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难能可贵的是,现时的邵逸夫经常考虑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如何
花钱——捐献。其实,这仍然是一种投资,只不过层次更高,受益期更长
远而已。这也是他独到的过人之处,不愧为富豪“艺术家”。
五、海之骄子张荣发
五、海之骄子张荣发
由于他工作勤奋,肯钻好学,从事务员、事务长、理货员、二副、大
副、船长,一步步地登了上来。后来,他终于在航运界混出了一点名气,
一家台湾航运公司聘他做了副经理。但他决心自己做一番事业,1968年,
他与几个朋友合伙在台北成立了“长荣海运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当时只
有
200万元新台币的资产,一条老式破船,完全不象跑海运的架式。
他费了很大的劲,终于打开了局面。如今,张荣发的“长荣”以成为
世界上
350家大集装箱航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拥有
57艘货船,9。1万
个集装箱的运载量,资产超过
200亿元新台币,分公司遍布世界各地。
□绿色的效应
绿色,象征着生命长青,预示着兴旺茂盛,显示着勃勃生机,也令人
向往着一帆风顺的事业。事业的航船,希望它的航程中处处是畅通无阻的
绿灯。张荣发对绿色的喜受,让人捉摸不透。长荣海运公司以绿色为商务
标记。长荣大本营的建筑,也以清一色的绿瓷砖作外墙。更有趣的是,从
长荣职员的制服到地毯,从电话到厕所的马桶,无处不绿,绿得让人莫名
其妙。难道张荣发今天作为一代最伟大的航运巨富,真的是绿色给他带来
的好运?这二者之间的联系绝不是必然的。新长出的绿芽,最关键的是要
活下来,暂时不要奢求枝繁叶茂。张荣发的事业就是这么来的。
1968年,张荣发新成立的“长荣海运有限股份公司”没有办法吸引
顾主。难道新苗就这么让它枯萎?不能凭着老关系,跑粗了腿,并把价钱
压到没有赚头的地步,仍难吸引顾主,因而心急如焚。终于,有位商人被
说动了,他抱着破费的打算,试着让“长荣”运了少量的货物。货物奇迹
般快速准确地运到了目的地,且收费低廉,商人开始信任“长荣”了,继
续供货,局面因此被打开了,生存有了保证。
这时,张荣发观察分析了中东石油的外贸形势,认为有赚头,决意与
该地区的国家做航运生意。他设法借了一大笔钱买船,开辟了到波斯湾的
航线。开始,由于人生地不熟,货源不足,经常赔本。于是他又拿出创业
时的精神,上门求货,用廉价吸引货主,再度奏效。很快,这条航线由冷
线变成了热线。新的生机又呈现出来了。1972年,世界性石油危机被张
荣发提前发现。他让货船改烧柴油,开辟中南美航线,节省了
30%的燃
料费。当危机冲击时,“长荣”略受小损。相形之下实力骤增,兴旺发达
起来。
1973年,张荣发预感到集装箱将以它的优越性进入国际航运业,便
立即作了布置,谋求发展的时机成熟了。他抽调干将对世界各大港口进行
调查,花了两年时间,一个全集装箱的计划形成了。他果断决定:“长荣”
全面发展集装箱航运。当时,台湾同行对此尚未认识,而“长荣”却早早
地采取了行动。75年,公司采用
S型全集装箱,跑美国东海岸。76年,
又以
M型集装箱,首航美国东西两岸。77年至
78年,集装化扩展到中南
美及地中海航线。79年,欧洲全集装箱定期航线也开辟出来了。此时,
在“长荣”经营了
5年集装箱航运后,其他航运商才发现其中的奥秘,但
为时已晚。82年至
83年,世界航运业进入低谷,许多公司相继“拆船卖
铁”。已是枝粗叶茂的“长荣”,逆流而上,一下购买了
24艘新集装箱
船。今天,“长荣”资产超过
200亿新台币,分公司遍及世界各国。从
1968年的
200万新台币,到今天的
200亿新台币,便是“长荣”从求生
存到谋发展的“绿色效应”。
但其威力还不止于此,雄厚的经济实力,促使张荣发制定了一个长远
的立体战略计划。“长荣”有令人瞩目的陆上产业。在香港,张荣发以
2。4亿港元购入一家舞厅的
65%的股权。接着,张荣发又以
3亿多美元在
洛杉矶兴建观光酒店、办公楼、公寓。。马来西亚槟城的长荣国际大饭
店,为综合性休闲度假观光酒店。台中市的大饭店高
14层,有
385间客
房和特级豪华套房。此外,大型健康中心和室内回力球场,也正在建设之
中。几乎所有的酒店都是五星级,张荣发格外重视这些初具规模的酒店,
他说:“几乎所有的飞机公司,都有自己的旅馆。”此外,他还投资
30
亿台币成立长荣超合金公司”,将集团的领域扩展到钢铁业。这是其陆地
规划的又一步骤。不久前,长荣集团正式向台湾“民航局”申请经营国际
空运,预约投资
100亿台币,兼营客、货运,开辟飞往亚、欧、美三大洲
的航线。他要打破
82。4%的空运权为外国人操纵的局面。现正与日本全
国航空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培养专业人员。
□信息情报的重要性
张荣发的投资活动,外人看上去似在冒险,实质上他早已看了很久,
早已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的冒险总能成功。纽约“长荣”所设的情报部,
尽管耗资巨大,但他在所不惜。1974
年,“长荣”不惜巨资,装备了大型计算机,实现了资料储存和文件
处理的电子化。这样做,是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的需要。
1975年,又建立了全球电脑咨询中心。每天,这些高科技仪器从上
千件消息中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帮助他与助手们及时掌握最新信
息,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这些有利因素,使他新建的超合金厂,在
8个月内,就将价值
12亿台币的设备采购齐全。按国际同类标准计算,
超合金厂需要
5年时间建成,而“长荣”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完工了,光利
息就节省了
50万元。提前生产,提前创收,其利润就更加可观了。张荣
发真可谓经营有方。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六、香港首富李嘉诚
达
25亿美元。
李氏控制的公司股票总值,占香港股市的
15%。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省潮州市,父亲做过小学的校长,家境清
贫。11岁时,日寇入侵,父亲带全家避难来到香港。不久,父亲因贫病
交加,客死异乡。临终时,父亲把家庭的重担托付给了长子李嘉诚,殷切
嘱咐他“做人做事,要有骨气”,“失意勿灰心,得意毋忘形”。
年仅
13岁的李嘉诚为了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只得退学打工,过早
地踏入社会。后来,又由朋友介绍到一家小型塑料厂当推销员。
李嘉诚没有因生活艰难而放弃学习,他坚持夜间去读夜校。在夜校,
他的学习成绩优秀,并学成了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不怕吃苦,每日工作时
间都在
16小时以上,后被升为工厂经理。这一段生活经历,对他以后开
创事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嘉诚
23岁时,除了负担全家的生计之外,开始有了一定的积蓄。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工厂经理之职,仅用
7000美元创办了一家专门生产
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名为“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毅然转产塑料花,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塑料花
工厂,一举赢利数千万港元。从
1960年起,李嘉诚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地
产业,并很快成为香港房地产的巨子,长江塑料厂也扩展成了长江实业集
团。
李嘉诚的经营道路是香港经济起飞的一个缩影。
□广纳人才与客户
1950年,年仅
22岁的李嘉诚毅然辞去了一家塑料制品厂的经理职
务,准备自闯一番天地。50年代的香港,已初步繁荣,商号林立、霓虹
闪烁。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地来港开创事业的人不计其数。李嘉诚
觉得自己已具有经营塑料制品厂的经验,而且塑料制品业属新兴产业,发
展势头看好,因而决定继续开办塑料制品厂。他用他积蓄多年的
700O美
元租了一间不大的厂房,并制一块牌匾,这样,长江塑料制品厂便正式开
业了。
李嘉诚深知,光凭借这样简陋的条件,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并非易事,
摆在他面前的经营道路是异常的艰辛和曲折。建厂之初,他便为自己定了
一条必须严格遵循的经营法则:江河不择细流。这也就是他把厂名写为“长
江”的缘故。偌大的市场,涓涓细流何止千万,怎样才能使这些细流汇入
“长江”?他为此而日夜在香港的大街小巷奔波着。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小
型塑料玩具和家庭用品,进货琐碎,利润微薄,许多批发商不愿承接业务。
他便带着样品走街串巷,与街头摊贩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些业务量虽然
都不大,但积少成多,足以维持工厂的生产。他又很快改进产品,保证质
量,取得了人们的信任,因而产品的市场在逐渐扩大。在长江塑料制品厂,
无论怎样小的业务客户,都会同样受到李嘉诚的尊重,同样有资格对产品
挑三拣四、评头论足,同样能享受周到的服务。有时,一笔小小的业务甚
至不够包装服务费用,他依然坚持不改初衷。他的这种做法果然使客户日
益增多,胜过任何形式的广告宣传。对于批发商,他则以质量信誉取胜。
遇到个别客户资金一时周转困难,他总是予以体谅。他宁愿自己克服困难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筹措资金,也决不采用过分的办法损害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长
江实业有限集团已规模宏大,但所有的经营仍一如既往,仍然坚持着“重
视所有客户”这一原则。
着
20多年前置办的住宅,不在公司领取薪
金和任何福利津贴。有一年的夏天,他的儿子利用暑假在“长江”工作,
曾经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他是全公司待遇最低的职员。李嘉诚笑着说:
“不,我才是。”
他在经营中广纳人才,不囿于家族亲朋。如集团副主席麦理思是剑桥
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英籍管理专家马世民是企业的支柱。在长江集团近
300名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中,有
100人是外国人,其余的则是年富力强、
精明能干的香港人,而李嘉诚家族中极少有把握实权者。李嘉诚在经营
中,既广纳客户又广招人才,双向吸引,不择细流。这就奠定了长江集团
全面起飞的物质基础。
□先人一步枪占塑料花市场
50年代中期,“长江”已初具规模,有了相当的经济基础。李嘉诚
又开始为“长江”的起飞谋划,即寻找一个可供发展的市场契机。
一次李嘉诚偶然去探望一位商界朋友,那位友人刚从欧洲归来,李嘉
诚很想和他谈谈外国的塑料制品市场情况。走进客厅,一蓬艳丽无比的“鲜
花”立刻吸引了他。凭着他多年经营塑料制品的灵感,他立刻意识到,这
是几乎可以乱真的塑料花。这次拜访收获很大。他得知,如今欧美市场已
悄然兴起塑料花热,家家户户、办公地点均以摆设塑料花木为时髦。他预
料,这个时尚会很快覆盖整个欧美市场,而且会迅速地波及到东南亚各
国,它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可观。
事不宜迟,告别友人后,李嘉诚立刻启程赴欧美市场进行实地考察。
从欧洲归来后,他已争取到一大批海外订单,必需的设备也已在运输途
中。“长江”的转产准备工作业已就绪。第一批塑料花上市后,震动了整
个香港的塑料制品业。但多数人们持观望态度,想等待市场的稳定。趁着
这一有利时机,李嘉诚全力以赴,扩大生产,当年的营业额就达到
1000
万港元。不久,在香港的商市,到处都有“长江”的塑料花争奇斗艳。第
二年,他建成了高达
12层的工厂大厦和高大厂房,创建了世界上最大规
模的塑料花制造工厂。在此后的七年里,他不断推出塑料花的新品种、新
款式,虽然有愈来愈多的厂家参与竞争,但其品种、质量无无法与“长江”
相比。
面对塑料花市场的一片繁荣,李嘉诚又预感到花市萧条将很快到来。
于是他当机立断,果断地放弃赢利颇丰的塑料花制造业,率先退出市场。
正如他所料,塑料花滞销很快席卷香港,许多厂家都陷入危机之中,或是
徘徊在破产的边缘。“长江”不仅避过了这次经营危机,而且从经营玩具
业中又赢利了
1000多万美元。他的抢先占有和及时退出的做法,都有比
别人棋高一着的经营谋略。
在塑料花经营初战告捷后,李嘉诚又开始把目光转向房地产业。他深
信,香港的房地产业将会由于其特殊的商埠地位而日趋上涨。1964年,
香港银行陡起风潮,至
1967年发生骚动,市场经济跌入最低点,房地产
业因价格暴跌,损失尤为惨重,因而一时几乎无人问津。他却处之泰然,
反而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一再购进地皮、楼寓,而且只买不卖。他的做法
令香港商界同行瞠目结舌。至
1972年,香港经济开始稳定和复苏,而此
时的“长江”集团已拥有
35万平方英尺的房地产业。此时,李嘉诚已轻
而易举地成为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
李嘉诚在塑料花制造和房地产业经营中的两个“第一”,为他带来了
巨大的财富,“长江”集团也一跃而成为了香港华资集团的首富。
□股市风云中的虚虚实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嘉诚的财富迅猛增长,成为香港商界的一条“猛
龙”。70年代末期,这条“猛龙”准备“过江”了。
李嘉城运用他的全部智慧,为“长江”的发展制定了三大战役,决心
在股票市场上一举获胜。他果断地调用大量资金收购上市股票,第一个目
标是“九龙仓”。他不动声色,悄悄地通过各种渠道收购所有“九龙仓”
的上市股票。“九龙仓”属英资怡和财团,在香港颇具实力,拥有电车公
司、轮渡公司以及码头、货仓、酒店业等多种行业,利润丰厚。李嘉诚知
道,他用大量资金收购股票的消息迟早会引起怡和财团的警觉,因而必须
争取在怡和财团警觉之前,尽可能多地获得“九龙仓”的股票。果然,怡
和财团很快觉察到了有人企图控制“九龙仓”,且来势不小。在惊恐之余,
怡和财团急忙请汇丰银行出面筹措资金,以争取股票的控制权。此时,李
嘉诚立即将所购股份全部让出。这样,一收一放的结果,李嘉诚净赚
5900
多万港元,取得了初战的胜利。
第一个战役虽然利润丰厚,但所经营的物业不太适合李嘉诚胃口。按
照李嘉诚的计划,这次收购以“九龙仓”上市股票的真实目的只是为了筹
措资金,壮大声势而已。他的第二个目标是“青州英坭”也是一家老牌英
资公司,以经营房地产开发为主。他采取了同样的手法,悄然地收购了“青
州英坭”的全部上市股票,几经周折,达到了
25%的股票拥有权。“青
州英坭”最初对此事掉以轻心,继而又以为李嘉诚不过是重玩“九龙仓”
的把戏,故而对“长江”集团的做法不予理会。他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
下,轻易地取得了成功。凭借这
25%的股权,他顺利地进入了“青州英
坭”董事局。几个月后,“长江”与“青州英坭”达成了一起合作开发房
地产的协议。
紧接着,李嘉诚又发起第三大战役,目标是“和记黄浦”洋行。这一
次收购“和记黄浦”上市股票,动用的资金多达
6。3亿港元,收购股票达
9000万股。“和记黄浦”是香港五大洋行之一,历史悠久,资金雄厚,
并享有种种特权,拥有多种产业。1979年
9月
25日,是香港经济史上重
要的日子。这天,香港汇丰银行将英资“和记黄浦”的
22。2%的股权割
售给了“长江”实业集团。这条新闻轰动了海内外的经济界。它表明英资
集团对香港金融业的垄断已被打破,华资集团已悄然崛起,开始可以与英
资集团相抗衡。至
1984年,李嘉诚已拥有“和记黄浦”4O%的股权。至
此,“长江”集团的资产也跃居为香港华人企业之首。李嘉诚在三次购股
票的战役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战略战术,变化多端,虚实相间,被香港
报界和商界誉为“猛龙过江”。至
1984年,“长江”集团的资产已跃居
香港华人企业之首。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
七、世界船王包玉刚
有
2000万吨的商船队,还拥有地产、码头、货仓、酒店等无
以计数的陆上产业,总资产在
100亿港元之上。
包玉刚是上海商人包兆龙的次子,1918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由于
战乱,他曾辗转于衡阳、重庆、上海等地,先后就职于中央信托局、重庆
矿业银行、上海银行。就是这一段金融工作经历,为他以后的发展积累了
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知识。
1955年,已经
37岁并有四个孩子的包玉刚,不顾家属亲友的劝阻,
毅然由金融业转营航运业。他认为地产业的投资是保守的,只能靠收租。
航运业是“活”的,是一种世界性的业务,资产可以移动。而且航运的业
务范围涉及财物、科技、保险、贸易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后来,包玉刚
以
77万美元买下一艘旧船,更名为“金安号”,成立了“环球航运集团
有限公司”。从此,他便开始了航运业的经营生涯。
包玉刚并非航远世家出身,且又是中年转营航运,曾被同业讥笑为“不
懂航运的旱鸭子”。但包玉刚执着追求,而且一反海派经营的规范,用银
行家的稳健作风经营着极富冒险性的航运业,反而达到了出奇制胜的效
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同时,他还以稳健的经营作风,取得了
银行的最大信任与合作,从而为其航运业的起飞增添了双翼。
包玉刚在航运业的成功实属罕见,他的经营之道也确实不同凡响。
□与汇丰银行形成是完美的合作
1937年
7月,全国抗战爆发,包玉刚被迫中断了他的大学学业,来
到衡阳。当学业无继,生活无着,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幸运地找到了一
份银行职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