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不管我内心怎样矛盾,朝鲜战争始终在以它的固有规律发展变化着。


第五部分第113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4)

    正当我为在菊香书屋给毛主席汇报而时时担忧的时候,就在我们预料的那一天,即1950年9月15日晨5时,对朝鲜人民军最不利的美军仁川登陆开始实施了。美军以其海军陆战队第一师为前锋,在仁川首先占领了面积0。6平方公里、位于仁川港当面的月尾岛(它被看作是仁川的屏障);接着在当天下午涨潮时节,美军登岛部队搭梯子爬上3米多高的防波堤,从仁川南部高地登陆;尔后,主力部队突破人民军防线,扩大了登陆场;至9月16日下午,控制了整个仁川。    
    已70岁的司令官、五星上将麦克阿瑟站在“麦金莱峰号”旗舰上指挥了这场作战。    
    美军占领仁川后,遂向汉城发起攻击,并以一部兵力南下水原,策应其正面战线上的部队实施反攻。驻汉城的朝鲜人民军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与美军血战半个月后撤离,为洛东江地域的主力大撤退赢得了时间。当美军打到三八线时,美国政府为稳住中国,曾传话给我国领导人说只打到三八线。当侵占北朝鲜的行动开始前后又传话给中国说,将在距鸭绿江40公里处停止前进。    
    毛主席从来没有相信过美国的谎言。    
    当苏联人垂头丧气地对中国领导人说:“看来金日成只有在中国的东北组织流亡政府了。”周总理说:“我们的毛主席会从战略上考虑这个问题的,朝鲜就在我们身边,美国人占了朝鲜,我们将永无宁日。看着美国人灭亡朝鲜,见死不救,这说不过去嘛!”    
    据说,这句话传到斯大林那里,他感动得流了泪。    
    美军仁川登陆之后,毛主席在周总理面前表扬了我们。    
    他说:“不要什么都认为美国如何如何,我们的小参谋能预测出麦克阿瑟的登陆时间和地点,而且是那样精确,这可以说在军事历史上都是不多的。美国人没啥了不起,我们的小参谋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他还说:“我们的小参谋懂政治,懂战略,不怕死不要钱,不怕苦不怕累,尽打胜仗。通过这件事,对少数犯‘恐美病’的人,是个最有力的教育。”毛主席在这次谈话中,还特别指出让我以更多的精力投入作战指挥工作,有什么重要情况和意见,可以随时向总理和他报告,不要有什么顾虑。毛主席还提出,军队搞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参谋们可以负起职责,参与出谋划策,不要有自卑感。作为统帅部的参谋,毛主席的夸奖和鼓励使我们受到极大鼓舞,同时也感到肩头上的责任更重了。    
    金日成请求中国出兵援朝,毛主席立即作了回应。林彪以到苏联养病为由拒绝任职,关键时刻彭德怀挂帅出征    
    自从美军在仁川登陆之后,中南海居仁堂作战室的那排平房里,参谋们都在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毛主席每时每刻都在要我们提供朝鲜战局的进度情况,有时还要我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他商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着统帅部的决策,我们倍感肩上担子的分量。    
    就在美军仁川登陆的第三天,即9月17日,毛主席已预感到形势将会发生大的逆转,他致信东北局的领导人高岗,要东北方面做好出兵准备,看来不出兵是不行了。    
    9月20日,在毛主席的赞同下,周总理以个人名义向金日成建议:采取自力更生、持久作战的方针,在战役战斗中,集中兵力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围歼被分割的敌人,逐步将敌人削弱下去,以利长期作战。    
    然而,朝鲜形势在日趋恶化中。    
    毛主席、周总理认为:在出兵援朝问题上对外应该先向敌人发出警告,争取让他知难而退。如果敌人打到三八线时提出和谈,就不应该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对内则请各大军区的负责人再议一议,掌握好最后决定出兵的时机,早了不利充分暴露敌人,晚了又对我军事上不利。9月30日,周总理在全国政协庆祝国庆一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时向世界舆论传递信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保卫和平,也从不害怕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谁要企图把中国五万万人口排除在联合国之外,谁要是抹煞和破坏这四分之一人类的利益而妄想独断地解决与中国有直接关系的任何东方问题,那么,谁就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    
    周总理的演说震动了全世界。“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句话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坚定立场。那就是中国主张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但美国军队如果越过三八线,扩大侵略战争,中国不能坐视不管。    
    但是,也就在周总理发表演说的同一天,李承晚军第三师越过了三八线。    
    10月1日,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国庆日,麦克阿瑟无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竟向北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当天晚上,金日成便召见中国大使。他说:“麦克阿瑟要我们举手,我们从来没有这个习惯。”与此同时,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中国出兵援朝的请求,希望中国集结在鸭绿江边的第13兵团尽快过江作战。    
    对金日成的请求,毛主席立即作出回应。    
    10月2日开始,毛主席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出兵援朝问题。各大区负责人和中央党政军负责人都到了会。    
    会议开始时,毛主席先作了个开场白。他说,这是个诸葛亮会,请大家来,谈谈对出兵援朝问题的看法,着重摆一摆出兵的不利条件和出兵后有什么困难的问题。    
    与会者畅所欲言,确实摆了不少不利因素和困难。毛主席对周总理说,让大家放开说,这样做便于吸取群众的智慧,丰富决策的依据。很多同志摆出的意见非常具有建设性,对完善出兵方案和赴朝后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困难,提得非常具体。    
    但是,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和军委常委扩大会上,也确有从一开始就唱低调的,林彪就是最突出的一个。在10月6日军委常委扩大会上(毛主席因事未到会),林彪满脸病态倦容,声音十分低沉地说:“打仗,打仗,我们打了几十年仗了,10年内战,8年抗战,4年解放战争,人心思和啊。现在再去出兵打仗,可是不得人心啊。国家刚解放,国内经济这么个烂摊子,军队的破枪旧炮还没有改装,还有土匪在活动,还出去打,自己顾得过来吗?再说,对国民党作战我们有把握,打美国的现代化,还有原子弹,我们行吗?我看中央还是要慎重考虑,稳妥行事。”    
    当时听了林彪的发言,我身上觉得猛地一紧,毛主席已决定出兵,跟林彪是打了招呼的呀,现在不过是就出兵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发表意见,林彪怎么连外地来的代表也不如,公开唱反调呢?几天会上他一直是一副病态,当时我想他或许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因为那几天正传说他想去苏联疗养,不出兵朝鲜,他也不去带兵,也免得让别人说闲话,不是两全其美吗?我正猜度林彪的心思时,周总理以十分严厉的口气打断了林彪的发言。他严正指出:“现在不是讨论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么出,怎么理解和落实毛主席的决定!”    
    周总理一向很尊重林彪,对他热情而有礼貌,但是,面对林彪低沉的调子,周总理实在忍不住了。    
    听了周总理的批评,林彪病恹恹的面容似乎又增添了几分难堪,他此后不再多讲,但又提了一个出而不战的方针,即兵可出,但不打。显然,这是一个幻想。


第五部分第114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5)

    相比之下,彭德怀对出兵朝鲜,态度鲜明而坚决。    
    他是10月4日下午由中央派专机从西安接到北京的。一下飞机,他就赶到颐年堂参加会议,讨论出兵问题,当晚住在北京饭店。    
    后来他回忆说:“那天晚上我怎么也睡不着,以为睡沙发床不习惯,享不了那个福,搬到地毯上,还是睡不着,心里老想着美国占领朝鲜后与我隔江相望,威胁我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我上海、华东。”    
    第二天,正逢林彪在会上唱反调,彭德怀态度坚决地说:“出兵援朝是完全必要的,无非是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重兵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对我们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能找到借口的,我们还是不得安宁。这个兵我看是非出不可。”    
    彭老总与林彪截然不同的发言,赢得与会者的赞许。    
    当天,会议一直开到很晚。会议结束后,我随周总理步行回西花厅。    
    北京正是十月金秋,清风送爽的季节。开了一天会,漫步在中南海边,觉得空气是那样清新。周总理一边和我交谈对会上发言的看法,一边舒臂伸腰,活动筋骨。正走间,一个高大的身影向我们走来。    
    是毛主席正在岸边散步。    
    一见周总理和我,毛主席连忙问:“会议开得怎么样啊?”    
    周总理说:“多数同志对出兵意见比较统一,只有少数同志有不同意见。”接着,他把林彪的意见逐条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听后,毛主席显然有些气愤了,他说:“他有他的一千条道理,一万条道理,驳不倒我们的一条道理,那就是我国和朝鲜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友好邻邦,唇亡齿寒,不论就国际主义来说,还是就爱国主义来说,我们都不能见死不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个光荣传统和美德,即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我们应该发扬它。”毛主席大手一挥,情绪显得有点激动。当听说林彪对美国的原子弹有些顾虑时,毛主席说:“美国有原子弹,那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我们的手榴弹最后一定可以打败美国的原子弹。有些人只看见美国原子弹在广岛大爆炸的厉害,不懂得它在广岛的爆炸毁灭的也是它自己,归根结底不是原子弹消灭人民,而是人民消灭原子弹。我坚信原子弹无非是个纸老虎。”毛主席充满坚定和自信的湖南方言,使人听了很受鼓舞。    
    在这更深夜阑的中南海之夜,听着毛主席这激昂的谈论,我心中暗暗揣测,毛主席的心情一定是十分复杂的。就在不久前,毛主席曾向周总理透露过让林彪担任志愿军统帅的想法,因为志愿军兵力除13兵团的四个军以外还要扩大,9兵团、19兵团、3兵团、20兵团等都准备去参战,指挥工作非一般的将领所能胜任。而且志愿军的主力是原来四野的部队,是林彪的部下。志愿军将来的后方东北又是解放战争时期四野的老根据地,各方面情况林彪都比较熟悉,在各战略区指挥员当中林彪年纪又最轻,当时只有44岁,是以能打仗、花样多而著称的名将,在党内军内都有很高的威望,毛主席很器重他,说他打仗的特点是又狠又刁。在众人的心目中林彪去当志愿军统帅是很合适的。    
    然而,后来果真提出要林彪领兵出征时,他却以到苏联养病为借口拒绝任职。    
    毛主席失望了,只得改派彭德怀挂帅出征。    
    此刻,令毛主席意外的是,被他寄予厚望的林彪,竟成了党内反对出兵的代表人物。联系全国胜利以后林彪不断滋长的右倾保守思想,毛主席背着手望着满天繁星,沉思良久后说:“个别人的反对无碍大局,历史照样前进,革命照样胜利。我们的彭大将军,可说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啊!”相信他一定能打好这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    
    在颐年堂会议的那些日子,毛主席逐个与政治局委员们谈心,逐个地做工作。他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尽管有些同志对出兵有些意见,讲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别人处在国家危亡时刻,作为邻国和社会主义伙伴,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是难过的。”毛主席语重心长的谈话,终于说服了所有的与会者,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出兵朝鲜。    
    毛主席大笔一挥,将“支援”军改为“志愿”军。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    
    出兵大策一定,接着便是怎么出兵、以什么名义出兵的问题。    
    如果公开宣布派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作战,那便是以国家的名义参战,等于公开向美国宣战。这无形中便给敌人扩大侵略战争提供了借口。怎么做到师出有名,又不为美军扩大战争提供借口,毛主席颇费了一番脑筋,为此还征求了不少民主人士的意见。    
    刚开始,毛主席几次找周总理商议以什么名义出兵问题,两位领导人一致的意见叫“支援军”比较妥当,支援朝鲜人民嘛,并且作为初步意见基本定了下来。在拟定计划方案时,我们已开始使用“支援军”的字样。    
    但是,初步意见毕竟是初步的,一旦真的要公之于众,毛主席又是非常慎重的。他特别注重听取资深年迈的民主人士的意见。他认为,这些老先生阅历广,见识多,有许多经验,多听听他们的意见,事情会更加周全。    
    博采众长,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毛主席多年的习惯,也是他在党内倡导的传统作风之一。    
    毛主席指示就出兵名义问题征求意见,请民主人士就“支援军”一事谈看法。开始也有人觉得用“支援”二字很合适,出兵在即,不必再为此费时了。毛主席不同意,他说一定要听听多方面的意见。    
    这一问,意见还真的来了。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要求就“支援军”一事见毛主席。毛主席很重视,也很高兴,亲迎他来中南海,并和周总理一起听黄炎培谈意见。    
    黄炎培是上海川沙县人,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会员,从1917年便投身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在国内很有影响。毛主席、周总理对这位老先生了解颇多,知道他有一些真知灼见又直言不讳,所以很尊敬他,当时他又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政协全国副主席,就国家大事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有个问题我们要考虑呀!”黄炎培刚一落座,便开始提意见。他望望毛主席,又望望周总理,诚恳而又关切地说:“自古道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仗就不那么好打!”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们叫支援军,支援朝鲜人民,不是名正言顺嘛!”    
    黄炎培摇着头说:“不,这样叫法是不是师出无名,我看还值得考虑。”    
    “怎么能说是师出无名呢?先生有何高见?”周总理问。    
    毛主席看看黄炎培,表现出了很大兴趣。    
    黄炎培像教书先生一样将手向外一挥说:“支援军,顾名思义,那就是派遣出去的,还是国家嘛!那不等于说是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    
    “噢,有道理!”毛主席伸出手从笔筒里拿出一支很粗的铅笔,将面前稿纸上的“支援”两字一划,改写成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志愿”,然后掷笔于桌,欣然道:“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他们不愿看着朝鲜人民挨打。这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对立!”    
    周总理做了一个手势说:“‘志愿’二字,好,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    
    七十余岁的黄炎培频频点头,高兴地说:“好,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你们领导人时光珍贵,我没有意见了!”说着就出了门。毛主席、周总理一起送他上了车。


第五部分第115节 雷英夫回忆抗美援朝(6)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布了第一个命令:“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应朝鲜政府请求,“为了援助朝鲜人民的解放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命令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必须对朝鲜人民、朝鲜人民军、朝鲜民主政府、朝鲜劳动党、其他民主党派及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同志表示友爱和尊重,严格地遵守军事纪律和政治纪律……”    
    伴随着毛主席命令的下达,聚集在中国东北的几十万中国人民解放军,马上都换上那种印有许多道线的志愿军军装秘密开往鸭绿江。于是,战争史上有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谓。    
    毛主席命令下达的当晚,彭德怀即到了沈阳。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在披挂上阵之际,与一些随行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他举起酒杯致词:“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鸭绿江边,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整齐的回答声以浑厚的阳刚之气,震荡屋宇飞出窗外。    
    11月8日,中国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下,渡过了鸭绿江,参加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    
    朝鲜人民为之欢呼。    
    苏联首脑为之感动。    
    美国及其同盟者为之震惊。    
    斯大林说:让金日成到中国东北组成流亡政府。毛主席回答:不,为了整个东方的利益,我们坚决出兵    
    毛主席关于出兵朝鲜的意见一俟被中央政治局通过,部队立即全面进入战前准备。在大部队尚未进入朝鲜之前,毛主席决定派周总理去苏联面见斯大林,一是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二是请求苏联给予空军和军需物资的支援。就当时的中国来说,由于连年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很苦,国内建设各方面百废待兴,再挑起战争负担,的确有很大困难。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尚未结束,周总理便偕工作人员师哲、康一民到了莫斯科。当时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滨休假,于是周总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