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言此意彼的诡辩技巧。
东与西,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东西,声东又怎么击西呢?
事实上确实可能,因为东与西虽然彼此相反,但又是互相联系的。
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会对它周围的事物产生影响,在其影响所及的
范围内就会形成一个影响场。
所以,使用声东击西诡辩术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联系性。
一天,东方朔对武帝手下一班侏儒说:
“你们见了皇上,可磕头求饶,也许能免一死。”
众侏儒果然一齐上殿,叩首流血大哭。
汉武帝很奇怪,问他们为什么这样?
侏儒们说:“东方朔说您要全部杀掉我们!求陛下开恩饶命!”
汉武帝把东方朔叫来,问他为什么要吓唬侏儒们。
东方朔说:“侏儒们身高三尺,每月挣一袋米,我东方朔身高九尺,每
月也挣一袋米。侏儒们饱得撑死了,而我东方朔快饿死了!陛下如果认为我
的话有理,请增加我的俸米吧!”
汉武帝听罢大笑,命令给东方朔调级增薪。
东方朔表面是说要杀掉侏儒,其实这只是“声东”,造成声势令皇帝引
起注意,然后再“击西”,达到自己的真正目的。
由此可见,运用声东击西诡辩术时,“声东”是造成声势,同时也带伪
装的色彩,其目的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进攻。而声势越大,伪装得越像,就
给自己提供越好的论辩环境。
“击西”是论辩的真实目的,这一步最好在前面“声东”中就能表达进
去,就是把它融进去而又不被对方发现。因此这是较难的一步。下面是一则
关于重男轻女的论辩的例子:
甲:“如果现代医学能够准确地测定胎儿的性别,我的爱人要是怀了一
个女胎,哪怕是头胎,我也要叫她去做人工流产。”
乙:“为什么?”
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女孩子长大了终归是别人家的,我没
有儿子,靠谁传宗接代呢?”
乙:“我家倒是有个大胖儿子,现在才三岁,等过了十岁,我就送他到
五台山去出家做和尚。”
甲:“你这是疯了?”
乙:“我的精神很正常。因为他不能传宗接代!”
甲:“这孩子有什么暗毛病吗?”
乙:“我不是说了吗,大胖儿子可以参加健康比赛。”
甲:“那怎么不能传宗接代?”
乙:“将来长大了找不到对象。”
甲:“好好的男孩子,哪能找不到对象?”
乙:“到时候咱们社会上只有男人,没有女人。”
甲:“哪有这种怪事?”
乙:“因为女的不能传宗接代。”
甲:“越说越不像话。你,我,还有社会上所有的人,谁不是妈妈生的
呢?妈妈不就是女的吗?”
乙:“那时候根本没有妈妈了。”
甲:“没有妈妈?”
乙:“对,当妈妈还没有出世的时候,早叫妈妈的爸爸给‘流’了!”
甲:“啊?——喔。。”
乙的技巧是要指出对方言谈中不合理的部分,但不正面指出,而是变换
一种形式,得出的是同样荒唐的论断。
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别人有缺点而不予指出,任其发展,结果是害了
别人;但直接指出又恐对方接受不了,这时就不妨采用声东击西的诡辩术。
164。含沙射影指东骂西
——指桑骂槐术
指桑骂槐作为诡辩技巧,表面上是指责这个人或这件事,而实际上是指
责另个人或另一件事。
以前,有个瞎子被无辜地牵涉到一场官司中,开堂审判时,他对县太爷
说:“我是一个瞎子。”
县官一听,立刻厉声责问:“混帐!看你好好的一双清白眼,怎么说没
有眼睛?”
盲人听了县官的话说:“我虽然有眼睛,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可小人
看老爷却是糊涂的。”
这两句话,从形式上看是“指桑”(即回答老爷的问话),从内容上看
却是“骂槐”(暗中讥骂昏官)。
因为盲人的话是接过县官的话题来说的,表面上似乎是就事论事,而内
容却加以改造过了,因而用得巧妙,骂得痛快,但对方又抓不住把柄。
指桑骂槐诡辩术的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或双关性等特
点来做文章。如上例,从表面上看,盲人说的“清白”是指自己的眼睛是清
白眼,实质上却是暗指盲人自身无罪,是清白的。
“糊涂”一语,表面上看是指盲人因为眼睛看不清县官,所以显得糊涂,
是个昏官。
说话者说出的话语,从字面上的意思看似乎并不是直接针对对方,但话
语中却暗含了攻击对方的深层意思,使对方虽有觉察却又抓不住把柄,只好
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自认倒霉。
陈细怪与他的两个学生去喝牛肉汤,老板故意坑人,只盛萝卜不盛肉。
陈细怪一见,气就来了。于是他对学生说:
“有个妇女,叫儿子到河里去洗萝卜,谁知儿子贪玩,一不小心被河水
冲走了。这个妇女见儿子没回来,就找到河边。可是,河边只有萝卜没有儿
子了,她急得大哭起来:‘我的心肝肉哇,你到哪里去了呀?为什么只看见
萝卜没有看到肉哇,我的儿呀?肉到哪里去了喂,我的儿呀!’”
陈细怪一边用筷于在碗里捞着,一边学着女人的腔调哭着,逗得两个学
生和旁边几个吃牛肉汤的人哈哈大笑。老板呢?挨了骂,揭了底,还得打落
牙齿注肚里吞。
我们也可以虚构一个与对方有相似性的东西为骂的对象,来达到谴责论
敌的目的。
有个人在朋友家作客,天天喝酒,住了很长时间了还无启程之意。主人
实在感到讨厌,但又不好当面驱逐。一次两人面对面喝着酒,主人讲了这么
一个故事:
在偏僻的路上,常有老虎出来伤人。有个商人贩卖瓷器,忽然遇见一只
猛虎,张着血盆大口,扑了过来。说时迟,那时快,商人慌忙拿起一个瓷瓶
投了过去,老虎不离开,他又拿了一个瓷瓶投了过去。老虎依然不动。一担
瓷瓶快扔完了,只剩下最后一个。于是,他手指老虎高声骂道:“畜生畜生!
你走也只有这一瓶,你不走也只有这一瓶!”
这个主人通过虚构与对方有着“不走”这一相似性的“虎”为谴责对象,
表面是在骂虎,实质上是痛斥对方的厚颜无耻。表达得痛快淋漓,入木三分。
指桑骂槐诡辩木采取间接指责的方式,可进可退,既可避免公开的冲突,
又可暗示启发,达到劝说的目的。
165。不循常规审客抑主
——反经行权术
所谓反经,即不循常规。所谓行权,即改变常规,临时作适当的处置。
反经行权诡辩术,主要是为了“审容抑主”。诡辩者遇到一些居心不良
的、污辱性话语的中伤,而显得尴尬和难堪时,可根据攻击者之常理,加以
创造性地革新,“接过石头打回去”,实现正当的、必要的“被迫反击”。
该术同反唇相讥术相似,能有效地教训攻击者,摆脱自身的困境,挽回尊严,
又体现还击者的高雅风度,可谓一举多得。
音乐大师路易·贝多芬有个弟弟叫约翰·贝多芬。
约翰·贝多芬是个贪婪、自私、爱钱如命的商人。
1823 年,约翰·贝多芬在纽约发了横财,成了富翁。为了炫耀自己,他
得意洋洋地在寄给路易·贝多芬的名片上写道:“约翰·贝多芬,土地所有
者。”好像在向这个穷苦的音乐家示威。
路易·贝多芬看了弟弟寄来的名片后,心里十分厌恶。于是,他立即拿
起笔在名片的背后写道:“路易·贝多芬,智力所有者。”然后把名片寄还
给他弟弟。
在实战中,反经行权诡辩术运用得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及时、准确、
敏锐地抓住攻击的要害,能否灵巧地选择反击的方式。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
·类比式。
利用事物之间的相连或相克关系,融汇还击者的思想感情,将不雅的事
物回击攻击者。
《世说新语》载:
“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
窦?’张应声答曰:‘正使君辈从此出入。’”
老先生本想污辱张吴兴为狗,张吴兴乘势一椎,却使老先生陷入了欲辩
不能的尴尬境地。
·诱入式。
诱入式,即把对方引诱到由他自己制造的难堪窘迫的局面中。
有一次,某单位让女职工带孩子们到单位参加“六·一”儿童节联欢。
有一个胖女工的儿子瘦,而一个瘦女工的女儿却很胖。
胖女工对瘦女工说:“你的肉都到你女儿身上去了。”
“是啊,哪一个做父母的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呢?!”瘦女工回答说,“你
怎么不给你儿子一点肉呢?”
·斥谬式。
斥谬式就是点明对方错误观点的实质。
《世说新语·贤媛篇》,说许允和阮家女结婚,行礼后,观新妇奇丑。
许允不肯进房,桓范劝他进房,许允又想逃走,新妇拉住他。
许允说:“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妇说:“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
许允:“皆备。”
妇说:“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
允有惭愧之色,遂与新妇相敬重。
新妇此地暗用孔子所语:“吾夫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责备了许允的自
相矛盾,辩驳得当,又有孔夫子的大帽子,许允感到惭愧,就接受了她。事
实上,后来靠他这位“新妇”,躲过了不少灾难,保全了九个儿子。
166。绕着变子巧妙设问
——迂回设问术
为了能在论辩中战胜对方,我们可以像在法庭上那样直来直去地问,也
可以绕着弯子地问。
迂回设问诡辩术,就是指绕着弯子,翻来覆去地向对方提出问题,使对
方落入圈套的诡辩技巧。
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
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室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大日光灯。老师环视
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
这时,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
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
这位老师采用的是迂回设问诡辩术。他先避开要说的话,而从表面似乎
是无关的事物问起,最后仍然回到自己要说的本意上来。绕弯子设问,能激
起人的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说服力更强。
运用迂回设问诡辩术应掌握以下几种技巧:
一是,要着重“问”,用似乎与论辩没关系的问题来诘问对方,其特点
是平中见奇,使对方不知不觉中计。
二是,要着重“诱”,问是形式,诱是手段。一般说来,“问”是由浅
入深的,其中这个过程就能体现一个诡辩者高超的技巧。“诱”的过程要讲
求策略,逐渐接近本题,直到最后让对方才知道“诱”和“问”的真实目的。
三是,要着重归纳。通过“诱”与“问”,得出了一些材料,然后根据
这些材料归纳主旨,阐明自己观点,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四是,“问”对方时,语气要逐渐加重,设问要成排比语气,节奏逐渐
加快,这样可以增加诡辩的力度。
基辛格在莫斯科向随行的美国记者团介绍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
协定签署会谈情况时说:“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 枚。”
记者们马上接着说:“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
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说:“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
少。至于潜艇数目我是知道的。但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说:“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记者无言可答了。
基辛格巧妙地运用了迂回设问诡辩术,无疑他知道记者所问的情况,也
知道这些情况是保密的,但他并不干脆回答说“不知道”,也不回答“虽然
知道,但保密不能说”,因为这种回答有失自己身份,有损自己形象。
于是他装疯卖傻地反问“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其中迂回预设了一种
本来不存在的可能性:不保密。
记者们为了急于让基辛格说出自己所需要的情况,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不
保密”。这正好掉入基辛格的陷阱:既然是不保密的,那么你们也是知道的,
因此用不着我说了;反之,如果你也认为是保密的,那么我不能说就是天经
地义的了。
如果你想在对方冷不防中,将对方打翻在地,那么你最好先不要让他察
觉。因为战胜他的可能只是一、二句话,而前面所有的辩辞都只是一个铺垫,
当你已成胜局时,别忘了归纳。
167。以静制动以弱胜强
——后发制人术
论辩中,特别是遇到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运用后发制人诡辩
术,可以避免在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仓惶应战。一旦时间成熟,便可全力反击,
灭敌威风,壮我气势。
后发制人诡辩术,就是诡辩者先不动声色,在静待战机中了解对手,判
断敌情,酝酿战胜对手的辩辞,避其锐气,以静制动,择机进行反攻的诡辩
技巧。
后发制人是以劣势战胜优势,以弱胜强的对策。
后发制人诡辩术,要在静待中寻求机会的同时,也赢得了酝酿辩辞的准
备时间,这时要迅速制定出反击策略及辩辞,同时要想办法灵活机动地应付
各种复杂情况,临时制宜,随机应变。
斯威夫特的邻人常打发一个小厮给他送礼物,斯威夫特受札后从未对小
厮表示过酬谢。
一天,小厮冲进他的书房,将一个包扔到他的书桌上,说:
“这是我女主人送给的两只兔子。”
斯威夫特说,“孩子,送礼可不是这种送法呀。现在,你坐在我的位子
上,看看我是怎么送的,并要记取这个教训。”
小厮坐下来,斯威夫特走出去敲门。小厮说:“进来。”
他进来对小厮说道:“先生,我的女主人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并希望
您收下这两只兔子。”
小畴回答:“谢谢你,我的孩子。向你的女主人致谢,这两个先令是送
给你本人的。”
斯威夫特这才恍然大悟地笑了,打那以后他再没忘记送小费给那小厮。
运用后发制人诡辩术,须先退避三舍、赢得了解、判断敌情的机会。
以静制动,静中有动,这是兵法的策略之一。论辩与用兵相似,采用同
一战略亦可后发制人。
一天,陆军部长斯但顿向林肯抱怨,说有个陆军少将用极尽辱骂性的语
言指责他询私偏爱。林肯建议斯但顿回他一封措词严厉的信。
“好好地刺刺他。”林肯说。
斯但顿随即写了一封这样的信,然后让总统过目。
“对!对!”林肯赞许地叫道:“就是这个样子!狠狠骂人一顿!这是
一流的作品,斯坦顿。”
但当斯坦顿将信折起来,往信封里装的时候,林肯叫住了他。
“你准备如何处置这封信?”他问。
“寄走啊。”
“胡来!”林肯叫道:“你别把信寄走,把它扔到火炉里去吧!我,一
腔怒火时写下的信都是这样处理掉的,而且你已在合适的时候把它写下来
了,心里感到痛快了,现在,烧掉它吧,另写一封。”
林肯先是随和地同意斯但顿的意见,静观其发展,然后反戈一击,成功
他说服了斯坦顿。
168。借人之力为己所用
——顺水推舟术
顺水推舟术,是指诡辩者抓住对方的话茬儿,顺着说下去,让其向着有
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从而折服对手。
在论辩中,顺水推舟诡辩术是借敌胜敌的技巧之一。其特点是,借他人
之力,为自己所用,从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运用顺水推舟诡辩术,即在论敌的攻势面前,要把握其意图和要害,表
面上因势顺从,实际上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借敌力为我力,引诱对
方孤军深入,一直引向荒谬的极端;然后,出其不意地突然逆转,集中火力
杀回马枪,使对方在原先暗自欣喜的境况下受当头捧喝而晕头转向,如坠万
丈深渊而失去招架之功。
“文化大革命”期间,某农场召开批判大会,批判一位小学教师打了自
己的妻子。
台下的群众都知道那位教师的妻子与造反派头头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
但大家敢怒而不敢言,教师的妻子第一个上台控诉说:
“他不把我当人看待,把我当成他的私有财产。”
这时一位下放的知识分子突然跃身上台发言说:
“你也是个读书人,是人民教师,怎么能把你的老婆当成私有财产?你
的错误是严重的,必须彻底认罪。。”
造反派头头听了频频点头,教师的妻子也露出了洋洋得意的笑容,这时,
那位下放的知识分子提高嗓门接着说:
“我警告你,今后一定要把你的老婆当成公有财产,否则,只有死路一
条!”,
在台下的一阵哄笑声中,造反派头头和他的情妇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一阵青,却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发言者的一席话,先顺后逆,辞锋的逆转来得如此突然,而且先前的“顺”
与后来的“逆”落差如此之大,使对方从得意忘形的心境中突然落入原形毕
露的狼狈境地,这一击可谓“力重干钧”了!
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曾记述鲍西娅巧用顺水推舟诡辩术战
胜夏洛克的故事。
安东尼奥惜了夏洛克三千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提出条件;
如果到期还不起,就从安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还要安东尼臭
立下借据为凭。
借朔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的钱,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身上
割下一磅肉来,并告到法院。
这时鲍西娅扮成律师为安东尼奥辩护,她对夏洛克说:
“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
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他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
鲍西娅说:“这借据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
割一磅肉对不能出一滴血。夏洛克,你就准备割肉吧,可你当心别让他流出
一滴血来。还有,你割的肉,不能超过一磅,也不能少于一磅,要是你割的
肉比一磅多一点或少一点,那就按威尼斯的法律,判你死罪,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