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相信直觉和灵感。……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和可认识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
这是一段伟大的文字,我认为它将哲学与科学共生的原理完全表达了出来。
哲学与科学源于宇宙精神的一个本源体,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哲学是母而科学相随而生。柏拉图提出“哲学王”时大概也是基于对哲学这一本源能量的认识。当人类在认知世界以及认知自身的漫长路途上艰辛跋涉之时,必须认识到哲学与科学的这一共生体对于我们抵达认知宇宙真理这一目的地的重要性。
写到这里,我想起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台湾电影中插曲的歌词,它提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题: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我想,它代表的恰是人类长时间以来的一个巨大的悬疑。如果我们仅仅是从物质的一个领域来解构人类,那么,我们将永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因为这个答案不仅仅在我们所知的世界中,更多地,是在人类未知的另外世界中。这个世界,就是类物质世界。
我开始决定触及类物质世界的念头源于刚刚过去不久的十月节的一个遐思:它让我步入39岁的生命生涯。对类物质世界的认识形成,或许是这么长时间以来一直关注自身生命感验与实践并努力思考的结果,同时更有一种可能是我生命中类物质能量的某种觉醒或成长。我在西斯廷咖啡馆临街的窗下写下这些信件中的文字时,类物质就在我的身边以及每一个人类分子的周围——事实上,人类更多的是类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对于人类而言,仅仅是一种短暂的寄托,而更为持久的寄托,则是这样一个类物质的世界。这是我们为什么总有一些抑制不住的内心呼唤以及产生我们人类特有思想、情感、艺术和哲学的深层原因。
好了,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关于哲学与科学是一对共生体的原理。这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的男与女一样,这两种性别实际上是一个生命体。在基督教里有一种传说,两个相爱的人在天堂里是一只鸟,他们降临到人间后变成了男女两个人,所以他们必须共同去寻找对方。哲学和科学是一个类似的结合体,这样会令我们对于它们的看法更加客观并统一。而哲学之所以与科学是一对孪生体是因为它们来自一个共同的世界:类物质世界。
亚马,这一封信将会寄到未来的某个时候,被你读到。我乐于写下这些文字一方面是自身的愿望,另一方面是对于人类命运和它将面临的未来所产生的诸多思考。思想是可以到达无限宇宙的,也可以通过努力而争取表达出宇宙精神的本质——这是我的目的。只要你思考,这样的旅程随时可以启程,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生旅程,也是快乐生命的根源所在。
祝福你!并希望你成为一个哲学的爱好者。
你的父亲
2002.10.10于西斯廷咖啡馆

类物质世界探索(1)

第二封信:类物质世界探索
亚马:亲爱的儿子!
我将在这封信里开始触及类物质这个全新的世界并争取对它求得一个清晰的解。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人类首次触及到的一个对于客观世界进一步深入认知的概念,也是世界的一种更为重要的存在形态。
我相信它是人类在新世纪中对于宇宙自然的再一次发现。
我开始写这封信时头疼得很厉害,使我不得不闭一会儿眼睛然后再写下一段。这场疼痛像是没来由的,从前额一直到后脑,是整个头的上半部分。今天中午我送你母亲参加你的家长会,广州初秋的太阳很强烈,我和你母亲走在学校的校园里,一直步行到你所在的初中一年一班的教室,当时教室空空的,你和同学们可能还在午休。到了晚上你母亲回来,谈到见到你时的情形,她说到你见到她时很高兴,也谈到家长会上的其它。而这个时候,我的头就越来越疼了,剧烈难当,以至于无法将信继续下去。我现在得出去呼吸一下。
夜里一点时才开始继续写这封信。我做了半个钟头的头部按摩,现在好多了,几乎没有不适的感觉。这种头疼大概一二个月出现一次,每次都会有那么二三个钟头,来得突然,去得也快。我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按摩的时候一位按摩师说头疼大概都是因为肝火太重的缘故。我想说明的是这些信件都是我在工作之余时写下的,这一阶段我还开始了英文学习,我曾对你说过,未来人类应该掌握更多的语言,必须懂得沟通价值的重要。对于那些将要承担更大责任的人类一分子而言,学习是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希望你永远在学习中。好了,现在我们来开始类物质世界的奇妙之旅——这将是一段难以忘却的旅途,同时也将是令人惊喜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关于类物质世界的话题,迄今为止我仅与不多的少数几个同事谈及过。这种谈及的方式和过程都颇为有趣,我可以用以下的一段对话来描述。谈话是由一次办公室里的碰头见面开始的:
对方:吴先生,我在猜想你是不是只有在午饭后的那一小会时间才会觉得轻松一些?我是说那时你会小休一下。
我:你的意思是?
对方:我想说你更多的时候都显得很亢奋和富有激情。就好像从不会熄灭似的。
我:你一直都是这样观察并认为的吗?
对方:是的。这是大家对你的一个一致印象。
我:这是一种疾病吗?
对方:应该不是。但我们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使你这样?这使很多人惊奇。
我:我明白了。事实上,中午我并没有休息的习惯,也没有休息的感觉——我是说无论你认为我亢奋也好抑或是其它,我一直都如此状态,这一点与你们的观察相同。而关于亢奋和激情这一点我自己并没有这种感觉。至于大家得出这一结果,这样很好,说明它不像某些简单或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特征,可以作一些辩证解释了。我想许多人都会这样想:吴扬文这种特征由何而来或者说你所谈到的这种亢奋由何而来?你若对此有兴趣,我倒可以谈谈。
对方:当然有兴趣听到这些。
我:你知道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吗?
对方:大概是分子原子之类的物质,我所知就是这些。
我:物理科学已经说明世界是由物质和反物质构成的。在物质世界里,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构成。而有机物质,由生物和非生物两类构成。在生物物质中,又由动物和植物两大生物构成。再细分下去,就会谈到动物中所再分的肢体动物和非肢体动物构成的结论。在肢体动物中,再细分出门、纲、目、科、属、种这些丰富的科目种类。你现在可以看到,世界是多么的复杂,这还仅仅是物质世界之中的小小一支派别而已。
对方:真够复杂的,我很吃惊你连这些也懂。
我:2400年前中国的庄周就这样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所指的就是世界的无限可分。庄周是一位朴素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比许多近代和现代的科学家们更早懂得了物质无限可分的原理,这个原理既是科学的,同时更是哲学的。我想,这个浩渺世界的原理就像圆周率派一样,是一个无限止的世界。关于圆周率派就是宇宙世界神奇奥妙之玄窍这一点,我们有机会的话会在另外的话题中再谈到。回到我们刚才的话题上来,我想说的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所认知的部分仅仅只是九牛之一毛而已。那么,对于反物质的认识则更简单到仅仅停留于极少的一些实验室和理论物理概念中。

类物质世界探索(2)

对方:关于反物质我知道得不多,只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将产生相互湮灭的结果。而且某种巨大能量亦随之释放和产生。我同意人类对于世界的所知很少。但这跟你的亢奋有何关系呢?
我:关系很大。我刚刚谈到物质世界,更谈到人类对于这一物质世界形态的掌握与了解程度。事实上,假设换一个地方也许我们就会变得陌生,换一种语言就可能令我们更无法交流甚至产生误解,等等这些足可表明我们人类在物质世界中的巨大局限。那么,在这里我想说: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之外还会有什么吗?有一种东西,它一直没有被人类很好地认知同时很好地应用,它就叫类物质。这是一种连接物质和反物质的介质。你是否可以思考,为什么我们所依赖的物质世界没有湮灭,一定是有什么将物质和反物质世界作出了一个区隔。这种区隔的介质便是类物质。人类对这种类物质早有感知但同时也拥有许多争议,然而一直没有人对它作出统一的概念确定,以致于形成诸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知结果。这种类物质与物质的最大不同就是,物质世界的一切均可以被数学模型归纳并总结出来,即可以用科学来统括——对于物质,总会有一种测算和度量的方法来表现。比如说人,可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和病理学以及身高、体重、体温、胖瘦、美丑来统一其物质领域的种种标准。现在就连美丽这个概念也被一个三围比例的世界标准统一了。然而还有一种东西,从人类诞生之日始就已经存在,却无法使用任何人类已有的科学方式度量和解析出来。人的身体中可以分解出来的80%以上是水分,其它是人体功能器官的物质部分。然而人类的思想和意识,却无法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我没有见过哪一个福尔马林的瓶子里装着了谁谁谁的思想。它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种类物质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这种类物质并不能被人类已有的种种科学方式所能测知并解析得出来。它只能表明这样的一点:类物质是另外一种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物质态。人类或以为是神,或以为是灵,或以为是上天的主宰力量。在这里,请不要误解我是否是在制造什么概念而是请注意这种分析与推论的结果。
对方:我似乎能够理解你刚才的这番话。这像是一种用来概括人类精神或是思想的一个新概念。神与灵学很早就有了,这个类物质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我:不仅仅如此。请你思考一下。在牛顿爵士发现他的定律之前,并不是人人都不懂得苹果会掉落下地面而雨总是飘下来,问题往往是人们只看到现象而不知其本质。事实上,牛顿定律不是一个新概念而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规律的发现,而类物质在人类认知世界的意义上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发现。它不是用来创造什么时髦概念的而是用来说明世界中的另外一种无法检测然而却确实可印证的客观存在。有了这样的一个确证,那么人类也就不再对灵魂、思想、意识、情感和观点以及信仰表示那么多的不同意见和质疑了。类物质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就是意识形态和精神理念。商业周刊所称的“理念高于一切”的组织将在未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类物质世界的力量。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些精神的,就是对类物质世界的认知与力量采取。人类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远远超越了物质世界。
对方:我开始对类物质有一些兴趣了。我觉得这是一场好久没有过的气势宏大的谈话。
我:这只是类物质世界的力量展现而已。不仅仅是给你带来兴趣,我相信不久之后你将会确信到类物质世界开启所带给你的力量。你面前的这个人,将对人类未来5000年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是什么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不会是很多很多的金钱,也不是名望,而是超越这一切的类物质力量。好了,说到这里,我想回到你最先提出的那个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能够拥有一种亢奋和激情,其实结论很简单:因为发掘了类物质世界的能量,即是心灵世界与信念的力量。这种能量,每一位人类分子身上都有,只是许多人对其视而不见而仅止是相信物质世界的金钱和地位的现实能量而已。你可以看到,人类仅仅只认识到这些,这是多么的片面、多么大的一个谬误和悲哀。

类物质世界探索(3)

对方:原来如此,绕了好大一圈!但是我明白了。我想这是一段很有趣的谈话,很愉快。
我:这表明孺子可教。类物质概念的澄清可以使我们长期以来对于未知世界所产生的疑惑消解许多,而同时,我们也将更加理解过去、今天和未来那些杰出人类代表们创造力的真正来由,使我们不致于对他们的伟大创造产生盲目崇拜或是迷信。所有了不起的人物,可以确认,都是类物质世界的开掘者和收获者。
这是一段不久前所发生的对话的主要部分。我之所以将它记载下来是为了使类物质这一概念能够获得一个基本的解释,并令它不再陌生和神秘。关于类物质概念,我还将在下面继续探索。人类迄今为止,科学作为一支认知和探索世界的先锋力量已经为人类所接受,而所有科学的定义均是以数学的方式来对客观物质事物进行概括与归纳,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法则,并成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楚河汉界。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最早几乎是被远古的祭司和宗教人士所把握,那时,解释世间万物的工作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出科学的产生实际上是源于人类早期的神学和原始宗教教义这一结论,也就是说,科学最早的起源并非是由数学来归纳和统括,而是由人类意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掌握。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哲学诞生时的影子以及引导科学产生的轨迹。事实上,科学直到今天,都一直与神学和人类猜想有着不解之缘,这一点,连牛顿爵士以及爱因斯坦教授也不能回避。从类物质理论的角度来阐述,我相信科学所依附的实质便是类物质与物质共同一体的共生世界。从更为通俗的层面来看,物质与类物质世界更像是我们日常所经常谈论的实与虚的话题。
当我们再谈到今天科学的数学规则时,会发现:当数学本身进化到模糊数学的更高阶段时,作为科学衡量标准的这一学科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正在朝另外一个由我们称之为“模糊”的领域延伸,这个领域所呈现的是与一般数学原理不同甚至相悖的规则。模糊数学似乎在告诉我们,在可度量、可计算与推理的世界之外,存在了另一个不可度量同时也不能使用一般逻辑来推论的世界。
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将使人类面临全新的体验和领悟,这个世界中充满了未知的规律和变化,然而我确信它总有规律可循——它就是类物质世界。
亚马,你将看到这个巨大的宇宙世界是如何被人类揭开的惊人过程。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类物质世界的探索可以说是由科学无意开启的,而且今天才刚刚开始。我们可以找到科学开启这一世界的轨迹:当理论物理的量子力学将基本粒子以及夸克这种细小的细分物质解析出来后,人类发现,虚拟似乎成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而这种虚拟的世界中似乎存在了人类意欲求得对宇宙本质的解。
这种由基本粒子和夸克甚至更小的物质所构成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呢?科学家们到此停住了思维的脚步,许多的困惑由此而生,似乎唯有神学和宗教才得解答。
我想接下来我将要讨论的问题也会有很多:比如类物质的形态、类物质的构成、类物质的活动规律以及对于人类的影响与应用等等。我得理出一条最为方便的路径,以让我们能够尽可能清晰地将这一话题很好地延续下去。
那么现在,我们首先来讨论类物质的形态和构成这一话题。请注意,由于类物质世界的虚无与飘渺的特性以及人类历史中所形成的诸多对神与灵学的概念,有可能使我们对类物质世界的描述变得引证繁多和概念复杂,所以,无论怎样,你都必须在思路中保持一个基本的观点,即类物质的虚拟特征以及它对于物质世界所具备的能量特质。
必须再一次阐明的是,以人类目前所创建的物质形态的文字和语言来表述类物质是一个难度颇高的工作,而同时,文字中的表意特质亦可以将我想要表达的认知传递给你。事实上,这种表意同时也是人类对类物质存在所施以的一种旁证。现在开始,我将首先从人类认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的实践活动起始并延伸进入我们将要抵达的类物质世界。

类物质世界探索(4)

你知道,我们在更多时候都处在一个由人类自身感知力所造就的客观物质世界中,这种由人通过生理器质体验而获取认知世界的方式就是康德所提出“人择原理”,也是本体哲学的基础。然而,人类在发现了这一由自身体验所获得的物质世界的解释同时又被这一物质世界所困扰。今天,这种物质态的生活已经进化并分化为许多不同的派别和分支。它们类似于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中那些以物质力量为标准的称谓,一如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以及中产资阶级和白领蓝领等等称谓,今天所流行的许多物质标准甚至金钱都是这一物质定律决定于人类的结果。然而,世界和我们的人生一样,并不都是物质的,还有更为阔大的类物质部分。
有很多次我与一些人谈论到物质之外的话题,尽管有不少人对物质之外所存在的自然力量与意识形态有所察觉,然而却始终缺乏将它们有效归纳并与物质世界实施有效链接的方法——人们更多习惯于将物质与精神割裂开来,甚至将它们视为不可调和的两个部分。而更多的人,他们则干脆否认精神世界能量存在的事实,这种态度在哲学史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在人类哲学思想的漫长历程中,唯物与唯心两大学说体系一直都水火不容,事实上,这种对立只能表明我们对于自然宇宙的理解仍旧是多么幼稚而片面。
这种片面肤浅的理解造就了绝大部分人类在面对客观世界时所执的态度,这种态度由于片面依赖物质而显得无所执著亦无所坚持。由于物质世界的可变性,使我们在面对世界以及自身未来时感到局促不安,而许多人类意外事件的发生则加剧了这种不安,从而使人类变得精神紧张。这种仅仅依赖物质的局限性有可能导致人类在面临世界未来的种种际遇时将出现某些不堪一击的结果,这是我写这些信件的目的,我们需要为人类自己寻求到更为健全的意识营养以及真正认识自然的更强能量。
人类史中,这种寻找自然宇宙由物质到虚无世界的本质并获得人类自身命运的解的努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