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忘的是《青春驿站》。”从1991年安子在《深圳特区报》连载《青春驿站》开始,安子逐渐成为大众传媒和百万、千万打工族聚焦的中心,安子热由深圳向珠江三角洲、上海、大连等沿海省市,向四川盆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黑土地迅速蔓延,甚至港台、美国等地报刊也在传播着“深圳有个安子”。美国纽约世界日报《中国大陆兴起“打工文学”热》把安子的《青春驿站》和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相提并论,说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大陆“打工文学”的新纪元。新华社新闻照片全国通稿《打工妹跻身文坛》介绍说:25岁的临时工安子,最近出版了长篇系列报告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几年来,她坚持业余写作,在深圳报刊上发表了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近百篇,共20多万字,被称为深圳文坛“明星级打工妹”,1991年被吸收为深圳作家协会会员。《人民日报》《明星打工妹》报道:出席共青团十三次大会的深圳代表,26岁的打工妹——安子,1992年出版了长篇系列报告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被称为深圳文坛上的“明星打工妹”。《文艺报》《打工一族的真诚朋友》宣称:深圳人杰地灵,各种奇迹也随之应运而生,安子就是一个奇迹。《书刊导报》《打工作家在深圳》认为:深圳掀起一股“寻找安子”热。打工一族认定,安子写出了他们的喜忧苦乐,安子成了打工妹、打工仔的代言人。《文学报》《打工妹写出“打工文学”,〈青春驿站〉走俏书市》说,《青春驿站》登陆上海滩,十分热销。《光明日报》《“打工文学”异军突起》把《青春驿站》作为一个分水岭,说它的问世标志着打工文学已从以往的“留学生文学”中分离出来,触角直逼社会改革中的经济领域与变革中的社会心态。“安子”热由深圳向内地迅速蔓延。《中国青年报》《打出一个文曲星》肯定了《青春驿站》的历史价值,认为它是我国第一部由“打工妹”撰写的记叙国内打工大军的纪实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调描述深圳“打工妹”众生的执著追求。《南方周末》《深圳文坛打工妹》认为,安子替打工者这一新型“都市边缘人”树碑立传,其作品成为几多忧伤几许豪情的“打工一族”的心灵档案。《羊城晚报》《一个打工妹作家》说安子为打工者们塑造了一座无字的丰碑。《少男少女》《深圳有个安子》从另一个角度看:安子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要做太阳的打工者。《广州青年报》《安子的天空——青春无悔》说安子是用特有的文字魅力赢得了打工族的偶像地位。《连云港日报》《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报道了1992年荔枝节,“安子为您签名售书”成了新的人文景观。安子表现出深圳这块土地上自强不息的打工精神。《文化参考报》《青春无悔的证明》评论安子的作品充满“原汁原味”特区生活的青春气息。《梅州日报》《自尊·自爱·自强》自豪地宣称:安子,不但是深圳青年的楷模,打工妹的明星,也是梅州青年的榜样,客家人的骄傲。《深圳特区报》《打工文学的一朵报春花》认为:安子代表打工阶层讲出自己的声音,吐出心中的苦闷与希冀。《深圳法制报》《安子传奇》说:安子的笔触动了打工同胞的每一根神经,道出了他们的苦乐与追求。《深圳风采》《青春,没有驿站》以抒情的口吻道:《青春驿站》是一首委婉而深情的诗,是献给流水线旁那些柔弱心灵的歌。深圳电视台专题片《明天会更好——记安子的成长》讲道:安子之路,是每个打工青年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道路。《特区青年周末》《安子热一浪接一浪》报道:“安子的天空”——深圳打工女作家安子影像展受到了众多观众和打工者的欢迎。《拉萨晚报》《深圳喜遇安子》感叹:接触安子和结识安子笔下的多彩女性,你一下子便能感受到对生活真挚的膜拜,对未来跃跃欲试的勇气,以及纵然“山穷水尽”却依然不悔初衷的青春个性。《珠江晚报》《拥有自己的天空》的作者说:安子自学成才的事迹和安子笔下那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打工妹的故事,曾激励我走过三年打工路,四载军旅生涯……《侨乡导报》《小妹妹走西口》经过市场调查后写道:安子的旗帜下有“寻找安子”的无数打工妹,全国几十家报刊为她们推波助澜,“安子现象”全国瞩目。自然,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是百万之众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时间,“寻找安子”的信件如雪片般转到了安子的手上。“寻找安子”,其实是打工者们寻找失去的自我。“民工潮”和“出国潮”一样,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都有背井离乡之苦和步入人生新旅程的悲壮。如果说“出国潮”带来的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那么“民工潮”则标志着农业文明接受都市文明的洗礼。告别父辈厮守的原野,走进喧闹繁华的现代都市,打工者们激荡的心灵上空弥漫着历史的风尘。在困惑不安之中他们渴望理解,渴望有人为他们的青春作证。安子身为一个和他们患难与共的正宗打工妹,天然的感情使她成为打工者心目中的知音和代言人。一位在油画厂打工的女孩子深情地写道:“当朋友问我心目中的偶像是哪一位时,我表露无遗,是您——安子!”一位来自东北某座小城的打工仔直言不讳地表白:“曾爱过舒婷、汪国真,如今真诚地爱上你,我们千百万打工一族的安子!”
毫不夸张地说,在深圳特区,迄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安子在打工仔、打工妹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原因在于,尽管安子也羡慕大街上流行的花裙子,也向往歌舞厅时髦的浪漫曲,却义无反顾地认定了一条很苦很累的路,选择了一支笔,替奔波在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姐妹说话。在一首小诗中,安子深情地“向10岁的深圳少年讲述:/我的姐妹们——/在一个‘?’还没形成七勺星的时候/在一个‘O’还没形成红太阳的时候/走进流水线的灿烂朝霞中/像自语又像发誓/是我们/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当然,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的有功之臣,岂止是打工妹、打工仔。从上述诗句中,人们强烈感受到的,是安子对打工姐妹的炽热情感,以及她们充分认识自身价值的自豪与自尊。如果确认自己是对的,那就应该走自己的路深圳特区,也并非外界人士想象的那般美好。这方热土虽然为打工仔、打工妹创造了种种机遇,为他们提供了物质上某种程度的富裕和精神上某些方面的满足,却同时又使他们备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举目无亲、生计失落等窘境中,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向安子倾诉衷肠。一个被不公正“炒鱿鱼”的打工仔,用长达5页的篇幅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临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今天的我,去何处“自我推销”?一个落款“恳请呼救失落之女”的打工妹,在信中这样写道:生活的不平,爱情的多难,人生的坎坷,等待着安子姐的剖析……展读这类来信,安子的心像针刺一般难受。作为一个打工妹,安子感到有责任去慰藉他们受创的心灵,增强他们拼搏的信心。于是,在打工之余,安子常常约见他们,并借助新闻文化单位设置的“安子信箱”,用自己切身感受诉说“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会寻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或以他人生动的事例表明“深圳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自强不息”。正是这样,几多打工仔、打工妹调整了失衡的心态,鼓足了生活的勇气;也正因如此,安子不仅是受到他们钦佩、崇拜的“大人物”,而且成了值得他们信赖、爱戴的“贴心人”。1991年11月28日晚,刚刚荣膺“深圳市青年十杰”的安子参加完“十杰”表彰会后,应邀赶往横岗镇人民公园大家乐。大家乐舞台的露天台凳上,已密密麻麻坐了近3000多名打工者。由于安子在“安子的天空”节目中透露要到横岗来的消息,那些打工者冒着料峭的寒风从市区内、布吉、龙岗、坪山、淡水、惠阳、东莞等地赶来。大家乐的整个晚会分文艺演出、自报节目和特别节目三大部分。晚会的特别节目进行时,当主持人宣布安子要和观众见面、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只听得“哗”的一声,台下的许多打工仔、打工妹一齐站立起来,许多人手上握着安子的《青春驿站》拥向场地中央,顿时形成一个包围圈将安子围住。安子给大家讲了自己的成才故事,有喜悦也有忧伤,有所得也有失落,在青春的驿站中,有面临逆旅的彷徨、风雨兼程的迷惘,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接着,身穿暗红色风衣的安子即兴为大家朗诵了蛇口青年诗人谢宏的诗歌《候鸟》:冷冷暖暖的日子里/总有那么多风雨兼程的日子/——尽管黎明的泪水/打湿过许许多多/南来北往的家书/可我别无选择/……我的归期/总是写满意外的情节/而那些风的句子/雨的句子/总是感动我人生旅途的山山水水……朗诵完毕,一双双热情的手伸向安子。有位打工者挤上前,对安子说:“能见到你,是我最大的心愿,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就和你握握手吧!”说着就哭了,弄得安子的热泪也夺眶而出。“安子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帮我们成立横岗打工者之家!请安子当我们的会长,好不好?”晚会的一位组织者接过话筒大声地对大家说。“好!……”掌声、欢呼声顿时响成一片。晚会后,安子特地为争先恐后排成长队持有《青春驿站》一书的打工朋友签名。也许是提前几天宣传的缘故,来的人数超过了主办者的预料。书是打工者们预先到书店或镇团委处买来的。有些打工仔一时找不到可以让安子签名的东西,就拿着一支箱头笔,让安子在他洁白的上衣留言。安子说:“签上名这件上衣就穿不了了。”这位打工仔说:“没关系,我以后就不穿了,就这样保留起来。”这时在大家乐舞台对面300多米处的高楼厂房里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声音:“安子……安子……”、“我们想和你说话……”安子只好再一次拿起话筒:“我是安子,我很高兴和大家交朋友……”又是一片欢呼声。晚会闭幕时,已是夜深时分,有不少打工者拥上来要和安子留影。满足要求后,他们还是不肯离去。安子要走了,在座的打工同胞还在一遍又一遍有节奏地喊着:“安子!安子!”热泪盈眶的安子不停地高声应道:“我一定——再来!”互相激励是这场晚会的主旋律。一名参加过这次晚会的记者目睹此情此景,感慨地说道:“安子的天空已不属于她个人的了。”是的,安子的天空属于所有打工者的天空。难怪一惯用词慎妥的新华社在播发介绍安子的照片时,用了“偶像级打工妹”的字眼。“安子”冲击波并非如一些人先前预料的只是一阵风,其持久的能量在稍稍减弱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在时空中回旋。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1999年,《特区骄子》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写道:“中国文坛现在出了一位女杰。这位女杰是一位打工妹,她不仅开创了“打工文学”的新天地,而且把‘打工文学’做得如火如荼,叩住了数以千万计的打工者的心。
她还一发而不可收,不仅自己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打工作品,诸如《青春驿站》、《安子的天空》、《青春絮语》、《人性的超越》等等,而且还带动和培养了无数打工文学作者和打工文学爱好者,成为打工族的明星,……这个人就是被新闻轮番炒作的,具有传奇色彩的打工妹作家安子。……但安子之所以成为安子,她又有与众不同的一面。那就是她不甘沉默,也不甘罢休,更不甘心失败。她常常痛苦、痛哭、但不掉志。冰心说过:‘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他针针见血,离合悲欢,不尽其致时,觉不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安子是特别崇拜冰心的。很小时就读她的《繁星》、《致小朋友的信》。长大后才知道冰心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备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安子把冰心的话牢记心中,其志不泯……”然而,深圳的“主流社会”并没有真正接受打工妹安子。在一些“高雅的聚会”或“文学沙龙”里,不时能听到对安子不满的言论,有人嘲笑安子连普通话也说不准,有人调侃安子的字写得不三不四,还有人讥讽打工文学不过是都市文学的一件破衣裳。这让人很不明白,一个打工妹,凭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她理应得到的掌声和荣誉,为什么却有人愤愤不平呢?
托起心中的太阳(1)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诺贝尔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用演讲或写作赋予生命不平凡的意义。——安子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时间”是最好的导演,它为安子安排人生舞台的角色,让她尽情发挥。从1991年10月起,《深圳商报》、《女报》、《特区企业文化》杂志、《深圳青年》杂志纷纷开办“打工茶话”、“打工信箱”、“安子信箱”专栏,请安子作嘉宾主持人。在八卦岭工业区八卦四路中厨大厦一楼,安子在那里创办了深圳第一个“打工者之家”。“打工者之家”办有“打工文学园地”板报,它成为深圳打工仔、打工妹精神的家园。板报前,每天都有不少人驻足,品评板报上打工一族的作品。其中的一些作品还多次被《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黄金时代》等报刊杂志选用。“打工者之家”引来了一些尊贵的客人。1991年国庆节之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倪元辂、市劳动局局长张文超、作家倪振良、市文化局调研处副处长杨宏海等领导齐聚“打工者之家”,载歌载舞,与打工者们共度良宵。4位来自四川、湖南等地的打工仔在晚会上自编、自导、自演了小品《打工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在深圳有一个中国民俗文化村,它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景区,村内24个各具有特色的山寨、庭院和街市按原貌以1:1的比例建成,并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荟萃精华、有所舍取”为建村原则,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村寨的风情表演、中心剧场的民族歌舞表演和民族文化广场的大型广场艺术汇演,从三个不同层次将民族歌舞艺术的神韵展示得淋漓尽致。五十六个民族风格迥异的节日庆典活动也在中国民俗文化村进行得红红火火,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芦笙节以及华夏民族大庙会等活动将游客带入了一个迷人的民族文化空间。“二十四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中国民俗文化村以其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辉煌壮观的广场汇演、优美和谐的旅游氛围吸引着游客。晚会上,在民俗文化村工作的董骆萍代表高山寨所有的打工妹送给安子一只孔雀蛋和一封信。她深情地对参加晚会的来宾说:“孔雀蛋象征着我们对安子姐姐的美好祝福,同时希望通过安子——我们打工族的代言人,转告所有打工的兄弟姐妹。虽然,我们都是孔雀蛋,但还不是孔雀。要成为一只真正的孔雀,还需不断努力!”人生包含着一天,一天象征着一生早在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时,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和证券样后,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回赠给宾客。国际社会因此发出了“中国与股市握手”的惊呼。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用这样一个举动向世界宣布:股票市场并非资本主义所专有,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利用这一有效工具发展自己的经济。范尔霖获得“中国的第一张股票”后非常兴奋,并亲自到中国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办理了过户手续。实际上,那时候的中国股市还处在起步的状态。在上海开设的全国第一个股票营业柜台上,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是仅有的两只交易股票。没有电脑,没有行情显示屏,成交价由客户口头协商,然后写在黑板上。交割、登记卡号、盖章、过户,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工完成,每天的平均交易量只有数十笔。人们用一种复杂甚至是怀疑的眼光审视着刚刚出现的这一新生事物。中国究竟能不能搞股份制?能不能发展资本市场?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分歧始终伴随着股市的“婴儿时代”。邓小平的这一举动无疑给了正在蹒跚学步的中国股市以莫大的肯定和鼓励。在此后的十多年中,这位伟人始终关注着资本市场的发展。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一段讲话:“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一精辟深刻的谈话和“不争论”的观点,成为股票市场诞生初期的思想理论基础。就在那一年的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证券市场由地区性试点进入全国范围推广。《深圳特区报》发表的《东方风来满眼春》和《猴年新春八评》,率先报道了邓小平视察深圳的讲话精神。在特殊的语境下,深圳的光荣与成就,被习惯性地称之为“创新”,但究其本质,只是“学习”——尤其是向毗邻的香港模式与经验学习。一个社会逆转性变革的开始,需要控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观察效果。深圳因此代表整个国家来测试自身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中央不是授课者,却是阅卷人,打勾,或是打叉。深圳的方向与活力,一开始便是整个国家的期许与预设。深圳股市“牛”了起来。牛市一片生机勃勃。新的经济发展前景,促使股票价格上升,股市能赚钱的“神话”不胫而走,股民纷纷入市。
股票变得供不应求。股市扩容,势在必行。怎样让想买新上市股票的投资者都能买到股票?市里决定发放抽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