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
这首诗是大名鼎鼎的王维所作。王维在今天的人们说起来,地位似不及李白和杜甫。但在盛唐当时,王维的诗名却远在这两人之上。尤其是杜甫,当时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少陵野老罢了。说起来王维的诗作,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唐代诗作中秀出丛林,历代名家无不叹服。林黛玉教香菱读诗,也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王维的五律,确是一绝,只有孟浩然、老杜或可相比一二,其他人远远不如。
然而,本篇这首诗却也并不是特别出色。尤其是和王维集子中的其他诗句相比,无非就是用了一些道家的神仙术语来烘云托雾,非常谨慎恰当地恭维玉真公主罢了。虽然王维才华横溢,但在这应制诗的题材中却也缚手缚脚,大失才子本色。如果只看到这些,本诗当然就随手翻过,没有什么好看的了。但这里我们特意录出这首诗来聊聊,是因为王维和玉真公主之间有好多不得不说的故事。而且经江湖夜雨学刘心武谈红楼一样“大胆假设,胡乱求证”,竟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玉真公主曾“强暴”和“霸占”过王维,并影响了王维的一生。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看玉真公主的来历。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而且与唐玄宗是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窦德妃曾被祖母武则天叫到宫中秘密处死。到玄宗做了皇帝后,却找遍了宫中,也没有把母亲的尸骨找到。窦德妃死时,唐玄宗李隆基才九岁,玉真公主当然更小,据说只有二三岁左右。慑于武则天的淫威,幼年时玄宗兄弟和小妹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但他们却手足情深。玄宗的大哥李成器(后改名为李宪,封宁王),就真心地推让李隆基当皇帝,李隆基对他也全无猜疑之心。玄宗下朝后,和这些兄弟姐妹们坐在一起,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不依君臣之礼,还是没有当皇帝时的老样子。了解唐代历史的人都有这样的看法,李旦的这些儿女之间的和睦,在李唐家族中是很少见的。
玉真公主不愿意嫁人,自愿出家为女道士。大家可不要认为,玉真公主一当上女道士,就是“缁衣顿改昔年妆”,过青灯黄卷下的日子。她的宫观之华丽一点不逊于皇宫,甚至尚有过之。当时就有大臣上书嫌太过奢糜。据有人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的考证,说是“曾结婚,并生有二子”。这个“结婚”一词,用得不当。公主结婚,并非小事,史书肯定有记载,正式结婚没有,和男人同居之类的,那是少不了的。李唐家族,无论男女,都非常爱吃荤腥。李世民把自己的弟妹收入房中,李治搞上了自己的小妈武则天,高阳公主私通和尚,太平公主大玩男宠,唐玄宗李隆基更是有“扒灰”之诮。唐代女道士,本来就都是放荡情怀的“豪放女”,玉真公主当然也不例外。
少年时王维也是满腔希望,充满理想的。他的笔下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纯情,有“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的豪气。但这些诗篇几乎全出于他的少年时代,及第后的王维虽然曾有被贬到山东济州(现在济宁附近)的经历,但后来他的仕途还是相当平稳的,然而他的诗里面却再也没有这样的豪气了,只有意冷心灰后的淡漠。王志清先生《纵横论王维》一书中的说法是:“王维亲和山水绝不是简单化的非此即彼的远离政治或者对抗政治的选择,而是灵魂被罪恶感压迫到了无法忍受地步的一种生命本真的反抗努力。”这是为什么?
王维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这在唐代高官中相当罕见。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四大皆空,白居易不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嘛。王维的弟弟王缙,虽然和王维一样受家庭影响,信奉佛教,但王缙却奢侈过费,妻妾成群,和王维清寂自苦的情境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段事情:王维首次应试是在开元八年(720年),结果落第。这一年,他常在宁王、歧王府中出入,王爷对他相当好——“待之如师友”。然后,为了求得科第的门路,“妙年洁白,风姿郁美”的王维就怀抱琵琶,像个歌妓一样在酒宴间为玉真公主献艺。玉真公主听了王维演奏的《郁轮袍》后,让宫婢将王维带入室内,换上华丽无比的锦锈衣衫;然后置办酒宴,安排王维入宴,坐在宾客的上首。席间,众人谈笑之际,公主觉得座中王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不禁一再瞩目。于是第二年,王维就顺顺当当地进士及第。
关于此事,江湖夜雨仔细推想一下,越想越觉得是个圈套。宁王、歧王和王维的关系也相当好,直接和考官说句话推荐一下,不就得了。前面说过,唐玄宗和兄弟姐妹们关系挺融洽的,不存在其他时代那些兄弟们间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那样的情况。而且大家看歧王安排王维出场的情景,根本不像介绍一个文人学子,倒像是召呼自己的家妓出来待客的情形一样。十有八九,天真的王维早就成了歧王们给自己的小妹妹玉真公主物色好的玩物。唐朝公主一向如狼似虎,玉真公主当时也是三十多岁的“熟女”了,阅男人多矣,很难相信饮宴之后她能放过纯真年少的王维。
但王维不同于张昌宗、张易之等人,更不像宋之问那样想拚命抓住女皇、公主们的一条裙带。王维是个单纯天真的少年,像白玉一样无瑕。他初次应试时写的诗就是《赋得清如玉壶冰》,但现在他却被玉真公主“奸污”了,这件事对他的刺激是相当大的,从此他的心中就充满了阴影。
在王维二十岁那年,他写下了《息夫人》一诗:“莫以今时宠,而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这首诗是在宁王(即玄宗的大哥)府中所写。也有一段故事:玄宗的大哥把皇位让了出去,于是专心于吃喝玩乐。他有家妓数十人,都是绝色女子。其中有一个原是宁王府边卖大饼的人的妻子,长得“纤白明晰”,宁王一见就爱,于是多给她老公钱将她纳入府中,宠爱有加。过了一年多,宁王问她:“你还想不想你那做大饼的老公?”此女默然不语。宁王让人召她的大饼老公来相见。这个女子注视无语,双泪垂颊,若不胜情。当时王府中“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然。”宁王命赋诗,当时二十岁的王维诗首先做成,众人叹服,后来宁王把这个女子还给了饼师。
大家看历来写息夫人的诗,都是指责的居多,像杜牧就抱怨她不像绿珠一样自尽(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几度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但王维为什么却一腔同情,率先写出这样感人至深、感同身受一般的诗句?答案就在前面,正是因为王维也有过被玉真公主这样的皇家权贵“强暴”过的经历,他才能将息夫人的痛苦体会得这样深刻。
还有,王维进士及第后,被封为太乐丞(八品)。品级虽然不高,但这却是个为皇室宫廷宴乐培养乐队伶人的官。玉真公主这样安排,肯定是为了让他方便进出宫禁及皇家苑观之类的。但王维几个月后就因“伶人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出京,远去山东济州做了个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库参军。什么叫“伶人舞黄狮子”?据说依唐代律令,舞黄狮子节目是专门为皇帝而演的,不得私自娱演,否则当以犯律处置。王维身为太乐丞,手下的人可能彩排演练时出现了这种情况,故而获罪。但其实这事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大罪,又不是私藏甲兵之类的谋逆行为,按说依王维和歧王及玉真公主之间的关系,不会处罚这样重,甚至根本不会有什么罪责加身。但王维却一下子贬到济州,这一去就是四年半的时间,为了什么?答案很明显,正是王维不再愿意到床上侍侯公主,又“私自”(未经公主同意)娶了妻子,于是玉真公主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就找借口贬他到穷乡僻壤“劳动改造”一番。
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忍不住了。他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之后,他悄悄地潜回了长安。但他在长安闲居了七八年,根本没有实授什么官职。然而,我们又知道另外一个故事:开元十七年,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意气相投。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老孟钻到床底下去了。后来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结果老孟赖狗扶不上墙头去,念了首什么“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惹得唐玄宗大为不悦,老孟的官运也就此被封杀。这里大有疑问,孟浩然你和王维是朋友,在一起谈谈诗文,又不是被捉奸在床的奸夫淫妇,你往床底下钻个什么劲儿?你就大大方方地让王维引见一下不就得了?再者,皇帝为什么到王维家去串门?还这样突然。而且,我们说过,当时王维并无官职,皇帝为什么要上他家去?要说就算皇帝到大臣府上去,也要前呼后拥,大臣早就恭迎在大门外了,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皇帝倒像是学生公寓里查宿舍卫生的,说来就来?所以江湖夜雨认定,王维此时定是住在玉真公主居处,或成了玉真公主的“外宅”。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出去玩儿了,孟浩然乡下佬一个,想开开眼界,看看公主住处什么样儿。王维就私自请了他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而且正因为是在玉真公主的住处,以玄宗的兄妹情深,肯定不时来看看,玄宗兄妹间亲密得很,一切礼仪从简,也并不会事先传报什么的,故而才有这档子事。
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死去了。十有八九就是因王维被玉真公主霸占而气死的。或许是王维心中存在愧疚,或许是玉真公主不让他再娶,所以他后半生的三十年一直孤身未娶。此后,王维的仕途就一直大道通天,直到尚书右丞这样的官职。但对于王维来说,他的心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本人这两句诗,就正是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正是因为王维有这件难以启齿的羞辱之事,所以他一直内心处在忏悔,在寻求解脱。大家看历史上相当多的青楼名妓,人老珠黄以后,往往皈依佛门,寻求解脱,也是此理。了解到王维这个心结,再读他的诗,应该有一层更深的理解。
①赊:长而远的意思,这里形容山路绵长。
②石髓:道家传说,山中有一种如膏状的东西,形状如精致的奶酪,服用后齿发更生,病人服用后都会痊愈。
③胡麻:即芝麻,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将芝麻带回中国,所以被称为胡麻。
④五云年:道家称神仙乘五色云车。
225:31:07 2007。5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王维和玉真公主的秘情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受天命,报天成——封禅泰山的趣事
挹①泰坛,紫泰清。受天命,报天成。
竦皇心,荐乐声。志上达,歌下迎。
亿上帝,临下庭。骑日月,陪列星。
嘉视信,大糦馨②。澹神心,醉皇灵。
……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六首》
这首诗作者是有“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张说。张说是唐玄宗开元时的一代名臣,文笔也是非常地出众。后人有“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之誉。张说这首诗虽然就诗论诗,只是一些套话空话,远不如他诗集中诸如“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心对炉灰死,颜随庭树残”之类的诗句更有意味。《千家诗》中选他的一首《幽州夜饮》,从艺术性上来说也比这首要强点。但这里江湖夜雨选了这篇,主要是想谈一下关于此诗前前后后的一些小故事。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所作,当时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一派盛世的景象。于是,早在前一年十一月份就有大臣们上表(据说是张说首先发起的),请求封禅泰山。旧时帝王封禅泰山,现在我们看起来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又不是兴兵打仗,抗洪救灾什么的。但是古人对这件事,看得相当重要,可不是说像我们一样,想去泰山玩,交上团费就去。看正规的解释: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所以,封禅泰山是一种非常光彩的事情,而且还要有一定资格,仿佛上天对帝王的一个颁奖典礼。后世宋真宗因签了“澶渊之盟”这样的条约觉得很不光彩(其实比宋徽宗光彩多了,知足吧您哪),就想办件漂亮事冲一下这一头一脸的灰,于是他就决定封禅泰山;但自知“资格”差劲,心虚得很;于是就提前派人到宰相王旦家送了一个酒壶,里面装得全是珍珠玛瑙等。皇帝给大臣送礼,千古罕闻,但真宗就是为了怕王旦反对。如果丞相王旦一反对,那封禅之事就不好提了。可见封禅泰山并非小事。
唐玄宗让张说全面主持封禅泰山的工作,商量了半天,定于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日到泰山封禅。当时也有些大臣反对,并和张说闹了意见。但唐玄宗愿意去封禅泰山,谁也无法阻拦。皇帝出巡,并非小事,当时张说事先草拟了封禅计划书,并担心北方突厥等蛮族趁皇帝东巡而入侵中原,提议陈重兵于边疆,防范蛮族入寇。这时,兵部郎中裴光庭出了个好主意,让张说也邀请突厥等蛮族的酋长们一起去参加泰山封禅,四夷蛮酋毕竟头脑简单,听说唐朝邀请去公费旅游,无不大喜,纷纷前来。
玄宗一行到了十月份就开始动身,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们随行,队伍浩浩荡荡,逶迤数十里。到了登泰山时,虽说当时并无把门收门票的,但也不是谁都有资格上。别说是芝麻小官,就是花生中官,也呆在山下面喝风,没有随驾登山的待遇。唐玄宗在登山路上问贺知章:“前朝皇帝的告天的文书,为什么秘而不传?”贺知章说:“他们或许有什么私密的事情求告上天,所以不想公布吧。”玄宗说:“我一片公心,为苍生祈福耳。”命将告天的玉牒向群臣公布。于是,玄宗祭“昊天上帝”于泰山极顶,山下群臣祭“五帝百神”于山下之坛;并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呵,有点像齐天大圣的名号),级别比其他四岳要高一等。这些都是惠而不费的事情,反正泰山也不让玄宗发工资。但封禅了泰山,一片喜庆中,和皇帝一起登山的大臣也一律升官,这可要玄宗真掏腰包了,可能是玄宗一高兴后,又觉得肉疼,于是护驾随从的士卒,就都只有名誉奖,于是这些人怨声四起。
张说这首诗正是在封禅泰山时留下的。此诗味道平平,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但歌功颂德的场合却正需要这样的口味。此诗虽不传名于天下,但张说却传下了另一个典故,那就是一直到现在都流行的词——称老丈人为“泰山”。原来,张说全面主持封禅工作,就趁机把自已的女婿郑镒也带了去封禅。玄宗封禅完后,按照惯例,凡是随皇帝参加了封禅的,丞相以下的官员都可以升一级。郑镒本来是九品,张说利用这次机会,把郑镒连提四级,升为五品。在唐朝时,不同品级的官官服颜色都不一样。玄宗偶尔一瞅,看到郑镒的官服似乎变了颜色,大为奇怪,就当面问他。郑镒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这时,另一个大臣黄幡绰说:“此泰山之力也!”玄宗也没有深究。于是后人就传下来,将岳父称做泰山。
说起张说的为人,一直颇有争议。我们知道,张说早年也是《三教珠英》编辑部中的成员,身上也沾惹了擅于阿谀奉承的习气。唐玄宗身边有两个贴身奴仆,一个是王毛仲,另一个大家更熟悉点,是高力士。在开元年间,王毛仲的权势要比高力士大得多,张说经常贿赂王毛仲,并在当众举行的宴会中,爬在王毛仲的脚边“嗅其靴鼻”。但张说同时也是个出将入相、功劳赫赫的人物。他在外任幽州都督时,指挥大军,击贼御寇,有勇能谋。他曾率轻骑二十人,深入到蛮族部落劝服这些人。有人怕出危险,劝谏他不要去。张说却说:“我的肉不是羊肉,不怕他们吃,血也不是马血,不怕他们喝,就算是他们会杀我,也正是我以死报国的时候。”结果,张说的无畏气概征服了那些蛮族,于是“九姓感义,其心乃安”。所以,人是很复杂的。一般认为,张说虽小节有亏,但总体来说,还是一代名臣,功绩甚伟。
封禅泰山之时,唐帝国的势力确实正处于最高峰,然而,高峰之后,就是那长长的下坡路了。有道是“亢龙有悔”,出自古老《易经》中的这四个字,古今中外,却都逃不了这个宿命。想来让人也不胜感慨。所以,唐玄宗封禅泰山的事情,在后世似乎也成了一个“反面教材”。并不是什么非常荣耀的事情。
①挹:同“揖”,作揖。
②糦:熟食、酒食。
235:31:08 2007。5受天命,报天成——封禅泰山的趣事
大唐碎片作者:江湖夜雨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李白和玉真公主的情缘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①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玉真仙人词》
这首《玉真仙人词》是唐朝第一大诗人——李白——所作。说李太白是唐代诗人中的TOP1,当然有些人并不认同。有人可能觉得老杜的诗更好些。我们且不论诗篇风格的优劣,单说知名度和影响力吧。让我们用数字说话,试着在网络搜索引擎(百度)中搜一下,李白的相关网页约4,220,000篇,而杜甫的相关网页却只有约2,670,000篇,只有太白的63%左右,李杜在当今现实中的影响力之高下,一目了然。有人这样夸太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太白为人,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且高庭阔步,自视甚高。就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