝的儿子们,年龄最大的就是皇三子朱慈炯,确切地说,他就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朱三太子”四个字在清初的确闹腾了好久。 
顺治八年(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被清廷杀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一个叫杨起隆的冒称是朱三太子,被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有名为王士元的自称为朱三太子,后被凌迟。这三个人在当时冒充的朱三太子的名字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这些人为什么要冒充一个本不存在的人呢? 
朱慈焕本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这个九莲菩萨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曾支持张居正变法。崇祯听了这个小孩子的话后,很惶恐,就封其为“玄机慈应真君”。 
这样看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太子很多,但真正让后人记得的的确太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往往在每个朝代的末期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父亲,而不是他们。 
朱慈烺能被清初的诸多历史学家所惦记,从这一点来讲,应该算是他的荣幸。对一个死人的惦记往往是活着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惦记他,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朱慈烺到底有什么治国才能,他也没有机会施展。可事情恰恰就在这里,他的父亲崇祯连他施展的机会都不给,这可能就是他的悲哀所在了。第三 
英年早逝     
太子孙登——孙吴政权的遗恨   
太子孙登——孙吴政权的遗恨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里,孙登上得孙权之欢心,下被天下百姓爱戴,中与朝中大臣和睦相处,其治理国家之能力,在大事小事上皆闪耀着一个明君之光芒。品德无二,能力无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将来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么早地就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众望所归的那个皇帝之位。 
二十一年太子,他留给了吴国上下无限的悲哀,他留给父亲的是一份宝贵的治国遗嘱。他走的时候才三十三岁,正是一个人可创造辉煌的时候。他的宅心仁厚在整个吴国尽人皆知,他死后被称为“宣太子”,他活着的时候,其仁义、其道德已经人人传颂。他的死是吴国的大损失,也是中国历史的损失。我们在感叹他英年早逝的同时,也应该感叹,历史只是因为一个太子的死而改变了它本不该改变的发展方向。   
一份宝贵的政治遗嘱   
公元241年,年仅三十三岁的吴国太子孙登病逝。他在临死前给父亲孙权留下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千字文。 
孩儿不孝不贤,所以被上天惩罚而缠上重病。自我反省,实在无话可说。品行鄙陋,恐怕终要离父亲而去了。我并不惋惜自己,只是一想到将离开父母,从此,人鬼殊途,永远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宫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后,生时没有为国家出一点力,死却留给陛下沉重的忧伤,这才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啊。 
古人说,生死有命,长短在天。周晋、颜回都是智勇双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况是我愚昧鄙陋,活到今天,已经是上苍对我不薄了。况且,我活着的时候是太子,死后还享受尊荣的地位,对于我来说,拥有的已经太多,我还有什么可悲叹遗憾的呢?如今天下大事还没有定局,流窜的贼寇还没有处置,四海翘首以待,把命运系在父亲您身上。处境危险的人希望安全,处境动乱的人更是希望太平。希望父亲能彻底忘掉我这个人,割舍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炼黄老之术,专心保养精神,加进营养膳食,广开神圣英明的思虑,以确立万古不朽的功业,那么,整个天下的百姓很幸运地有了靠山,我死而无憾了。 
父亲不必为我的死难过,皇子孙和仁义孝顺,聪明睿智,德行清明丰茂,应及早安排,从而让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诸葛恪才能出众,学识渊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担佐助时政的职务。大臣张休、顾谭、谢景都很机敏,有见识,入则应该用为亲近的心腹,出则可以成为坚利的爪牙。范慎、华融勇猛过人,气节雄壮,确有国士之风。刁玄性情优柔且宽宏,并有道家风范,裴钦博闻强记,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蒋修、虞翻的志向气节都很分明。这些臣子里有的适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将帅,他们都通晓时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坚持道义,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他们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来,我对他们的了解很深。所以,当初父亲把他们安排在我身边,我现在由衷地感到父亲的苦心。 
我深切地考虑到,现在境外多事,战争不止,我们应该勉励六军将士,以谋求进取。军队是以人为群众的,群众则以财货为宝贝。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残忍,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对刑法加以宽缓、赋税加以减轻,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从而让百姓归心。大臣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谨、朱然、朱据、吕岱、张承、孙怡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父亲可以让他们拿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让远方的人欢喜而来,近处的人更加尽心尽力。无刀兵之祸,统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中肯,不掺一丝虚假。所以,楚国公子贞临死前,留下遗言对时政提出告诫,君子认为他忠诚,何况我孙登,还能闭口无言吗?希望父亲大人能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孩儿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孙登嘱咐手下人,待自己死后将此信交给父亲。当孙权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无语泪流。老年丧子已经很不幸了,更何况这个儿子非比寻常,他是自己一生的寄托。 
孙登死的消息传出来后,豫章太守谢景无法克制自己悲伤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参加了孙登的丧礼,并向孙权请罪,请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职。孙权告诉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员不同。同时又派亲近的使者去慰问他,并告诉他,豫章太守一职没有合适的人选,还是需要他来承担。是时,吴国上下哀痛不已,作为父亲的孙权更是以泪洗面多日。 
那么,一位太子的死何以会引起孙权这么大的反应,做了长达二十一年的太子孙登在孙权眼里、在吴国百姓心中到底是怎样一个太子呢?   
孙登太子二三事(1)   
公元221年,孙登被立为太子。孙权为了让其成材,特意安排了诸多才识品德兼备的名臣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孙登遗嘱里所提到的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宫。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孙登若外出,他们就跟着骑马射猎。孙权觉得作为未来之主的孙登应该熟悉近代史,于是就希望他能读《汉书》。并特意让张休去研究《汉书》很有名气的张昭那里学习,回来后再将所学的传授给太子孙登。 
孙登与这群大臣相处融洽,经常同乘一辆车,有时候因为听讲很晚,索性就跟这些人睡在了一起。这些人在一起俨然没有师徒、主仆之分。太傅张温跟孙权说,“中庶子这个官职和太子最亲近,他要在太子身边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应当任用德行杰出的人”。孙权以为然,就任命陈表等人为中庶子。陈表他们和孙登熟悉了以后,孙登就废除了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缛节。有一次,孙登把陈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陈表觉得这样很不好,孙登笑道:“您的学问理应坐在我上头。” 
不久,孙权迁都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并让他兼任宫府留事。孙登时常出去打猎,本来应该走近道,但为了避开农民的庄稼,他宁可多走几里地。倘若在他打猎的地方有人种地,即使野兽横行,飞禽扑面,他也要换个地方,就是因为他不想打扰百姓种地。 
孙登的母亲出身卑贱,而徐夫人对孙登从小就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被废黜,住在吴郡,步夫人开始得宠。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早年“以美丽得幸孙权,宠冠后庭”,且不妒忌,故久见爱待,意欲立为皇后,终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对孙登经常有所赏赐,孙登只是恭敬地接受,从不推辞。徐夫人派人来赐给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后才穿。孙权要立其为太子时,他却推辞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 
孙权笑道:“那么,王后,也就是你的母亲是谁?” 
孙登回答:“母亲在吴郡。” 
孙权不说话了,他本以为孙登会说是步夫人。徐夫人虽然被废黜了,但在孙登心里,一日为母,终身为母。其恭孝之道,在宫廷那样的环境下实在是难得。 
在关于这位仁义太子的传说中,有一件事是经常被人拿出来传诵的,就是弹丸事件。有一次,孙登出外打猎,骑马飞驰时,忽然一颗弹丸从他耳边擦过。众人大惊失色,迅速将其围在中间,另外一批人找凶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弹弓正在四处瞄准,这批人就把此人绑了拖来见孙登,此人已经是魂不附体。 
证据似乎确凿,孙登的手下决定先将此人棒揍一顿,然后找棵树吊死他。孙登叫人找到了从耳边飞过的弹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弹丸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此人用的弹丸要远远小于那颗弹丸。于是,就把吓得魂不附体的人放了。 
孙登手下的人说,即使不是此人所为,必有人要对殿下不利,还是杀一儆百的好。孙登却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将此人处死,那么,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滥杀。我不但犯了国家法度,还留下了骂名,一举两失,你们说,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怎么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将孙登辨弹丸一事放进智书里,认为孙登很聪明。其实,但凡是个人就知道应该拿来弹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