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名义,罢免了他的职务。几乎所有报纸都预言,蒋桂即将发生战争。李宗仁在当天晚上,乘京沪线三等车秘密逃离南京,前往上海。
中原风云紧急,西北蠢蠢欲动。
山东的西北军,顷奉总司令的命令,一夜之间,悉数向开封撤退。豫、陕两省,已经连续几年灾旱,老百姓早已一贫如洗,易子而食,死于匪祸与旱灾者,达数十万人,其惨况实难作一尽致的描述。而这次大军西撤,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扰民、真爱民”的西北军,将陇海铁路沿线的粮食,全部查封西运,不管河南的老百姓有没有饭吃。
▲BOOK。HQDOOR。▲虫工▲木桥▲书吧▲
第27节:第九章“军事北伐,政治南伐”(6)
本来西北军从山东长驱直下浦口、南京,蒋介石便岌岌可危,但冯玉祥认为西北才是他的老巢,要做大事,先守住家门才行。当军官们问他,这次撤退的战略意义是什么时,冯玉祥回答:“把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有力量。”
这只拳头,到底是要打在蒋介石的身上,还是桂系的身上?他还没拿定主意,蒋、桂势均力敌,总要看上一个月至两个月,才能决定把宝押在谁身上。
冯玉祥印了大批讨逆檄文,却没有“逆贼”的名字,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蒋介石占上风,就填上李宗仁的名字,如果桂系占上风,就填上蒋介石的名字。
西北老农的30万大军布置在京汉南段、南阳、荆紫关、豫西一带,准备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出身盐商家庭的蒋介石,立即和冯玉祥讲价钱。只要冯通电讨桂,中央即委任冯玉祥为行政院长,山东仍归西北军,连同青岛特别市一并奉送;另外,湖北、安徽两省,任选一省为西北军的地盘。买一送二大酬宾,可谓优惠之至。
但冯玉祥仍不满足,以为价码还可上升。不料长江中游的形势却发生戏剧性的转变。
在上海,李宗仁与白崇禧下了一道对中央军不得还击的命令,桂军一路南撤。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宗仁不打算造反。桂军南撤与冯玉祥西撤的动机,大致相同。
蒋介石积极策动湖广军队(唐生智、俞作相、张发奎等)出师讨桂。因为白崇禧布置在北宁路上的两个军,都是唐生智的旧部,蒋发给他们军饷,然后派唐生智携款到青岛运动他们倒戈,以“护党”为旗号,鼓动他们“打倒桂系军阀,回湖南去”。
果然,在南京政府的重赏之下,不仅湖广军队踊跃效力,连桂军也纷纷倒戈。到3月下旬,李宗仁的大家族已经土崩瓦解,他只身逃往香港。
形势突变,冯玉祥、阎锡山急忙通电拥护中央,大放马后炮。但这时蒋介石却不屑于和冯玉祥讲价钱了,原先的承诺,统统收回。在3月14日召开的国民党三全大会上,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说:“今后应极力消灭一切小组织……以后若再组织小组织者,即系总理之叛徒、本党之敌人!”
胡汉民也桴鼓相应:“此次大会之次议案,即系我们之材料,现在材料很多,请努力向反动派打去。”
谁是反动派呢?李宗仁?白崇禧?还是冯玉祥?冯玉祥知道他和蒋介石之间,终会兵戎相见,他在南京召开西北军新编各师师长以上将领的会议,显然有向蒋介石示威的意思。但这次会议的作用,却适得其反,把西北军内部一些矛盾公开化了,让蒋介石一目了然。
当时,驻扎在潼关的第二十师师长韩复榘,是冯玉祥手下的一员大将,从十六混成旅的时候起就跟着冯玉祥打天下。但北伐战争以后,觉得人人都得了地盘,独他一人向隅,开始变得消极。接到开会通知后,他只派一名副师长出席,自己装病不去,并托这位副师长把一封信交给冯玉祥,要求他发还部队的欠饷。
索饷本来是冯玉祥的专利,当年就凭这本事把黎菩萨赶出北京。现在他的部下竟向他索饷,这使他怒不可遏,冲着副师长大发雷霆。据说韩复榘听到回报后,不住地摇头叹气,一言不发。
会议之后,国府发表韩复榘为河南省主席,实际上是把他调离第二十师。冯玉祥痛骂第二十师军风纪败坏,简直和土匪差不多。韩复榘自然又伤心又愤怒。
5月间,长江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冯玉祥深感机会稍纵即逝,时不我与,再也按捺不住了。他从南京赶回河南,准备大干一番。
韩复榘听说他来了,躲到许昌不见面。冯玉祥在省府开会,痛骂韩复榘生活腐化,吸烟、喝酒、打牌还不算,打了几个胜仗,自己以为了不起,你弄个唱戏的,他弄个说书的。韩复榘在许昌流着泪说:“我要开小差不干了。”
这些话全都传到蒋介石那儿了。
当局势开始明朗,桂系已经呈土崩瓦解之势时,冯玉祥宣告出任“护党救国西北军总司令”,急急地命令韩复榘和石友三,率领13万大军直扑湖北。名为和蒋夹击桂系,实为抢夺武汉地盘。可惜这回又慢了一步。他的部队刚开到广水,武汉已经被中央军占领。
。HQDOOR。§虹§桥书§吧§
第28节:第九章“军事北伐,政治南伐”(7)
蒋介石对冯玉祥和韩复榘之间的恩恩怨怨,看得非常清楚,他送给韩复榘200万元,另送100万元给石友三,还答应以后每月分别给韩、石协饷60万元。这13万大军就归蒋调遣了。
5月26日,韩复榘宣布服从中央,就任蒋介石委任的西北军总指挥,将部队从陕县东开;石友三就任第十三军军长,把部队从南阳调到豫东南。
冯玉祥在华阴听到韩、石倒戈的消息,开始还不相信,等到证实以后,突然歇斯底里大发作,不停地咒骂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正所谓剃人头者,人亦剃其头了!
5月17日,西北军将武胜关隧道和附近的三座铁桥炸毁,不久又将信阳、柳林间的两座大铁桥炸毁。18日再将黄河铁桥炸毁,使平汉路全线瘫痪。然后,冯玉祥借口中央克扣军饷和截留赈粮,将军队全部调集潼、洛一带。
蒋介石恨得牙痒痒,他说:“陇海路和平汉路破坏得这么厉害,至少要三个月才能修复,我以为共产党还不至于此,历年国内战争,也从来没有这样破坏过的。”
对克扣军饷的指责,蒋介石回答:“他们西北各省不仅没有解过一个钱到中央来,中央每月至少发50万,或者80万至100万津贴他们,前一个月甚至发到150万元,他们还说没有军饷,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买了几多飞机、军械、枪弹,从德国法国源源运进来。”
对截留赈粮的指责,政府也作了公开答复:中央给西北的赈粮,实际上“反被地方阻隔,现金则截购军械,赈米则移作军粮,巨万赈款,用途不明”。
5月24日,国府下令免去冯玉祥本兼各职。两天以后,阎锡山一面电约冯玉祥共同下野,一面向中央辞去本兼各职。冯到了山西,阎、冯二人抱头痛哭。阎锡山把冯玉祥安排在太原附近的晋祠居住,每隔两三天就去探望一次。表面上亲密无间,其实是把冯玉祥软禁起来。
阎锡山向蒋介石暗示,他可以把冯玉祥永远关下去,也可以马上把他放出来。他掌握着这块和中央讨价还价的筹码。
和冯玉祥一样,这位山西的钱鬼子准备了两套人马,一套用来接待南京方面的代表,指天誓日,竭诚拥蒋;另一套用来接待各方面反蒋势力的代表,高谈阔论,誓死反蒋。
蒋介石也明白阎的用意,他匆匆赶到北平,约阎面商一切,并公开辟阎、冯合作的谣言。7月24日,中央委任阎锡山为西北边防司令官。
效忠冯玉祥的西北军也通电拥戴阎、冯为正副司令,想把阎锡山硬拉下水。随后,西北军分九路向中原挺进,陈兵河南。陇海、津浦线同时告急。蒋介石立即调遣大军在陇海、津浦二线布防。
汪精卫
以汪精卫为领袖的国民党改组派也活跃起来,在上海召集张发奎、薛岳等南方将领和拥汪革命同志会秘密商议。所谓“改组派”,即1928年冬,由陈公博等政客在上海搞起的“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头头大部分是广东人。他们指当今的南京政府,“已成为一切反动势力的大本营”,《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查建瑜编《国民党改组派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因此要集合革命同志,改组国民党,挽救已经没落的国民党。
汪精卫自从1927年在一连串的政治斗争中,连连败北,被蒋介石逼得走投无路,只得远赴法国。现在他觉得是回国的时候了。他还要和蒋介石再较高低。
陈公博竭力劝说张发奎响应冯玉祥反蒋,挥军夺取武汉。张发奎是广东始兴人,汪精卫的忠实拥趸,他的第四师在北伐时是赫赫有名的铁军。但张认为贸然响应反蒋,无异自寻死路,因为夺取武汉不难,要守住武汉就很难。蒋介石兵力占优,在武汉先消灭了第四师,再倾全力对付西北军,也还完全来得及。
陈公博为了逼张发奎下水,以明码给宜昌的第四师去了一电,称冯玉祥请张发奎担任讨蒋军右翼前敌总指挥。蒋介石马上在南京召见张发奎,问他是怎么回事。张发奎吓出一身冷汗,坚称这是陈公博搞的鬼,他决无此意。蒋介石说,既然是陈公博搞鬼,那么你的第四师立即调陇海路讨伐冯玉祥。
←虹←桥←书←吧←。HQDOOR。
第29节:第十章从城市到农村的战争(1)
◇第十章从城市到农村的战争
◇第十一章和列强的战争
◇第十二章太阳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
第十章从城市到农村的战争
【壹】对于蒋介石来说,利用帮会控制东部财团,也许比通过政治和经济的改革来取得东部财团的信任和支持,更加简单易行。
中国东部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从地图上看,它包括了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巢湖平原和面积达四万平方公里的长江三角洲。这里地势低平,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上海,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顶端,海拔高度仅四米左右,扼长江入海口的咽喉。1842年,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通商口岸。英、美、法等国相继开辟租界。从此,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孕育了中国一批最优秀的实业家和金融家。国外贸易商品有40%经过上海,规模较大的各类工厂,也都集中这里。
与此同时,上海的人口也在急剧增长。1927年,上海的人口(不含租界)已超过150万;而公共租界的人口近100万,法租界的人口也在10万以上。一个现代大都市,在中国的东部,平地崛起。
以上海为核心的东部地区,是中国接受西方文明最深的地区。这里的区域性文化带有浓厚的殖民地色彩和商业色彩,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点。由于中外通商,刺激了工商业的发达;现代工商业的发达,必然破坏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从而催生新的价值体系。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嬗变过程。
东部中国处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之中,每一个民族主义者,都面临着非常尴尬的选择:他们一方面清楚地看到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但另一方面又放不下泱泱大国的架子;他们虽然有勇气承认西方文明的先进,却没有勇气承认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他们知道西方巨额贷款和投资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但又害怕门户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害怕亡国,害怕自己在历史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他们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中国也因此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彷徨的历史。
对许多际会风云的政治领袖来说,出生地点往往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地域的差别,奠定了不同的早期教育。
蒋介石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这里毗邻大海,当刮东南风时,几乎可以闻到从太平洋吹来的潮湿空气。大海那边是日本、美国和欧洲大陆。如果它们想闯进中国大门的话,这里会首先听到撞门的声音。从奉化北上30公里就是宁波,从宁波乘船136海里,就到了上海。
蒋介石的家庭,从祖父那一辈起就是经商的。他们拥有溪口镇唯一的一家盐铺。和许多商人一样,他们对博取功名并不很热心,蒋介石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白丁。蒋母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父亲是乡间豪民,曾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招集流亡人民,开垦因太平天囯战乱而荒废的土地。
BOOK。HQDOOR。←虹←桥书←吧←
第30节:第十章从城市到农村的战争(2)
蒋介石11岁那年第一次离家就学。学习的课程包括周秦诸子、易经、左传、纲鉴、曾文正公全集、孙子兵法,以及学作“策论”。这是考秀才的必修课程。14岁那年,蒋介石参加了唯一一次“童子试”,他深感失望和厌倦,并决心再也不参加这种考试了。
在蒋介石的青年时代,中国这个古老的帝国,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他毅然剪去辫子,远渡重洋,到日本留学。
1906年,蒋介石结束了第一阶段在日本的学习,返回国内。次年,朝廷陆军部在保定创办“通国陆军速成学堂”。规定每省考取40人,蒋介石是浙江录取的考生之一。一年以后,他在炮兵科肄业,随即被保送到日本振武学校。
在日本,蒋介石众多的朋友中,有一位对他的影响最深,这就是出生在浙江吴兴的陈其美。他是一位商人兼流氓革命家,上海秘密帮会的大阿哥。从27岁开始在上海经营丝业。蒋介石加入同盟会是由他介绍的,认识孙文也是由他介绍的。这两件事,决定了蒋介石的一生。
辛亥革命爆发,陈其美在上海策动起义。蒋介石从日本带回来了120名中国留学生,他们一下船就参加了上海的战争。蒋介石在杭州组织了一支以刀棍为武器,甚至赤手空拳的“先锋敢死队”,攻进了浙江巡抚的衙门。
从这个时候起,蒋介石就和江、浙结下了不解之缘。
青年蒋介石
1913年国民党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蒋介石的活动区域还是在上海。尽管蒋所依赖的上海是中国最具现代色彩的地区,但蒋和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这些最具封建色彩的军阀一样,是一位地域观念非常强的政治领袖。籍贯成了维系利益集团的重要纽带,这种政治文化现象,和北洋时代并无二致。
能够成为蒋一生中最亲密的政治伙伴,像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陈立夫等人,无不出自江、浙。在经历了李宗仁、冯玉祥等地方势力的反叛之后,1931年,蒋介石在日记中,曾经开列过一份干部分配名单:
“以邵力子(浙)、张岳军(川)、宋子文(粤)、陈立夫(浙)、孔庸之(晋)、邵元冲(浙)、王维宙(辽)、于右任(陕)、杨畅卿(粤)等为之政治之中心;以丁鼎丞(鲁)、叶楚伧(苏)、陈果夫(浙)、戴季陶(浙)、余井塘(苏)、(刘庐隐——原注,赣)、程天放(赣)等为党务中心;以方子樵(鄂)、陈厚甫(闽)、朱益之(滇)、熊天翼(赣)、葛湛侯(浙)、林蔚(浙)等为军事之中心,迅即组织干部分头进行。先去其内部之散漫,而后可不愁战局也。”《蒋介石日记》,引自金以林《地域观念与派系冲突》。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一九二○年代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在这份名单中,浙江、江苏籍的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蒋一向重军轻党,党务几乎是汪精卫的专利,但这时蒋在党务工作的七名负责干部中,安排了四名江、浙籍的,可见他在党统方面,也要与汪一争长短了。
蒋也很注意和江、浙经济界的豪门巨子保持密切往来。当他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身份率军北伐时,上海滩的金融业(公估局、银炉、上海银行公会、外国银行公会和上海钱业公会)大亨们,纷纷解囊相助。
蒋介石奠都南京,随即在上海成立新的中央银行,以统一币制、统一金库、调剂金融为宗旨,以期达到“银行之银行”的目的。当时的国民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仍靠借债度日,只不过抱定“慎借外债”的原则,其结果,内债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仅1928年上半年,在国民政府财政部档案里,像以下这类记载,比比皆是:
1月10日,财政部长宋子文提议发行第二次海关2。5附加税国库券4000万元。利率为月息八厘,前二年付息,四年四个月还清。由上海金融界承受,先行垫款,陆续发售。
3月27日,北伐开始,需款孔亟,特发行以卷烟统税为担保的国库券1600万元,利率为月息八厘,三年七个月还清,仍由上海金融界承受,先行垫款,陆续发售。
虹桥书吧》小说书库》大国的迷失2(第二部分) 清凉版 浪漫版 温暖版 清爽版
第31节:第十章从城市到农村的战争(3)
4月28日,发行军需公债1000万元,以印花税收入作抵,月息八厘,七年还清,仍由上海金融界承受。
东部金融巨子张嘉璈回忆:“自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至十七年(1928年)6月,此14个月之内,国民政府共合发行国库券与公债一亿三千六百万元,均由金融界承受,先行垫款,陆续发售。其中以中国银行所占成分最大。日本报纸及日人著述,时有讽刺国民政府之语,谓:‘革命军北伐成功,得力于江浙财阀之支持。’”姚崧龄《张公权先生年谱初稿》。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日本人的说法,并非讽刺,乃是事实。据一项统计,南京政府成立后的一年零两个月中,上海各界提供给政府的金钱多达近一亿元。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东部的钱好像多得花不完,但在战争中不断膨胀的军队,则是一个无底洞,多少钱丢进去都是立即消失无踪,连个泡也不冒出来。
为了把东部财团紧紧攫在手里,政府和东部集团之间,必须有一位强有力的联系人,一位在野的巨擘。在上海,没有谁比杜月笙更适合担当这个角色的了。
杜月笙(右)、张啸林(中)、黄金荣(左)合影
杜月笙是上海滩的一位奇人。他出身寒微,靠贩毒、开赌发家,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滩的青帮三大亨,与法租界关系密切,在政界也有相当影响力,当年黎元洪下野赴沪,就是由杜月笙亲自安排保护,又在家中设宴款待,俨然平起平坐。杜月笙立身处世,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但这种儒家思想并非来自四书五经,而是来自《西汉演义》、《三国志》、《水浒传》和《说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