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乙:“男人当个科长,就爬到老百姓头上拉屎了,要是当个局长、部长
呢?那可要张开血口吃人喽?你男人就是老虎,你也不过是狐狸精,狐假虎
威才害臊呢!我男人扫垃圾,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
当甲进行人身攻击时。乙立即把甲的论据抓出来,层层递升,层层揭驳:
从科长到局长到部长又到老虎,并予以致命的一击:“狐假虎威才害臊。”
使甲仗势欺人的虚伪本质暴露无遗,抬不起头来;进而就“扫垃圾的”加以
引申,“为人民服务,光荣得很”。使自己的论点在层层突“破”中巍然而
“立”,并再一次讽刺了科长老婆的丑恶嘴脸,“升”上了最高点,其驳辩
可算是成功的。
齐景公饮酒,田桓子陪侍,远远看到晏子来了,就对齐景公说:“请罚
晏子酒。”
齐景公问:“什么理由?”
田桓子说:“晏子穿黑布衣、鹿皮裘,乘着粗劣简单的车,驾着瘦弱的
马上朝,这是掩蔽了您对他的恩赏啊!”
齐景公说:“好。”
晏子坐下后,斟酒的人捧着觞递给他,说:“国君命令罚您饮酒。”
晏子问:“什么理由啊?”
田桓子说:“国君赏赐给您卿的爵位使您尊贵,恩赐百万之金使您的家
庭富裕,所有大臣的爵位没有比您更尊贵的,俸禄没有比您更高的。现在您
穿着黑布衣鹿皮裘,坐粗劣的车,又驾着瘦弱的马来上朝,这是掩蔽国君的
恩赐啊,所以罚您。”
晏子站起来,恭敬地问:“请问是饮完酒再解说还是解说完再饮酒呢?”
齐景公说:“解说完再饮。”
晏子说:“您赏赐我卿的爵位使我尊贵,我不敢为了显贵来接受,为的
是国君命令能得以施行;恩赐百万之金来使我家过上富裕生活,我不敢为了
富有而接受,为的是使国君的赏赐能够施行。我听说,古代的贤君,对受过
丰厚赏赐却不照顾他的封国或家族的人,就责罚他们;对于所担负的工作不
能胜任,就责罚他们。您的臣属,我的父兄,如果有的流离失所身处荒凉偏
僻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您的子民,我的属下,如有流散逃亡四方的,这
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足,战车没有修造,这是我的罪过。像驾着劣马
破车上朝,我想那不是我的罪过吧?再说,我凭着您给我的赏赐,使我父系
亲属没有人没车坐,母系亲属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的亲属没有挨饿受冻
的,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等着我,然后才能点火烧饭的有几百家。像这样,
是掩蔽国君的恩赏,还是昭显了国君的恩赏呢?”
齐景公听后说:“好!替我罚田桓子。”
晏子抓住“罚”字,以此为纲,针对田桓子认为他的“形象”“掩蔽了
国君对他的恩赏”展开自辩。他首先说明受赐的目的是为国为君,不是为了
自己能够“显贵”、“富有”;接着指出什么样的人才该“责罚”,并以他
自己设例作了解释;哪些情况和现象才属于“罪过”,才该“罚”;继而再
把驳辩“升”上第三个层次。他凭着国君的恩赏,使“父系亲属”、“母系
亲属”、“妻系亲属”和“国内一些闲散的士人”的“问题”得到解决,阐
明自己生活俭朴的原因和理由。“立”出自己的论点:这是“昭显”君主的
恩赏,而非“掩蔽”。结构上环环相扣,虽缓缓道来,却句句驳在点子上,
使田桓子无隙可乘、无力还击,终使齐景公把酒反“罚”于田桓子,真可谓
妙绝。
由此可见,运用递升诡辩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迅速地找准并确定好“递升点”。
如果己方立论,就必须对“点”深深挖掘,摆出丰足的论据,层层展开,
使彼无还击之力;如果是反驳论敌,就要注意对方提出的理由和根据,抓住
要害,集中“火力”层层猛攻,或先“射马”(驳论据),或先“擒王”(驳
论点)使之无招架之力。像上面那位乙妇女就抓住了“你不光彩,我光彩”
的“递升点”;晏子抓住了“罚”的“递升点”。
二是,递升要高屋建瓴,有圆石滚落万丈悬崖的气势。
三是,在取胜有望时,应该乘胜追击,置彼方于死地。
47。不同问法不同效果
——设问诡辩术
设问诡辩术,是指论辩双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常常通过发问,探测
对方的真意,隐蔽自己的企图,把握讨论的方向,使论辩能向着有利于自己
的方向发展的诡辩技巧。
设问诡辩术的运用,很能体现一个人的应变智力和控制能力,是一种高
水平的问答技巧。
诱导式发问。
罗斯福在海军任职时,一天,有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
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
罗斯福向四周机警地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
朋友答:“当然能。”
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用“诱导式”的问话:“你能保密吗?”决定了对方必定答“能”,
这不仅使他既坚持了不泄密的原则,又不使朋友处于尴尬的境地。
·委婉式发问。
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便直问,直问会引出麻烦,这
时需要采取迂回方式提出问题,达到目的。如:
一个小伙子想了解某姑娘对自己是否有好感,可不好意思直截了当提出
来,便试探性地发出邀请:“我可以陪你走走吗?”或“今晚有场歌舞,你
有时间看吗?”
对方如果不愿意和他交往,会客气地婉言谢绝,“谢谢,今天我还有点
急事。”
这样处理,双方都不至于难堪,而小伙子也探到了对方的虚实。
·提醒式发问。
对一些健忘的人或无意间发生疏忽的人,在适当时机就某件事用提醒式
发问,能起到暗示作用。
比如,有时自己的什么东西不知丢到哪里去了,若直接问人,显得冒昧,
会影响关系,这时你不妨这样问:“你没借我的××吧?”“你没见一件××吧?”表面上说的是“没有”,实际上是问“有没有”。
这种谨慎而有分寸的问法,在交谈中显得很得体,既不易引起对方的反
感,又达到了自己目的。
·变通式发问。
提问时应根据情况,通过改变、调整语序、句式词语,能收到意外的效
果。
一个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遭
到断然拒绝。
另一教士去问这个上司:“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同样一个
问题,他把语序变了一下,抽烟的请求得到了允许。
再如,有家饭店,服务员常问顾客:“要啤酒吗?”
后来他们研究了商业心理学,改变了问话方法:“你要几升啤酒?”于
是,销售额大增。
由此可见,不同的问话词语,有不同的效果,善于变通问法,会收到良
好的效果。
设问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根据情况开动脑筋,自己去创造。
48。借火烧香仿中有创
——模仿诡辩术
模仿诡辩术,是指根据对方的观点,通过对比联想仿造出一个与对方观
点相同或者相反的观点来反驳对方的诡辩技巧。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措控书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一听微微一笑,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七天,
而只判拘留你一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对开车司机来说:
“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酒”开车的区别,就和“监禁七天”与“拘留一
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运用模仿诡辩术,是基于比较和联想形成的一种逻辑方法。其联想主要
来源于对方的观点,而模仿出来的观点又与对方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或
者是正确与谬误相比较,或是谬误与谬误相比较,最终是要驳倒对手。
阿凡提开了一个染坊,一个财主有意刁难他。财主拿来一匹布对阿凡提
说:“阿凡提,你把这匹布染成不黑、不白、不红、不绿。。不是一切颜色
的颜色。”
阿凡提温和地说:“可以,你放在这里吧!”
“那我什么时候来取货呢?”
阿凡提仿照对方的口气说:“不是周日,也不是周一、二、三、四、五、
六的那一天来取货好了。”
阿凡提以对方刁难的方法来回敬对方,主要是思考方法上的模仿。
模仿可以首先考虑从语音形式上模仿,其模仿的语音形式要与对方的语
言形式相同或相仿。
古代有个叫魏周辅的人,送诗给陈亚看,其中抄袭了古人两句诗,陈亚
对他很不客气。魏周辅又送上一首绝句说:
“无所用心叫‘饱食’,怎胜窗下作新词?文章大都相抄袭,我被人说
是偷诗。”
陈亚按照他的诗的原韵和了一首诗说:
“以加贤人该加罪,不敢说你爱偷诗。可恨古人太狡猾,预先偷了你的
诗。”
古人偷窃后人诗,那绝对是诗人的想象。
运用模仿诡辩术,还可以考虑从思维形式上模仿。它首先需要展开联想,
可以同向联想,然后模仿对方思维形式进行反驳。
抗战时期,沈钧儒等“七君子”宣传抗日主张,被国民党当局视为“眼
中钉”。后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七君子”,并在苏州高等法院几次开庭
审判他们。
在法庭上,检察官诬蔑“七君子”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
沈钧儒反驳说:“如果我们宣传抗日救国就是宣传了与三民主义不相容
之主义,那么与三民主义相容之主义是卖国投降吗?”
沈先生由俭察官的“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联想到“与三民主义相
容之主义”,由抗日联想到卖国投降,使国民党陷入了自相矛盾中,也使其
卖国嘴脸暴露无遗。
由此可见,运用模仿诡辩术,其特点是:仿中有创,借火烧香,令对手
防不胜防。
49。直观形象无可置辩
——示物诡辩术
示物诡辩术,就是适时、适事地当场拿出具体的“实物”来反驳对方的
一种诡辩技巧。
示物诡辩术的特点是反驳形象直观,可见可感,让人无可置辩。
一次上手工课,爱因斯坦把一张很不象样的“板凳”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后很生气,举着“板凳”问孩子们:“你们见过比这更糟糕的凳
子吗?”
小朋友们都一个劲地摇头。但爱因斯坦却从课桌里拿出了两张“板凳”
说:“比这更糟糕的凳子还是有的。”他指着拿出来的那两张板凳:“这是
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老师的已是第三张板凳了,虽然它做得并
不好,但比这两张好多了。”
结果,老师被说得哑口无言。
当老师认为他拿着的是一张最糟糕的凳子时,爱因斯坦却拿出了两张更
糟糕的凳子,从而说明老师的话是不正确的。由于“事实就在眼前”,所以
老师也奈何不得,只好“认输”。
示物诡辩术直截了当,剀切有力。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事实胜于雄
辩”,在具体的实物面前,即使再蛮横、再能说会道的人,也不能置事实于
不顾,“睁着眼睛说瞎话”。
一次,施特劳斯结束他在维也纳国家音乐厅举行的“个人钢琴演奏会
后”,回到下榻处,就有一名俄国军官带着随从冲了进来。那俄国军官气冲
冲地递上一份“决斗书”,吼道:“你是我的情敌,我要同你决斗,一分高
低,请吧!”说完,甩开大氅,抽出长剑,亮开了架势。
施特劳斯莫名其妙,不知自己怎么就成了“情敌”?“请你把原因讲清
楚再决斗也不迟!”他冷峻地说。
俄国军官陈述道:“你每次演出,我的妻子都要送鲜花给你。鲜花代表
着爱情,既然她送鲜花给你,那你俩一定私通!你破坏了我的家庭,你就是
我的情敌!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施特劳斯听罢,对这荒唐的推理哭笑不得,本想回敬几句,但稍一思忖
后他改变了主意,说:“军官先生,我领你们看些东西。”
说完,把军官和随从带到了一处宽大的花房,指着里面放着的无数束鲜
花说:“请把尊夫人送给我的鲜花挑出来吧,让它作证,我们好决斗啊!”
那军官和随从看着数不清的花束,目瞪口呆,面面相觑:“原来有这么
多的人送花啊!”至此,俄国军官自己也觉得太鲁莽,便主动向施特劳斯敬
礼道了歉,一场“决斗”化解了。
由此可见,示物诡辩术是一种行之有效、强而有力的反驳方法,只要我
们善于运用、巧于运用,一般都能稳操胜券,甚至不战而胜。
50。揭露荒谬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
揭悖诡辩术,就是揭露对方论题的荒谬错误之处,从而驳倒对方论点的
一种诡辩技巧。
有位访华的英国记者,提出了“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是由于人口过多”的
观点,周总理不同意这种看法,对此他进行了反驳: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英国的人口在一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
但是,英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日不落’殖民帝国。美国的面积略
小于中国,而美国的人口还不及中国的三分之一,但是美国的军事基地遍于
全球,美国的海外驻军有一百五十万。中国人口虽多,但是没有一兵一卒驻
在外国的领土上,更没有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
张,并不决定于她们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她的社会制度。”
周总理反驳中运用的正是揭悖诡辩术,通过数据和类比,从而使英方的
论点不攻自破。
揭悖诡辩术,具体技巧有三:
一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客观实际相悖;
二是,揭露对方论题与其自身行为不符;
三是,揭露对方论点本身自相矛盾。
一位杠铺老板自言善辩,孔圣人及李铁拐不服,找他论辩:
孔圣人:“我来与你抬杠。”
杠铺老板:“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圣人今去何方?”
“周游列国。”
“双亲可健在?”
“老母健在。”
“圣人云:‘言必行,行必果’,可你自己就行有所悖。”
“此话怎讲?”
“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为何你的老母健在,你却周游列国?”
孔圣人哑口无言。
李铁拐不服:“我来和你抬杠!”
杠铺老板问:“谁先开言。”
“让你先说。”
“大仙因何下临凡界?”
“为拯救黎民百姓。”
“有何济世仙方?”
“我葫芦里装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
“你说你葫芦里的灵丹妙药能医治百病,我看不尽然,既然能医治百病,
为何不把你那条瘸腿治好?”
李铁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杠铺老板用揭悖诡辩术轻而易举地又战胜了对方。
揭悖诡辩术还有一种形式,是直接揭露对方的论点本身就存在自相矛
盾,从而使对方无言以对。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想到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说:“我想发明一种能溶解一切物品的万能溶
液。”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年轻人哑口无言。
51。借用比喻灵活施辨
——喻讽诡辩术
喻讽诡辩术,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讽刺对方,使对方的思维被你所做比喻
的形象所困扰,以至措手不及的诡辩技巧。
儒士张卓与僧人论辩:
僧人宣称:“儒教虽正,却不如佛学玄妙,我们僧人能读儒教的书,你
们却不能通晓佛家的经典。”
张卓回答说:“不对吧,比如饮食,人可以吃的狗也能吃,狗可以吃的
人却不可以吃。”
张卓采用喻讽诡辩术,灵活施辩,用人吃的东西与狗吃的东西来类比,
一下便将对手驳得缄口无言。
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中的史良,在法庭与法官、检察官的论辩中,
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在西安事变前,你们给张学良、宋哲元、韩复榘、博作义发
过电报,因此可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与你们发电报是有联系的,你们应该
对此负责。”
史良:“一个刀店,每天都会卖出许多把刀。多数买了刀的人是用来切
菜,但也不排除有人会甩买来的刀杀人的可能性。照检察官的意思,难道凡
是杀了人的都要由刀店负责吗?”
刀店与发报者本是两码事,但史良运用喻讽诡辩术,通过比喻,不仅仅
驳斥了所谓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有联系的说法,而且也回避了问题的实
质。
讽刺对方时,借用一个比喻,不但增加了对自己命题的确证,也增加了
对手反驳的困难,因为对手除需反驳你的论题外,还要设法反驳你的比喻。
1901 年美国政府宣称,为了保持军队所需巨额费用,“准备实行节约”,
因此,须削减公立学校的经费。马克·吐温反驳了这种谬论:
“而我们则认为,国家的伟大来自公立学校。试看历史怎样在全世界范
围内重演,这是多么奇怪。我记得,当我还是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小孩子的时
候,曾经有同样的事发生过。有一个镇子也曾主张停办公立学校,因为那太
费钱了。有一位老农站出来说了话,说他们要是把学校停办的话,他们不会
省下什么钱。因为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
马克·吐温的喻证可谓无比的传神,直至今天,它还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有个作家和厨师争论:
作家对厨师说:“你没有从事过写作,因此你无权对这本书提出批评。”
“岂有此理!”厨师反驳道,“你这辈子下过蛋吗,可却能尝出炒鸡蛋
的味道。母鸡行吗?”
厨师运用喻讽诡辩术,作家一时却不知如何应答是好。
运用喻讽诡辩术应掌握以下几点技巧:
一是,讽刺要寓于比喻之中,两者不能游离,否则将显得生涩。
二是,所设的比喻要生动形象,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深奥的道理浅显
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三是,讽刺要有力,提出的问题要尖锐。
52。准确分析推测未来
——展示未来术
展示未来诡辩术,就是以发展观点立论,将思维引向未来,把对未来的
预见展示出来,从而给对方以针锋相对反驳的诡辩技巧。
1683 年除夕,法拉第为了证实“磁能产生电”,在大厅里对着许多宾客
表演。只见他转动摇柄,铜盘在两磁极间不停地旋转,电流表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