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行狠的本能,既可以帮助某人完成伟业,造福人类,也可以驱使某人给地球带来灾难。
一把刀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没有它,生活将会极不方便。但是,刀也是致命的凶器。
行狠的本能是厚、黑之道的另一方面。自从穴居人时代开始,它确保人类战胜具有破坏力的自然环境,保证人们在人类自相残杀中得以生存。
倘若我们有着一线希望,可以纠正自己胆小如鼠的本性,我们决不能对现实的阴暗面视而不见。
如果我们的敌人运用行狠的本能伤害我们,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本回避这个问题。正如伟大的军事谋略家孙子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令人悲哀但又千真万确的是,谁具有并且情愿运用娴熟的杀手本能,现在是,过去是,将来永远是一种可以兑换的商品。
我必须残忍,才能善良。你千万不该不发慈悲。怀抱一颗爱心,可是放聪明一点儿,有节制而且超然地表示同情。
行狠的本能是厚、黑之道的一个方面。
缺乏这一点,厚、黑之道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没有力量和能力采取行动。
行狠的本能是驱使我们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采取正当的行动的力量,它使我们始终沿着通往自己目标的道路前进。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杀手的本能,这是我们遗传密码的一部分。
获得行狠的本能。
人世间处处皆隐藏着生活的哲理,不仅仅在斗牛这样富有戏剧性的活动,以及商业世界那种高级金融行业中,能够学到完美的杀手本能,而且这种杀手的本能也存在于抛翻煎饼之中。
帮助我们完成抛翻煎饼这种普通任务的心灵状态,与运用完美的杀手本能的心灵状态一模一样。
抛翻煎饼不是讲的煎饼,而是关于接触你内心潜藏的某种素质,它能给予你战胜内心怯懦和顾忌的勇气;是关于运用完美的力量、完美的控制和完美的超然的状态,实现你自己正当的目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道德经》
第十三章 厚在内,黑在内
你不可能获得已经拥有的东西
获得厚、黑境界的奥秘是没有什么可以获得,因为厚、黑是你的自然状态。你不可能获得任何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你只需要去除障碍,发现你早已拥有它。
这就如同老虎不必学习怎样才能凶猛,海洋无须学习怎么才能变得无边无际,以及烈火焚烧森林时不用问:“我如何焚烧?”一样。所以,人也不需要上怎么才能成为人这一课。
我们的造物主已经将十全十美的智力注入万事万物的精髓之中。
通过“合乎体统”的社会教养,我们损毁了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在直观上对获胜的自然法则的理解,曲解了厚、黑这一天生的才能,这种才能有意帮助我们在灵性上和物质上取得进展。
如今,我们的任务是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的东西。
自由意志的祝福与诅咒
我能够热爱上天,因为他给予我拒绝相信他的自由。
——泰戈尔
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一种全部、完整、绝好的聪明才智,这种才智是我们的造物主赐予我们的,它能够实现我们最崇高的利益。由于我们的自由意志,我们喝了大量的“无知”和“稀里糊涂”的药,使得我们常常象盲人驾驶汽车一样料理自己的生活,停车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撞车。
我们的造物主赐予我们每个人自由意志的礼物,是最大的祝福,也是最大的诅咒。
人的三种属性
按照印度人的看法,人的本性可以分为三种属性。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三种属性,然而,每个人又皆受到其中的一种属性所主宰,它影响着他的性格,并且主要支配着他的行为。
在梵语中,这三种属性被称为“三德”。虽然所有人都平等地来到这个人世间,但是他们在人生中所取得的成就则不尽相同,其原因在于他们天生的性格和他们熟练地掌握自我奋斗的技能同“三德”
①——痴暗(惰性)、广延(活动)和智慧——有关。这“三德”来源于业力②的印象(过去的行为留下的印象)和我们通过生活所获得的对事物的各种理解力。
“痴暗”的特征包括惰性、阻碍、无知和自我主义。当某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感到肉体上懒懒散散、无精打采、不爱活动;心灵上朦朦胧胧、阴郁寡欢、心情沉重,有着拖延的倾向;精神上缺乏热情、反应迟钝、厌世腻俗。在这一阶段,当某人果真采取行动时,指导他行动的力量受着十足的无知所支配。
十三世纪印度的先知吉南希韦尔这样形容“痴暗”支配我们灵魂时的状态:肉体衰弱,几乎没有工作的愿望成天打呵欠;如同一块坠落的石头无法自己翻过来一样,他的姿势也难以改变。
即使大地下陷,或者天塌下来压在他的身上,也不会使他站起来。
只要地球还存在,他情愿一直睡下去,因为他没有别的愿望。
①印度数论派哲学将物质分成三种性质,亦称“三德”——译者注
②“业力”,即由人的行为产生的一种力量,印度教和佛教认为,它是造成再生和死亡轮回的动力,直至人获得精神解脱并解除了这种力的影响——译者注
十八世纪汇编的一部散文集《菲洛卡利亚》——希腊基督教修道院的教科书——也对这种状态进行了描述:“身体虚弱和闷闷不乐通过懒惰和疏忽进入了灵魂,使灵魂萎顿。”
当某人处于这种状态时,此人处于一种“活着的死亡”状态。
“广延”表示活动和奋斗,它受到自我主义的影响。处在这一状态,某人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此人心里焦虑、兴奋、斗争、有时候痛苦,灵魂常常不得安宁。活动兴许可以带来一时的欢乐,可是这种欢乐的性质是变化无常的。
“广延”的人们能干又有进取心。
他们咄咄逼人地参与挣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津津乐道。他们的行动也许会使他们得到自己所谋求的结果。然而,这种成功的快乐则可能不会持续长久,因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来源于以我为中心和损人利己。在今天的商业世界中,大多数的活动是围绕“三德”之一的“广延”进行的。
通过“三德”之一的“广延”的行动,赚取了金钱,赢得了快乐。但是“广延”不能使人的心里满足,因为“广延”的性质是不令人满足。而是痛楚和挣扎。当你不满足时,你觉得有必要做更多的事情,以便赚取更多的钱,这样你就能换来满足。这种循环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你变成了需要行动的奴隶。
这是因为古往今来,真正的教师不教授用人的满腔热忱来开辟人生成功的捷径。
他们采取扎扎实实的途径指引我们,深深地挖掘我们上天的热情的源泉。许许多多描写人的行为动机的书、录音带和研讨会的目的,是激励加入他们行列的人们对自己的人生怀抱热情,使他们从懒惰的状态变为活跃的状态。这些工具是有用的,但是不尽全面。
一个生病的灵魂是萎靡不正的心灵的根源,它导致人的行为软弱无力。这些激发行为动机的技巧不足以使你步入智慧的状态——神圣的满足。它们或许使你从“痴暗”状态(懒惰)进入“广延”状态(活动),可是你的工作之果不是芳香甜蜜的。当你在任何一个固定的领域由懒懒散散变成生龙活虎的时候,你生活的质量将会得到显著的改善。对许多人而言,从“活着的死亡”状态进入积极的生活状态已经足够了。然而,由于这些活动部分地受到人们无知的自我的影响,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常常是昙花一现,难以长久,或者夹杂着痛楚和斗争。你辛辛苦苦地工作和活动最终会变成你痛苦的根源。
就连你干什么工作也是命中注定的;然而,在你干工作当中,由于你缺乏对超然艺术的了解,你的工作把你吞没了,正是这种工作将是背叛你的根源。
我们当代涌现的一些巨大成功的事例将清楚地说明,光凭行为本身或许能够带来成功和快乐,但是最后的结果常常使你幻想破灭,不甚满意。
林登·约翰逊总统,作为一位穷苦人们的利益的拥护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献给公共事业之后,“自愿”从白宫退休。
据他的至交好友说,他退休以后感到十分沮丧,简直是酗酒而死。
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奋斗一生,比英国历史上任何别的首相在位时间都长,在任期中途被她自己的政党撵下了台。
“广延”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给予人们财富和荣誉,可是它的结果变化无常,并且含有痛苦和使人的幻想破灭。
“智慧”的性质是发展、快乐、知识和智慧。某人按照内心智慧的指引行事。在大庭广众面前,他精力旺盛、意志坚强。在背地里,他低声下气,小心谨慎。他询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达磨的法则。因此,这些行为的结果总是有益于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他个人的命运。
“智慧”的状态是一种愉快的状态,它受智慧和知识指引的行为所支配。某人抱着目的和超然的态度行事。他明白行为的基本报偿是欢快的行为本身。物质报偿是蛋糕表面上的糖霜。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被视为是一出人间的悲剧。可是,我认为它是对人的灵魂征服自身的庆祝,是人卑贱的本性与高尚的本性之间斗争的胜利。哈姆雷特从“痴暗”(无知)向“广延”(参与)过渡,然后在“智慧”(发展)状态下死去。
厚、黑之道的实践者要么被“广延”的属性所支配,要么受“智慧”的属性所左右,这是由此人天生的性格决定的。
然而,“智慧”状态是每个人的雄心壮志。
大自然遵循尽善尽美的法则,这个法则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尽善尽美的纪律,尽善尽美的公正,尽善尽美的力量,尽善尽美的放弃,尽善尽美的超然,尽善尽美的给予,尽善尽美的牺牲,尽善尽美的征服,尽善尽美的和谐和尽善尽美的无情。大自然是厚、黑之道的具体体现。
自然法则就是“智慧”的状态,它完美地表达了厚、黑之道。通过对自然力的沉思,使人可以获得厚、黑境界。
自然界的各种要素对人的判断无动于衷,毫不理会。它们不以人的标准妥协。它们具有随心所欲地行动的勇气。这种行动可以是恭恭敬敬的,或者是咄咄逼人的;是残忍的,或者是善良的;是富有同情心的,或者是不动情感的。
然而,它总是有力的,积极的和守纪律的。
它永远忠实于自己的达磨,而且始终是超然的。
厚、黑之道的真理性
厚、黑之道是人们内在力量的无形的武器,在我们经商和日常生活中,它捍卫、支持和保护我们。这种厚、黑之道的力量和内心刚毅的源泉,存在于我们灵魂深处不可撼动的中枢之中。
寻求厚、黑之道是个精神方面的问题。
一旦我们发现厚、黑之道的源泉,我们就能随心所欲地将这个概念运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我的研究当中,我发现东西方的学说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只有统一性。东西方也许有不同的隐喻和符号,但是这些差别仅仅在于外表,而不在于实质。
在实践和世俗方面厚、黑之道的普遍性。老子、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圣雄甘地,这些人都谈论过厚、黑之道。虽然这些人被文化、时间、空间和国籍所分开,但是他们的心灵境界是相同的。
这个世界通过无穷无尽的形式展示自己。
实质上,我们大家都是一个造物主的孩子。
要点总结
厚在内,黑在内。我们不可能获得已经拥有的东西。
通过“合乎体统”的社会教养,我们损毁了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在直观上对获胜的自然法则的理解,曲解了厚、黑这一天生的天赋,这种天赋有意帮助我们在灵性上和物质上取得进展。如今,我们的任务是重新发现我们早已拥有的东西。
人的三种属性:
1.“痴暗”:惰性、阻碍、无知和自我主义。当某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感到肉体上懒懒散散、无精打采、不爱活动;心灵上朦朦胧胧、阴郁寡欢、心情沉重,有着拖延的倾向;精神上缺乏热情、反应迟钝、厌世腻俗。
在这一阶段,指导行动的力量受着无知所支配。
2.“广延”:活动、奋斗,它受到自我主义的影响。处在这一状态下,某人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此人心里焦虑、兴奋、斗争、有时候痛苦。他的灵魂常常不得安宁。他的活动兴许可以带来一时的欢乐,可是这种欢乐的性质是变化无常的。
3.“智慧”:发展、快乐、知识和智慧。某人按照内心智慧的指引行事。
在大庭广众面前,他精力旺盛、意志坚强。
在背地里,他低声下气,小心谨慎。他询问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达磨的法则。因此,他的行为的结果总是有益于获得更大的利益,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他自己的命运。
学习四种力量的优点。
大自然遵循尽善尽美的法则。
大自然是厚、黑之道的体现。通过深思自然之力,获得厚、黑境界。
1.姊妹般的水:温和、柔顺、驯服和无情。
2.兄弟般的火:有用、强烈、凶猛、毁灭、纯净。
3.兄弟般的风:无形、强烈、凶猛。
4.慈母般的大地:给予、牺牲和养育。
在我研究灵性学当中,我发现东西方的学说之间没有差异性,只有统一性。东西方或许有不同的隐喻和符号,但是这些差别仅仅在于外表,而不在于实质。
当我们设法满足对生活无法遏制的渴望时,我们的大部分精力是徒劳的。
——朱津宁
第十四章 通往厚、黑之路
嘿,你这个人,宝石挂在你的胸膛,为什么还到别处到处找呀?
——日本禅宗诗歌
遗传密码
1991年1月,我到澳大利亚过了六个礼拜,领略南半球迷人的夏天的风光,在悉尼夏日的烈日下进行日光浴。除了看书和观看海浪之外,我经常不知不觉地坠入打坐沉思状态之中。
在其中的一次沉思中,我梦幻到一种壮观的景象。我看见整个宇宙放射出金色的光华。
这些金色的光华从四面八方,以巨大的力量向一个管子似的小孔飞驰而来。这个小孔里面有一股强大的引力,什么也摆脱不了它的吸引。每一道金色的光华都因遗传关系急速驰进这个小孔。
当我从这种状态中醒来的时候,我认识到那个小孔就是我的神经中枢,我的灵魂神圣的起源,以及所有力量和所有欢乐的源泉。我明白,作为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灵中的人,惟有我们在遗传密码上受到这种上天力量的吸引。当我们违反这种人的自然状态,世界上所有自然力包括我们自己都与我们作对。
生活中的每样事情——无论是开一个企业、挣钱、结婚、生孩子、离婚、换工作、交一个新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饮酒、抽烟——都是由我们“感到惬意”这一起码的愿望所驱使,都与我们每个人心中那种上天的源泉有关。
虽然我们的行为也许是受到无知或者智慧所指引,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结果,但是我们的动机总是高尚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愿望沉浸在那种上天般的极乐的心境之中。
哪里有生活的操作手册?
人们怎么去寻找这种内心的快乐?有些人认为,我们的造物主应该对我们胡乱地料理自己生活的方式负责,因为他们相信造物主忘记了向他们发送一本操作手册。我过去也这样认为,但是如今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我们的造物主并没有忘记给他的孩子们一份手册,而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这份手册,或者怎么阅读它。
当我们发现这份手册在哪里,以及怎么阅读它的时候,我们就将获得厚、黑境界。
这种神秘的操作手册不是用纸或者墨写成的,而是无字天书,它一直在你的心里和在你的外部世界。这种手册无处不在,无时没有。
商业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人们懂得生活就得精通商业,这是因为商业是以人与人的关系——包括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为基础的。生活与人际关系有关。与别人友好相处的技能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我们能够懂得如何与我们自己友好相处。
我已经讲述了当我们在商业世界或者普通关系中遇见别人时,适应厚、黑之道的实用价值。我三番五次地强调过厚、黑之道的源泉,就象我们灵魂的自然状态一样,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如今,我们准备踏上一条旅途,这条旅途将让我们直接体验厚、黑之道动力的源泉。
厚、黑之道背后的动力
厚、黑之道的动力同样存在于这个宇宙的各个角落。世上存在的万事万物都向这种力量奔驰,这种力量也是产生创造现实的源泉。
相对论诞生以后,艾伯特·爱因斯坦将自己毕生的大部分精力用来证明统一论。他相信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将所有不同的创造物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很多科学家那时候和现在都批评爱因斯坦对宇宙“简单”的见解。
爱因斯坦临死之前,兴许没有能够证明他的这一理论,可是,他对统一论的直观见解与东方人对宇宙的所有看法是一致的。
将知识活着用
我们按照自己的思想塑造自己,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当我们的心灵纯洁时,欢乐随之而来,就象影子似的永不分离。
——印度护法佛①(Buddha)
我花了一年半多的时间写成这本书。起初,这本书在我的脑子里是一种概念,在我的心中是一种感觉。随着我清理这种“感觉”,将它写在纸上,我对自己有关厚、黑之道的心灵状态变得愈来愈清晰。在与这一知识朝朝暮暮、每时每刻地一同生活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我已经不再是开始撰写这本书时的那个人,我的灵魂更加专注,我的思想更加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我实现目标的行动更加富有成效,以及我的感情更能得到控制。当我在参加被称为“谋生”的竞赛中,偶然从死亡的阴影谷路过的时候,我全神贯注地回忆我从这本书中发现巨大力量的知识。
文字不是文字,它们是力量的体现。
①生活在公元六世纪,系古印度佛教学者,属瑜珈宗,从陈那受学,研究唯识学说,成为该派重要理论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唯识三十颂释》等——译者注
这部书中所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