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倒桓(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好事。”      
“好事?”      
“没错。”刘毅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借此时机,我们也可以联络京师的倒桓义士们。到时候京口、广陵、历阳、建康四处同时举事,也可以增加几成的胜算。”      
“在京师联络义士?”      
无忌用力摇头,“有没有可靠的人选?如果遇人不淑,很可能会导致计划全盘皆输啊!”      
“家兄刘迈,现在是桓玄身边红人。”      
刘毅淡然一笑。      
“还有王元德、王仲德、童厚之、辛扈兴等人,也都是对桓玄同仇敌忾,肝胆相照的壮士。若得他们相助,大事十有八九可获成功。”      
“寄奴的意思呢?”无忌问。      
“就按盘龙说的办。”刘裕点点头,“多一个人参加,就多一份力量。”      
“唉。”      
无忌有点失望,想了想,他又说:      
“既然这样,那么我也陪寄奴一同上京。当然,不是去拜见篡位的伪帝,而是去见识见识京师的豪杰。反正闲着没事也没意思。就这样,可以吗?”      
“卿可真是活力十足。”      
刘毅半带刺的讥笑了一句,无忌装作没听见,迫切地注视着刘裕。      
“如何?”      
“好,那就由卿来助我一臂之力吧。”      
刘裕微笑了起来,“后天出发。至于京口的事务,这段时间就由盘龙全权处理。”      
“放心好了。”      
刘毅挺了挺胸。      
“那么,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就在我回来之后的二月二十八日举事。诸位都了解了吗?”      
刘裕站了起来,大声说。这不仅是对无忌、刘毅两人说,也是向下首的几位义士首脑们宣布。      
“是!”      
众人齐声回答,声震屋瓦。      
第五回 京师      
来到建康之后,刘裕在馆舍中休息了一晚。第二天清晨,就跟着桓修一同走进了华林苑。      
“所谓的华林苑,原本是西晋都城洛阳宫中皇家园林的名字。自从永嘉大乱,晋室南渡之后,王朝草创,宫室也一直没有整修过。直到成帝咸和七年(公元332年),才在孙吴宫室旧址上扩建了建康宫、华林苑、天皇池、桑梓苑这些建筑园林,具有了天朝宫殿的泱泱气象。”      
一边走着,胖胖的桓修也热心的向刘裕批发着有关的宫廷知识。伴着清爽的晨风,他们步行来到一条水面落满杏花花瓣的小河边,在早已布置好的宴席上就坐了下来。      
作陪的,还有桓谦、殷仲文、卞范之几人。      
“第一次来这里,卿心里紧不紧张?”      
桓修脸上挂着笑容,小声问刘裕。      
“还好了。”      
“我第一次进宫的时候,才二十出头,那次又要和公主初次见面,心里七上八下,连话都说得语无伦次呢。”      
桓修感慨地说着,他回忆起了自己初会晋孝武帝女儿晋陵公主——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时的场面。      
不过,刘裕却对上司的甜蜜追忆没有太多的共鸣,只是微笑了两声。就在这时,桓玄和皇后刘氏的舆车驾到,众人都跪下接驾。      
“刘卿,朕还在西州的时候,就已经久仰卿的大名了!”      
还未入座,桓玄就大声笑着说。与此同时,他也认真地端详起刘裕的相貌。      
——七尺六寸(约一米八八)的伟岸身躯,宽大的前额,充满了自信的眼神。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力度感。和那些四肢无力的公卿士人相比,令人不禁耳目一新。      
——真是一副独特的豪杰之相。      
桓玄心里想着,愉快地在上首坐了下来。      
“下官侥幸打了几次胜仗,不想传进陛下的尊耳,真是冒昧万分!”      
刘裕彬彬有礼地作了答话。      
“去岁卿讨平卢循,立下大功,朕还未加以封赏。这几天内,便当有诏书为卿及众将士加官晋爵。”      
“下官恭逢圣朝,正当尽忠报国,不求恩赏。”      
刘裕顿了一顿,目光炯炯地说。      
“但求日后征伐中原,驱除胡虏时,能由下官领一军以效死力!”      
桓玄不由怔了怔,片刻之后,微笑了起来:      
“好,好,卿志在北伐。朕必定不会令卿失望,总有一天将授卿节杖,挥师经略中原。”      
“多谢陛下。”      
“朕听说卿还未育有子息,不知是不是真的?”      
桓玄又问及刘裕家事。      
“膝下仅有一女。”      
“为什么不多娶几房妾室呢?如若卿有意,上至王公贵胄之女,下至宫人民女,朕都可以为卿做主成婚。”      
“多谢陛下美意。只是——”      
刘裕叹了一口气。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好一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桓玄又仰天长笑了一阵。      
“卿便是朕的霍去病了!那么,只好待到定鼎中原,再来为卿处理家事了。”      
接下来的酒宴,就这样在融洽愉快的气氛里度过了。      
大约上午十一时左右,桓玄开始露出少许的倦意,仲文看见,便起身宣布会面结束。桓玄又赐给刘裕不少金银珠玉,刘裕一一拜领。众人随即恭送桓玄和刘后离去。      
在车上,桓玄兴致颇高地对刘后说:      
“刘裕风骨不凡,的确是当代的人杰。”      
“陛下明鉴,”然而,容貌姣好的刘后却微颦娥眉,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不过,臣妾看他龙行虎步,顾盼自雄,恐怕总有一天会不甘心居人之下。”      
“卿的意思是?”      
“不如趁早除之。”      
刘后轻启樱唇,认真地看着丈夫。      
“什么?”      
桓玄不由叫了出来。      
“不行,”他嘟囔着,“朕还要平荡中原,除刘裕之外别无大将可用;等到收复关中、黄河一带,再作理会。”      
“……”      
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哎,别生气了。”      
桓玄推了刘后一吧,刘后假装嗔目瞪了丈夫一眼。      
“我才没生气呢,你们男人的事,我以后可不会再多嘴了!”      
两人又都不好意思地相视一笑,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      
结束觐见之后,刘裕向桓修告别,骑上一匹枣红马,在明媚的春光里扬鞭飞驰往下榻的馆舍。      
约摸十来分钟后,他骑过了习惯上被称为“大航”的朱雀桥,沿着秦淮南岸走了一段路,面前出现两行林荫。在林荫之间,就是京口衙门在京师的馆舍。      
此时,门前有几名执杖的士兵正紧张地环顾着四周。      
“已经来了吗?”      
刘裕对他们大声发问,不等答话,他就翻身跳下马背,把鞭子一扔,大踏步走了进去。      
“刘下邳!”      
安静的馆舍立刻热闹了起来,房间里的数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      
“诸位便是京中的倒桓义士了吧。”      
刘裕一一行礼。      
“下官刘迈。”      
和弟弟刘毅一样,有一双小眼睛,只是皮肤略白净一点,脸颊上生了几点零落的麻子。      
“王元德。”      
“王仲德。”      
这两兄弟都在四十岁左右,身材魁梧但又不失文雅本色。他们原本是北方士人,在二十年前前秦苻氏灭亡时,曾经组织义兵对抗如旭日东升般强盛的后燕慕容垂,兵败后逃来晋国。兄长王元德原名王睿,弟弟王仲德则原名王懿,分别犯了晋元帝司马睿和晋宣帝司马懿的名讳,入晋之后便弃了真名,以字行于世。      
在一边陪伴的,还有何无忌。      
“举义的事,无忌已经告知诸君了吧。”      
刘裕丢开寒暄之语,单刀直入正题。      
“是的。”      
三人回答。      
“那么,诸君意下如何?”      
“自古以来,革命者诚非一族。但桓玄的行事,不仅浮躁虚伪,且又凶残暴虐,必不足以成就大器。”      
弟弟王仲德拱手朗朗道来。      
“吾兄弟二人愿助下邳一臂之力,驱除无道!”      
“好!二位有何良策?”      
仲德上前一步,从衣袖中取出一幅卷轴,“哗啦啦”在几案上平铺开来,是一幅建康台城附近的地形图。众人立刻趋步走近,一同注目聆听。      
“天下之事,唯在一个‘密’字。机会来临之刻,应当火速动手,而不是谨慎拖延。”      
仲德指向地图上的一座宫门。      
“桓玄每夜都从此门出入,若要图之,只需在此设伏。擒获大逆,一夫之力足矣!”      
“下邳等人于二月二十八日晨起事于京口、广陵,吾等则率家僮亲友于二十七日夜伏击桓玄于台城。两路并举,必可大功告成。”      
兄长元德也朗声说,对刘裕投来请示的目光。      
——想不到京中果然也有多谋骁勇的俊杰!      
刘裕暗暗吃惊,点头称是。      
“那么,伯群又有何打算呢?”      
他注目刘迈。      
“下官……任凭诸君差遣。”      
看得出,他的眼神中有几分犹豫不决。      
——不是个干得了大事的人物。      
刘裕将刘迈和王氏兄弟及刘毅相比较,在心里暗暗叹了一口气。      
“那么,就在本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大干一场,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壮举吧!”      
他昂首说着,众人都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次日,桓修收到刘裕的请假信:      
“下官昨夜金创病发,痛楚无法自禁,打算离京返家,以作休养。望兖州与陛下恩准!”      
桓修带着此信进宫告知,桓玄不由遗憾地叹了一口气。      
“是吗?本想和刘裕多聊几次,加深了解的。既然如此,那只好来日再说了。”      
他批准了刘裕的请求。      
当天下午,原本是“金创病发”,用担架抬上船的刘裕,却神气活现地挺立在了返回京口的小船船头,翘首欣赏着秀美而又壮绝的大江两岸风光。      
在他身旁,只有无忌和几名心腹亲信相随。      
浩荡的江风从峡谷之间吹了过来,众人的衣袂都飘然欲舞,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响声。      
“无忌!”      
刘裕拢着被风吹乱的鬓发,大声笑着说:      
“下次再来建康的时候,就会是一幅急风暴雨、雷鸣电闪的景象了!”      
一行白鹤翩翩飞过头顶,洒下阵阵清越的唳声。晴朗的天空,就像玉璧般熠熠生辉。      
第六回 定谋      
二月二十五日,京口、广陵的义士们在广武将军檀凭之家中聚会,商议最后的起义方案。      
出席名单如下:      
京口方面,刘裕、何无忌、刘毅、魏咏之、檀凭之、刘裕二弟刘道怜、刘毅从弟刘藩、孟怀玉、孟龙符、向弥等二十余人。      
广陵方面,刘裕三弟刘道规、孟昶等人。      
历阳方面,诸葛长民等人。      
除了我们早已熟悉的刘裕、无忌、刘毅,另有魏咏之、檀凭之、孟昶、诸葛长民四人也是最高层的主事者。为行文方便,先将这几位背景一一道来:      
魏咏之,身材高大,面容委顿,单从他长相上看,是个貌不惊人的猥琐小人。然而,在这丑陋的外表下,却有一颗铁石般坚毅果断的心灵。      
由于造化的捉弄,咏之一出世就有兔唇的缺陷,童年和少年都在同龄人的嘲笑戏弄中度过。到他十八岁时,有一位相士对他说:“卿当富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缘故,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当时荆州刺史殷仲堪帐下据说有能治疗兔唇的良医,咏之就对家人说:“残丑如此,何用活为!”贷得数斛米西上求医。医生说:“可以割肉补好,但必须百日喝粥,不得说话发笑。”咏之回答:“就算半生不语,还有半生的时间。何况只是区区百日!”就此独自困坐一间小屋,默默不语达百日之久,终于治好兔唇。殷仲堪为之惊叹,厚赠盘缠送他回家。桓玄当权之后,他前去求见,对方因为鄙视他的相貌,在座中对旁人说:“此人躯干伟岸却精神猥琐,成不了大器!”最终不曾重用他。在刘裕的一再延请下,他也成为了倒桓义士中的一员。      
檀凭之,则是此处会所的主人。在以青壮年居多的倒桓党中,他大概是年纪最长的一人,年约五六十岁。由于老父去世,他这段时间都穿着一身黑色丧服,衬着花白的须发,看起来很有精神。      
孟昶,为青州刺史桓弘麾下主簿,有治国才干。曾经奉桓弘之命出使京师,桓玄与其交谈后十分赏识,对亲信刘迈说:“朕于寒人之间得到一位尚书的人才,卿和他是老乡,可否相识?”刘迈一向和孟昶不合,于是进馋:“臣在京口,不曾听说孟昶有什么过人之能,只知道他和父亲经常互相赠诗吹捧彼此。”桓玄便一笑置之。孟昶忿忿地返回家中,刘裕对他说:“听说草莽之间当有英雄出现,卿可知晓?”孟昶回答:“今日英雄更有何人?正当是卿来领导大事!”于是转而投入倒桓党中。      
诸葛长民,是位力大如牛的壮士,文武兼通,但行为不检,不久前以贪污而被免官。他对豫州治所历阳的环境颇为熟悉,是四路起义中历阳起义的负责人。      
总之,这几位领导人也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点。为了“打倒桓玄”这个共同的目标,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奇才异士,的确是济济一堂。      
起义的计划,在以往的聚会中已经零零散散地陆续完成。今天的会议,只是将最终方案整合起来向大家宣布而已。      
“二十七日夜,由王元德、王仲德、刘迈等人在台城外劫击桓玄。”      
“二十八日晨,由在下、何无忌、刘毅、魏咏之、檀凭之等合兵袭击京口,攻杀兖州刺史桓修。”      
“攻克京口之后,刘毅立刻率本部渡江赶往广陵,与孟昶、刘道规袭击青州刺史桓弘。”      
“与此同时,诸葛长民亦率众起事于历阳,攻打豫州刺史刁逵。”      
刘裕一条条念着举事流程,声音沉稳,表情庄重,行事有条不紊,丝毫不见慌乱和紧张。众人看了,不禁也都有所感动。      
“另外,还有一些举义前后必须有所准备的事情。请诸位挑选适合自己的任务。”      
刘裕顿了一顿,扫了会场一眼,开始公布:      
“起事的檄文,谁愿起草?”      
“交给我好了!”      
无忌高声应答。      
“起义几天内的军粮,谁愿承担?”      
“下官愿意。”      
这回是孟昶。      
“旗帜呢?”      
“……”      
每念出一项任务,马上就有人抢着回答。不到十分钟时间,杂事也已分派完毕。      
“那么,诸位还有什么意见吗?”      
众人鸦雀无声,都显露出一副已经完全做好心理准备的架势。就算此时立刻动手,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充满自信的大干一场了吧!      
“开始签名画押!”      
一名小厮取来了笔墨纸砚。等到墨化开之后,刘裕第一个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刘毅、无忌、凭之、咏之等人陆续画押。这既是起事的信物和日后评定功劳的凭证,也是防范有人意志不坚的书面证据。      
“说起来,在诸位义士中,还是盟主的字写的最为差劲哪!”      
刘裕三弟刘道规签完名后,对兄长笑着说,大家不禁都微笑了起来,方才凝重的气氛也缓和了一点。      
“没办法。”      
刘裕露出了窘迫的苦笑。      
“如果能过得了这一关,以后再多花点时间练字吧。”      
“只怕大功告成之后,下邳也没有空闲来练字了呢。”      
刘毅淡淡地说。      
“总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同心协力打倒桓玄,其他的事都不用去想。战场上刀剑无眼,死伤是免不了的。不过,还是希望诸位能以大义为重,决不要临敌退缩!”      
刘裕当作没听见刘毅挖苦的话,意气凛然地对众人说。众人也纷纷发出豪言壮语。在这热烈的气氛中,会议宣告结束。      
“在广陵、历阳起事的诸君,今夜便启程回去准备。京口起义的同仁,则在二月二十七日在城东郊的猎场会合!”      
“是!”“是!”      
倒桓义士们先后趋出。刘裕、无忌、魏咏之三人同路返回,檀凭之也送三人走了一程。      
在途中,发生了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看四位的面相,不久之后便当有大富贵!”      
有个名叫韦叟的相士拦住了他们,说出了这样的话。      
“不过,这位老兄——”      
他指着凭之,叹了一口气。      
“三四日内便当有刀兵之灾,若要避祸,只有深居家中,闭门不出,才能渡过此劫。”      
“富贵什么的,可不是上天白白赐给我们的!”      
凭之朗声大笑。      
“老夫不信相术!”      
他们没有理会相士的话。对于这些意气风发的人们来说,无论天命还是权势,都不曾放在他们的心上。而他们现在为之奋斗努力的事业,正是推翻高高在上的权力者,改变天命的走向!      
第七回 妇人们      
离开檀凭之府第后,孟昶的情绪仍处在亢奋之中。      
不过,当他冷静下来时,心里却泛起了愁云。      
他是个三十岁出头,清清秀秀的文人,出身微贱;但是,却娶了吴地豪门周氏的女子为妻。      
因此,家境比较殷富,他之所以在会上表示愿意承担义军兵粮,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这个倒插门的女婿十分畏惧妻子,如果要动用财产,非得让妻子批准不可。      
他十分烦恼。      
路边有一座石桥,桥上生满了青苔,几丛芦草在风中摇摆。      
孟昶在桥边坐了下来,望着天空冥思苦想。      
天色渐渐变暗,晚霞布满了西山,把半天染得彤红。      
就这样过了许久,他突然用力一拍大腿,笑着跳了起来。      
“用苦肉计!”      
他自言自语着,心情爽朗地快步走回家中。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妻子周氏迎了出来,是个风风火火,削瘦有神的女子,怀里抱着还未足岁的女婴。      
“我有要紧事和你商量,进去再说。”      
孟昶板着脸,让下人把好门,和周氏一同走进卧室。      
“嗳,到底什么事,这样神秘兮兮?”      
周氏好奇地问。      
孟昶坐了下来,蠕动了一下嘴唇,眼睛里突然流露出一丝愤恨和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