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成功咖喱派-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蠡的这一认识不仅比文种深刻,也高过后世的韩信等众多英雄。;在越王灭吴以后,他说:“居家则致干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因此还相印,散财产,悄然远走高飞,避居到太湖一带,逍遥成巨富,潇洒终人生。;    
    要处进思退,有时不仅需要智能,更要敢于付出代价,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曾国藩自请解散湘军,就是其处进思退的经典之作。;    
    曾国藩是在清朝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崛起的,他编练湘军,在八旗军无能为力的时候独力支持局面,也因而在1861年11月受命统帅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政事务,四省的督抚以下的文武,都归曾国藩节制。;曾国藩成为有清以来权力最大的汉族官僚。;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时的曾国藩可谓功成名就,风光无限。;但他头脑非常清醒,时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随着地位的节节上升,他并未飘飘然,相反却感到十分惶恐。;他想的更多的不是安享成绩和名利,而是担心功高招忌,遭到兔死狗烹的厄运。;他写信给其弟曾国荃,嘱劝其将来遇有机缘,尽快抽身引退,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曾国藩明白,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之后,清廷已经对他多有猜忌,因为他拥有那么强大的一支军队,朝廷却难以不能指挥调动。;满清大臣是不会放过这个问题的。;如果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湘军保不住,他自己的下场也难以预料。;    
    于是,曾国藩主动上折给清廷,说湘军成立日久,已无昔日之生气,而且沾染了旧军队的恶习,奏请将湘军裁汰遣散。;他想以此表示:曾某人无意拥军,不是个谋私利的野心家,是位忠于清廷的卫士。;    
    同时,他在上奏中虽然请求遣散湘军,对他个人的去留问题却是只字不提。;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在奏折中说要求留在朝廷效力,上峰必有贪权恋栈之疑;如果在奏折中明确请求解职而回归故里,则会产生居功要挟或者认为他不愿继续为朝廷效力的猜疑。;    
    正在朝廷捉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曾国藩的主动请求,正中统治者们的下怀,于是下令遣散了大部分湘军。;由于这个问题是曾国藩主动提出来的,因此在对待曾国藩个人时,仍然委任他为清政府的两江总督之职。;    
    这也正是曾国藩自己要达到的目的。;    
    麦克阿瑟曾经说:“我听说中国人崇尚处进思退,这也是中庸之道吧!我们西方人不太理解,万一有更辉煌的前程,不就半途而废了?”    
    麦克阿瑟不明白,应当处进思退的时候,恰恰是可能有更辉煌前程的时候,因为这儿即使不是顶点,也已经很接近顶点,如果不能及时思退,将无路可退。;    
    以兵圣孙子和伍子胥来说。;孙子不仅在用兵打仗方面表现得杰出的智能,从个人的人生选择上也表现得大智大睿!在帮助吴国要败强楚之后,他退隐归山,不知所终。;据载,他还曾力劝伍子胥处进思退,伍子胥虽然后来也预见到吴国灭亡的结局,但终于不能自保,而被吴王赐剑自杀。;    
    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还等不到更辉煌的前程,一切就已经失去了。;    
    胡适说:“老子称‘功成而身退’,这也算中国特色的智能吧。;汉朝的张良建朝后杜门不出,得以善终,而韩信及诸王均被剪灭;明朝的刘伯温即使想退隐,也未得善终,其它如文臣第一的李善长、;武将第一的徐达等皆被杀戮。;中国有句话叫‘功高震主’,‘家天下’或许只能如此吧,至于说耽搁了前程,这是必然,不过也没办法,脑袋更重要”。;    
    铁板烧博士说――    
    处进思退是一种回避,避开矛盾激化的可能性,避开那种必然会造成的令人痛心的局面;同时它也是一种保留,就是在一生奋斗到顶点,眼看着要走下坡路时戛然而止,断然结束奋斗进程,全身而退,保留曾经的辉煌记忆。;    
    更进一步说,不能处进思退的话,付出生命事小,半生奋斗一世英名也往往随之付诸东流事大。;像商鞅、;白起、;吴起、;文种,以及后世的韩信等人算是运气好的了,虽不得善终,但总算青史有名,后代流芳,那些因不得善终而湮没于历史的沉迹之下,名不见经传的英雄豪杰,又有谁知道会多少呢?    
    其实这个道理也并非玄深难解,只可惜世人多是识得破,忍不过,说起来得容易做起来难。;在嘲笑前人因此而杀身破名的同时,往往忘记了自己也正在步其后尘。;    
    处进思退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一种率直的生活理性,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    
    


第二部分 内圣而外王防微杜渐于未然

    做事和用人要杜渐防微,慎始慎终,不要因为细枝末节的小事情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人生就像打扑克牌升级一样,判断要准确,避免失误。;在双方竞争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推理要合乎逻辑,判断要准确无误,避免失误。;    
    如果我们出错了一张牌,该得的分未得,该赢的未赢,那么我们的处境就会急转直下,牌运大变,三把五把难以翻身,有时甚至以彻底失败而结束全局。;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出了错以后,喜欢对自己说“这一次不算。;”这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想法。;    
    一次失足就象把毛线球掉到地上一样。;线球是花了很长时间仔细绕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它掉在地上一次,就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够再把它绕起来。;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我们惟有象老子说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才能避免因小失大的事情发生。;在具体操作上,中国智谋学祖师爷鬼谷子曾细心地总结了中国社会的运作方式,提出了多条应对秘诀。;其中一条就是“抵隙”。;    
    事情在出现征兆时,应当立即察觉。;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秋毫之末的小缝隙,最终可能动摇泰山的根基,一团小小的火苗,可能会把阿房宫烧成灰烬。;    
    如果能在问题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的时候,局势的兆头还没有显现的时候,就已经洞烛先机,独具慧眼,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存亡、;得失的关键都事先看得到,把握得住。;    
    所以,防患于未然,堵塞小缝隙,是戒惧的根本原则。;在大火燃烧起来之前就能预先防止,使自己超然独立,站在安全正确的一面。;这种戒惧,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宋高宗时,同安郡王杨沂中在郊外遇到一个算命人。;    
    杨王用手上的拐杖作笔,在地上画了一幅画。;算命人一看,马上连连向他磕头,说:“王爷为什么微服出行来到这里?应该多多保重自己。;”    
    杨王非常惊讶,责问他是怎么知道的。;算命人说:“土上加一划,就是王字啊!”杨王很高兴,就写了一张条子,批给他五百万贯钱,命他到钱库去取。;    
    第二天,算命人到了钱库,钱库司帑拿着那张条子看了很久,说:“你是什么人,竟敢伪造王的假押骗取钱财。;我应当把你抓起来问罪。;”    
    算命人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声嘶力竭,大喊冤枉,希望能让杨王听到。;司帑和司谒一起打发了五千贯钱给他,他十分丧气地走了。;    
    过了些日子,钱库司帑将情况告诉了杨王,杨王奇怪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司帑说:“他今天说你是王,明天再胡乱给你添加些什么,那恩王所受的诽谤就太多了。;况且您现在本来就是王,还用得着算命的算吗?”    
    杨王站起来,把将原来要赏给算命人的几百万贯钱赏给了他,以资奖励。;    
    铁板烧博士点评――    
    良医在人发病初期,便能把他治好。;人考虑事情,也应该尽早着手的。;有些问题开始看上去不值得一提,但是如果不能趁其苗头初现时解决掉,随着形势的演变,完全可能变得不可弥补,甚至酿成大祸。;就像树木在幼苗之时,用手就可以摘除,但长大了后不用斧头就无法砍掉了。;    
    宋朝时,大强盗张海将要从高邮城经过。;高邮城守将晁仲约考虑无法抵御这些强盗,就晓谕郡中富裕人家,让他们拿出牛羊好酒招待张海。;    
    事情传出,宰相富弼提议把晁仲约抓来明正典刑。;    
    范仲淹为他求情说:“按郡县的兵力和武器,足以战胜这帮强盗,守住城池。;晁仲约遇到强盗不抵御,反而贿赂他们,依法当诛。;可是现在高邮既没有士卒、;又没有武器,况且老百姓的心理是:宁愿大家凑集些财物,免于被烧杀抢掠。;对晁仲约的决定肯定非常欢喜。;杀了晁仲约,不符合制定法律的本意。;”    
    富弼十分气愤地对范仲淹说:“刚要依法行事,你就多方阻挠,今后用什么来整顿法纪?”    
    范仲淹悄悄对他说:“自从宋朝开国以来还未曾轻易诛杀臣子,这是现在不成文的规矩。;为何要轻易破坏了这一规矩呢?如果以后皇帝把手杀顺了,我们这些人的脑袋还能保得住吗?”    
    富弼不以为然。;等到二人出京巡视边防,富弼从河北返回京都,到了京城大门,却不准他进去。;他担心朝廷有兔死“烹狗”之举,整夜仿徨不安,不由感叹道:“范仲淹是个圣人啊!”    
    深谋远虑,明察秋毫,才能清楚成功、;失败的关键在哪里,并能事先预防,采取补救的办法,堵塞某一措施的漏洞,把可能导致失败、;动乱的因素提前消灭,转祸为福,转危为安,能这样做的才算是智者。;    
    


第二部分 内圣而外王安而不可忘危

    戒惧是一种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当主人生高歌猛进时,保守稳重,处进思退;当人生陷入一淡与低谷时,告诫自己不要消沉下去,要依然保持追求的心态。;    
    戒惧不是放不开,更不是畏惧,退缩。;人在逆境中,往往会走入过度保护自己的误区,除了造成行事放不开之外,还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容易感到四面八方都有压力,喘不过气来,感觉随时都可能粉身碎骨。;    
    富贵如刀兵戈矛,稍放纵便销膏靡骨而不知;贫贱如针砭药石,一忧勤即砥节砺行而不觉。;    
    只一句话,便点破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中国哲学从本质而言是一种生存的智能,一种避免生命坠毁入危灭之途的智能,可谓一语中的。;《易经》中说:“君子,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可以说,戒惧心是中国人生的基本修养之一。;最早系统论述这一点的,是中国最杰出的忠臣之一魏征,他是针对帝王治国而发论。;魏征熟谙历史,深知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是由于帝王忘乎所以,无心政治,因而导致了国家的危亡与覆灭。;    
    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感慨说,虽然国内相安无事,四夷宾服,但自己仍“日慎一日,惟惧不终”。;魏征回答说:“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安而不可忘危的道理对个人来说也是一样。;在危险的环境里,人往往能平安度过;可是环境比较顺利,人生盛事不断时,却容易留下摔跟头的隐患。;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人们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不知要提前准备退路。;    
    以战国时的范睢为例,他以“远交近攻”的策略说动秦昭王后,被秦昭王拜为客卿。;以后又为秦昭王出谋划策,废黜了专权的宣太后,驱逐了把持朝政的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人,维护了昭王的绝对权威。;    
    昭王于是拜范睢为相国,封为应侯。;    
    这时,燕国人蔡泽来到了秦国。;在咸阳住下后,他放风说:“燕国来了一位士人蔡泽,非常能言善辩。;他说如果他一旦见到昭王,昭王一定会因此把你扔到一边,撤掉你的丞相职务。;”    
    范睢决定见一见这个不速之客。;    
    蔡泽见到范睢后,对他直言不讳地说:“人们常说,太阳运行列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圆满便要亏缺。;物盛则衰,这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你现在功劳很大,官位到了顶点,秦王对你的信任也无以复加,正是退隐的好时机。;这时退下来,还能保住一生的荣耀,不然的话,必有灾祸。;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想当年,商鞅为秦孝公变法,使秦国无敌于天下,结果却遭到车裂而死的下场。;白起率军先攻楚国,后打赵国,长平之战杀敌四十万,最后还是被迫自杀。;又如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后来却被肢解丧命。;文种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虑,使越国强盛起来,报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终还是被越王所杀。;”    
    范睢听了,不禁耸然动容。;    
    蔡泽稍稍停了一会儿又说:“这四个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况下不知退隐而遭受的祸患。;这就是能伸而不能曲,能进而不能退啊!倒是范蠡明白这个道理,能够超脱避世,做了被人称道的陶朱公。;我听说,以水为镜,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他人为镜,可以知道自己的祸福。;《逸书》说:‘成功之下,不可久处。;’你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的人,自己隐居山林,永保廉洁的名声,应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荣耀呢?”    
    过了几天,范睢向秦昭王推荐蔡泽自代,托病归还了相印。;    
    因此,树立忧患意识与危机感,深谋远虑,安而不忘危,是不打败仗的立身智能。;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君臣互相猜忌,文臣武将人人自危。;一些人因为怕引起别人的怀疑,恨不得一入深宅便与世隔绝,和谁也不相往来。;    
    在众大臣中,唯有汾阳王郭子仪与众不同。;郭府每天大门敞开,任人出入。;部下的将官们来府中拜访,如果郭夫人和女儿若正在梳汝,郭子仪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象对自家人一样支使他们。;    
    郭子仪的儿子们也觉得父亲做的太过分了,劝他说:“您功业显赫,但不尊重自己,不管贵贱都随便进入你的卧室。;古代的圣人也不会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用意。;我有战马500匹,部属仆从上千人。;如果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倘若与人结下私怨,再有嫉贤妒能之人挑唆,那我们全家的大祸也就不远了。;现在我坦坦荡荡,大门洞开,即便有人想谗言诬陷,又怎么能找到借口呢?”    
    郭子仪开门揖客,对一切都不存戒心的做法,果然令代宗皇帝对他深信不疑。;    
    铁板烧博士说――    
    人生就犹如一场场盛筵。;盛筵当然要享用,但多数人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却忘记了想一想席散了以后怎么办,即使危险已经迫近,他们也不能警觉,就像燕子把窝巢搭在门帘上,鱼儿在旱锅里游一样危险。;    
    而智者则既能享受生活的美味,又能不沉溺于现状中忘乎所以,他们懂得戒惧,居乐思悲,居权思失,居福思祸的道理。;    
    


第二部分 内圣而外王第八章 容忍心:大肚能容 包羞忍耻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只有如此,才能为将来事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1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跑得马,是说大人物都有宽容别人的大胸怀。;    
    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人,审讯后知道是诬告,就派人将他押送回山西,交给郭进,让郭进亲自杀了他。;    
    当时正赶上北汉国入侵,郭进就对那人说:“你小子竟敢诬告我,确实还有点胆量。;现在我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你能杀敌立功,我将向朝廷推荐你。;如果你被打败了,就自己去死吧,不要回来弄脏了我的剑。;”    
    那个军校听完以后,一声没吭,扭头走出了大帐。;后来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居然立下了大功。;于是,郭进就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说到底,肚量是个视野的问题。;    
    如果能放眼天地间,那么就容易对现实中的是、;非、;恶有比较广阔深刻的了解;如果能从自己胸怀大志,任重而道远的目标高度来想问题,那么对平时工作中遇到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就容易理解,可做到忽略不计。;    
    三国时,张绣第一次投降后反悔,偷袭曹操营地,杀死其贴身护卫典韦和曹操的长子曹昂及侄子曹安民。;不久以后,张绣听从幕僚的话,第二次向曹操投降。;曹操不计前嫌,也不公报私仇,反而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宰相的肚里之所以能够撑船,是因为他们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世态人情,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