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引领成功的智慧:出路-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部位的芦苇用来做哨子最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他的反复实践,终于找出了在洞庭湖的某 个浅水湾、立秋以后的多少天内采摘的芦苇最适合做哨子,而且是离 水面2厘米左右高的芦苇可以做出“极品哨子”。这一经验摸出来后, 他做的哨子投放市场获得一片赞美,哨子的价格由每个一毛多钱提高 至每个五元钱,有些还出口东南亚市场。
阳飞乐器行出名以后,他的兴奋点似乎并不在于如何发财,而是 将更多的热忱放在提升下一代的音乐素养上,特别关心为广大少年儿 童扫“乐器盲”,让他们更幸福、更快乐、更全面地成长。为此,他为 许多农村学校免费配置电子琴、二胡、笛子等各种乐器,常常带着专 业队伍深入学校义务培训,看着老师、家长和孩子摆弄着乐器那种无 比快乐的样子,他就特别开心。

第53节:通天大道走着瞧(4)

通过十多年的打拼,他从一个无依无靠的“穷小子”一跃成为拥 有1000多万资产的小老板。面对小小的成功,他豪情满怀,常常自豪 地调侃说:吹着唢呐,同样可以走向世界!
阳飞乐器行闯出的路,其实很平常,但带给我们的启示却很深刻。
论先天条件,论家庭背景,论学历文凭,论社会关系,论机会运 气,我们每一个人都比禹阳飞具有更多的优势,家庭条件有优势、知 识专长有优势、生活环境有优势、社会关系有优势,也就是说,没有 理由找不到出路。
现代社会,资源极为丰富,机会多如牛毛,任何人只要有耐心,有 恒心地奋斗下去,总有脱颖而出的一天。
我们要相信自己,即使成不了太阳,那也可成为一颗星星,而且 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即使不能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那也可做一棵小草,而且只要努力,一定能茁壮成长。
●出路就在脚下,但它永远只属于不知疲 倦的双脚!政治是勤劳人的政治,经济是勤劳人的经济,只要“敢跑”,还没有走不出的路!
生活奉献给你的精彩与你投入生活的诚实合法的精力成 正比。勤奋踏实地干吧,你的每一个梦想就会慢慢地实现!
—廖岳华
如果天上真的掉下馅饼来,只有先伸出手的人才能接着;如果外 面有出路可捡,只有起得早的人才能捡到。政治是勤劳人的政治,经 济是勤劳人的经济,同样,出路是勤劳人的出路。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理想,太多的追求,是什么促使理想成为现实 呢?惟一的法宝就是韦尔奇所说的那样,一定要让自己“动起来”,让 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跑起来”,只要坚持跑下去,就一定能跑到理想 的彼岸。
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即人们走路的速度与成功有 关,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走路的速度也快。美国学者罗伯特? 列文对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步行速度进行调查,步行速度最快 的前7位依次是:爱尔兰、瑞士、荷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 香港排在第14位,台湾排在第18位,大陆居第24位。排在最后一 位的是巴西,有人说“在巴西的深处,一天才行进一公里,时间也停 止了步伐”。
人们都羡慕幸运的人,也希望能遇上幸运之神,像约翰?洛克菲 勒,一位万灵油推销商的儿子,找到了一种真正给他带来名声和财富 的石油;像山姆?沃尔顿,一位在偏远小镇开杂货铺的人,居然发展 成为全球零售业大亨;像比尔?盖茨,一位中途退学的大学生创办一 家小软件公司,后来竟成为全球首富。尽管这些人原来大多是个穷光 蛋,但是,真正要成为成功的幸运儿,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这便是 “眼尖”、“手快”、“腿脚勤”。
勤能补拙。古希腊神话中说有个神因犯了天条,被罚苦役,他要 不断地从山脚往山顶推石头,到了山顶石头又滚下来了,接着又推,周 而复始,以致无穷。开始时,还觉得自己倒霉,埋怨这埋怨那;后来, 他把石头推到山顶当做人生的乐趣,当做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的过程。 就这样,他推过了春夏秋冬、蓝天白云,越推越快乐,终于感动了上 帝,于是,他被召回天庭,成为得到上帝青睐的幸运儿。
出路,从来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苦苦修炼而成的。正如 美国“焦炭大王”弗里克所说:“成功没有秘诀,只是需要努力奋斗, 并为你所做的事献出所有的时间,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世上一切成功者的出路,无不是依靠勤劳的双脚走出来的。他们 大都要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付出常人难以想像的汗水。威尔逊 当选美国副总统后,在一次大会上,用自己年轻时的一段亲身经历深 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
“我在10岁时就离开了家,当了11年的学徒工,每年可以接 受一个月的教育,最后,在11年的艰苦工作之后,我得到了1头 牛和6只绵羊作为报酬。我把它们换成了84美元。从出生一直到 21岁那年为止,我从来没有在娱乐上花过一美元,每个美分都是 经过精心算计的。我完全知道拖着疲惫的脚步在漫无尽头的盘山 上行走是什么样痛苦的感觉……在我21岁生日之后的第一个月, 我带着一队人马进入了人迹罕至的大森林里,去采伐那里的大圆 木。每天,我都是在天际的第一缕阳光出现之前起床,一直辛勤 工作到天黑后星星探出头来为止。在一个月夜以继日的辛劳努力 之后,我获得了6美元的报酬。当时在我看来,这可真是一个大 数目啊!每个美元在我眼里都跟今天晚上那又大又圆、银光四溢 的月亮一样。

第54节:通天大道走着瞧(5)

在这些岁月里,我很珍惜时间,就像抓住黄金一样紧紧地抓 住了零星时间,不让一分一秒无所作为地从指缝间流走。在21岁 以前,我利用零星的时间,设法读了1000本好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靠打拼,类似的道理大书小书都讲烂
了。但这里还是要讲一个我们身边的故事:
南京有位已退休的辅导员,在家赋闲,经济拮据,为补贴家 用,她选择了代理学生报刊的销售。两年以后,她的年销售收入 达到200万元,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业绩!因学生报刊市场白热化 的竞争,就连“正规军”也无法取得如此业绩。我为之惊叹,专 程拜访了她:
—“请问有什么秘诀?”
—秘诀就是“跑”。马不停蹄地跑,不厌其烦地跑,从这所 学校跑到那所学校,从年初跑到年底,从早晨六点出门跑到晚上 十二点才“跑”回家。为此,她还出示了随身携带的“两双鞋”, 一双为平跟鞋,一双为高跟鞋。
—“为何要带一高一平的两双鞋?”
“出家门在路上跑就穿平跟鞋,跑得快,一天可以跑更多的单 位,脚也舒服;快进校门时便换上高跟鞋,因要见老师、要见学 生,人还是要讲究点‘模样’,他人的感觉也会好一点。”
她就是这么“跑”,结果“跑”成了学生报刊的“销售大王”。
出路是跑出来的,是奋斗出来的。如果像古人说的饼子挂在脖子 上却被活活饿死的懒汉那样,手都懒得动一下。这样的人,即便出路 就在脚下,懒得动脚,是永远不会有出路的。
现代社会,机会多如牛毛,前景灿烂美好,对此,心理学家罗伯 特?科利尔充满信心地告诫年轻人:“不要找一些愚蠢的借口,比如说, 你没有机会,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吹棒你,没有人拉你一把,没人 让你变得重要,没人告诉你出路何在。如果你有潜力,如果你真的称
职,你就会在找不到路的时候开创出一条路来。”的确,出路,取决于 创造、取决于奋斗。惟有锲而不舍地奋斗,才能打开辉煌的出路之门。
出路,总是垂青于不知疲倦的双脚!
●画蛇添足—政府要干新鲜事。如何激活出 路?当务之急政府要用大手笔推进两件事:一是推进“出路教 育”;二是推进“走出去”战略,在中国的和平崛起中赢得大 出路!
东方的经验证明:政府即使不是万能的,也是强大的。
—申子题记
尽管我们豪情满怀地倡导大气大成,尽管我们对未来的通天大道 充满信心,我们也充分相信天下每一个人都会铆足劲行动起来,去打 拼人生辉煌的出路。但是,当我们把人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系统地 思考后,发现还是缺乏一种力量,于是又不得不把政府扯进来,要政 府支一把力。
应该承认,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广 阔舞台,开辟了亘古未有的康庄大道。但是,发展,必然带来发展的 问题,社会发展不断升级,人们对出路的要求也不断升级,由此产生 对出路的迷茫与焦虑问题也在升级。
如何面对转型期人人关注的出路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当务之急 政府要用大手笔推进两件事:
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推进“出路教育”。
当今令人困惑的出路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式教育造成的,是应试教育的负面性对社会的一种报应。“为分数而拼命”的应试教育必 然造成教育与社会两张皮、教育与人的出路相脱节,当依靠“神圣的 分数”过日子的学子们走向社会时,发现这些“分数”并不能换取“真 金白银”,甚至连面包都换不了时,必然引发严重的出路问题。 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教育方式。
求学,不论怀着什么目的,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并在社会上找到 自己的出路。教育的第一目的是为人的出路服务的,这是国际经验,也 是所有为父母者的期盼。因此,应该理直气壮地推出“出路教育”。

第55节:通天大道走着瞧(6)

出路教育不是设一堂出路课,也不是开设一个出路专业,而是应 作为一种“大思路”、“大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从根本上解决教 育与社会、教育与出路“两张皮”的问题。让出路主导教育,教育服 务出路。
出路主导教育,围绕出路抓教育,一切教育方式与方法都是为了 成就学生的出路。教育要让受教育者明白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找到这 条出路需要什么条件,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有的放矢实施教育。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兼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长,把应试教育与 素质教育作为出路教育的“两根拐杖”,为了孩子的出路,该“应试的” 就应试,该“素质的”就素质。具体说:
出路教育的内容是开放的——教育百花齐放,尤其要大力发展兴 趣教育、特长教育和创业教育。围绕个性化的出路定位选择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应该五花八门。国际“桌球大王”丁俊辉的父母就是出路教 育的先知先觉者,他们认定自家的小丁能在桌球上找到出路,就让孩 子连小学也没读完,便放弃学业,倾家荡产地引导孩子打桌球,果然, 在桌球上找到了一条大出路。
出路教育的方式是开放的——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家中 三代小学生”,而且都有大出息。他不是不重视教育,他是在家中有的 放矢地搞出路教育,孩子今后干什么就学什么,有了出路何必上大学?
郑家第一代小学生郑洪升,1932年出生,最高学历为五年私塾, 但他靠自学成为华北军政大学的哲学教员,创造了小学生教大学生 的记录;
郑家第二代小学生郑渊洁,1955年出生,顶级学历为小学四 年级,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创造了皮皮鲁、鲁西西、 舒克、贝塔等一系列儿童喜欢的童话形象;
郑家第三代小学生郑亚旗,1983年出生,因不堪忍受应试教 育,小学毕业在家接受父亲教育,靠自学成为北京某著名网络媒 体的技术总监。
郑家三代从内心里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而现代学校 教育最误人子弟,对出路帮助不大。他们还商定,争取第四代 拿到大学文凭,在拿到文凭的那一天,前三代人6只手合力将 那文凭缓慢地撕得粉碎,然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她):“孩子, 你爷爷的爸爸和爷爷还有爸爸撕的只是一张普通的纸。从零开 始吧,一直自学到死。人的毕业证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证书。 无人能看到自己的毕业证书。凡是以为自己看到了自己毕业证 书的人,活着时,已经死了。不自学,毋宁死。”
从中国到外国,从大老板到小老板,他们在起步时大多属于“三 无人员”,即无高学历、无“靠山”、无资金,但为什么能成功?因为 他们一般都有“三善”特征,即“善思”、“善悟”、“善拍板”。这种“三
善”的本事是如何历练出来的?因为他们很少受学校禁锢,很少受书 本束缚,长年在社会这一博大的人生舞台上搏击,久久为功,于是,也 便练就了这种“三善”的本事。
因此,无论如何,教育不能封闭,必须与社会发生密切的互动,教 育必须深入社会实践,真正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悟”出智慧来,历 练出打拼出路的本事来。
说到底,出路教育也是创业教育。推进创业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改 变“高考指挥棒”,真正让大学教育与创业密切互动。大学是彻底开放 的,大学生随时可以中断学业去创业,工作之后需要提高再回校学习,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上大学绝不是目的,而是赢得出路、升级出路 的“加油站”,年轻时可与某所大学达成契约,需要学习时,随时进这 所大学去“充电”、“加油”,有了一定本事就离开学校到出路上去“跑”, 然后又“加油”,如此不断循环,直至老了,不需再“加油”,也不要 再找出路了,然后根据单科学习证明和工作业绩,再到年轻时达成“约 定”的大学申请文凭,所在大学核准后,在烫金的、金光闪闪的文凭 上写上——该同志一生学了什么、创了什么业、打造了什么出路!因 此,高学历文凭也是一生出路的记载,获得它时,便是对一生的打拼 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56节:通天大道走着瞧(7)

出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也不会从地下突然冒出来,它是人与社会反复磨合的结果,而教育是其磨合的润滑剂。如果每年400多万大 学生6月30日毕业,7月1日就要找到出路,这本身就是计划经济时 代造成的一件很荒唐的事情。
大学不仅是个人出路的“加油站”,更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就业创业
“蓄水池”。它犹如一座巨型水库,应该向社会细水长流,即天天有人进, 天天有人出,如果让水库里的水在统一的一天如山洪暴发般地倾泄出 来,岂能不决堤?岂不给社会带来恐惧性的后果?而出路教育,把教育 和人的出路当做一个恒久的互动过程,它既没有统一的入学日,也没有 统一的毕业日,只是把教育当做服务出路的工具,把教育融入打拼出路 的始终,也就实现了教育、受教育者的出路与社会的良性循环。
出路教育不是简单地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问题,而是从根本上解 决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出路“两张皮”问题,使教育真正成为成 就人们出路的大熔炉。
政府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全力推进“走出去”战略。
中国的改革开放了不起!第一大“了不起”就是农民“走出去”了。 成千上万、成万上亿的农民兄弟“游走全国”、“游走世界”,走向城镇、 走出国门,彻底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获得了新生,赢得了 新的出路。著名的“温州模式”就是一种“走出去模式”,目前世界上 哪个地方有生机,哪儿就有温州人,温州人走到哪里,就有温州人的 新出路。
解决眼下大学生的出路问题,同样应推进“走出去”战略。
无疑,“走出去”应该是从大城市走出去。类似北京、上海等大城 市,本地每年上百万毕业生恋着不想走,全国各地高材生及世界各地 的“海龟”要挤进来,的确人满为患。随便到这些城市的地下室瞧瞧, 都会发现里面住满了硕士博士生,一些人的日子过得惨兮兮,生活质 量甚至比不上在麻将馆里洗麻将的人,出路当然渺茫,但为了面子还 是“死撑着”。因此,为了出路,必须从大城市走出去。
那么,走到哪里去?
走到城镇去!成千上万的中小城镇空荡荡,空气新鲜,阳光明媚, 等待着我们去建设。
走到农村去!新农村、新天地,新一轮的农村城镇化、乡村生态 化、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使“广阔天地”从理想变为现实。
走到西部去!那里地广人稀,山川秀美,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潜 能巨大,如果能像当年美国人开发西部一样,前程怎不诱人?
走到世界各国去!尤其是走到与我们关系友好、正在实行开放的 第三世界国家去,那里就像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一样,刚刚启动起飞 机制,发展空间巨大,遍地是机会,处处有黄金。
但是,怎样才能走出去?事实上我们天天都在号召大学生下基层、 去边疆,效果又如何呢?在广大农民兄弟一个个削尖脑壳往城里钻的 今天,简单地号召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学子回到农村去,似乎也 有点滑稽。想当年动用国家机器,把知识分子弄到农村,结果有几个 能“扎根”?回城的哨子一吹响,他们一个个飞得比麻雀还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为他们配置创业要素,没有为他们搭 建立业平台。
这就是说,走出去,不论是在国内走还是到世界各地走,都是需 要一定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对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有效匹配。 大学生走向社会,如果不给他们配置必要的发展要素,一味地鼓动他 们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去干什么?如果选择不去,便给他们戴上一 顶“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帽子,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天大的不负 责任!事实上,仅凭一腔热血,必然于事无补。
令人欣喜的是,今日已不同于昨日,我们迎来了实施“走出去”战
略的最佳历史时期,我们有充足的能力为大学毕业生“走出去”提供 一个完整的支持体系。

第57节:通天大道走着瞧(8)

因为,当今毕业即失业,绝对不是人多了,也不是天地窄,更不 是他们“高分低能”没本事,根本原因是人与“财力”、“物力”等必 要的发展要素不能得到合理的匹配。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这些要素进 行强制匹配,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弱势的、单个的、缺乏经验 与关系的学子凭什么能得到这些资源的有效匹配呢?
要知道,在“人才剩余”的假象背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财力 剩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