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渤海国高王传奇-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前卫士听那声音并不甚高,高王在宫中听那声音却震耳欲聋。
高王道:这股声音不同凡响。那和尚一定是个功德极深的高僧,速请他来宫中说话。
内侍出宫,向和尚说道:国王基下有请,高僧请随我来。
和尚道:和尚只有佛祖引路,不须你来引领。
和尚说罢,径直走在内侍前面,旁若无人,向宫中而去。
和尚来到高王面前,高声贺道:贫僧恭贺基下上上之喜。
高王道:多谢高僧吉言。不知何谓上上之喜?
和尚道:基下得了个好弟媳,震国得了个好王妃,长白山将会有胜国在望,是谓上上之喜。
高王道:这个弟媳有如此重要么?
和尚道:重不重要,老天知道。百年之后,自有分晓。
大祚新插话道:百年之后的事,你也能知道吗?请问百年之后你在何处?
和尚道:天机不可泄漏。
高王道:右相不要多言。请问高僧法号?
和尚道:唤贫僧正觉和尚便可。
高王道:正觉法师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和尚道: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大祚新道:这不是废话么?
高王制止大祚新,再问道:正觉法师为何会到敖东城来?
和尚道:和尚只知行随佛引,并不知敖东敖西。
高王道:那么正觉法师到来到此地有何意图?
和尚道: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高王道:孤王能为你作些什么?
和尚道:建造佛寺。
高王道:孤王自幼奉道家为师,在营州又拜儒生为师,现在又有高僧来弘扬佛法。中原盛行的三大教,敖东城全都有了。这是震国兴旺发达的好兆头。就请正觉法师在东牟山下择地建寺,所有费用由王室奉献。
正觉道:贫僧领教了。
正觉和尚在东牟山下选了个地址,开工建造一座寺院。王室派人协助监工。寺成之日,正觉和尚请高王来参加开光大典。
高王来到寺前,见寺门空空荡荡没有匾额,便问道:请问正觉法师,为什么要建个无名寺?
正觉道:无名便是有名。如果真是无名寺,就要写上无名寺三字。本寺是正觉所建,是正觉所居,自然是正觉寺了。基下说的是要加一块匾额。挂匾是开光的第一件大事,要等基下来到才能进行。现在基下有教,贫僧马上就办。
正觉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把手往寺门上一指,一块匾额就出现在寺门上,上面写着正觉寺三个大字。
高王惊喜道:正觉法师的法力可与洪云仙师并膀。
正觉道:基下言重了。洪云仙师是世外高人,贫僧不过是寺中沙弥。
高王道:洪云仙师留下四句偈语,深奥难解。不知正觉法师能否为孤王讲解?
正觉道:磨砺三十载,荣华二十元,风光十五代,祚传二百年。
高王道:正是这四句。
正觉道:洪云仙师的偈语,贫僧不敢胡乱解释。基下有幸为三王爷娶姜凤飞为妃,便是很好的诠释了。
高王道:那就请正觉法师详细说说这个三王爷的妃子。
正觉道:王妃要生王子,王子娶妃要生王孙,王孙再娶妃要生重孙,重孙再娶妃要生玄孙。子孙无穷,国运永昌。如此而已。
高王知道正觉不肯详说,便不再问。只是从此以后对三弟媳姜凤飞生出的侄子格外关注,这就为四世之后大野勃的重孙大仁秀拨乱返正,创造中兴盛世打下了根基。
正觉寺的开光大典很热烈。有二十余位辽东和尚来参加,敖东城官民百姓更是趋之若鹜。开光仪式之后,正觉和尚要给大家讲经。高王也要聆听正觉法师讲经。正觉和尚却请高王回宫。
高王道:孤王在营州见过几座寺庙,却没听过和尚讲经,今天一定要听听正觉法师的高谈妙论。
正觉道:基下想听,贫僧随时可以进宫献讲。此刻还是先请基下回宫,正有大事在等着基下处理。
高王深知正觉话中有玄机,赶紧告别了正觉和尚,匆匆回到宫中,只见三位相国都在宫中等待。高王心中一阵惊喜,暗想,这个正觉和尚真是不同凡响,今后有大事还要多多向他请教。
三位相国见高王回宫,一齐迎了上来。
高王问道:真的有什么大事吗?
任雅湘道:确有大事要向基下禀报。据夫余府来报,契丹酋首孙万荣被幽州都督狄仁杰和神兵道总兵杨玄基的联军击溃,逃亡途中被家丁杀死。李楷固走投无路,向狄仁杰投降,被狄仁杰保举为左玉钤卫大将军。
高王道:孙万荣恣意妄为,也该有这样的下场。那李楷固却很会看风使舵,倒是个机灵人。
崔岳林道:李楷固为了向武则天女皇表示忠心,说基下与孙万荣本是同党,请命出征震国。武则天女皇已敕命李楷固和中郎将索仇为正副元帅,率二十万人马来征震国。
高王道:这事确实不小。你三位有何对策?
任雅湘道:臣等议了一下,若是正面迎战,敌众我寡,对我不利。李楷固立功心切,必然冒险急进。我军可乘势诱他深入崇山峻岭,用伏击战术将他一举击溃。
高王道:有道理。李楷固到长白山来征讨,一定会直取敖东城,找我军主力决战。我军可用小股部队频烦骚扰,象牵牛一样把他牵进伏击地点,将他一网打尽。
崔岳林道:伏击地点可以选在天门岭。那里有二十里长的狭长山谷,两侧森林茂密,是布置伏兵的理想战场。
大祚新道:天门岭距敖东城只有百里之遥,万一他突破包围,就会直逼敖东城。我认为,伏击地点应选在龙岗山,把他挡在国门之外,免得敖东城受到威胁。
崔岳林道:李楷固率二十万人马,来势汹汹,只有将他诱入长白山深山老林,让他辗转消耗,才能将他的气势耗尽。天门岭离敖东城不远,彼军远来疲惫,我军以逸待劳。到龙岗山去迎敌,我军行程遥远,而彼军却可借辽东军之力。相比之下,还是在天门岭决战为上策。
高王道:此战关系重大。孤王还要仔细斟酌。明日早朝再作决定。
这天夜里,高王起了一卦,得到的是下震上艮,为颐卦。高王看着卦图,微微含笑。
贵妃高贞玉在一旁问道:此卦有何预示?
高王道:从爻象来看,上下两个阳爻,中间四个阴爻,而阳爻为实,阴爻为虚,有如上下两排牙齿,中间空无一物,有颐口的形象。这是个大吉之卦。
高贞玉道:张开牙齿去咬,要把对方一口吃掉。是这个意思吗?
高王道:正是此意。从卦德来说,下卦震体主动,上卦艮体为止,有如人咬嚼食物,下腭运动而上腭静止。这就是要把对方当作食物吃掉。而且动爻上九的启示是利涉大川。天门岭是天门之岭,有天门之险,当然就是大川了。战场应该选在天门岭。
第三十八章 大祚荣遣将布阵 李楷固兵败天门
    李楷固大军来剿,是震国与大唐之间的第一场大战。此战胜负,关系到震国生死存亡,百官都不敢轻视。次日早朝,群臣对应战方略争论得很激烈。大家对伏击歼敌的战略没有异议,对战场的选择却分歧极大。大内相任雅湘和左相崔岳林主张战场选在天门岭,右相大祚新则主张选在龙岗山。双方各有一批支持者,争论不休。
高王宣教道:老虎是庞然大物,可是状似小猫的狐狼却能治它。灵巧的狐狼遇到老虎,先在树上埋伏,再突然跳到老虎背上,抱住老虎尾巴根,用尖利的爪子去抠老虎的肛门。老虎痛得狂叫狂跳,抓不到,咬不着,甩不掉,痛得在地上打滚。狐狼则凯旋而去。唐军有二十万,我军只有五万,要以少胜多,就要象狐狼对付老虎那样,造成一种以智取胜的凌厉攻势。兵书上说,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一块圆石从很高很陡的山上滚落,所造成的急骤之势不可阻挡。长白山的深山老林,对敌人是致命的克力,对我们是天然的助力。此战采用诱敌深入、伏击围歼的战术是上策。战场就选在天门岭,我军以逸待劳,可将他疲惫之师一举歼灭。
大祚新奏道:臣以为,李楷固是个骁将,又急于求功,必会不遣余力向敖东城挺进,还是不要让他靠近敖东城为上策。天门岭离敖东城只有百里,万一他兵临城下,后果不堪设想。龙岗山也是长白山一翼,也可以成为敌军的致命克力。战场选在龙岗山,可以拒敌于五百里之外,能够确保敖东城无忧。臣还是要坚持把战场选在龙岗山。
高王道:此战必须在预定的战场上把他歼灭,绝不会有兵临敖东城下的情况发生。右相反复强调兵临城下的危险,是不是对此战必胜没有信心?如果是这样,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已威风。大军未发,你先失锐气,是动摇军心。
大祚新道:臣不过是畅所欲言,基下如此遗责,臣不能接受。
高王道:孤意已决,不必再争。
大祚新受到训斥,不敢再争,心中却是忿忿不平。
张雨生、大武艺、大门艺、大野勃等争相奏道:臣愿请兵迎战李楷固。
高王道:李楷固是契丹骁将,孤王要亲自去会他。副王大武艺监国,三相辅政。张雨生、大门艺、大野勃各率一千骑兵去龙岗山迎敌。李楷固善用套索,弓矢之术也很了得,你们不可轻敌。务必轮番骚扰,且战且退,让他不得喘息之机,又不绝追击之念。将他诱入天门岭山谷,便是大功。其余各卫兵马随孤王到天门岭布阵。
众官应道:臣等领教。
契丹酋首李楷固降了大唐,寸功未立,全凭新任宰相狄仁杰极力保举,作了左玉钤卫大将军,朝中大将多有不服。李楷固便一心要在女皇帝武则天面前立个大功,给恩公狄仁杰争光,给自已立威。当时大唐四边安定,只有新生的震国不肯归附。李楷固便上奏说,大祚荣本是孙万荣的同党,是 营州动乱的另一主犯,自已愿请命出征,讨平震国。这日接了出征震国的圣旨,与中郎将索仇领兵出征。二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幽州,过了辽东,直奔长白山而来。
副将索仇对李楷固的急进战术很不赞成,进言道:长白山地形险恶,大祚荣狡滑多诈,我军不可轻敌冒进,只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将他逐步蚕食,才能稳操胜券。
李楷固是个骁将,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又急于立功,认为索仇是畏敌不前,胆小如鼠,对他的建议根本不屑一顾。
李楷固对索仇喝斥道:我有二十万人马,势如排山倒海,必须一鼓作气,直捣敖东城,生擒大祚荣。
索仇身为副将,不能强争,只好忍气吞声。
李楷固大军进入龙岗山地界,便有震国人马前来迎战。首战是张雨生前来交锋。李楷固知道张雨生的武功高强,不敢轻敌,又想早日逼近敖城,就和索仇联手夹击,想要在十招之内就把张雨生置于死地。可是战不到六七回合,张雨生就露出破绽,招架不住,往后败走。
索仇心中疑惑,向主将进言道:张雨生也是一员骁将,怎么会这样快就败走了,一定是佯败,大帅要小心中计。
李楷固道:张雨生是大祚荣的义子,他来打头阵,主帅十有八九是大祚荣。全军奋力追击,立功在此一举。
唐军追了三五十里,眼见张雨生钻入老林,很快就失去踪迹。李楷固便放弃对张雨生的追击,指挥人马往敖东城杀来。全军正在快马加鞭往前急进,突然一声炮响,山林中冲出一支渤海军人马,为首的是大门艺。
李楷固对索仇大叫一声:还是老办法,你我联手夹击,务求速胜。
索仇应声而上,和李楷固左右出招,把大门艺夹在中间。大门艺左挡右拦,勉强应战七八回合,便虚晃一枪,向后退去。李楷固不肯放过,纵马穷追不舍。追了二十余里,大门艺隐入茂密山林。李楷固勒住战马,正要转回去和索仇会合,却见大野勃在前方出现。李楷固大叫一声,打马就追。
索仇催马驰到李楷固马前,说道:大野勃大门艺张雨生轮番来战,这分明是在引诱我军深入,前方必有重兵埋伏,大帅万万不可轻进。
李楷固道:张雨生大门艺大野勃三兄弟作前军先锋,主帅必是大祚荣无疑。我军奋勇向前,就可以将大祚荣生擒活捉。这是剿平震国的天赐良机。索将军不可再迟疑。
索仇心中暗暗叫苦道:李元帅这样一意孤行,我军休矣!
李楷固尾随张雨生大门艺大野勃一路追来,到了天门岭,只见幽谷阴森,坡陡路窄,却不见了震军踪影。
索仇道:此处是天门岭,山形险峻,峡谷幽长,万一大祚荣在这里设下伏兵,我军插翅难逃了。
李楷固道:你怎么这样畏首畏尾。就算他有伏兵,能把我二十万人马一口吞了不成?命三军前后紧密相接,拼命冲过山谷,直捣敖东城!
索仇无奈,便说道:我在前面开路,大帅押后,万一有事,也不致全军覆没。
李楷固大怒道:你临阵之际,口出妖言,是惑乱军心。再敢胡言乱语,本帅可要军法从事!
索仇无可奈何,只好和李楷固并驾中军,指挥二十万大军向山谷中冲去。
大祚荣早已张网等待,见李楷固大军入网,大喜道:李楷固用伏击战法在硖石谷大破唐军,应该对伏击战术有所警惕。不想他今日却能够顺利入网,真是天助我也。
当李楷固的二十万人马全部进入天门岭山谷,大祚荣发出了攻击命令。山谷两侧的渤海军伏兵突然奋起,滚木擂石和火矢焰簇一齐向山谷中倾泄,其势如山体崩塌,其威如天河泛滥,山谷中立刻就成了肉饼工场,把唐军的人和马加工成阎王的美餐。这场恶战进行了三天三夜,唐军的尸体填满了天门岭二十里山谷。
李楷固和索仇身陷重围,拼命死战,战到第三天黄昏,身边只剩下三五十骑亲兵。眼看震国人马缩小包围圈,就要扑上来斩尽杀绝,残兵败将们发出绝望的哀鸣。李楷固正在绝望之际,高王大祚荣纵马来到面前。
高王骑火龙马提金枪,威风凛凛,开口说道:营州一别,已有三年,李将军久违了。
李楷固羞愧难当,翻身下马,俯首说道:本帅曾用伏击战术大破曹仁师大军,今日却同样中了你的埋伏。真是羞死人也。你要杀要剐,请便吧。我已降过一次,绝不能再降第二次。
高王道:你身陷绝地,全军覆没,如果不怕死,早该自行了断。现在不肯自杀,说明你还想求生。你不肯一降再降,说明你还知道羞耻。孤王看在营州相识的份上,也感谢你当年不来追赶,让涑末部从容东归,今天既不要你命,也不要你降,可以放你走出天门岭。
李楷固道:大王爷若能高抬贵手,放我回去,我保证终生不再与震国为敌。
高王道:你全军覆没,也无颜去向薛纳求助,一路上吃饭都是问题。孤王放人放到底,送给你车辆和粮草,足够你返回洛阳。
李楷固道:大王爷如此仗义,让我无地自容。
高王再看着索仇问道:不知索将军意下如何?
索仇俯首应道:败军之将,还能有何话说。如果大王爷肯放,末将愿和李元帅同返洛阳。
高王道:那就请二位上路吧。
李楷固和索求带着五六十名残兵,和高王赠送的车辆粮草,狼狈而去。
副王大武艺望着李楷固远去的背影,向父王问道:李楷固和索仇已是案上鱼肉,父王为何放他们回去?
高王道:我曾向洪云仙师保证过,坚持自卫防守,绝不逞强滥杀。现在他们已经穷途末路,失去反抗能力,杀了对我无益,放了却可以让他羞愧。让他们回去祥述战败过程,也可以让女皇帝武则天反省深思。如果大唐知道震国不可欺,从此不来征讨,岂不是更好。
大武艺道:父王真是深谋远虑,儿臣不能及也。
李楷固和索仇逃回洛阳,向女皇武则天禀报战败过程,请求处分。
武则天宣旨道:李楷固有勇无谋,难当大任,丧师辱国,罪不可恕。让他去潭州乔口镇做个守备校尉吧。索仇无过失,免予处分。
索仇奏道:臣愿请兵再战,将功补过。
武则天道:震国不来犯朕,朕又何必要去惹他。劳师伤财,有害无益,还是免了吧。
李楷固恼羞不敢言,愤恨无处泄,到乔口镇去做守备校尉,终日以酒浇愁,不久便郁闷而死。契丹三个大酋首,一个被唐军击毙,一个被家丁杀死,一个郁闷而亡。历时五年的营州之乱,到此结束。
宰相狄仁杰是李楷固的保举人,觉得脸上无光,向武则天小心请示道:不知陛下对震国之事有何打算?
武则天道:朕只想积德长寿,不想再动干戈。让安东都护薛纳撤到辽阳府,不要再去招惹大祚荣了。让原高句丽王高臧的儿子高德武,到安东府去做都督,安抚百姓,以免高句丽遗民都归了震国。
武则天女皇这一决策,影响深远,此后大唐和震国之间的关系日益改善,并最终促成大祚荣归附大唐。
震国高王大祚荣在天门岭一战,击败了李楷固二十万大军,凯旋而回。百官争相祝贺。高王却对大唐可能再次征讨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高王道:天门岭之战虽然大获全胜,对大唐的威胁还不能掉以轻心。昔日隋炀帝屡败却又屡战,曾经三征辽东。武则天要是象杨广一样痴迷不悟不肯罢休,还会再派兵来。十二兵卫不可松懈。夫余府和长岭府要密切注视辽东军动态。大内相要派人往洛阳打探消息。
众官应道:臣等领教。
四十余天之后,有探子回报:辽东郡王薛纳已经撤到辽阳府去了。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来做安东府都督,现已到达安东城上任。
高王对众官道:天门岭一战,象一剂镇痛猛药,镇住了辽东大局。辽东军后撤,高德武复出,表明大唐无意再战。武则天不死,就不会再来征讨。武则天死后,也未必会有战事。孤王可乘机强兵富国。三五年之后震国将有十万精兵,无人再敢轻视。
大内相任雅湘提醒道:武则天突然派高德武到安东城,必有阴谋,还要早作防范。
高王道:高德武来安东是要与孤王争夺民众,可以用高句丽太妃玉印去制服他。
朝会之后,高王回到后宫,对贵妃高贞玉说道:太妃留给你玉印,可以派上用场了。
高贞玉道:基下此话怎讲?
高王道:先告诉你两个好消息,一是辽东郡王薛纳已退守辽阳府,不再与震国争夺辽北土地。二是你的侄儿高德武来做安东府都督,已经到了安东城。
高贞玉道:基下的意思是用太妃遗印去招降高德武。
高王道:你一下子就想到这上,看来此计可行。
高贞玉道:德武是宝藏王的长子,小名叫小德子,小时候最听我的话。武则天肯放他回来做安东府都督,可真是开了天恩。
高王道:其实武则天自有她的用意。就是借用高德武的号召力来和我争夺辽东民众。可是她没有想到,这种安排可能被我利用。
高贞玉道:看来基下已经有了计划,需要我作什么,尽管吩咐。我一定竭尽全力。
高王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