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1)
真正善战的人,所面对的都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获得的胜利都是必然的。
运筹于帷幄之中
运筹帷幄,也就是说在帐幕之中谋划军机大事,不出营门,即可战胜对手。
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第一要靠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不知道战场上的情况,怎么能够对敌我双方的态势、运动、动机了若指掌,从而作出取胜的决策?第二要靠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找出解决办法,有时甚至可以制造假的信息为我所用。
如下围棋,每走一步,心里部盘算着往后的几步、十几步乃至全局。因此,获得和处理信息是运筹帷幄的第一要素。有了事先存储在心中的信息,并随时有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的补充,才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凭借智慧作出取胜的决策。
南朝宋时,有人说萧道成(后来成为南朝齐高帝)面相异乎寻常,南朝宋的皇帝对他产生怀疑,召他进京任宫中的黄门侍郎,萧道成不想去,但又想不出办法来使自己留在原来的任所。
于是,荀伯玉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派遣骑兵进入北魏境内进行侦察,作出似乎要进攻北魏的样子。北魏果真以为宋军要有所行动,便马上派遣大量的骑兵在边境上巡逻。南朝宋的皇帝听说后,以为北魏要有所行动,感到很害怕,于是让萧道成恢复原来的职务,留守在边境。
有时,真正的英雄不必亲自披挂上阵,驰骋疆场。他的岗位不在战场之上,却在帷幄之中,即以大智大意大谋大略指挥千军万马去拼搏厮杀,去决战取胜。
疆场上的英勇无畏固然可嘉,而帷幄中的智能则是取胜的关键。三国时代的诸葛亮或许手无缚鸡之力,但如果没有他的智谋,即使有十个百个勇将,刘备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恐怕早作了曹操的阶下囚了。
运筹帷幄者虽不出头露面,只在幕中操纵指挥,却如技术高杆的猎手与狡猾的狐狸周旋,以明察秋毫的敏锐去辨别蛛丝马迹,以道高一丈的智慧去同魔鬼较量。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卧平阳被犬欺。
小小的毒蜂只凭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强壮的大汉不敢靠近,而威振山林的百兽之王,离了大山森林,失去了险峻的山势做依托,便威风尽失,就是个孩子手持长戟也可以吓退它;叱咤风云的巨龙,出了深潭大渊便无法施展本领,连虾蟹都斗不过;连犬羊之类的小家伙也奈何不得。
古人称聪明出众为“英”,胆力过人为“雄”。只有兼具这两个特点,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
虾蟹入龙潭斗龙,犬羊入虎穴擒虎,光有运筹帷幄的谋略不行,还要有胆识。不仅要周密地考虑筹划出击的时机和方式,投入的力量,要达到的目的,而且要果断地作出决定,坚决地采取行动。尤其在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体之际,胆识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2)
因人而宜用谋略
在人生的竞争中,我们经常遇见的情况是,竞争对手往往只有一个地方是最薄弱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需要集中最优势的力量,对准其处,发出致命一击,使对手落败之处。;
不同的人性格特点不同,因此,对付他们要使用不同的谋略,从而克敌致胜。
宋朝时候,秦桧建造格天阁,江南有一位官员为巴结秦桧,,想出一个法儿叫秦桧意外地高兴一下。于是他以重金贿赂筑工,得到格天阁中秦桧卧室的大小尺寸,然后找了定做了一块地毯,进献给秦桧。
地毯送到以后,铺在新阁中大小正好合适,谁知秦第二天就罢免了这个人,把他打发到边远的沧州去了。
他说:这个人太精明了,也太危险了。我不知道他还知道些什么。
明代周忱巡抚江南时,富豪王振当权,周担心王振会阻碍他工作。当时正遇上王振刚开始修筑自家宅第,周忱就暗地里命令人丈量王的斋阁内部大小,然后派人到松江订作一块剪绒毯赠送给他。尺寸大小正好合适。王振得到更是喜上加喜。
此后,凡是周忱向朝廷申报有利于当地建设的项目,都有王振从中赞助,江南一带至今受益于此。
上述两件事,所献的东西和用心几乎相同,而结果相反,一是喜;一是怒,什么缘故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王振与秦桧两人的个性不同:王振为人暴躁、骄横,心机较浅;而秦桧为人险毒、狡诈、计谋多端。所以王振乐于招纳君子以沽名钓誉,而秦桧却严防一切人以避祸篡权。
事实上当权者中似秦桧者多,而如王振者少,因此这种因人而宜的谋略更不可不知。
有人性情刚烈,天不怕地不怕,对付这种人要设法使其暴躁起来,然后找到破绽打败他;有的人性情急躁没有耐心,一味追求速决,对付这种人,要用持久战、消耗战去消灭他;
有的人贪图功利就,要用财、色去贿赂引诱他;有的人过于仁慈,事必躬亲,对付这种人的办法是用各种办法使他整日奔忙,疲于奔命;
有人智谋很多,但是胆量很小,能想出好办法但是不敢身体力行,对付这种人就可以发起声势浩大的猛烈攻势,使他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窘迫境地;
有的人能够想出计谋,也有胆量,但是性格缓慢,常常犹豫不决,多谋寡断,对付这种人就要用突然袭击的办法打败他。
北宋初年,苏慕恩的部落是胡人中最强大的部落,历任镇守边关的将帅都想要收服他为其所用,但都苦于苏慕恩为人刚正不阿,桀骜不驯,没有办法降服。
种世衡来到边关后,特意与苏慕恩接近,每天喝酒游玩,并不提出什么要求。不久,他发现苏慕恩有一个弱点,那就是好色。
这天晚上,他如常约来苏慕思一起饮酒,并叫出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在旁边劝酒。
过了一会儿,种世衡起身进了里屋,苏慕恩因酒乱性,趁机偷偷地调戏那个待妾。世衡突然出来,出其不意地捉住了慕恩。苏慕恩十分惭愧,向种世衡请罪。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3)
种世衡微笑着问:“你想要她吗?”就将那个女子送给了他。
苏慕恩对此十分感激。从此以后,凡是有部落发动叛乱,种世衡都派苏慕恩去讨伐,每次都大胜而归。
唐朝时,太原节度使王承业软弱无能,管理不好自己负责的军事和政事,皇帝命令他辖下的御史崔众把军队交给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崔众平时依仗朝中有人,向来飞扬跋扈,欺侮王承业,有时甚至全副武装冲进王承业办公的地方,开玩笑戏滤他。
李光弼早就听说这些情况,一直为王承业感到不平。
后来,崔众率领部队到来,李光弼出来迎接,两军的旗帜相遇,崔众不回避李光弼帅旗。李光弼对崔众的这种无礼表现十分生气。加上崔众拒绝交出军队,李光弼就下令把崔众拘禁了起来。
不久,皇帝宫廷中派出的使者到了,要提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使者把皇帝的诏书藏在怀中,问崔众在哪里。李光弼说:“崔众有罪,囚禁起来了。”
使者就拿出皇帝的诏书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崔众罪不可赦,况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现在我只是斩御史,如果你宣读皇帝的诏令,我就斩御史中丞,如果任命他为宰相,我也要斩宰相。”
使者害怕了,没敢当众宣读圣旨,休息了一晚就被李光弼派人送回。第二天,李光弼派人押崔众来到到碑堂,当众斩了他。
事后,李光弼上书汇报了这件事,并让崔众的亲属来祭奠他。
这是根据不同的对手特点运用谋略的一个战例。崔众还企图依仗上面有人,凭借着关系、靠钻营得来提拔命令,来压服自己的上司,对付这种人,李光弼做为主持一方军政的大员,必须摆出一副敢于违抗上命的姿态,而不能与上面扯皮,打口水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中国所有的克敌谋略,无非坑、蒙、拐、骗、诱五个字。名目不雅,却正符合事物的一般规律:在一个道德家无处不在的地方,某件东西名目越是不雅,其功用越是不可低估。
坑的最直接方式便是转嫁用心与灾难,使对方不明了制造事端的主体,从而坐收渔人之利。譬如借刀杀人、无中生有、笑里藏刀、反间计等。
蒙就是装作不知实情,或者故意隐瞒实情,以达致战胜对方的目的。如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混水摸鱼等。
拐就是将此事或人而带至彼地,掩人耳目,混淆视听而消灭之。如顺手牵羊、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
骗作为一术,自然是很古老的,但骗的核心是不能让对手看得透,这就是骗作为计谋的实用之处。如唱筹量沙、增兵减灶、声东击西等。
诱和拐均可视作计谋中的“搬运之术”,甚或是示人以弱。欲擒故纵、假痴不癫等。
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用今天的话来说,善于用兵者不以兵戎相见为乐事,不必一定要直接对抗,只要摆开交战的阵势,根本不用向对方发起攻击就能获胜,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田婴在齐国做相,权力集于一身。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4)
有人向齐王进言说:“年终财政结算时,您何不抽出几天时间亲自听取下边的汇报呢?要不是这样的话,您就无法知道官吏是否在营私舞弊,也不知道政事得失。”
齐王说:“好吧。”立即下令让田婴汇报。
田婴立即请求齐王听他报账。齐王打算听他报账了,田婴命令官员准备好全年财政收入上大大小小的所有账目和凭据。齐王亲自来过问财政结算,但这些账目听不胜听,他吃完饭后又得坐下来听,累得吃不下晚饭。
田婴请求说:“这些是臣子们一年到头白天黑夜都不敢马虎对待的职事,大王您如果不用一个晚上亲自听取他们的报告,大臣们又怎么会从中得到鼓励。”
齐王无可奈何地说:“行吧。”
过了不久,齐王已经伏在案上睡着了,官吏们趁机抽出刀,把竹简上的结算账目涂改了。经过这次事情,齐王终于决定不再亲自听取财政结算了,于是把这类事仍然交给田婴主管。
不战而屈人之兵有一个前提是:心理上和实力上的优势作后盾。在心理上,坚信自己,并能够从容不迫地剖析并利用对方的弱点,使之最终屈从于自己的优势。
北宋初年,张咏作益州知府。招讨使王继恩打败李顺的军队后,屯兵益州府。部下居功骄横,恣意妄为。
一天,有个百姓向知府控告王继恩帐下的士兵仗势欺人,勒取民间财物,还伤有人命。那个士兵知道后,用一根长绳从城墙上坠出城外,连夜逃遁。
张咏派衙役前去追捕。临行前,他告诫衙役说:“你把他捉拿住之后,不要打他,也不要伤他,只要找到一个深井,将他衣冠整齐地推进井里,然后来报告我,就说此人逃走后投井自杀。”
当时官军中正议论纷纷,气势汹汹要借机闹事,听说那个士兵自己投井而死,也就没有别的话说。
张咏这样处理,可谓是巧妙之及。因为像当地官军的犯法逃兵,既不能公开斩杀,也不能捉回来,因为捉回来就可能成为激起兵变的导火线。
只有这样处理,才能既惩办了凶手,又避免了与官军主帅王继恩不和的恶名。可谓是软刀子杀人的绝妙注脚。
明英宗天顺年间,宫廷中爱好宝玩成风。太监出主意说,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间,曾派遣三宝太监出使西洋,获得无数珍宝奇玩。皇帝就命令太监到兵部去,查找三宝到西洋的海上路线。
当时刘大夏为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项忠命令掌管文书的都吏去翻检过去的数据,刘大夏先将那份资料搜检出来,偷偷藏好。都吏查了半天查不到。
项忠又命令其它官吏去查。并且质问都吏说:“部里的公文怎么会弄丢了呢?”刘大夏笑着拉过尚书,对他说:“当年下西洋,花费了钱财粮食几十万,军民死亡数以万计,这是当时的弊政,即使那些公文还在,尚且应当销毁,以除掉病根,为什么还去追究它的有无呢?”
尚书项忠一听,面色严峻,一再给刘大夏作揖致谢,指着自己的椅子说:“刘公这样通达国家事体,这个位置不久后就属于你了。”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5)
又如安南黎灏侵占了许多城池,向西侵犯当地土著,但在与老挝作战时被打败。太监汪直就想乘机讨伐安南,派人索取英公征服安南的路线图,刘大夏将图藏起来没有给他。兵部尚书又亲自替来人去要“大夏悄悄地告诉他:“只要这仗一打,西南的局势立即就会混乱。”尚书明白了,就再也没提这件事。
这两件事,刘大夏既避免了因战乱政的危险,又不让自己受到任何攻击,可以说是其深谋远虑,远远超过那些只知道抗命直谏或与对手以死相拼的人。
汉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刘长杀了辟阳侯审食其,汉文帝没有降罪于他。刘长最后谋反,被送到长安来,请他发落,他只是废了刘长的王号,让他到蜀地去。
作为皇帝的弟弟,被废了王号,除去了各项待遇,刘长知道了自己的哥哥是想他死,于是就自杀身死。
刘长死后,汉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封为王。不这样做,汉文帝怕人说他对兄弟不能相容,以至失去民心。
后来,汉文帝的舅舅,薄太后唯一的亲兄弟、车骑将军薄昭,因杀天子的使者而犯了死罪。汉文帝很为难,自己的舅舅犯了法,不杀不足以惩其恶,可要杀他吧,自己又下不了手,毕竟是自己唯一的舅舅,从外甥和舅舅的关系上说,有碍教道。不杀吧,这样就开了外戚骄横不法的先例,不能让天下人看出偏袒外戚,纵容不法,而且一旦他怀恨在心,不定会搞出什么乱子。
终于,汉文帝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薄昭自己认罪、伏罪。他打发一些公卿大臣上薄昭家里去喝酒,在酒席上大伙劝他自杀,他不干。大臣们无可奈何地回来了。
汉文帝又派他们去薄昭家,就说是去祭奠刚刚死去的薄大人。大臣们都穿上丧服,戴着孝,一齐来到薄昭家装模作样地祭奠。
薄昭实在招架不住了,只好自己一了百了,自杀了事。
以逸待劳占主动
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意思是以养精蓄锐之师对待疲劳的敌人,乘机出击取胜。
以逸待劳实际上是如何掌握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艺术,体现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运用之妙在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情势下牢牢抓住控制权,支配局势的发展变化,既能静观其变,又能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
有个御史被派到某县办公事,惹怒了那个县的县令,县令暗地里派宠爱的妾去侍奉御史,御史同那妾很亲呢,于是那妾就乘机私下里偷走了御史小箱子里的印章。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6)
不久御史找印,发现小箱子空了,心里怀疑是县令干的,但不敢说出来,于是推说有病,不处理政事。但是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焦急之中,他听说县学一位教官智谋出众,于是乘着那教官前来探望病情之际,他把县学教官叫到床头,向教官述说了上述情况。
教官听完以后,教御史如此这般。
当天半夜,御史在厨房里放了一把火,火光照亮了天,郡县官员前去救火,御史拿着放印的小箱子交给县令,其它官员也都各人有自己照看的东西。
等到火灭了,县令呈上放印的箱子,印就在里边了。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当象这样镇静自如。能想出这些计策的人,胸中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圆润融通的能力。
明代的梅国桢(号衡湘)作少司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时候,总督三镇。他每逢胡族尊长叩塞门表示服从,都冷静地稳定了对方军心。遇到汉族人偷了夷人东西的就依法处置。遇到夷人在赏金之外还提出非分要求的,他也丝毫不让。
一日,一位胡人酋长忽然拿几十两铁来进献说:“这是我们沙漠的新产。”
梅衡湘心里暗想:“如果沙漠里能产铁了,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根本不会有这种事,他们是希望我放松禁铁的命令呢!”于是他慰劳了这位酋长,并将他送回。
随即用这些铁铸了一把剑,剑柄刻上某年某月某酋长赠。同时发了一个公文,给各边界地区:“虏中已经产铁,不必再对其出售釜。”(意思是说胡人地区已经产铁,今后不必再卖给他们铁锅。)
后来胡人缺锅,又派人提出要铁的请求。梅衡湘说:“你们国已有铁了,可以自己铸锅嘛。”
胡使者纷纷说没有铁。梅衡湘就拿出剑来给他们看,胡使者立刻叩头请罪,从此不敢再对梅公说一句谎言。
梅衡湘的智谋,比起那位再三自吹自擂“小范老子胸中有百万甲兵”的范仲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刘舜卿任雄州知州,雄州当时是宋辽边境地带,经常有人进行破坏活动。一天,有人把州城门关的锁偷走,送到辽国去领赏。门官不敢声张,悄悄地把此事报告给刘舜卿。
刘舜卿并不细细查问此事。只是让门官去换一个大些的新门键装上;几天以后,辽国把偷锁的人送回雄州,并且把门锁也带回来了,想羞辱一下刘舜卿。
刘舜卿见了对方来人说:“我们没有丢失门锁。”
命人拿到城关门上去试试,门键比锁大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