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种,但由于运输问题影响因素复杂,很难用一种计算结果来决定一切。计算结果可以作为决策的重要
参考依据。
由于运输对象、运输距离和货主对运输时限要求不一样,对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四方
面的要求程度也不同。因此可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来确定其有利性。
设评价运输方式的重要度为:
1。 经济性F1:主要表现为费用(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管理费等)的节省;在运输过程中,
总费用支出越少,则经济性越好。其重要度,即权重系数为b1 ;
2。 迅速性F2 :指货物从发货地到收货地所需要的时间,即货物在途时间,其时间越少,迅速性越
好。其权重系数为b2 ;
3。安全性F3 :安全程度通常指货物的完整程度,以货物的破损率表示;破损率越小,安全性越好。
其权重系数为b3;
4。便利性F4 :各种运输方式的便利性的定量计算比较困难,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近似地利用发货
人所在地至装车(船、飞机)地之间的距离来表示。其距离越近,便利性越好;其权重系数为:b4。
则: F
=b1 F1 +
b2 F2 +
b3 F3 +
b4 F4 (3。1)
设:铁路以T表示,公路以G表示,水路以S表示,航空以H表示。 则:
F(T
) =b1F1(T
) +
b2 F2(T
) +
b3 F3(T
) +
b4 F4(T) (3。2)
F(G) =b1 F1(G) +
b2 F2(G) +
b3 F3(G) +
b4 F4(G) (3。3)
F(S) =b1 F1(S) +
b2 F2(S) +
b3 F3(S) +
b4 F4(S) (3。4)
F(H
) =b1 F1(H
) +
b2 F2(H
) +
b3 F3(H
) +
b4 F4(H
) (3。5)
比较其值,数值最大者为应选运输方式。由于F1,F2,F3 ,F4的数值难以确定,所以先分别计算出
3…8
经济性、迅速性、安全性、便利性在各种运输方式中的平均值,再以某种运输方式的值与平均值比较,
得到其相对值。
经济性:
C
=C(T)+
C(G)+
C(S)+
C(H)
(3。6)
4
式中:C四种运输方式费用支出的平均值;
C(T
)铁路运输费用的支出;
C(G)公路运输费用的支出;
C(S)水路运输费用的支出;
C(H) 航空运输费用的支出;
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性,可用相对值表示如下:
F1(T
) =C(T
)
C
;F1(G) =C(G)
C
;
F1(S) =C(S)
C
;F1(H
) =C(H
)
C
。(3。7)
依此类推,可以求出四种运输方式的迅速性、安全性、便利性评价指标及相对值。
迅速性:
D
=D(T
) +
D(G) +
4
D(S) +
D(H
) (3。8)
F2(T
) =D(T
)
D
;F2(G) =D(G)
D
;
F2(S) =D(S)
D
;F2(H
) =D(H
)
D
。(3。9)
式中:D四种运输方式所需运输时间的平均值:
D(T
)、D(G) 、D(S) 、D(H) 分别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所需时间。
安全性:
E
=E(T)+
E(G)+
E(S)+
E(H)
(3。10)
4
E
;F3(G) =E(G)
E
;
F3(T
) =E(T
)
E
;F3(H
) =E(H
)
E
。 (3。11)
F3(S) =E(S)
式中:E四种运输方式破损率的平均值
E(T
)、E(G) 、E(S) 、E(H) 分别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破损率。
便利性:
L
=L(T)+
L(G)
4+
L(S)+
L(H)
(3。12)
3…9
F4(T
) =L(T
)
L
;F4(G) =L(G)
L
;
F4(S) =L(S)
L
;F4(H
) =L(H
)
L
。 (3。13)
式中:L 四种运输方式发(到)货地至装(卸)载地距离的平均值
L(T
)、L(G) 、L(S) 、L(H) 分别为铁路、公路、水路航空运输发(到)货地至装(卸)载地
距离。
在便利性计算中,实际因素很多,如换装次数、办理手续的方便与时间等,为简便计算,仅以发
(到)货地至装(卸)载地距离为主要因素考虑 。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代入公式(3。2…3。5),可得到F(T
) 、F(G) 、F(S) 、F(H) 的值,其数
值最大者为优。
F(T
) =。(b1
CC
(T
) +
b2
DD
(T
) +
b3
EE
(T
) +
b4
L(
LT
)) (3。14)
F(G) =。(b1
C(G) +
b2
D(G) +
b3
E(G) +
b4
L(G)) (3。15)
CDEL
F(S) =。(b1
CC
(S) +
b2
DD
(S) +
b3
EE
(S) +
b4
L(
LS)) (3。16)
F(H
) =。(b1
C(
CH
) +
b2
DD
(H
) +
b3
E(
EH
) +
b4
L(
LH
)) (3。17)
提示:经济性,费用支出C越大,经济性越差,所以应用“…”号;同理,迅速性中,运输时间越长,
迅速性越差;安全性中,破损率越高,安全性越差,也用“…”号。
当所运货物具有明显不适合某种运输方式时(比如,运煤不可能选用航空运输),可舍去该项,以
简化计算。
选择运输方式对于具体的企业、物流中心来说,是一个多因素问题,如仓储费用、资金转折、批量
大小等等,上述方法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3。2。4 交通运输新技术
随着世界科技进步、现代物流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出现了许多交通运
输管理和控制的新技术,保障了运输速度的提高和运输过程的安全。应用比较多的交通运输新技术主要
有如下几种:
1。通信技术:通信技术可分为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
2。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和电子扫描构成了自动识别技术的两大组件。产品条形码经过扫描仪扫描
后;条形码上的数据进入信息系统;从而达到信息收集和交互、实现运输过程管理的目的。
条形码(Bar code)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字符组成的,用以表示一定信息的代码,它是计算机
可读码。一般标记在产品、包装盒、集装箱;甚至车辆上。通用产品标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UPC)
于 1972年首次使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条形码技术。在条形码的研究和发
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最重要的物流应用发展:多维条形码和集装箱条形码。多维条形码比过去的一维线
性条形码能够提供更大的信息存储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能力。例如 Code 49和 Code 6K;它们的
设计是将一个条形码〃叠加〃在另一个条形码的顶部。目前更为先进的条形码如PDF417;利用叠加的矩形
设计;每英寸能够储存 1800个字符。
UCC128系列航运集装箱条形码是国际上唯一用于识别集装箱的条形码;并且具有线路选择和跟踪能
力。UCC128使制造商和配送商可以提供从生产地到销售地都能识别的集装箱。UCC128连同 EDI提前装
船通知(Advance Ship Notice;ASN)一起使用 ;可以精确地识别箱内货物
3…10
电子扫描是自动识别技术的另一个关键组件。通过电子扫描;可以把条形码数据转换成为可用的信
息。扫描仪可分为手提和定位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手提扫描仪既可以是激光
枪(非接触式);也可以是激光棒(接触式)。定位扫描仪既可以是自动扫描仪(非接触式);也可以卡式阅读
器(接触式)。接触式扫描仪可以减少扫描错误;但降低了灵活性。
激光扫描技术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扫描技术
3。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
EDI指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EDI是现代物流企业用于交换商业文件的标准形式。对于物流EDI,其功能可以迅速实现承担运送
货物的交通运输企业(如铁路企业、公路企业、水路运输企业、航空货运企业等)与货物业主(如生产
工厂、贸易销售商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助单位(如政府有关部门、金融保险等)以及其他的物流
相关单位(如仓库业者、专业报关业者等)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传输。现在;EDI的广泛使用对企业产生了
许多直接的利益:提高内部生产率;改善渠道关系;提高外部生产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减低作业成本。
Texas Instruments公司在使用 EDI后;装运差错减少95%;实地询问减少60%;数据登录的资源需求减少
70%;全球采购的循环时间减少57%。
4。射频技术 (Radio frequency;RF)
RF技术是一种基于电磁理论的通信技术,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
采集和交换的出场合。
5。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
GIS指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地提供多种动态的空间地理信息的计
算机技术系统。
完整的 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
施定位模型等。
6。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GPS指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系统。
GPS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有:
(1)用于汽车自定位、跟踪调度
(2)用于铁路运输管理
(3)用于军事物流
7。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
ITS是一个广泛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许多交通问题提供解决方
案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
ITS包含了许多技术,主要有:
(1)先进交通信息服务系统(ATIS)
(2)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TMS)
(3)先进公共交通系统(APTS)
(4)先进车辆控制系统(AVCS)
(5)货运管理系统
(6)电子收费系统(ETC)
(7)紧急救援系统(EMS)
8。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使计算机模拟人类推理能力的技术。是决策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能够对信息
进行有效过滤;对大量无价值市场信息进行剔除;提炼出有价值信息对基础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分析;协
助物流人员进行管理;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分析与决策;从而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规划。
以上技术也可以说是物流信息技术(Logistics information techniques)在物流运输中的应用(详
见第九章第二节物流信息技术);它对实现物流运输企业的现代化、规模化经营至关重要;保证了物流的
可得性、精确性、及时性以及灵活性;同时;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勾勒出未来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
3…11
3。2。5 运输管理的内容
3。2。5。1 运输计划管理
运输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在运输竞争市场初步形成的今天,加强运输计划管
理,仍然是顺利完成运输任务的主要保障。
1。运输计划的种类。
(1) 按运输方式分有:①铁路运输计划;②公路运输计划;③水路运输计划;④航空运输计划;⑤
联运运输计划;⑥集装箱运输计划。
(2) 按编制时间分有:①年度运输计划;②月度运输计划;③旬度运输计划。
2。编制运输计划的原则。
(1)要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编制运输计划,必须有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重点与一
般的关系。按着轻重缓急安排运输计划的先后次序。一般应先中央,后地方;先外运,后国内;先省外,
后省内;先老、少、边、穷地区,后一般地区。对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抢险救灾和节目供应市场急
需的货物运输计划,应予优先运输
(2)要组织均衡运输。“均衡运输”与市场对运输密集性、季节性需求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作为运输设备,在均衡使用的条件下,效率最高,但作为运输企业,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才
有效益,所以“组织均衡运输”是指在组织货源,制定运输计划时,要寻找市场特点与规律,统筹兼顾,
按照产销季节的要求,尽量组织均衡运输,以充分利用运输能力。
(3)做好运量预测。做好运量预测是准确编制运输计划的前提。要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的品种、规
格、数量、流向及其规律性;了解流通部门采购、调拨、销售商品的数量、时间和去向等。同时,还要
掌握各类主要货物运输的历史资料,做为编制运输计划的依据。
(4)加强统计分析。统计作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是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
一个重要基础工作。运输统计为编制运输计划提供历史资料,也是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
重要手段。通过统计进行分析,才能找出运输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反馈。从而,提高计划的准确性。
运输统计的基本要求是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3。2。5。2 发运管理。
发运业务是物流企业按照交通运输部门规定,根据运输计划安排,把货物从产地或起运地运到销售
地(或收货地)的第一道环节,是运输业务的开始。物流企业必须和交通运输部门紧密配合,协调行动,
做好发运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如落实货源、组织配装、检查包装标记、安排短途搬运、办理托运手续,
等等。特别应该强调发运时间,备货和调车要衔接一致,保证按时调车、按时装车、按时发运。有些物
流企业和运输部门,采用“网络分析法”严密计算发运业务各项工序的时间,按繁简不同,先后次序组
织工作,从而,可以确定最佳的发运时间。
3。2。5。3 接运管理。
接运业务,是指物流企业或运输部门,在接到交通运输部门的到货通知后,认真做好接运准备工作,
把到达的货物完整无损地接运进来的业务活动。它关系到运输时间、货物质量和能否及时入库和出售。
接运要做好以下工作:
(1)接运单位必须与交通运输部门办好交接手续,根据有半货物运输凭证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接收、清点货物,要手续清楚,责任分明;(2)接卸货物,必须注意安全,保证质量,严禁“野蛮装卸”,
损伤货物;给国家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3)提前准备仓位,货物接卸以后,应该入库保管的立即进入
库房保管;(4)能组织直拨的货物,物流企业在接到到货通知后,可事先与用户单位联系,在货物到达
后,就车站、码头或专用线,直接把货物拨出,不入库保管,可减少一道中间环节。
3。2。5。4 中转管理。
凡是从起运地到收货地之间不能一次直达,须经过二次运输转换(或两种以上运输工具)的,就要
进行中转。中转运输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即,一方面它要把发来的货物接运进来;另一方面,又要把
接运的货物发运出去,加强中转管理,首先,要衔接运输计划,发货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提前将需要
中转的运输计划通知中转单位;其次,要事先做好接运和中转准备工作,货物到过后,及时接卸,及时
3…12
转出;第二,检查进行加固包装,对中转的货物包装要认真检查,凡是发现已经破损的,应该进行加固
或更换,不能破来破转,造成货物损失;最后,物流企业在货物到达后,要及时理货,分批进行,以利
中转,避免前后混淆,批次不清,造成错乱,影响中转时间。
3。2。5。5 运输安全管理。
运输安全管理也是运输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货物通过运输后,经过发运、接运、中转等多次装卸
搬运和几道手续环节,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故。物流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必须加强运输安全管理,
减少货损货差。第一,建立健全各项运输安全制度,特别是运输安全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努力防
止运输事故的发生;第二,要及时处理运输事故,一旦发生运输事故,有关各方面立即进行协商,按照
规章制度或合同规定,分清责任,及时进行处理。第三,要划清事故责任,发生运输事故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有的是属于包装环节、运输环节、装卸搬运或其他环节的;也有的是属于自然灾害的,等等。必
须实事求是,划清责任,分别记载货运记录和普通记录,做为查询和索赔的依据。
3。2。6 物流运输质量指标
运输管理指标体系很庞大,与物流系统紧密联系,其中有许多指标和仓库、配送的指标有类似之处,
此处仅列出述具有特殊意义的质量指标有:
1。正点运输率( Z
)
正点运输次数
Z=
运输总次数
×100%
2。满载率,用装载率表示( M
运)
M
运 =车辆实际装载量×100%
车辆装载能力
3·运力利用率( Y
)
Y=
实际完成吨公里数
×100%
运力往返运输总能力(吨公里数)
3。3 合理运输
3。3。1 合理运输的概念
在物流过程中的合理运输(Reasonable transportation),是指按照商品流通规律,交通运输条件,货物
合理流向,市场供需情况,走最少的里程,经最少的环节,用最少的运力,花最少的费用,以最快的时
间,把货物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也就是用最少的劳动消耗,运输更多的货物,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因为,在运输生产活动中,需要一定的劳动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衡量运输的合理与否,是从技
术经济角度,看消耗在运输上的社会劳动量,来评价运输的经济效益。
3。3。2 组织合理运输的意义
组织合理运输,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物流工作,都有重大意义。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1。可加快货物调运时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积极扩大社会再
生产;
2。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及时供应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能改善流通部门特别是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减少货物在途资金的占压,加速资金周转;
4。可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货物运输中的损失、损耗,提高货物运输质量,节约运输费用,提高经济
效益;
3…13
5。可提高车船装载量,合理使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