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行我的1997-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汪明突然出现的缘故,店里开业的时间也推迟到了上午10点整。

    随着第一颗橘红色的烟花在半空中炸开,格子铺海州直营店才算是正式开张。

    由于是暑假期间,开业当天,店里的情形并没有之前一中跟二中那么火爆。

    但是由于地处市中心的缘故,客流量仍然不差。

    再加上久雨后晴的缘故,出来散霉见光的人也是成群结队的往街上挤,恰好又逢周末,连难得抽空出门逛个街的市民也比往日要多。

    1元商店虽然在东南沿海那一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东西,但是在98年的海州市,还是一个新事物。

    李文秀也没有刻意吆喝揽客,就连搬过来的烟花也就放了十来桶的样子,其他的原封不动地又送了回去。

    好在杂货铺的店老板折腾了一回也没说什么就原价给他退了回去。

    不过头一天的营业额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到晚上9点之后,店里的客人才慢慢都散了。

    李红梅跟刘艳她们几个已经算了有一会儿。

    王有来也闲不住,一直在旁边报账。

    几个人忙活到晚上将近12点钟,才把当天的账全部都理清楚,剩下的就是统计最后的营业额。

    一直到李红梅把最后一笔账加进去,李文秀才嚯地站起来。

    “红梅姐,多少了?”

    李文秀其实并不是很担心。

    毕竟已经有了前几次的经验。

    之前在松平,一中跟二中的店里开业当天,营业都突破了万元大关。

    海州这边虽然没闹出太大的动静,但是想来也不会太差,毕竟白天的客流量摆在那里。

    在98年,要说大把花钱的人不会太多,但是1元商店这种销售模式,在刚出来的那会儿其实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

    在国内,小市民的那种贪小便宜的心态其实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太明显的变化,价格低往往会吸引相当多的一批人掏腰包。

    “去掉零头,总共是21000块钱。”

    虽然心里有底气,但是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李文秀还是松了口气。

    2万出头,着实不低了。

    虽然没有出现一个令人大吃一惊的数字,不过在这个时候,开业当天能够突破2万块钱,的确还算过得去。

    这其实也是李文秀的一次尝试。

    毕竟袖珍格子铺不可能一直沿着1元店这种模式发展下去。

    小商品虽然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但是毕竟很难做成那种潜力巨大的品牌。

    而且一直把客户群体定位在学生身上,这种市场策略也多半是很难持久的。

    所以在海州这边的直营里,李文秀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一楼的四间店面,其中的两间仍然是按照之前格子铺的经营方式,采用统一价格销售小商品,不过价格已经提到了1块钱。

    剩下的两间,李文秀极为大胆地尝试了24小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

    作为一种本世纪前期就起源于美国,但是在日本成熟和发展起来的零售模式。

    24小时便利店在1998年并不算一个新事物。

    但是在国内,1998年便利店的发展却是一个黄金时期。

    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国内经济的计划性和封闭性,24小时便利店虽然在全世界大行其道。

    但是在国内仍然是一片空白。

    一直到前两年才开始出现这种模式,可以说在98年仍然是处于起步的初期。

    甚至连起步都算不上,毕竟不管是从经营管理模式,还是从发展的思想上,都跟世界上排名靠前的便利店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李文秀之所以敢卖出这一步,完全是因为他具备了超越这个时代20多年的眼光决定的。

    毫无疑问。

    随着十年后线上零售业务的高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即将大为兴盛的大型超市业务很快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反而是24小时便利店这种零售模式,因为其便利性和时间上的全天候服务意识。

    在互联网销售大行其道的年代,不仅仅没有萎缩,反而越发的繁荣起来。

    既然有了这样的判断,李文秀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对于这样的尝试,王有来跟杨彪他们却并不是全都理解的。

    “小老板,咱们这么做不会亏本吧?哪有商店大晚上还营业的,而且咱们也忙不过来啊,晚上还要上班,不睡觉啦?”

    抿着嘴。

    刘艳抱着手里的账本,脸上可不怎么乐意。

    来市里上班,那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一想到要经常熬夜,来市里的那点兴奋老早就没了。

    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天天都要这么干,别说两个小姑娘了,是个人也吃不消。

    而且店里加上王文辉,拢共也就4个人,两班倒,那也得两个人换一班。

    人手的确是个大问题。

    “红梅姐,店里的招聘启事你贴出去没有?”

    “还没贴。”

    “那你尽快贴出去,抓紧时间招两个人进来早点培训,格子铺这边的话,两个人就够了,但是便利店那边肯定要换班。”

    李文秀也没花心思去想点名,既然是24小时便利店,那就直接叫24hour好了,中文名就叫24小时便利店,也算是占了一个便宜。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和发展,总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的。

    李文秀之所以没有在一开始就直接上马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毕竟万一行不通的话,还有格子铺积累的资金和市场,即使是进行第二次创业的话,相对来说也会简单很多。

    但是从第一天开业的情况来看,目前的状况还算不错。

    拢共21000块钱的营业额里面,有将近一半是便利店里面产生的。

    毕竟格子铺主要面向的群体还是海州一中的学生,这个时候又是暑假期间,销售额比不上便利店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之所以能获得这种效果,也是跟便利店销售的东西有关的。

    跟格子铺不同。

    李文秀在一开始就把便利店的消费群体定位到了普通市民身上。

    店里卖的东西也是以日用品,尤其是食品为主,恰好迎合了普通市民的消费心态。

    接下来几天的营业情况也证实了李文秀的判断。

    不过在经过开业几天火爆的情形之后,店里的日营业额很快就慢慢稳定下来。

    格子铺的营业额在假期很快就稳定在一个偏向于低位的水平,每天也就是在2000块钱左右。

    而便利店的日营业额,则出乎意料地稳定在4000上下。

    一直到这个时候,王有来和李红梅等人才算是彻底打消了心里的疑虑。

    与此同时,随着上一期广告结束的时间日益临近,众人对即将播出的格子铺广告也多了一丝期待。

143 效果

    时间过得很快,在海州市呆了将近大半个月后已然到了8月份。

    一大早。

    李文秀吃完早饭就给家里去了个电话。

    早先没回去,是因为刘金兰打了招呼,天晴之后又是小半个月的时间。

    这回李文秀也实在是没辙了,只好找几个理由塘塞过去。

    但是刘金兰哪里是那么好骗的人。

    果然。

    电话刚一接通,李文秀才说了半句话,话筒里立马就传来刘金兰咆哮的声音。

    过了好半晌,他才总算是把自个儿老娘的脾气给安稳下来,见他一脸吃瘪的样子,上楼来拿东西的刘艳闷着嘴不说话,但是刚一转背立马就笑喷了。

    她们什么时候见过李文秀被人熊成狗的这幅样子。

    “妈,我保证再过几天就回去,你看成不成,我是真有事,不骗你!”

    “有事就迟了,现在本事大了,家都不回了,我跟你爸已经打算好了,明天就去县里把你揪回来。”

    李文秀也是头疼得不行,不过也是暗骂自己蠢得可以,这一忙起来竟然忘了这一茬。

    说到底还是他把自己现在的处境给忽略了,不管在外面怎么成熟老道,但是毕竟还是个17岁的孩子,消失了个把月,刘金兰不急才怪。

    要不是前段时间洪水滔天的,估计刘金兰还真是老早就去县里找人了。

    “妈,我现在在同学家呢,你跟我爸去县里能找着我吗?我过几天就回去了。”

    好说歹说,总算是把刘金兰给说服了,不过这海州肯定是待不下去了。

    李文秀也知道自家老娘的性子,这要是再过几天没回家,他们一准儿要去县里找人。

    索性也就不迟疑了,趁着还有几天功夫,把店里的事情里里外外都安排了一下。

    前几天上夜班的人已经找着了,李红梅这次没专门挑女孩子,而是找了一对跟她和王文辉差不多的夫妻俩,几个人轮着值夜班,工资也提了一个档次。

    现在店里的营业额几乎每天都在上涨,幅度虽然不大,但是毕竟是在上升期。

    最让李文秀以外的反而不是店里的生意,而是杨彪那边加盟店的业务发展得飞快。

    如果不是李文秀担心资金不足,而且管理上也跟不上去,说不准他还真的想一口气把摊子铺到全省去。

    但是即使是有意压制,整个七月份还是迅速增加了5个加盟店的业务,海州市有两家,另外三江是市外的。

    可以说这已经真正是算得上喜报频传了,按照这个发展势头,到年底,30个加盟店基本上不在话下。

    这主要还是得益于广告的效果。

    前段时间市台的广告播出来之后,一开始反响确实不大,但是等过了那段沉寂期之后,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到店里咨询加盟的事情。

    李文秀也不含糊,一口气把边上一套两间三层的店面直接盘了下来,经过简单的装修之后,就成了金和实业在海州市的分部。

    现在条件所限,李文秀也没打算搞一个正儿八经的公司分部,先凑合着用,说到底还是口袋里的钱太少了。

    别看他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实际上能留在手里的钱真不多,三家直营店一个月能上交将近30万的利润,还有下面的加盟店,每个月交上来的利润也是数以十万计。

    但是耐不住扩张需要的资金量大,盘店面,打通销售渠道,人员培训,还有工资,一算下来又是一大笔开销。

    王有来上个礼拜就已经离开海州去了浙江那边,李文秀打算让他去那边先探探底。

    现在金和实业的规模已经上来了,自然不能再跟以前那样用临时的进货渠道,必须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了。

    搞供应链这东西也不复杂,无非就是那么几种手段。

    要么自己入股生产的企业,要么直接买下来,后者肯定是不行的,只能通过合作或者入股的方式去建立供应链条。

    王有来这一次过去,主要的任务就是摸清楚一些主要的商品生产企业的情况,然后看看能不能联合起来。

    李文秀也已经想好了。

    如果实在是不行的话,那就只能一步步来,自己另外搞一套了,不过这样成本太大,而且目前他主要还是想在零售这一块上进行拓展,至于搞生产加工的实体企业还是比较不靠谱。

    目前国内的经济条件摆在这里,看似供大于求,实际上是因为销售链条太狭窄,对应不了生产链条。

    他现在最应该做的其实还是扩大销售链条,把零售端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样才有足够的本钱去把生产链给凝聚起来。

    “红梅姐,店里的事情以后还是你负主要的责任,有什么事情你就打电话到娟娟那里。”

    “嗯,我知道!”

    车站上。

    李红梅跟王文辉都来送李文秀回去。

    杨彪这家伙这一次也是打算跟他一起回去,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李文秀有任务交给他。

    这一次回松平,李文秀已经想好了,要趁着市台的这一波广告效果刚起来的时候,彻底把松平的局面给定下来。

    分店起码还要再搞个两家,一中跟二中这边肯定是不用继续扩张了,不过便利店起码还要弄两家,不管效益起不起得来,至少摊子先给弄起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利润的原因,松平的市场就那么大,潜力有限,真要赚多少钱肯定不如在海州搞扩张。

    但是如果李文秀还想继续在松平的一亩三分地上搞自己的经营管理培育实验的话,那就需要在松平把摊子先给铺起来才行。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管怎么说,松平毕竟还是自己发家的地方,即使将来金和的总部真的不在松平的话,那也要留下一个比较强的基础在这里。

    这里毕竟是自个儿的地盘,要是后院都起火了,那脸上也看不过去不是。

    但是说白了,就是在松平锻炼人才,积累经验。

    “那我们就回去了,年底的时候咱们再见面谈,你们要是手里有余钱了,先在市里买套房子把家安定下来。”

    李文秀琢磨着还是叮嘱了李红梅一句。

    这年头,做生意不一定赚钱,但是买房子,那肯定是死赚。

    “行,回头我去看看。”

    李红梅倒也不是自信,而是现在海州这边的放假的确不是很贵。

    凭她现在的收入水平,买房子肯定是没问题的。

    这一次来海州,李文秀可不光是开了家分店那么简单,也琢磨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其中工资待遇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新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下来之后,李红梅作为金和实业第一家市级直营店的店长,工资自然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提升。

    在这个方面,李文秀是真的不会吝啬。

    更何况李红梅还是最早就跟着他一起创业的人之一。

    “那我们就先走了,你跟辉哥也回去吧!”

    招了招手,李文秀就带着杨彪上了车,一路向西。

    身后,除了车站们,王文辉也是感慨不已。

    他老早就知道李文秀才是格子铺的老板,但是真的到了现在这会,他还是有些云里雾里,跟做梦似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身所经历,谁能想得到,这么大一个生意,老板竟然是一个只有17岁的高中生。

    乡下的老话说得好。

    有志不在年高。

    有些人,生来就是要做个大人物的。

    “别愣着了,咱们回去吧,回头去看看房子。”见自个男人不吭声有些发呆的模样。

    李红梅大概也知道是什么原因,实际上她又何尝不是如同在梦里。

    人生真的说不定,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于她而言,李文秀就是生命里的贵人。

    “你真要去买房子?”

    “肯定要买,我跟你讲,王文辉,别人的话不一定准,但是小老板的话,要是不听,那一准儿要吃亏。”

    王文辉顿时就不说话了,心里也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好歹他也是个男人,没道理自个儿媳妇信任的反倒是其他“男人”,不过王文辉也起不来气。

    他还不至于吃一个高中生的醋!

    只是这歌高中生也太不一般了,一想到今后自个儿也是城里人,王文辉心底的那团火也越发地烧的旺了。

    这活,他还真的卖力地干才行,总不能指望着老婆过日子,这断然不是他一个大男人肯放得下身段的。

    没道理要做那靠老婆过日子的没卵子的男人。

    但是心里转即又是一想,这老婆也才老子找得到,其他人行吗。

144 回家

    车子出了车站,98年海州市的城区面积还不如后世那么大,一转眼没半个小时的功夫就出了城区。

    路边上的建筑也慢慢少了,一眼望过去,尽是满目的农田和树林。

    这样的场景,投影到脑子里,熟悉的场景自然也是历历在目,李文秀断然不是不念旧的人。

    重来一世,很多东西都变得物是人非,但是有些东西是怎么也改变不了的。

    有些人也会一直活在记忆里。

    李文秀靠着窗迷了一会。

    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离松平没多远了。

    稀疏的建筑慢慢变得多起来。

    这个时代的确是贫瘠的,但是贫瘠的时代背后,是一颗颗躁动的心脏。

    随着时代的步伐即将迈入新世纪里,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很开就会迸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作为重生者,李文秀并不希冀自己能一飞冲天,走到一个极尽荣耀和光芒四溢的位置。

    但是他断然也不会甘于平凡,就这么庸庸碌碌地过完这崭新的人生。

    格子铺的发展现在已经算得上是真的步入了正轨,接下来就是不断去完善它,修正它的发展方向。

    经历过经济繁华和经济衰败的那段时期,李文秀自然懂得只有基础打得牢固,将来才能走的远的道理。

    在98年,后世记忆中的那些大佬里面,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了一个人生的巅峰。

    但是更多的是还在泥泞中步履蹒跚地挣扎,不过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奋斗史。

    乱世出英雄。

    在98年这样一个比邻改革开放刚刚二十年的时期,国内很多的行业都已经开始恢复它应有的峥嵘之势。

    新兴的几乎和行业也是日新月异,真正的博弈其实才刚刚起步或者正在酝酿的过程之中。

    能够走到现在这一步,其实他已经算是有了最可靠的本钱和底气。

    尽管在1999年之前,非公经济在中国仍然没有被列入根本**的框架之内。

    甚至连“首富”这样的字眼,也只能出现在写并非太正式的说辞之中。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被证实也是被媒体渲染和报道的首富,荣氏家族还是顶着“红色资本家”的帽子。

    但是李文秀很清楚,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明年国家将非公经济正式列入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一个崭新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

    而一个个走在时代浪潮最前列的娇子们,也很快就会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之中。

    不管是阿里也好,还是小企鹅也好,以及五年后或者十年内纷纷登上各大财富榜的后起之秀们,在这个时候还处于摸索的阶段。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