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天骄;世界著名企业家成功典范-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26年
6月
29日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
股份公司。长期以来,奔驰汽车始终以最优质量求得生存和发展,深受人
们的赞誉。50年代初,他们悉心研究安全系统,经过多次研制、试验,
终于制定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安全车。在发生车祸时,车身不瘪,司机也
安全。60年代,他们研制出了
ABC刹车系统,用电子控制器控制轮胎,
紧急刹车时灵便而平稳,不会因路面情况复杂而翻车。70年代末,他们

7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了
190型小轿车。由于采用了高精度车轴,大坡
度转弯或急转弯都很灵活、平稳和省油。

1982年
190型小轿车投放市场数千辆,一抢而空,1983年订货猛增

11万辆。奔驰车在二次大战前的赛车比赛中曾
76次获胜,17次打破
世界纪录,当时人们称它为“银箭”。

显赫的声誉来源于优异的质量。为了提高雇员素质,公司在国内先后
设立了
52个培训中心,让所有专业工人接受轮训,旨在建立一支技术熟
练的工人队伍。重视科技人才是公司的传统。公司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经
费,放手让科研人员去干。对所有的创新、改革建议,都要逐条加以考虑、
研究,采纳了立即给予一定的奖励。他们严格执行检验制度:不合格的零
部件坚决不用,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有一次,一个协作厂商送来了一
批零部件,他们在其中的一箱里发现有一个零件不合格,于是全部退了回
去。此后协作厂再也不敢送来次品。一辆汽车有近万个焊接点,为了做到
每个焊点准确、可靠,他们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焊接,保证了质量。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来不得半点马虎。检验人员总是一丝不苟地一项项
进行检查。一台发动机要经过
42道检验,全部合格才准出厂。有一次,
他们在质检时,发现一辆车子的喷漆表面有一道细痕,于是立即返工。因

此,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奔驰车都是最漂亮、最完美的,简直是巧夺天
工的艺术品。世界名人对奔驰车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癖好。几十年来,奔
驰车在德国汽车工业中名列第一,柴油发动机载重汽车在世界上名列首
位。奔驰公司由董事、车间代表和技术人员组成检查组,每隔两周对所属
单位进行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公司安全部每年都要抽出
100辆
新车以高速进行撞击试验,主要是冲撞紧固的混凝土厚墙,以试验前座的
安全性。公司悬挂着深入人心的口号:“以创新求发展”。因为新工艺不
断应用到汽车上,因而车子越造越好。1973年,奔驰——默赛德斯
45OSEL69型车被选为“本年世界最佳汽车”。1983年一种新的小型奔驰
车上市了,它外型美观,乘坐舒适,坚固耐用,行驶安全,深受用户的青
睐。一时间,订单如雪片似地飞来。为了竞争,奔驰汽车公司登出一则充
满信心的广告:“如果有人发现奔驰汽车发生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
将赠送您一万美金。”

奔驰汽车的售价一般比外厂汽车贵两倍以上,但仍为用户追求喜好,
受不释手。奔驰——600型高级轿车已成为许多国家元首、巨富、明星的
专用车。现在奔驰汽车公司生产的产品,从一般小轿车到
255吨大型载重
车,以及各种大轿车、运输车等共有
160多个品种,年产量逾
70万辆,
畅销国内外。奔驰车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无所不能的服务网
奔驰汽车公司始终把顾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其措施之一就是建立了
一套完整而便利的推销、维修服务网,各城市都在显眼的地方设立奔驰推
销、维修站。城市的每一个推销服务网点都由训练有素的推销员负责,他
们主动上门服务,让顾客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特点,诱发其购买欲望。
推销服务站大楼内张贴着各种汽车的图样和简要说明,推销员一边引导顾
客观看,一边以独特的推销语言来解答顾客提出的各种问题和疑虑。有一
次,顾客询问奔驰车的耐用性,推销员说:“这一点您放心,收入吉尼斯
世界纪录大全中最耐用的汽车就是
1800型奔驰车,它行驶里程的最高纪
录是
1,906,471。92公里。”推销员说:“这辆入吉尼斯大全的奔驰车
的车主是美国华盛顿州的罗伯特·奥赖利,他在
1957年至
1978年的
22
年中创造了这个最高纪录。”

奔驰汽车公司多年来允许顾客在订购时,提出颜色、音响设备、空调
设备,以及保险式门锁等各种特殊要求,直到顾客满意为止。顾客办了订
购手续,即由电子计算机向生产流水线发出指令,开始生产。一辆车子从
订购到交货,在一般情况下只需要
20天,不超过
1个月。在装配线上组
装的车子都挂有一块写着订户的姓名、车型、颜色和要求的牌子。奔驰汽
车公司还经常接待国内外顾客、朋友来厂观摩车间生产,并为人们举办汽
车表演活动,借以宣传奔驰车,吸引顾客,增加销售量。公司抓住每一次
新车研制成功的机会,特意邀请主顾和社会名流来参观新产品的试验,并
让他们乘坐新型车,体验其性能和质量。新车试验是很吸引人的。在大型
综合试车场上,每当对新车进行种种性能试验时,观众都是人山人海。树
立产品形象也就是树立企业形象。公司是通过产品形象和产品售后服务来
树立企业形象,使它不断达到高大和完美的境地。

一套完整的售后维修服务网络,是使顾客无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奔
驰公司在德国西部就设立了
1700多个维修站,从业人员达
56000多人。

在德国西部公践上差不多每
25公里就设有一个维修点,服务项目包括一
般快修和用电子计算机咨询等等。全国高速公路道上奔驰的汽车一旦发生
故障,只要给附近维修站打个电话,就会有人前来修理,必要时可以把车
子拖回维修站进行大修。

五、英国报业巨子罗伯特·麦克斯韦尔

五、英国报业巨子罗伯特·麦克斯韦尔

20亿美
元。他拥有报纸、杂志、出版公司、私人喷气式飞机、豪华游艇等,其中
《每日镜报》、《伦敦每日新闻报》均为英国很有影响力的报刊,麦克斯
韦尔通讯公司则是这个报业集团的“旗舰”。

罗伯特
1923年
6月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山区的一个农村小镇,取名为
亚伯拉罕·莱伊克·霍克,父母是犹太人。他家境贫寒,一生中只上过三
年学。15岁,他从德军集中营出逃,参加了捷克的抵抗运动,后又辗转
法国,并受了枪伤。但他的父亲、哥哥、三个姐妹及祖父母均未能逃出法
西斯的魔掌。

战后,他去了英国,并改名为罗伯特·麦克斯韦尔,由此开始了他作
为企业家的生涯。他的一生波澜迭起,充满传奇。他的企业,他的财产,
他的报业王国至今仍充满谜一般的色彩。

1991年
11月
5日,这位报业巨子猝死于他的豪华游艇上。他死后受
到英国首相梅杰、以色列总理沙米尔等政治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安葬于耶
路撒冷的橄榄墓地。

目前,这个报业王国由他的两个儿子凯文和伊恩接管,由于盲目扩大
规模,王国负有
40亿美国的巨额债务,加之老麦克斯韦尔的去世,公司
的股票一天内下跌
40%,报业王国未来的发展前程令人莫测。

罗伯特·麦克斯韦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人,他一生从未向厄运低过
头。

□借别人的钱发财
战后,麦克斯韦尔返回英国,从事过多种职业,均有始无终,他觉得
几乎没有一种职业能够适合他。他很有些懊恼,当年那些辉煌的战绩已不
再被人提起,他开始酗酒,把许多时间泡在小酒馆里。他偶然遇到一位战
友,当年在诺曼底登陆时两人同乘一艘舰船,如今在做出版生意,虽没有
大发,但手头已颇为殷实。麦克斯韦尔没有多少文化,又完全不懂出版印
刷技术,便他在和战友几番相聚之后,他已深悟其中的奥妙。

他决心投身出版界。这时正巧有消息传来,一家出版社因经营不善准
备拍卖,麦克斯韦尔欣喜若狂,立即前往接洽。这是一家英德合资、专门
出版科学技术书籍的小型出版社,拍卖价格为
1。3万英磅。身无分文的麦
克斯志尔去寻求岳父的帮助,结果非常顺利,岳父一口答应借给他全部所
需的款项。麦克斯韦尔将出版社改名为“佩尔加蒙出版社”。仅
1964年
一年,该公司便出版了
60种书籍、70种杂志。随后,麦克斯韦尔把他的
出版经营范围越拓越宽。英国战后文化事业的空前发展,使麦克斯韦尔由
一个负债经营的门外汉一跃而成为出版业的百万富翁。80年代,麦克斯
韦尔的事业进入鼎盛期。1981年,他买下濒临倒闭的不列颠印刷公司,
推行现代化生产,两年内就扭亏为盈,改名为“英国印刷通讯公司”。1984
年,麦克斯韦尔买下了英国镜报集团,在伦敦报纸市场竞争中,麦克斯韦
尔使《每日镜报》的发行量从
20万份上升到
36O万份,成为英国第二大
报业集团。为了打开美国市场,1988年,麦克斯韦尔买下了美国官方的
《航空指南》。三天后,又以高价买下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91年春,
麦克斯韦尔又买了《纽约每日新闻报》,将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使日发
行量从
30万份回升到
70万份。

麦克斯韦尔从此跨入世界出版巨子之列。为了进行这些史无前例的收
买扩张活动,麦克斯韦尔不惜大举借债,债务高达
40亿美元。负债经营
对于麦克斯韦尔来说,是驾轻就熟的常事。因此,无论多么巨大的债务都
无法使他惊慌,他认定问题的关键是扭转经营。麦克斯韦尔认为债务能增
加压力感,使人加倍努力地工作。如果不采取负债经营的方法,麦克斯韦
尔不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摘取世界报王的桂冠。麦克斯韦尔曾向妻子发
誓说:“要做英国首相”。这个愿望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他作为世界报
王,其荣耀也同样令世人瞩目。

□与政界要人保持和谐的友谊
报业帝国的人都知道,麦克斯韦尔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他一向我行
我素,从不顾及旁人和社会舆论。但麦克斯韦尔与世界政界的许多要人都
保持看亲密友好的关系。他先后访问过几十个国家,和许多国家的元首和
政府首脑合过影。麦克斯韦尔诙谐地把这称之为“先导性投资”。他曾耸
着肩膀,摊出双手,说:“当然,也可能颗粒无收。不过,我从不这样想。”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爆发后,麦克斯韦尔不受国内舆论主流所左右,比较客
观公正地作了报导。为此,周恩来总理特意接见了他,在西华厅的周总理
寓所和他作了亲切的长谈。1985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全面推行后,麦克
斯韦尔来华专访,真实地报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华期间,他还与
中国有关方面达成了合作出版的意向,为中英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麦克
斯韦尔帮助出版了英文版《邓小平文集》。1988年,又与中国合作出版
了介绍中国国情的英文版书籍《中国概况》。

1991年
11月
5日凌晨,世界报业巨子在他的私人游艇上神秘失踪。
傍晚时分,才从水中捞起他一丝不挂的尸体。他的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
大反响。英国首相梅杰在当天便发表了电视讲话,称麦克斯韦尔是“人
杰”,“度过了充满意义的一生”。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发生唁电唁
函,或特地派遣使者表示哀悼。

一位商界富豪死后竟然能得到这样的殊荣,牵动如此众多的政界要
人,可见其生前和政界千丝万缕的联系。麦克斯韦尔的去世太突然了,他
辛勤耕耘还未来得及收获,便踏进了另一个世界。这是报业王国无法估量
的损失。麦克斯韦尔谜一样地消失在大西洋之上。但他奇迹般的发家史,
他超越常人的经营谋略,将永远为世人所瞩目。

六、西门子公司奠墓人韦纳·西门子

六、西门子公司奠墓人韦纳·西门子

1847年成立至今,已有
140多年的历史。它的子
公司和分支机构已遍布世界的
129个国家,是欧洲最大的电子和电气工业
公司之一。其产品主要有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信号装置、发电机、机
械、照明器材、医疗器械、电话等,覆盖面极广。

西门子公司的奠基人是韦纳·西门子,他毕生致力于发展电机工程事
业,并积极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之中。他的创新和创业精神已成为
西门子公司的一贯传统,确保了公司历经百余年的沧桑而盛名不衰。西门
子的名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代表着技术的进步。

□凭借高技术开拓新市场
1816年,韦纳·西门子生于一个佃农家庭。这时,正是德国实现工
业化的历史时期,也是技术革命隐隐躁动的时代。西门子从小就醉心于科
学技术,对未知的一切都充满了渴求。西门子没有钱上大学,只好加入普
鲁士军队做预备军官,军校为他提供了一个系统接受科学技术教育的好机
会。服军役期间,他承担起抚养弟妹的责任。尽管经济条件不佳,他仍如
饥似渴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顽强地从事技术发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西
门子的第一项电气技术发明——金、银电镀法很快就取得发明专利,被广
泛应用,他内心充满了希望。西门子敏锐地感到,电报将成为人们普遍关
心的技术领域。在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宣布了誓约:他要把绝大部分时间
用到研究与试制电报机的事业上。

1847年
10月
1日,西门子和他的伙伴哈尔斯克合作,在柏林成立了
西门子电报机制造公司,开始生产并经销自制的指针式电报机。他们白手
起家,亲自装修厂房,并聘请了十几个技艺很高的工匠。先进的技术带来
经济上的成功,订单从四面八方涌来。西门子从来不被已有的成绩所迷
惑,总在想着如何创造更新更优秀的产品,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经过反复实验,西门子成功地利用古塔橡胶使电线绝缘。用这材料制成的
绝缘体立刻产生了经济效益,成为商业热点,为西门子公司带来了巨大财
富。这时,西门子又萌生了让电报在全国使用的想法。于是,欧洲第一条
长距离电报线开始建设。就在这条柏林与法兰克福之间的电报线路施工的
同时,西门子不断接到来自德国北部各主要城市的订单。西门子在地下和
高空架设电缆,使德国很快出现了电报通讯网络,为政府、商界和报界传
递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西门子又积极向俄国、英国扩展,承建架设电报
线的任务。在欧洲,西门子公司的电报设备取得生产垄断地位。1870年,
西门子又成功地铺设了联结欧洲与印度长达
11,000公里的远程通讯网,
这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技术成就。它至今仍有满意的运行效果。

西门子还想再冒一次险,他的眼光又瞄准了新的市场目标:铺设海底
和地下电缆。当时,已有三条越洋电缆,仍无法满足新旧大陆间日益频繁
的国际通讯的要求。西门子和他的弟弟卡尔决心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他
们买下了一条装备精良的电缆铺设船。由卡尔·西门子指挥,全力以赴地
加入了水底电缆工程的竞争。他们凭借电缆铺设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击败
了世界上所有的对手,取得了铺设从爱尔兰到美国的电缆合同。在电缆铺
设过程中,由于竞争者的多次恶意破坏,致使电缆数度停止使用,一时谣
言四起。西门子兄弟以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技术抵制了破坏者的阴谋,最
终取得了成功,再次巩固了西门子公司在电报行业领衔者的地位。这次成

功,为西门子公司吸引了大批客户。在此后的四年中,西门子兄弟又铺设
了五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西门子机敏的洞察力使他能抓住每一个创
新机会。

功,为西门子公司吸引了大批客户。在此后的四年中,西门子兄弟又铺设
了五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电缆。西门子机敏的洞察力使他能抓住每一个创
新机会。

□群体精神与企业凝聚力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使科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个人才辈出的时
代。
美国的贝尔在实验室中发现,在电的跳动下可以传送语言。据此,他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1877年,西门子公司收到伦敦一位电报官
员送来的礼物——两部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的供短距离使用的电话
机。当西门子了解了电话机的作用后,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正为电
报无法满足人们远距离通话的要求而烦恼,而电话机的发明使他豁然开
朗。西门子断定电话机这不起眼的“玩具”,会成为未来的通讯设备。于
是他集中大批科技人员研制自己的电话机。果然,西门子公司研制的电话
机轰动了整个柏林城,带来了多得难以应付的订单。

西门子又带领他的公司成员潜心研究更新、更适用、更简便的电话
机。改进后的电话机用马蹄型磁铁增强音量,使声音的清晰度和传播距离
都大大超过了贝尔电话。当年,西门子公司的电话机生产量已达
700部。
几年后,它在柏林建起第一家邮政电话局,业务进一步扩大。

管理西门子这样一个增长型企业,需要有不屈不挠、勇于承担风险的
精神,而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哈尔斯克却惧怕风险。他过于慎重的性格,渐
渐与工业革命的快速节奏不合拍。他虽然非常喜欢西门子兄弟,终因承受
不了风险带来的压力,于
1867年底退出了公司。不久,西门子又吸收了
两位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合作伙伴:阿尔德内克和弗里施。这两人的加
盟,使西门子公司如虎添翼。阿尔德内克是机械师出身,他很被提升为设
计师。他在新兴的强电技术方面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发明了微分弧线电
灯。弗里施由国家通讯部转到西门子公司工作后,被任命力总工程师,在
铁路信号灯及安全技术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

西门子公司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给予每个专心工作的
人以同等的晋升机会。一批批有勇气、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使西门子公
司一直保持着兴旺发达的势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