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心灵的力量之类物质世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使我今天仍能强烈地感受到幻想并受到它的驱使。可以这样来总结:童话故事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让你置身于其中。因此,这是将一个幼小心灵引入类物质世界并产生奇妙思考的极佳方法;而音乐的启蒙,则可以创造心灵对于类物质世界产生感受和感动的情愫。
说到这里,亚马,我不能不向你致以深深的歉意,因为我没有像爷爷对待我一样给你讲那么多的童话故事(虽然讲过一些并教授过不少的诗歌),这样极可能减少你在更早时候获得某些启发的机会。由于童年和少年所受到的有关家庭出身的压抑缘故,我的心灵世界里一直都有一种内向与封闭的倾向,我想有可能因为这一点而导致了我与家人交流不畅——我更愿意在心灵世界里沟通而没有过多的彰显行为。
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往复之中,人类与自然万物一样成为这种循环的结果。虽然进化论与神学分别就人类的产生形成两大流派的认识分野,然而实际上,人类对于自身的出处迄今仍旧停留于理论的推演与猜想阶段,并且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一个纠缠了人类数千年的出身之迷,它从最深层次关联着人类自身生存与未来命运的所有根源,并与我们的世代行为发生着莫可名状的密切关系。与17世纪达尔文博士提出的《物种起源》所不同的是,中世纪末期的欧洲,但丁以《神曲》表达了他对于自身命运以及所有涉及人类命运的种种思考,并通过他的作品揭示出人类心灵的困惑和所获得的拯救。这种拯救力量与其说是来自于神与上帝,更不如说是但丁假托上帝而表达出心灵所感悟到的类物质力量。
同样,这种源自心灵的力量还造就了安徒生的童话以及影响人类21世纪开端时期的《哈利?波特》——有趣的是,它的作者仅仅只是一位年青的英国单身母亲。她让人类重归到一个久违的童年想象世界。
在中国文化史上,除了以《史记》为标准版本的东方人文史册之外,并行的还有更为久远的鬼神文化,它们通过女娲以及夸父作为代表,表达出远古人类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的愿望和梦想。而屈原在悲忿与惆怅中所著的《离骚》和《九歌》则依借鬼神吐露郁结已久的心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不约而同出现的鬼神文化均可视为人类特有的心灵写照。人类心灵的世界,离我们是如此之近同时又是如此之远。人类崇拜鬼神的活动源远流长,并且比任何一种现实物质力量更加强大、普及和隽永,渗透到人类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至今仍游荡在中国各个城市和乡村的那些算命先生们,他们与西方的占星师们均有着异曲同工的某种象征作用——成为每一时期人们求得心灵慰藉与沟通神奇世界的代表。
这是一封颇为冗长的信件,同时也是我反复思考并难以把握表述力的一封信件。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有关人类心灵构成形式的问题。
心灵被人类谈论得很多,然而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和结构?这不会是解剖医学能够解释的,也不会是鬼神之术所提供的那些解释。直到今天,有关心灵的概念一直渗透在灵异、神怪以及人类意识世界的共有话题中,没有独立并理性地总结出来。从医学角度看,无论是解剖学还是精神病理学以及各种与心灵活动相关的临床诊断等科学手段,任何一种被我们视之为理性并可测的方法都不能使我们观测到心灵的可见部分——在这里,心灵再次体现出其作为类物质形态“无形而有诸”的特质。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7)

因此,我们可以论断心灵将是一种以“虚空”和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互产生“应力”的存在形态。按照这种理解,心灵沉睡或活跃于物质的“虚”之中,这种“虚”就是类物质的世界。心灵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人类一方面无法解析和印证它,同时却又时刻被它所感应——人类的物质态生命体无时不刻在与自己的心灵产生着灵与肉的应和并且须臾不离。灵与肉,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类物质世界之间永恒的话题。
在人类感知并探索世界的漫长历程中,心灵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指引,心灵的感悟远远大于人类通过器质性生理功能对于物质世界感应的所得。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类的器质生理功能只承担对客观物质世界产生触及的生理响应,而心灵则负责获取这种响应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本质的感悟。正基于这一意义,人类心理学也就成为了一门专业从事物质和类物质世界研究与实验的重要科学。这一科学能够使我们链接到目前远未察知的宇宙世界的深处。
所以,在探讨有关类物质世界时我不得不将心理学也纳入进来,以协助我们通过这一业已形成的理性达成对心灵的更多认知。通过数千年的漫长磨砺并已经成功划归到科学领域的心理学家们,他们在摆脱神学和巫术的巨大遮蔽之后终于可以独立地进行心灵世界的种种探索。然而,尽管通过对人类物质态的生理、行为以及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大量的不懈研究,他们迄今仍然有许多问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的核心疑难就是:
什么是心灵活动的真正动力?心灵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心灵的世界究竟在哪?
进化论从人类进化的创见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自然界的优选竞争造就物种的进化。人类通过进化并依借直立行走以及劳动而获得大脑细胞的增长发育,同时催发心灵及知识的成长——这些创见很形象地揭示出自然客观世界与人类心灵成长相关互动的影响特性,然而却未能真正揭示出心灵这一“虚无”部分成长的内在动因。假若进化论对于人类有效,那么其它灵长类动物也理应将获得相同或类似的心智改善。那些与人类处于相同环境并获得进化生存的物种们并未能获得其心灵与知识增长的事实无法通过进化论得到充分的解释,而进一步的问题是:大千世界中,为什么人类独独拥有这种傲视万物的伟大并产生无限想象的心灵呢?
将这个提问缩小到人类的个体现象,也会出现惊人类似的话题延伸:波拿巴怎么会如此不可理喻或者那个爱因斯坦如何能够看到未来而创造他的相对论?更多的时候,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不理解和猜测:韦尔奇怎么能创造奇迹为什么偏偏就你成功?
我很难想象波拿巴将军会因为他在科西嘉的少年时有过与众不同的倒立行走的习惯或是奇遇来解释他后来的所为,也难以用不同于常人概括来解释卡夫卡所撰写的作品。我记得有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叫凡尔纳的,他著写《环游地球八十天》以及《海底两万里》,写那些奇遇故事时甚至是连自己的家门都未曾出去过——他的想象力真是令人吃惊!
我在上一封信里也涉及到这一类似的问题——不少人曾难以理解一个与他一样的人怎会在许多方面总是显得与众不同?这种现象令我想到人类的心灵的差异以及认知世界的微薄,我认为许多问题实质上并不存在于世界而只是存在于人类自身的疑惑之中。刚才我所引证的种种评价和疑惑本身恰恰印证了我们对进化论所指出的那些不足,这是因为它并没有在类物质世界中去探索和寻找答案。
在另一个不远的领域中,心理学家们似乎在努力地寻求一条另辟蹊径的道路来探索心灵世界的存在依据和变化规则。
弗洛伊德由最先的临床心理疾病医生成长为20世纪初引领人类心理学的泰斗人物,这与他多年以来在临床方面对于人类心灵疾患以及所产生的诸种症状所进行的丰富实践和整理归纳有关。同时也使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对人类心理活动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洞见。《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并引发的争议可以证明他的成就。弗洛依德通过该书更多地将人类心灵激发之源向“性”作出了最为大胆的靠拢。这里的“性”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生理概念的范畴而深入到“性意识”层面,并在这一领域里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现,这种发现的逻辑十分类似于我就“心灵”所提出问题的方式: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8)

人类这种重要的性生理行为与性冲动背后是否存在更为深刻的原动力?
在更深一层的“性意识”领域中,弗洛伊德试图证明出正是“性本源”的能量导致人类产生出各种复杂的性行为,同时也造就出人类繁衍这一生命代际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原始能量。几乎整个人类都相信,弗洛伊德医生的所作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类认知自身生命本能奥秘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和跨越——尽管弗洛伊德试图由这个“性本源”来进一步诠释人类心灵的本源动力的最后显得勉强并存在诸多的学界疑义。
然而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弗洛依德医生的努力过程及方向,同时也看到这一学说的局限性在逻辑上与进化论表现得惊人相同(尽管他们自己可能从来不会认同这一观点)——他们都是从各自所熟悉的领域进入问题并获得由这一领域得出的结论来作为问题的答案。这种思维的路径颇为有趣:自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们得出自然世界的变迁造就了人类进化的结论,而弗洛伊德们则认为“性”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繁衍本能成为人类心灵的原动力。再进一步推导,我相信教育家们也将加入到这一逻辑中来并提出人类心灵完全是启蒙和开智的结果。
亚马,在这里我将对你说一段重要的话:通过以上的讨论和解析,我们既看到了科学的严谨与理性以及成功的推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科学的局限性。导致这一局限产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局限本身。这种局限在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是科学所涉及的每一专业与其它领域的相对隔绝所导致的局限特性。在探讨一个无边界的心灵问题上,任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的单门科学是无法获得对心灵的全面认知的,因为它的局限前提所产生的不对称性,使研究从一开始就可能发生错误了(这种错误正如一些不成功的婚姻一样,从一开始便错了——人们在结婚之前往往只是看到了自己所愿意看到的一部分);局限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所有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均建立在实证的前提下而未能获得类物质世界的破解。因此这种以实证方式进入到类物质“虚空”世界中所探索的结果自然会错谬百出而不得要领。在这一点上,就像在半空中造房子或使用人类语言去与植物交流一样荒谬。
人类解析心灵的方式中,还有精神病理学以及相关的临床遗传学、心理学在各自相关的领域里进行着多方面探索。这一类实践活动通常会选择人类的反常行为这一角度来求证人类心灵的存在形式和变化规则。事实上,这种探索更多应该归结为一种人类实践科学的偶然触及。即在人类生理器质病态或反常行为研究中无意或有意地触及到了心灵及其所处的类物质世界。正由于这种研究切入方式的偶然性以及实证科学方式先天所存在的局限性,使不少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也都陷入了无穷无尽的冥思当中不能自圆其说。显然,这种由物质态而深入精神态的途径一开始就存在了南辕北辙的错误。这种错误将人类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学引导到一个既无奈同时又深具争议魅力的境界(这与进化论和弗洛伊德遇到的问题一致)。
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例子,它们均可以表达出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同时也留给我们的种种困惑。
在《牛津心理手册》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词条中有这样的注解:
在所有精神病症中,精神分裂症是最可怕也是最令人着迷的。
这里的着迷即是一个令专家们觉得迷惑同时也深感心灵奇妙的所在,因为他们开始感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却无法证实。另外,一位精神病医生约瑟夫?伯克也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我开始发现,精神病不是一种病而是始于家庭、进而蔓延到整个社会关系领域内的障碍所引发的情感折磨。在这里,伯克开始作出了一个重要个人体验方面的总结:精神病是一种情感折磨。将伯克的话稍作延伸,可以得出人类本源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精神态(类物质态)的结论。而更有趣的是,“我开始发现”这一句话颇有意思地表明伯克医生作为生命个体面对类物质世界所产生的感悟,同时也是他自身心灵类物质态的觉醒——他已经明确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病”了。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9)

想想看,过去长时间里我们带着某些贬义来描述某一人有“精神病”时,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精神病”患者们更多可以归结到是心灵生活在另一世界(类物质世界)的人类分子而已。
在参与心灵探索与心灵发现的诸多人类行为中,精神病理学从临床方面积累了相当深厚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都有可能被误用在所谓科学的举证方面,这样带来的结果将导致某种令人类产生误觉的陷阱。当我们试图以物质态的方式检验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形态时,就好比使用尺子去度量石头的重量,这是无法得出真正的结论的。
在精神病理学术界的经典工具DSM——《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中,对于精神分裂症所应呈现的全部症状群的统计描述是如下的五项(手册还特别说明如果在最短一个月内观察到两种症状以上者均可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
1、妄想 2、幻觉 3、言语不连贯 4、行为极不协调或紧张症行为 5、负性症状群(情感迟纯或意志丧失)。
DSM这一诊断依据的权威性自不待言,我们相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在精神病理方面的诊断领域有着指导性的重要意义。而我们同时也不得不发现将会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几乎每一个健康人类都可能同时拥有轻度“妄想”以及“幻觉”这两种以上的精神意识特征——至少我的观察以及自己的体验如此,仅有的差别只是它们的程度不同而已!在更多的时候,人类都会有一些类似于“言语不连贯”以及其它的“精神紧张失调”的特征(发生在会议发表演讲或者是首次登场与试镜时)。因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人类整体都可能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结论!这当然是一个颇有一些玩笑的结论。但是从逻辑方面来看,DSM与其说是对人类精神障碍的症状群诊断,更不如说是对人类心灵类物质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揭示。所谓心灵就是类物质设置于人类的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探知到类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而人类的精神疾病现象,则可以解释为类物质能量亢奋或者与人类物质态之间的失调所造成的结果。
这是一段有趣的科学与理性的研讨,在这些讨论中,我所提出的证据更多的是藉以人类科学所发现的成果。我认为科学一直都是人类探索宇宙世界的一种有效手段(仅仅是一种而已)。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无问题,产生问题的关键恰是因为人类的认知局限而使方法变得局限,同时也使某种认知的成果成为一种管见而缺乏更为深阔的延展。发现本身是一种可无限延伸的认知过程,我们不应停留于发现的表面。现在,是改变人类科学思想和视界的时候了。
关于心灵,接下来我再谈谈艺术的话题。更多的时候,对于心灵的感悟与探索是由一些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来诠释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们,他们是人类对于心灵世界最为着迷并执著认可的人。当人类以欣赏的眼光去观赏并体会那些由艺术家通过自己心灵感悟并依借某种途径表达出来的作品时,他们同样会对于艺术家们的心灵的感悟有所触动。尽管那些艺术作品往往只是表达出艺术家心灵世界的小小一部分,然而这种深入类物质世界的程度已足以令人类惊叹。简单来说,生长在田野中的向日葵转变成为梵高的《向日葵》时,唯一不同的就是心灵类物质的附加——这一附加使奇迹产生了。
艺术一直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笔伟大财富。这种心灵力量之光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点亮,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则使它变得光芒四射。同时也正由这场文艺复兴运动成就了全世界人类所共享的近代和现代的艺术美学的基础。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叶那些年代所产生的伟大歌者和作家们,如普希金、庞德、叶芝、波德莱尔、爱默生以及乔伊斯们,都是他们对自己心灵世界的探索与感悟的种种所得。在这一领域,乔伊斯可以说是一位心灵所见独到的捕手。他在《都柏林人》以及《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的作品中几乎是反复叙述到相同的话题:人类心灵的世界。在他的另外一部《纽芬根守灵记》中,心灵世界这一主题被他演绎到顶峰(这恰恰也是许多人无法将它们读完的原因),并成为由心灵创造乔伊斯世界的代表之作。在乔伊斯所特有的文字叙述风格中,这位深受眼疾之患的作家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之中并不能看见却至深影响我们灵魂的世界——心灵。无独有偶,在南美大陆上所涌现出的一批魔幻主义流派作家博尔赫斯们也表达出同样一类的思考: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百年孤独》那些令灵魂触动的段落逐一在《哥伦比亚环球日报》上发表时,对于人类心灵探索与发现的热潮就再一次掀动了世界,以致于这部书被称之为出卖给人类 “精神恍惚的叙述+千奇百怪的地方色彩”的一剂精神配方。

心灵——人类类物质符号(10)

在这里,引用海明威关于冰山的描述将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人类对于心灵未知世界的感知态度:那些在平静海面之下巨大冰山的移动,才是真正伟大而壮阔的力量。
这是一封极为冗长的关于心灵的信件,亚马,这封信有可能也会让你变得“精神恍惚”。休息一下吧。你或许会想,你的父亲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跟你唠叨一个心灵的话题,真的不如看一下当天的晚报或是听一首曲子呢。你或许还会奇怪:你的父亲,在所从事的那么多工作中的经历不谈,怎么会花这么多的笔墨和时间来谈论这些虚无的东西?
这还真是一个值得你思考的问题呢。
在今天,人类用心灵所感悟的漫长历程已经成就为一笔不朽的财富,这笔财富之中,只要你思考,也就会有你的一份。然而我们对于心灵的众多探索与感悟并没有形成为某一种特定的共识和定义,这使人类容易产生出诸多的歧义,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心灵世界所据有的类物质能量已被人类有所察觉之后,我们仍未能获得有效的方法来驾驭它。
我希望类物质理论将进入到这一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