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改变一生的169个小习惯-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的!朋友是人生的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的无形资产,它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各种艰难的困境,战胜挫折,迎来人生的曙光。友情是一曲抒情的音乐,当你失意的时候,它能够消解你心中的不快,让一切烦恼烟消云散。
    曾经有一位父亲,在儿子刚离开学校参加工作时,他的谆谆教诲是广交忠实可靠的朋友。这位父亲对儿子说:“父母不能照顾你一生,而朋友却永远与你相伴。当你有困难时,朋友可以帮你渡过;当你有烦恼时,朋友可以帮你消除。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当你快乐时,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这位儿子谨遵父亲的教诲,并以此作为人生的原则。后来,他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并拥有了很多朋友。他也不否认,朋友在他的事业,以及整个人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应该记住,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财富,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请记住别人的名字

    虽然名字只是一个人的代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离开了这个代号是不行的。比如,当我们与某人有了第一次谋面以后,如果你不能记住别人的名字,下一次见面就无法与别人展开交流,找不到交流的契机。
    记住别人的名字,表示你对别人非常尊重;记住别人的名字,也表示你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并且能够表现个人魅力。比如,你和某人第一次见面谈得非常投机。但是你却没有记住对方的名字。等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无法称呼,只能称呼“喂”或者“嘿”。这样的称呼将会使你们上一次建立的友谊崩溃,对方会觉得你连名字都不能记住,他在你心中的位置也不是很重要。    
法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有一次他与一位已经有过一次成功合作的出版商见面。见面后,这位著名的作家非常诚恳地与出版商讨论书籍出版的事情,事情差不多都讨论妥当了。最后这位大腹便便的出版商再次要求作家给他一张名片,因为他忘记了作家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位作家顿时脸色大变,立即取消了与这位出版商的合作。作家认为:“我们既然有过一次成功的合作,通过那次合作,你至少应该记住我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而你却连这一点都不能做到,只能说明你只看重利益,而不懂得尊重人。而我则相反,在考虑利益的同时,我还有人格和尊严上的考虑。我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一位不尊重我的人出版。”
    这位出版商就因为这件非常小的失误,错过了一次与著名作家合作的机会。
    我们要记住对方的名字,并不是为了去讨好别人;而别人要求你记住他的名字,也不是出于虚荣心。这是一个人对尊严和人格得到保证的最根本的要求。记住别人的名字,这也是一个人应该讲究的最基础的礼貌常识。也是一个人有知识、有涵养的基本表现。
    名字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而称呼也是实际生活、工作,以及各种社交场合中不可缺少的礼仪内容之一,同时这还是正式交往得以进行和展开的必要内容。记住别人的名字,也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迎得未来。这是赢得口碑,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

要赢得别人的好感与支持

    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越是应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一个孤立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一只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力量的单薄,众人力量的强大。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赢得更多人的好感与支持。
    好感与支持,在人生中是相辅相成的。获得了别人的好感,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同样,你获得了支持,就容易对别人产生好感。这样彼此交错,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应该从丰富自我开始。如个人良好的形象、丰富的知识、诚恳待人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懂得尊重别人,以及赢得别人尊重的个人魅力。
    良好的个人形象是赢得好感的首要条件,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骄傲、倔强而不狂妄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念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胸怀宽广、待人真诚会赢得朋友的信任。除此以外,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别人的尊重都是赢得好感的重要条件。
    赢得好感是赢得支持的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要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就应该尽可能地赢得别人的好感。
    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在谈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没有朋友的支持,我的经营理念得不到理解和贯彻,在我陷入低谷的时候,也是全靠朋友们的关怀与支持。否则,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与成绩。”李嘉诚先生还说,要赢得别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赢得别人的好感,这是获得支持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之道是我们最值得借鉴的良方。更何况,21世纪是一个更开放、更讲究合作的时代,只有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得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的人,将会一事无成。

学会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个人都离不开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怎样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这是一种交际艺术。有人认为只要不是陌生人,都可以保持一种比较熟稔的关系;而有些人则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是疏远一点比较妥当。无论是亲密还是疏远,都不是最佳的交往方法。比较中庸的方法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分亲密,更不能过分疏远。“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时就需要一个度的把握。
    太过亲密的人际关系,很容易使人感觉你这人很随便,与谁都是这样。或者,认为你这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都要与人商量,让别人替你参考。更有甚者,认为你是“应声虫”,喜欢跟着别人的后面打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太过疏远的人际关系,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你太傲慢,不容易与人相处,喜欢离群索居。如果碰见不理解的人,可能误会你瞧不起人,不喜欢与他们相处,甚至是讨厌他们。这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绝对的禁忌。
    可以看出,上面两者都不妥当。我曾就此问题特地请教过社交礼仪专家,以及一些学者、教授,他们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不能亲密也不能疏远,掌握一个适当的度。至于怎样衡量所谓的度,他们都表示无法量化,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不同性别、性格、地位,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博士,针对亲密与疏远的程度做了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之间,喜欢保持相对亲密的关系;男性之间,关系一般都比较疏远;异性之间,如双方都有爱慕之意,关系则相对亲密,否则一般都比较疏远;性格孤僻的人,喜欢与人保持比较疏远的关系,相反,性格外向的人则喜欢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地位较高的人,喜欢与人保持疏远的关系,地位较低的人则喜欢与人保持较亲密的关系。
    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曾经与商界一位著名人士探讨过。他向我介绍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方法。他这样对我说道:“对于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已经不存在亲密与疏远,无论哪种情况双方都能理解和原谅;对于女性,如果没有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没有私人会晤,因为私人会晤容易使关系暧昧不清;我个人性格开朗,所以与性格外向的人很谈得来,与他们的关系甚为亲密。”另外,这位成功人士还向我介绍了他对人际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如果对方喜欢与你保持亲密关系,可以频繁通过电话交往,也可以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果对方不喜欢与你保持亲密关系,就应该减少面对面交流机会,但少不了适当的电话等其他通讯交流,否则容易使关系中断。”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人生观念与原则也不尽相同,在不同领域里接触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怎样去维系与处理人际关系?到底是亲密还是疏远?这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做出决定。无论怎样,我都将告诉你们,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人生是否一帆风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扬起理想的风帆,让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请别人帮忙时要适当适量

    世间之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即使你是一个技能出色、高专业水准、综合能力超强的人,但也并非就能够良好地掌握生活、工作中每一个领域里的知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向别人请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主张,遇到困难时要多请朋友帮忙。但是,万事都得讲究度量,适可而止,超出某个界限,就会适得其反。
    请求别人帮忙特别讲究艺术,其中主要是时机适当、提出的要求也要得当,如果你提出过分而对方达不到的要求,令双方都觉得不太好。
    请教别人的时机比较重要,有很多时候,别人是有能力、也愿意为你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往往因为你提出要求的时机不当而导致别人不愿意帮你。其中,应该充分注意场合、对方的心情等因素。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起他吃闭门羹的事情。当时,他需要找一位官员朋友帮忙,他们平时关系非常好,而且事情本身对官员朋友来说是件小事情。但,他却被对方拒绝了。究其原因,那时官员朋友正跟公司某同事的关系紧张,弄得他心情异常糟糕。所以,他拒绝了好朋友在他失意的时候提出的请求。我问这位朋友:“为何不改天再去拜访?”他非常后悔地回答:“我以为大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事情不大,只需要他吩咐下属去处理就可以了,至少他不会当即拒绝。想不到他当场拒绝,可能是他当时的心情的确糟糕透顶了。”我说:“一个人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哪还有心情去处理别人的事务。”
    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时机。
    另外,度量也非常重要。绝不能因“芝麻大”的小事也去麻烦别人帮忙,即使与对方非常熟悉,或者关系特别好。凡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想尽办法也无法突破的事情。如果小事也去找别人帮忙,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能力不行,明摆着就是把事情推给别人。再者,不能找同一个人帮你解决所有的麻烦,否则会让人觉得你非常讨厌。
    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对他的助手大发脾气,原因就是他的助手凡事都要喋喋不休地来问他。有一次,他的助手问他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问题,爱因斯坦显得极不耐烦,对助手说:“我又不是你的小学老师,不懂的常识就去查找资料,直到弄懂为止。”事后,有人针对这个问题问起爱因斯坦,他解释道:“他是我的助手,凡事都要来问我,他就是失职。我可以为他解决一些他不懂而确实又非常深奥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做他的小学老师,基础常识也要一点一点地教他。”的确如此,帮忙并非是尽义务,所以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切勿将所有事情都推给别人。
    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与适量,这对改变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努力提高沟通能力

    我的朋友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同样性格孤僻、缺乏沟通能力。除了工作与生活必需之外,他们平时几乎不与别人沟通与交流。当网络盛行时,他们同时迷上了网络,面对冰冷的荧幕与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交流。后来,这两个人竟然在网上相识并谈起恋爱来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约定见面,可是见面后才发现他们俩在同一个公司上班,而且中间只隔着一张办公桌。
    这个故事说明,现在有很多人缺乏沟通与交际能力。在网络盛行的年代,大家都把交流寄托在网络上,而很少面对面地与别人交流。
    一个要成就事业、谱写光彩人生的人,绝对不可能性格孤僻,杜绝与人沟通和交流。相反,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今天这个社会本来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促进沟通、交流、合作,否则就不能取长补短,结合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工作,抒写人生。
    我记得一位人事部主管在训练员工时说:“无论你的个人能力有多么出色,我认为在我这个公司都不可能做出特别优异的成绩,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众多员工都惊异地看着他,他沉着地说:“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团队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结合大家的力量。所以,我对你们的训练,主要集中在交流意识、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等能力上,至于个人专业能力,那是你们在学校里都已经掌握了的,而且也是基础。”
    可以看出,沟通能力已经成为很多公司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
    我可以确定沟通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个人事业的影响是很突出的。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性格非常弧僻,平时基本上不与别人交流。虽然与我住同一个寝室,也很少有话说。我曾经规劝他积极培养开朗的性格、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适应这个开放的社会。
    当时,他不以为然,认为没有必要将精力浪费在这些“杂事”上。后来,当他开始工作时,就有了亲身体会,跑到我这儿来后悔,对当初没有听我的话而追悔莫及。因为他在公司不善于沟通和交流,工作上根本不考虑其他同事的意见,多次造成工作失误,给公司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影响。所以,公司毫不客气地给他下了“逐客令”。后来他也换了几个不错的公司,但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失败。他感慨地说:“这个社会,沟通能力真是太重要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你的话。”
    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沟通和交流,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沟通能力,完全有可能四处碰壁。所以,沟通能力对人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沟通能力。

处理问题应该因人而异

    我们可以肯定世界上的人因为性格、性别、环境影响、所受教育程度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对一些人很敏感的东西,另一些人却没有感觉;有的人认为无所谓的事情,有的人却认为非常重要。这就是说,同一种处事方法,并非适合每一个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切忌对任何事情都采用同一种方法,那样有可能招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我有一位朋友是企业老板,他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独特的方法。我曾问及其中的秘诀,他这样对我说:“我公司有两个同样有水准的人才,但他们到我公司来的时候都对专业技能不是很熟悉,几乎是我一手将他们两个栽培出来。但是,对他们两个人的培养方法却是迥然不同。”我问:“能否说得具体一点。”“因人而异。”我的朋友真诚地回答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人,所以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因人而异。比如我所说的那两个员工,两个都同样的聪明、好学,但是其中一个比较好强,自尊心也比较强;另外一个则心胸宽广,容易直接接受批评。所以我在指正他们的错误并灌输观念的时候,总是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第一个,我常常采取迂回、间接,比较含蓄的方法,这容易使他接受;而对第二个,我就可以开门见山地指点,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而他本人也觉得无所谓。如果我将两种方法对调,第一个人会觉得我瞧不起他,而第二个人会觉得我这人真啰嗦,婆婆妈妈的。”
    我佩服我这位朋友考虑得如此周详。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完全可能弄得一塌糊涂,无所适从。所以,我是非常认同这位朋友的处理方式,而他本人也表示这是自己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因素之一。
    处理问题时要弄清楚事情本身以外,还应该弄清楚事情涉及到的人物。换言之,不仅要因事而异,还要因人而异。
    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实际问题,这是铸就辉煌人生的基本保障。要想改变人生,这是不可忽略的做法之一。

积极化解与别人的冲突

    伟大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这样说:“这是一个充满冲突的世界,不但人与人之间有冲突,就是个人的内心也时刻充满着冲突。”只要人们之间进行交往,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冲突。这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但在这个开放的时代里,拒绝交往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冲突时刻充斥在生活里,那么,是否能够积极化解与别人的冲突则成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行为。同时,这也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产生冲突的因素林林总总,非常繁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个人观点不同而产生冲突;兴趣与爱好不同而产生冲突;因为不可协调而产生冲突等等。那么,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怎样才能避免与他人产生冲突,在遇到冲突又怎样积极地化解呢?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博士说:“要做到尽量不与他人产生冲突,以及化解已经产生的冲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胸怀宽广、大公无私、宽容理解、不苛刻要求、弄清楚事情的是非、有‘冤家宜解不宜结’的观念等等。”
    稻本是日本一家大型企业的主管,而且就任此职已经很多年了,是公司的“三朝元老”之一。他在公司的人缘非常好,有口皆碑。曾有人问过他的下属,大家对这位主管非常敬佩。他们说:“我们很尊敬稻本先生,虽然是我们的主管,但他却从来没有‘官架子’,永远都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很会处理工作上的事务,即使是工作上有一些不可协调的情况,或者一点小冲突,他都能够冷静处理。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之前,他从来不凭自己的主观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