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做人做事好习惯-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上很少有年轻时没有打好基础,到后来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大多数的成功者,在晚年所获得的丰硕果实都是因为他们在年轻时就播下了高质量的种子。
你对任何事都不要存着过高的奢望,而应该先将学问与经验一点点地灌入自己的脑中,作为将来成功的本钱,要知道社会上所需要的是受过系统的教育和良好训练的人。
过去,只要你品行不太坏,做事有头绪,就可以获得工作,但是,现在已经不行了。或许你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你去专门学校学习,尤其是如果你还有一份沉重的负担。可是,只要你每天能抽出一个钟头来自学一门课程,将来所得的成就一定大有可观,这比到处东翻翻西看看的读书方法要强几倍。
不论在何地,若一个人,他时刻充实自己的生活,不浪费休闲时间。凡是与他的事业有关的消息,他无时不在注意,做事敏捷——像这样的年轻人,他的前途一定充满希望。
许多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处理一些事情也有经验,似乎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但是他们却仍过着平凡的生活,有的甚至一败涂地。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他们从不肯努力求学,无力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可是后悔已晚。
我们常常听许多人说后悔自己年轻时耽误了求学的机会,以致现在失去一个良好的工作;也有人说,现在虽然积累了许多钱,但因缺乏经验,以致今日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一个人岁数大了,钱也有了,天资也不笨,可是因缺少某方面的学识与训练,因此对他所想做的工作不能胜任,这多么可悲!更可悲的是那些不学无术的人,到了中年后更提不起精神,失去了自信。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累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功的资本,你必须储存这些资本,而且还应当集中精力、毫不懈怠、长年累月地去进行。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是无价之宝。你必须趁年轻时,把握机会,努力学习,那么你将来的“收成”一定会很可观。
当你开始工作时,一切外界的诱惑就纷纷来到,它们使你不能安心自学、工作,甚至把你引入堕落的深渊。若你对工作不再感兴趣时,那你就完了,一切人生的幸福、欢乐全都将离开你。
除非你幡然醒悟,痛下决心,重新踏上一条不断追求进步的轨道上,不然的话,虽然你的年纪渐增,才能却开始渐退,就只好过着失败的生活了。
现在你就下定决心!不论你的情况怎样,不要忘记“求上进”,不随意消耗任何时间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你的学识、经验、思想没有一样不在进步,若能这样,即使你在工作时受阻,也会有力量求得恢复。
只要具有真才实学,就不怕阻挠重重。即使你没有大笔财富,世人也会看重你,因为你身上所具有的财富,是他人无法轻易获得的。
健康、学识、信用和常识,是人们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的必备资本。
爱迪生说:“专门学问的功用仅及普通常识的一半。”一个有了专门学问的人虽然足以自豪,可是在应付一些困难上,远不如那些有实际经验与丰富常识的人。专家可能不难实现他们伟大的理想,有专门学问的天才往往能从自然界发现真理,加以利用。但如果他们没有常识,那么他们的理想与发现对于日常生活就没有什么用处。
有一句俗语说得非常好:“在你注视光明的星空时,请不要忘了屋里的蜡烛。”世上大部分人都太轻看了常识,以为那是不足为奇的,平时他们不愿意去注意它,可有时做错了事或导致失足却只因欠缺常识,即使这样仍不反省,还怪命运作祟。他们不可能获得进步,因为他们一切的错误与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
除了常识以外,你更需要具备各种优异的技能,才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机会。常常有成千上万的人都专心致志地寻求机会,其实一个人若没有一种特长,即使你手中握着大学文凭,背靠着亲戚朋友,也没有用。若你真想求得机会,最好还是从自己身上找出路。什么事情只想依赖他人,总是靠不住的。
总之,你要尽量培养本领,将它积存起来。你不需要表面上的财富,可是你的内涵却应该十分富足。请从今天起,努力增加自己内在的财富——你要有健全的体魄、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善可亲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性格。
一个活泼、和善可亲的人,到处会受人欢迎,每一个与他交往的人,都会感到亲切愉快。一个人有了这种品格,就无异为自己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资源。
你希望别人了解你有多少金钱吗?你希望对方知道你有多少股票、多少田产吗?这都是无聊的念头。只要你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信用,随时都可以得到别人的关注,人格是你最有效的自荐书。人格伟大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一个以邪术发了财的富人,遇见一个刚直不阿的穷人,一定会显得很窘迫。现在的家庭和学校,要教导青年人,使他们清楚人格的重要和它的伟大价值,否则那真是一种无形的损失。
你应该利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赚取那些属于精神上的财富。 



□ 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一位成功学家曾聘用一名年轻女孩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信件,薪水与相关工作的人相同。有一天,这位成功学家口述了一句格言,要求她用打字机记录下来:“请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她将打好的文件交给老板,并且有所感悟地说:“你的格言令我深受启发,对我的人生大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引起成功学家的注意,但是,却在女孩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那天起她开始在晚饭后回到办公室继续工作,不计报酬地干一些并非自己分内的工作——譬如替老板给读者回信。
她认真研究成功学家的语言风格,以至于这些信回得和自己老板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坚持这样做,并不在意老板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一天,成功学家的秘书因故辞职,在挑选合适人选时,老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个女孩。
在没有得到这个职位之前已经身在其位,这正是女孩获得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当下班的铃声响起之后,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没有任何报酬承诺的情况下,依然刻苦工作,最终使自己有资格接受更高的职位。
故事并没有结束,这位年轻女孩的能力如此优秀,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其他公司纷纷提供更好的职位邀请她加盟。为了挽留她,成功学家多次提高她的薪水,与最初当一名普通速记员时相比已经高出了4倍。对此,做老板的也无可奈何,因为她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了。
无论你目前从事哪一项工作,每天一定要使自己获得一个机会,使你能在平常的工作范围之外,从事一些对其他人有价值的服务。在你主动提供这些帮助时,你应当了解,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报酬,而是为了训练和培养更强烈的进取心。
你必须先拥有这种精神,然后才能在你所选择的终身事业中,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
你能给自己最好的推荐就是以正确的心态提供最优良的服务。别人对你的看法相当重要,只要这些看法和你对自己的期望不谋而合。如果你被认定是一个积极、有重要贡献的人,你就会备受欢迎。同事们会重视你,顾客会欣赏你,如果你能保持这些优点,你的老板也会肯定、奖励你。虽不能一夕成功,却也绝无永远失败的顾虑。
优秀人才总是为社会所需要。“适者生存”的法则并不仅仅建立在残酷的优胜劣汰基础上,而是基于公平正义,是绝对公平原则的一部分。若非如此,美德如何能发扬光大?社会又如何能取得进步?那些考虑不周、懒惰的人与那些思维缜密、勤奋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别。
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父亲告诫每个孩子:“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心。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善始善终者始终是供不应求的。”
我认识许多老板,他们多年来费尽心机地寻找能够胜任工作的人。这些老板所从事的业务并不需要出众的技巧,而是需要谨慎、朝气蓬勃与尽职尽责。他们雇请了一个又一个员工,却因为粗心、懒惰、能力不足、没有做好分内之事而频繁遭到解雇。与此同时,社会上众多失业者却在抱怨现行的法律、社会福利和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许多人无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原因在于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背弃了将本职工作做得完美无缺的原则。不久前,我观察到一位努力恳求终获高薪要职的女士,她才上任短短几天,便开始高谈阔论想去“愉快的旅行”,月底,她便因玩忽职守而遭解雇。
正如两物无法在同一时间占据同一位置一样,被享乐占据的头脑是无法专心求取工作的完美表现的。 



□ 培养和强化你的亲和力


作为一个人,无论你的性格多内向,多么喜欢独处,都不可能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与周围的一切断绝任何来往。你总是在不知不觉地与人打着交道,而人们的思想、习俗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假如你一个人独居,看似不与人接触,其实不然,一会儿邻居或房东就要来收水电费、房费,你势必要与他们说上两句。你的食品、衣服、家具也必须去商场购买,为了争取货真价实、物美价廉,还要陪上几句好话。你若没有正式单位,必是私营,为了赚钱,你要与许多人交往;你若有单位,就要面对上下级的关系;你若两者都没有,也得有人供养你,你要与供养人相处。总之,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人是不存在的,也是无法存在的。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往往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以朋友多而自豪,这种愿意或喜欢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就是亲和力。它是人类普遍具有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心理状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主要的需求。儿童依恋父母,老人眷念儿女,兄弟姐妹互帮互助,人们就是在这种相亲相偎的关系中,培养才智,增长力量,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最终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这种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克服势单力薄之不足,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总要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发生着联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但更多时候还是要依靠他人的帮助。荀子曾说过:“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之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的这段话,道出了人类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知,人类凭借亲和力,使自己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一。
人类在向外界索取自身需要时,将会遭致自然或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或侵害的,此时必须借助他人的助力,方能求得安全的保护。这种安全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们没有多少财富时,希望能够获得好的职业或收益,以便生活得更好;当人们有了钱财时,又希望社会各项措施到位,为自己提供财产保护。人们无时无刻在关注着自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这种对安全的需要,使人们自愿融入群体之中,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战胜对于不安全的恐惧。人的这种安全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二。
人类有七情六欲,情感有喜怒哀乐,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类产生归属动机。当人们有了喜悦与悲伤,往往急欲找人倾吐,以求得到理解与宽慰,使情感有所寄托。归属动机,是亲和力的表现之三。
总之,人类的亲和力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重的、复杂的,上述三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社会比较动机、自我实现动机等。人们衡量自己,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产生了社会比较的需要。有人工作成绩突出,事业蒸蒸日上;有人经济富裕,生活档次极高,人们自然产生攀比心理。攀比心理的积极效果是——比事业,工作更加努力;比经济,生活更有追求。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增强了亲和力。人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渴望在群体中寻觅最佳立足点,以获得他人的首肯与赞许,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自我实现动机,敦促人类发展和完善自己,向亲和群体进一步迈进。
那么,亲和力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项实验,将5名自愿者分别隔离在5间屋子里,在提供住宿的情况下,使其与外界隔绝。结果坚持时间最短的是20分钟,坚持时间最长的是8天8夜。他们都感到孤独,很难受,心理很紧张。这项实验表明,亲和倾向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喜好合群,组织家庭,建立各种社会组织,便是极好的明证。孤独使他们恐惧,离群使他们害怕,长久相互亲近,其目的是为了生存。生存的需要,是亲和力产生的条件。
心理学家赫布的“理想水平说”认为,人类的亲和倾向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通过亲和,可以达到个人的目的,对自身也是一种报偿。暂不论其他,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人们的亲和虽源于本能,但却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联合,同自然界、社会做斗争,为生存创造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在付出的同时,也在索取,实际上是进行着时间、金钱、劳动等方面的交换。正是在社会交换的作用下,人类社会才不断地进步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日益亲密。
亲和力使人类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密不可分。就个体而言,亲和力加速了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使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浸泡在关怀、爱护的亲情之中,一点一滴地受到熏陶,得到强化与培养。亲和力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亲和力是培养良好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 做人之本,诚信至上


做人之本,除了守德之外,还应当以诚信为至上。说得通俗一点,以诚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准则。道理很简单,诚信为全天下第一品牌!无论你是谁,做人做事,都应讲“诚信”二字,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在事业上用这种习惯来工作,方可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有许多人却不信这一点,硬要走向另一端,结果既损害了别人,又让自己吃尽了人生苦果。
魏晋时有个叫卓恕的人,为人笃信,言不食诺。他曾从建业回上虞老家,临行与大傅诸葛恪有约,某日再来拜会。到了那天,诸葛设宴专等。赴宴的人都认为从会稽到建业相距千里,路途之中很难说不会遇到风波之险,怎能如期。可是,“须臾恕至,一座皆惊”。由此看来,“诚”是一个人的根本,待人以诚,就是信义为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能感化万物,也就是所谓的“心诚则灵”。相反,心不诚则不灵,行则不通,事则不成。一个心灵丑恶,为人虚伪的人根本无法取得人们的信任。所以,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子为尊矣,不诚则卑。”明代诗人朱舜水说得更直接:“修身处世,一诚之处更无余事。故曰:‘君子诚之为贵,’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诚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盗名矜得计哉?”所以,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中国人特别崇尚忠诚和信义,因为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而“信、智、勇”更是人自立于社会的三个条件。诚信是摆在第一位的。“信”是一个会意字,“人”“言”合体。《说文解字》把信和诚互为解释,信即诚,诚即信。古时候的信息交流没有别的方式,只能凭人带个口信,而传递口信之人必须以实相告,这就是诚或信的本义。“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是中国人与他人、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立身处世之本。中国是靠礼义行事的德治国家,言行靠自律与自省。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法和刑是同义的,因此遇到问题不是靠打官司去解决,而是靠协商解决,在相互谦让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达成一致,不希望闹到“扯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地步。有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在事后采取忍让和不再交往的办法,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改变,依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处世为人。靠道德的约束而忽视法制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然而,“诚信”在法制化的前提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假如你要干大事,就要做到诚挚待人、光明坦荡、宽人严己、严守信义。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事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孔子的弟子曾子有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一个有德行而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做人的美德。与朋友交往要诚信,“君子养心莫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为官从政要“谨而信”,“敬事而信”,“言而有信”。孔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做事做人均无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因为人们均不齿于言而无信的人。所以,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离不开诚的,诚是信的基础和保证,诚挚待人,就能严守信义。
朱熹说,人与人要“合义则言,不合义则不言。言义,则其言必可践而行之矣!”这就是说“轻诺寡信则殆”。对于成大事的人而言,手中都有一张“信用卡”——诚信处世。诚信,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为人处世以“信”为原则,讲信义、重信义,这样的人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