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也没有取消,所以我不得不给了他一个F。
其实,达到这种程度,想必大家心里也有数。两个人分手了。两个人可以一同分享很多快乐时光时是那么美妙,但一旦分手便会形同陌路,甚至处在相同的空间都会令人窒息,于是就连学业也要耽搁,这种打击对于年轻人是巨大的。
我所担心的并非是因为那个学生得了一个F。失去的学分通过补考
CC,又称为“妹子”,指气质,行为,装扮女性化的男同性恋。CC衍生自英文的Sissy一词,从早期好莱坞的影片中,就可听到这种描述方式。有时用C来代称。 偏好女装打扮的CC又称为变装皇后(QUEEN),不过变装皇后不一定是同性恋。 对于那些在气质行为装扮上具有明显阴柔女性化特征的同性恋,台湾同性恋文化术语里较普遍的用语是“CC”(或者就干脆叫做妹妹),Macho Queen(金刚芭比)指外形健壮,但隐约有阴柔特质或动作及想法的同性恋,很多男同认为,CC是具有异性癖倾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
第36节:孩子,爱情的字典里没有真理(3)
是可以赚回的。我所担心的是他的心理状态,连听讲都无法坚持,可想而知他的心理崩塌得多么厉害,生活将蒙上多大的一层阴影。我并非是想告知读者CC有多么危险,真正危险的并非是CC本身,而是一个人从爱情中究竟能够坚持多少自我。
很多人一旦开始恋爱,便会将自己的朋友、兴趣、学业、死党等一切生活全盘抛弃,全身心投入,将自己的一切精力专注在恋情上。当然,书本中完美的爱情意味着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对方,但问题在于这种百分百的投入很容易使人忘记自我,甚至失去自我,事实上爱情就像带刺的玫瑰,美妙的背后也蕴藏着危险。
爱情,并非是让你折下爱人的羽翼,
让爱人永世守在你身旁。
爱情,是叫你在怀中搭建一个温暖的港湾,
让爱人疲惫时能够在你怀中休息,
从而获得飞向更远地方的力量!
这是从诗人徐正润的《爱情的名义》一诗中截取的一段文字。这是我年轻的时候十分流行的一首诗。如今,很多情侣以“爱情的名义”要求对方做出许多牺牲,甚至希望对方放弃自我完全专注于自己。似乎只有折去对方的羽翼,将对方完全吸纳进自己的生活轨道当中,才能称之为爱情。其实以爱的名义,以爱情应是“合二为一”的名义,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索取太多的关注,这不是一种自私和野心的表现吗?
希望你能明白一点,爱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爱人就像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改进自己的不足,将最美的一面呈现给对方,才是爱情。如果爱情需要通过不断丧失自我,让自己倒退的方式维持关系的话,这已经不是爱情了。没错,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全是爱对方的话,但实际上真正爱的却是出于浪漫恋爱状态中的自己,陶醉于自己爱着的状态。
请冷静询问你的爱人,心中的真正所爱是你,还是他自己?也请你问问自己,心中所爱是眼前的爱人,还是你自己?如果答案是自己,那么这就不是爱情。成就对方的同时成就自己才是爱情的真谛,如果做不到这一点——
你就不需要爱情之类的东西。
第37节:你拥有人生的记错本吗(1)
你拥有人生的记错本吗
二儿子让我在下班路上去文具店给他买一个“记错本”。
我读书时还没有叫“记错本”的东西,起初还以为是一本书的名字。买来才发现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只是封面上印着“记错本”三个大字。我猜是老师们让学生检查出做错的数学题后,在这个本子上再重新解答一遍,以便加强记忆,纠正错误以后避免再犯。
人总喜欢隔一段时间犯同样错误
这样的笔记本的确很实用,将答错的问题重新回顾一遍既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在未来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不再重蹈覆辙。职业围棋选手在结束比赛后也会进行一种叫做“复棋”的练习。即照搬比赛的过程重下一遍棋,让双方检查并回顾在哪一步出现了问题。
人往往是吃一堑长一智。除非是圣贤,才能在没有切身经历的情况下便参透人生的哲理,平凡世人是无法做到的。我也不会如此高估人的水平。只希望大多数人都能怀揣“下次不再犯同样错误”的决心,少走些弯路,从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来,继续前进。但不幸的是,人这种动物在隔一段时间总喜欢犯同样的错误,屡教不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并非是不让人去犯错误,而是强调不能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没错,不仅解数学题需要记错本帮助,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需要一个帮助我们反省错误的记错本呢?
无论你我找多少理由辩解,我们都时常会犯一些常人看来愚蠢之极的错误。人原本就是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知道理智地多加思考便能减少失误,但实际中却喜欢放弃理智去追随另一面。而最令人恼火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却总是继续犯同类型的错误。这种时候自己都不能饶恕自己,为什么我会如此不思悔改呢?
我们都是一边遗忘一边生活的
从某日开始,我也像儿子一样用起了“记错本”。我的记错本是一个备忘录,上面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着我犯下的错误,以便给自己一些警醒,如今积累的错误已经非常可观。很多错误都是以相同的模式重复着。偶尔翻出来读一读,我脸都会羞得发烫。而更令自己难过的是,原本以“勿忘所犯的错误,痛彻心肺”为初衷开始记录的备忘录,随着时间推移,连偶尔拿出来反省一下都渐渐忘到九霄云外了。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健忘症已不是一般的严重。我为什么如此健忘呢?
但有时我也会感谢健忘的存在。当我被难以言喻的愤怒或万念俱灰的哀伤所侵袭,整日的心情都是笼罩在一片灰暗的阴天里,而我又无法战胜这种心情,感觉浑身如针扎般痛苦时,我总会暗念同样的咒语:“没关系,睡一觉就会全部忘记的。”
果然,只要不是世界末日,第二日早晨醒来伤口就会自动愈合不少。时间有治愈伤口的功效。那些曾经以为无法忘记的青春伤痛,只要不是故意去揭开伤疤,疼痛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稀释。没错,我们都是这样一边遗忘一边生活的。
不过,无论忘却的治愈力是多么强大,为了不重复同样的失误,我还是信誓旦旦将它记下来,最终记错本的错误还是被我屡屡重犯,这让我抓狂一般痛苦。如果最后的结局是这样,使用记错本的意义又何在呢?
《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早期执导过一部电影,名为《记忆碎片》。影片的主人公因目睹妻子被杀而遭受重大打击,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短期失忆症,他只能记住10分钟以内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下一秒就可能忘记上一秒自己做了什么的人踏上了追捕犯人的旅程。因为只能记住过去10分钟内发生的事情,所以他需要不断地通过笔记和宝丽来(一次性成像相机)连接自己的记忆碎片,从中寻找和拼凑犯人的线索。一旦找到关键的线索,便会用文身的形式印在身上,让自己无法遗忘。因此,他全身都是文身。
第38节:你拥有人生的记错本吗(2)
影片剧情离奇,但我在观看时,不禁开始思考自己和片中的主人公究竟有何不同。我虽然不至于遗忘过去10分钟之前的一切事情,但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重复相同错误的行为和失忆症患者又有何本质区别呢?
可以在心中文身提醒自己
今天我又在记错本上新增了一个“拒绝再犯事项”,结果发现跟上个月写下的一项内容完全一样。啊,我为何这么容易遗忘呢,难道我也要把错误文在身上才能达到刻骨铭心的效果?
池笑然在2010年U…17女足世界杯上摘得MVP和最佳射手的桂冠,并带领韩国队一路杀进决赛夺取冠军。她在小学四年级开始接受正规足球培训时就开始记录训练日记了。当时,日记被媒体批露后,不禁引起了社会的热议。据说她的训练日记达到厚厚的6本,甚至可以作为足球入门教材使用,里面忠实记录了训练相关事项以及训练中的得失和需要提高的战术水平等内容。
据说获得奥运会马拉松项目金牌的黄永祚从1988年就读江陵明伦高中开始直至1996年退役为止,一日不差地记下了自己的训练日记。日记内容包括当日的训练天气、训练路况、食物、训练成绩等。他目前是国家队的教练,他所积攒下来的这些资料仍然对指导选手有着诸多帮助。成功人士与平常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客观审视自己的能力。(选自《MVP池笑然的日记》,《朝鲜日报》,2010。9。28,A30版)
就像记录训练日记一样,我至今仍然抱着提高自己的希望,认真记录着记错本。虽然我不能像《记忆碎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在身上文身,但可以在心中文身提醒自己。而后抱着从点滴改善的决心,竭尽所能去改正,避免一再犯同样的错误。日子还很长,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因此记错的工作也不能停止。
你们也拥有自己的人生记错本吗?
第39节:20岁,就是用来迷茫不安的
20岁,就是用来迷茫不安的
我们人生中最灿烂和奋发的黄金期是哪个时段?
如果以此题目做一个问卷调查,恐怕大部分人的答案会集中在20岁这个年龄段或者直接指向大学时光。初高中生的人生目标是考入大学,必然会给大学时光投上一票,中年人回想着过往求学的青春时光,纷纷发出“大学是如此美好……”之类的感叹,也会为大学时光投上一票。
无论对谁来说,眼下才是你的人生暮年
大学生,从20岁成长到24岁或26岁、27岁的时期,是身体最健康和美丽的时期,又生活在思想最为活跃和组织最为自由的大学校园之内。生活的土壤如此宽厚而肥沃,师长们不会像对待高中生那样严加管束。因此大学生可以尽情品尝刚脱离未成年的条条框框约束所带来的甜蜜感,同时在大学中,视野和平台都开阔了,大学生也能体会到踏入半个社会的成年人所必将经历的酸楚感。大学校园中充满着青春的浪漫和幻想气息,大学时节的确是人生的黄金期。就像人们嘴边经常挂着的那样:“大学生,真是人生最美妙的时节啊!”
但我们不能被这种话迷惑。无论对谁来说,眼下才是你人生的暮年,是你苦恼最多,最辛苦的时节。
即便你觉得20岁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但并不意味着20岁的年龄就没有任何烦恼和困惑。20岁也是人生困惑最多的时期,而且这些人生困惑并不会因为回过头来羡慕那段时期的美好而减少多少。
为什么这一年龄段会如此辛苦呢?这是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问题像漩涡一般一股脑冲向你,需要做很多的决断。
在其他国家十几岁便该经历的青春期问题在我们这里却因为“高考带来的激烈竞争”一直被压抑着,到了成年后却突然爆发出来。很多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初高中时还很听话,一到大学便像换了一个人。这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并且也在情理之中。曾经压抑的成长期问题在大学期间得到了释放和放大罢了。
大学是脱去未成年的保护膜蜕变为成年的变革时期。刚刚破壳新生,就要面对冷酷的成人世界,残酷的程度往往出乎想象。20岁这个年龄是会反复品尝人生中各种烦恼的阵痛时期。
请热爱你眼前的那些苦恼吧
但20岁又是设计未来人生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后就要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人,未来的出路在哪?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思考和决定。顺利找到工作后暂时松了一口气,可疑惑并没有消失。眼前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呢?这种来自对悬而未决的未来的不安,才是人生中最本质的问题。青春施加给人生的真正压力,并非是那些需要积累的学分和成绩,而是看不到未来的不安感,因为看不清,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时时感到不安和恐惧。
但不要忘记,我们并不应该对此无所作为,对未来感到不安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可能性。设定怎样的目标继而选择怎样的职业,为此做好怎样的准备,同什么样的人相恋并组成家庭等等,在为人生做出最重要决定的时期,眼前的选择余地无限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曾经无限的选择余地也一点点缩小范围,最后只剩下一两种选择。长大成人后,选择余地缩小,自然苦恼的幅度也随之减轻了。因此大人没有资格指责孩子说“在最好的时期瞎担心什么”之类的话。蝌蚪长成青蛙后往往就忘记了幼时自己是一只蝌蚪,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是一只青蛙。
没错,20岁的你,眼下是你人生中苦恼最多的时期。
实际上,你要苦恼的事情还很多。
请尽情苦恼吧!请抛弃那些自己已经尽力学习了之类的无聊安慰,也不要让自己钻牛角尖,沉浸在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中无法自拔。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请多方搜集信息,列出所有的可能性,好的决定往往诞生于足量的信息和可能当中。不要和一帮半斤八两的朋友黏在一起,共同消耗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路,请去倾听已经走在你人生前面的前辈和导师的忠告。
大学,欢迎你进入这个问题爆发的时期;青春,欢迎你进入这个苦恼爆发的时段。
请热爱你眼前的那些苦恼吧,20岁就是用来迷茫不安的,这是必然的经历,请投入全部精力去思考,并谋划自己的将来!
第40节:你今天的辛苦对他人却是奢望(1)
你今天的辛苦对他人却是奢望
只知握紧拳头,会忘记适时放手
夏季傍晚,去到露天小吃店等地方会发现一种诱杀蛾类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发出强光吸引蛾子,而后将它们电击致死。装置下面的托盘上有数量众多的死蛾子,还有一些没有完全电死的蛾子发出丝丝的响声在痛苦地挣扎着,却仍然有蛾子前仆后继地扑向这个死亡陷阱。这就是昆虫的“趋光现象”。即便前面等待自己的是死亡,蛾子们看到光亮也会宿命般地奔过去。
印度尼西亚的某原住民猎捕猴子时使用的是一种颇为有趣的方法。他们在一个瓶口大小仅容许伸开的手掌伸进去,握紧拳头就拔不出来的瓶子里面放进猴子爱吃的食物。猴子发现瓶子后便会把手伸进去握住食物,而后拼命取出,却因瓶口不够宽而很难拔出手来。其实只要放弃食物就可以将手拔出,但猴子始终不想放弃手中的食物,就一直手握着食物被困在原地,这时来捕捉猴子就易如反掌了。
原来我认为扑火的蛾子和卡住手而无法逃脱的猴子十分幼稚,但后来仔细一想,我们人类与它们也并无二致,甚至有些时候更加严重。为了得到某种名利义无反顾地奔向欲望的火焰,获得利益时只知握紧拳头最后忘记了适时放手,从而毁掉人生的人并不在少数。
使自己陷入焦点主义的泥潭当中
死亡总是让人产生恐惧,但“成功人士”自我了结生命的宗宗新闻则让我们多了一份困惑。那些拥有家财万贯,声名显赫,或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著名人士选择自杀的案例并不少见,这让我们这些连成功的甜头都没有尝过的普通人难以理解。媒体虽然做出种种猜测和分析,但最终的结果却都指向一个事实,即名誉、金钱和权力并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如今,有关“幸福”的话题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在世界范围内一个拥有惊人发展速度的国家。国民为了得到更多的钱、更多的成就,只顾看着前方埋头奔跑,短期内会达到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速增长。那段时期,“幸福”一词对于国民来说是奢侈的。大家相信只有取得成功才能算作幸福。但如今这种观点却越来越站不住脚,谈论幸福话题的人们在与日俱增。在一些娱乐节目中甚至出现了呼吁“让我们幸福起来吧”的幸福传道士。
那么,你现在幸福吗?
我想,能够自信地说出“我很幸福”的人一定不多。
事实上,幸福是一个十分难以定义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状态。人总是喜欢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永远不知道满足,所以无论已经拥有了多少幸福要素,只要时间一长就会对已拥有的东西失去幸福感。
第41节:你今天的辛苦对他人却是奢望(2)
再者,幸福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衡量幸福的含金量时,通常不是说你有多幸福,而是比别人拥有多少幸福。而且同他人进行比较时,总喜欢盲目地将别人的幸福进行夸张和放大,对自己的幸福进行缩水,从而以别人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这种将焦点集中于他人的特征称之为“焦点主义”①。我们常使自己陷入焦点主义的泥潭当中,将自己设置为多余的人,给自身下达不幸的诊断书,并且由此变得消沉。
总是跟更幸运、拥有更多的人比较,拿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以至于如今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我很幸福”的人并不太多。那些已经拥有很多的人也很难感到满足,因为他们感觉自己需要拥有更多,要比周围所有的人拥有的都多。所以才会有那句“只有从不幸中回首时,才能感受到刻骨铭心的幸福”,是的,经历了不幸和失去之又称聚焦,当人们想象某件未来事件对其产生的影响时,注意力是无法兼顾全局的,而往往是焦灼于某一点上,这使得这一点的特征像是处在显微镜之下被我们无限放大,也由此我们会高估这些事件特点带给我们的影响。与此同时我们则会常常倾向于忽略事件的其他部分和其他事件。
后,才会发现自己原来已经足够幸运,拥有的足够多了。
差异在于你选择的是抱怨还是感恩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表示自己很累。期待值堪比天高,但就业的压力却与日俱增。如今的社会可谓以万人为单位展开着竞争,渺小的个人很容易淹没在人潮之中,如果一味秉持着自身的固有模式,将很难有出头之日。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大多能感受到这股不安感和孤独感,因此很难感到心灵的真正自由。
那么,你感到疲惫吗?感到自己很不幸吗?
俗话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