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 大唐碎片-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谀抢锾指诙嗟却铣拇蟪冀玻骸疤锷嵛潭嗍樟思付仿笞樱挂桓隼掀牛熳痈挥兴暮#⒁缓螅弦缓螅钟惺裁创蟛涣说模俊彼裕诮褂甑男闹校砭醋诰鸵恢笔歉龃蟀琢臣槌迹久挥邢氲剿不嶙鍪!  �
后来才知道,许敬宗其实也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并非是新发迹的小丑似人物。许敬宗比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其实也相当有水平,比如李世民曾问过许敬宗:“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看人家许敬宗这一篇话,比喻生动,说理透彻,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于是太宗听了,也点头赞许。   
不过许敬宗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傲慢的人。《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轻傲,见人多忘,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莫索著亦可识之。”意思是说许敬宗不大注重人际关系,不大认人。人家见许敬宗老记不住自己的名字,自然不高兴,就说他脑子不管用,许敬宗说:“不是我脑子不行,是你这人太不行,如果是何、刘、沈、谢(何晏、刘桢、沈约、谢眺都是前朝的著名文人),我黑影儿里摸索着也能认出他们来。”   
许敬宗不但狂傲,还喜欢说怪话。唐太宗率军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许敬宗按说随声附合就是了,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这话让李世民听到了,很不高兴,虽然没有像曹操以“乱我军心”的罪名将他杀掉,但许敬宗的官职晋升却是一直像蜗牛上树一样慢。许敬宗好容易熬了几年,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放声大笑而又前功尽弃。事情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开“追悼会”时,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长得活像一只弥猴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简直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他不禁失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唐太宗大怒,把许敬宗贬到洪州。到了李治继位后,许敬宗才又熬上了礼部尚书。在对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许敬宗表示支持,并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大怒,将他狠熊了一顿。老许也是年纪一大把的人了,从此怀恨在心。   
唐高宗要废去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禇遂良等坚决反对,而重臣李勣持中立态度。老许瞅准时机,“挺身而出”,在朝堂上大造舆论,于是出现了前面所说小画书上的那一幕。其实许敬宗这些话也有很多破绽,如把高宗比喻成田间老农民,而且“富易妻”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也不是很光彩的做法,比之前面和唐太宗说的“春雨如膏……”那一段话水平差了好多,简直是判若两人。   
但唐高宗当时正以武则天的快乐为自己最大的快乐,看到群臣中居然有人支持废后的做法,而且许敬宗还毕竟是个参加“革命工作”很久的“老同志”,不禁大喜过望,也不计较老许的比喻是否粗鄙。从此老许深受高宗和武后信任,并派他搬倒了长孙无忌,老许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有人说老许谄害忠臣,乃是大奸大恶。但江湖夜雨觉得官场倾轧乃是家常便饭,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善人,他也诬陷过吴王李恪等人,再说长孙无忌位高权重,就算不谋反,但他有谋反的能力,这就是潜在的危险。正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长孙无忌是被端掉了,但如果他没有被端掉,以后会怎么样,难说。   
许敬宗曾主编整理过《晋书》,还有其他诸多文献,其实说来许敬宗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恶行,但人们因为他支持武后,所以千余年来一直被评为“奸臣”。有趣的是,有的书上把武则天评为杰出“女政治家”加以颂扬,而许敬宗照样还是奸臣角色。当然,并不是说许敬宗就是大好人,但许敬宗和武则天称帝后任用的来俊臣等那些牛鬼蛇神并不完全一样。许敬宗也没有活到武则天称帝,他死于高宗前面。当然他的寿数还是比较大的,终年八十一岁。   
我们看许敬宗写的这两首小诗,还是蛮不错的。第一首“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虽然不如薛道衡的“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巧妙,但也是相当不错的两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似乎也不弱于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看了这两首诗后,觉得岑参那首:“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也和这首有几分相似。凭心而论,许敬宗的这首诗,虽然算不上绝佳,也算得上是中等偏上的水平。我觉得之所以历代选本中都不选,主要还是因为许敬宗有奸臣之名,而将之摒弃了。    
105:31:03 2007。5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①影,好取洛川归。 
懒整鸳鸯被,羞褰②玳瑁床。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堂堂词二首(一作题美人)》   
这两首五绝是李义府所作,和许敬宗的诗在同一卷。因为支持武则天当皇后的“哼哈二将”正是李义府和许敬宗,具体来说,率先打响废王皇后拥立武后“第一枪”的是人家李义府。许敬宗看到李义府这样做不但没有风险,反而官运亨通,于是才赤膊上阵。所以全唐诗的编者就理所当然地将他哥俩(不对,是爷俩,许敬宗要比李义府大二十多岁)放在一块了。说来李义府的诗似乎比许敬宗写得更好,上一篇江湖夜雨将许敬宗的诗评为中等偏上,但本篇中李义府的诗似乎已经达到一流的境界。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写得极佳,镂月作扇(唐代当属宫扇,圆形似月),裁云作衣,正是天仙气质,更毋需道些什么“柳眉杏眼”之类的庸俗词调,太白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与此类似,但凭心而论,从艺术性上来讲也没有强过李义府这两句。由此,李义府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裁云镂月”。唐朝有个叫张怀庆的人,当个枣强尉这样的芝麻小官,却“好偷名士文章”。他读了李义府这一首诗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被当时的人传为经典笑话,由此可见李义府这首诗还是流传很广的。第二篇写得有些香艳,似乎是在写一个唐代美眉回味昨夜的销魂滋味。她懒洋洋地整理鸳被,撩起玳瑁装饰的大床的帐幕,可能是又想起昨天云雨时的情景,于是脸上又泛起红潮。春风也像个轻佻的男人一样吹进屋来,仿佛在寻香窃玉。虽然这诗写的有些“儿童不宜”,但艺术上还是挺成功的。说来李义府也是有才气的。   
当然,李义府相貌长得虽然很漂亮,但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和许敬宗一样都归入了奸臣之列。《旧唐书·李义府传》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要权,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意思是说,李义府表面上对谁都笑嘻嘻,但心地阴狠,稍有得罪他的地方,他就狠下刀子,暗中加害,是那种“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人。李义府因此又给我们留下一个成语——“笑里藏刀”。   
不过李义府虽然有“李猫”之称,但说来也奇怪,他对皇帝却挺横的。当年他初次见唐太宗时,太宗让他以“乌”为题作首诗,李义府牛叉得很,说道:“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多少树,不借一枝栖。”好在唐太宗比较大度说:“我当全林借汝,岂独一枝耶?“——将把全部树枝借给你,岂止一枝,还封他为御史(此即《龙文鞭影》中“义府题乌”一典)。但这样的事情也就是碰上太宗这样宽宏的皇帝罢了。后来孟浩然也玩这一手,自鸣清高,说什么“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唐玄宗一听就火了,干脆让老孟一边歇着去了。还有一次是见唐高宗时,唐高宗说:“听说你儿子、女婿等都挺不规矩的,是说多方回护才没有治他们的罪,你要好好教训一下他们。”按说李义府赶快领情谢恩就得了呗,但李义府居然“勃然变色,腮颈俱起”,质问高宗:“谁告诉你的?”高宗说:“你不要问是谁说的,只看确实有没有这样的事。”李义府居然拒不松口认错,反而大模大样地走开了。高宗好脾气,也没有拿他怎么样。后来李义府越来越不像话,高宗才终于将他流放延州,李义府后来死于该处。   
李义府似乎也没有做过什么特大的坏事,比较著名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个女人叫淳于氏,当因犯奸而获罪被关在大牢里。李义府便利用职权将她捞了出来,并给她弄了一处大宅院,养起来成为他的外宅。但江湖夜雨觉得此事也并非是极大的过恶,淳于氏犯的只是通奸罪,依现代法律观点看,罪名根本不成立,而且李义府虽说是垂涎于她的美色,但却冒着危险将她救出来,也是相当有情意的。要是换个禽兽一般的男人,肯定会将她奸淫玩弄够了后就弄死灭口。这件事嘛,关键看怎么说,如果从“正面”宣传,那李义府这件事恐怕编成感人的风流佳话、爱情故事也不难。李义府还有一件过去屡遭非议的事就是修改《氏族志》。事情据说是这样:出身寒族的李义府,欲为儿子在当时的七大名门望族大姓中娶个媳妇,竟到处碰壁。李义府气得不行,便劝说皇帝下诏,禁止这七姓子女互相通婚。同时又派人重修《氏族志》,更名为《姓氏录》。规定不论门第,凡得官五品者皆属士流。于是,就算是小兵小卒以军功升为五品官职的,也写入此书,成为“名门贵族”。这一做法,在当时受到原来的“五姓十族”等“贵族”的讥笑,他们把这个新的贵族名录称为“勋格”(立功表)。其实从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打破门第观念,让寒门百姓有机会挤入“贵族”的行列,却是公平合理的,是进步的。   
还有人说他“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意思是说李义府靠出卖自己的男色取媚于刘洎、马周等人才当上的官。这恐怕是攻击他的话,不能全信。江湖夜雨还是觉得,人们憎恶武后,从而把许敬宗和李义府都一块憎恶,修史之时多叙其过恶罢了。   
李义府的诗句也偶有其他的佳句,比如“关树凋凉叶,塞草落寒花。雾暗长川景,云昏大漠沙”,“戢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也是相当不错,大家可以闲时找来一读。   
①回雪:如雪在风中飞翔,形容舞姿的曼妙。出自曹植《洛神赋》:“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②褰qiān:撩起(衣服等,这里指床上的帐幕) 
③戢:收敛。这里指收起翅膀。陶渊明《归鸟》:翼翼归鸟,戢羽寒条。    
104 2007。5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笑里藏刀的“李猫”之名句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女皇号令百花的威风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腊日宣诏幸上苑》   
关于此诗,后来传为这样一个故事:女皇武则天醉后见到后花园中有几枝腊梅盛开,一时兴起,就写了此诗,下诏让众花都一齐开放。此事看起来荒唐,但作为万人之上的最高统治者们,在他们的心中自己仿佛是无所不能的。万事万物都在随他们的心意。正像《镜花缘》中所写的那样:“武后道:‘各花都是一样草木,腊梅既不畏寒,与朕陶情,别的花卉,自然也都讨朕欢喜。古人云:‘圣天子百灵相助。’我以妇人而登大宝,自古能有几人……这些花卉小事,安有不遂朕心所欲?即便朕要挽回造化,命他百花齐放,他又焉能违拗!”结果,第二天果然百花齐放,唯有牡丹未开。武则天大怒,使出来俊臣、周兴他们惯玩的酷刑,用炭火烧烤牡丹花枝,牡丹受不了只好也纷纷开放,但武则天余怒未消,将牡丹贬去洛阳。   
这一段故事虽然是传说,但充分反映出当年武则天的骄横跋扈之态。确实,这首诗写于691年,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登基称帝,改号为周,真正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女皇帝。当时的皇子皇孙、文武大臣谁敢和武则天说个“不”字,稍不合她的心意,就要到大狱里尝尝“定百脉”、“失魂胆”之类听起来就让人发毛的酷刑,再不就直接人头落地,从世界上消失。所以,即便是娄师德这样曾从军到边疆大战吐蕃的好汉子,也不得不缩起头来大讲“唾面自干”的好处(娄师德劝其弟遇事要忍耐,他弟弟说“人有唾面,洁之而已”——人家唾我一脸,我自己擦擦就算了。但娄师德说,这样也不行,你一擦,还是表明了自己的不满,你应该连擦也不能擦,让它自己干)。   
所以,这首诗的口气,再不会像《如意娘》那首诗一样,写得是感业寺中那个忐忑不安的缁衣女尼的心情。此诗虽然看起来平淡,但其中的霸悍之气,还是溢于纸外,颇有些“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的味道。不过,虽然就这首诗来说,武则天充分表现了她作为帝王一言九鼎的气势,从诗的格调来说是非常有份量的,然而这却实非苍生万民之福。但凡最高统治者狂放无忌,自以为能呵神骂鬼、压倒天地万物之时,那危机就悄悄地来临了。虽然有些人夸奖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并说在她的治下,唐代经济也继续发展,人口也持续增加。不过江湖夜雨觉得,武则天身为女子,能当上皇帝,在女权主义方面虽然是有意义的,但是她的统治给唐朝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这种破坏,并非指“改唐为周”这些形式上所谓的“篡政”,更主要的是破坏了唐太宗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良好道德风尚,败坏了吏治。   
唐太宗时,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对于残忍暴虐的行为是严厉禁止的。大将丘行恭有一次为了表现自己的忠心,亲手挖出反贼的心肝生吃,结果唐太宗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痛斥他说:“典刑自有常科,何至于此!”——处罚罪人自然有国家的法律,你这样做干什么!在唐太宗的治下,真是“制度好了,坏人也能办好事”,像裴矩、封德彝等在隋朝时是大奸臣,到了唐太宗这儿也成了良臣,真有隋朝“把人变成鬼”,唐太宗又“把鬼变成人”的感觉。不过到了武则天的时代,武则天又把人变成了鬼。一时间酷吏横行,小人当政,亲人朋友统统都可以出卖。有文章说: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死刑,头触殿阶流血,以表示他不私其亲。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如果是唐太宗在位,一定是痛加呵斥的,但武则天却提倡这样的做法。霍献可这人挺会表现自己的,煞有介事地用布厚厚地裹了伤口,还特意将官帽向上推了推,露出一截来给武则天和群臣看,以表现他的“忠心”。   
一时间朝堂上乌烟瘴气,流氓无赖之辈纷纷登上天子之堂,有人写诗形容武周时官员任用之滥:“补缺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糊心巡抚使,眯目圣神皇。”这样的做法,破坏了李世民当时的良好制度,也给唐中宗时的“斜封官”等弊端开了先河,治国首先在治吏,小人当官,危害极大。而与此同时,忠直之士或杀或贬,像大将程务挺、黑齿常之等人都被杀掉,以致于边患不断,给后来的唐朝造成无穷的隐患。   
所以,如果是读太白“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之类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会心一笑,因为像太白这样的醉汉,什么“捶碎黄鹤楼”,大不了摔碎几个酒壶酒碗罢了,我们也不妨一起高歌畅饮,疯狂一把。但是读了武则天的这首小诗,虽然其中的言辞看似不如太白更生猛,但女皇帝的金口一开,百花都要听命的背后,我们还是能感觉到从酷吏们的黑狱中吹出来的缕缕寒气,让人脊背生凉。   
附:《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意思说,大臣们阴谋对付武则天,于是诈称冬日花开,然后骗武则天到那去,在后花园中发动政变。但武则天识破了这一点,让人借此诗宣诏(其实是暗中布置)。第二天,大臣们一起去后花园中,见真的百花争艳,知道武则天早有准备,又认为武则天能役使天地鬼神,于是尽皆拜服,再无异心。此说属无稽之谈,说得倒像后来的“甘露之变”情况一样,其实从历史上看,武则天称帝时,政权一直非常稳固。除了晚年时张柬之策划了“中宗复辟”外,朝野中并无有组织的“谋反”活动。    
125:31:04 2007。5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女皇号令百花的威风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歪人做“直”诗       
岁晚①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②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题张老松树》   
此诗描写了诗人于冬日黄昏之时,徘徊山间;四顾之际,草木凋落,景色凄然;然而,山间那一棵直干凌云的老松树,却让诗人从内心中油然升起一股敬慕之情:做人正要像这株松树一样,岁寒而不凋,孤直而高节。   
读罢此诗,不禁击节赞叹,诗好,意境更是上佳,何人所作?   
此诗不知作者倒还罢了,一问作者却大煞风景。原来此诗的作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