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物流企业社会化
改革开放中的我国经济体制,必须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物流企业也应打破部门、地区的限制,面向
社会服务,谋求社会整体的物流合理化,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7.实现物流标准化
在物流作业过程和装载器具等方面全面推行物流标准化,有利于合理的物流衔接和现代化管理。
8.提高物流服务质量
物流企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是经营服务型且以服务为主的企业,因此提高职工素质,制订服务
规范,做到保管安全、运送及时、收费合理、信用可靠、服务热情等,为社会提供高标准的服务水平,
是物流企业的服务宗旨,同时也是扩大业务范围,发展物流企业,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和保障。
2.2.5物流标准化
标准化是指行业或专业领域各工种、各部门或各单位之间为了有效协作、实现共同目标,在质量监
管、生产过程、技术平台、服务水准等诸多方面制订统一遵守的规则和标准,以利于在这些行业或专业
领域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有效的沟通与整合,促进整个行业或领域的发展。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
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
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
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2。2。5。1 物流标准化的意义和作用
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工具与手段,因为物流环节众多,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必须要有统
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才能很好协调配合。因此,物流标准化是发展物流技术,实施物流管理工作
的有效保证。具体表现为:
(1) 在物流系统管理中,要保证系统的统一性、一致性及各环节的有机联系,除了需要一个适合的
体制形式外,还需要有许多方法、手段。标准化是手段之一。方法、手段不健全,会影响物流决策与指
挥水平。
例如我国物资编码若不实现标准化,各个领域分别制订自己领域的统一物资编码,其结果将造成
不同领域之间情报不能传递、电子计算机无法联网,妨碍了系统物流管理的实施。
2…5
(2) 物流标准化对物流成本、效益有重大决定作用。标准化可以带来效益,这在生产技术领域早已
被公认,在物流领域也是如此。物流系统实行标准化后,可以实现一贯到户式的物流,由于速度加快,
中间装卸、搬运、暂存费用降低、中间损失降低而获得更多效益。
(3) 物流标准化是加快物流系统建设,迅速推行物流管理的捷径。例如,集装箱、集装托盘、集装
架的发展及时推行标准化,可以促进物流管理现代化、系统化。
(4) 物流标准化也给物流系统与物流外部系统的联结创造了条件:物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流
通领域看,上接生产系统,下接消费系统;从生产物流看,下面又接续着不同工序。在物流全过程中,
又和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商流系统相交叉,彼此有许多接点。为了使外系统与物流系统更好衔接,通
过标准化和统一衔接点是非常重要的。
2。2。5。2物流标准化的特点
(1) 物流系统标准化涉及面比一般标准化系统更加为广泛,包括机电,建筑、工具、工作方法等许
多种类。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但缺乏共性,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标准内容复杂,也给标准的统
一及配合性带来很大困难。
(2) 物流标准化系统是属于二次系统,或称后标准化系统。这是由于物流管理思想诞生较晚,组成
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过去在没有归入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并且经多
年的应用,不断发展和巩固,很难改变。所以通常在各个分系统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物流标准化系统,有
一个适应及协调的过程,而不可能全部创新。
(3) 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民主性和经济性(称为标准的“三性”)。科学性的要求,是要
体现现代科技成果,并与物流的现代化(包括现代技术管理)相适应。即单项技术标准化水平高,要与系
统协调,否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这种科学性不但要反映本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表现在协调与
适应的能力方面,使综合的科技水平最优。民主性指标准的制订,采用协商一致的办法,广泛考虑各种
现实条件,广泛听取意见,使标准更具权威,减少阻力,易于贯彻执行。经济性是标准化主要目的之一,
也是标准生命力如何的决定因素,物流过程不象深加工那样引起产品的大幅度增值,但是,物流过程又
必须大量投入消耗,如不注意标准的经济性,片面强调反映现代科技水平,片面顺从物流习惯及现状,
引起物流成本的增加,会使标准失去生命力。
(4) 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对外贸易和国际交流有了大幅
度上升,而所有的国际贸易又最终靠国际物流来完成。所以,我们要重视本国物流与国际物流的衔接,
否则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并增加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所造成的效益损失,使外贸成本增加。
2。2。5。3 物流标准种类
物流标准有如下分类:
1·按大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分:
(1)专业计量单位标准:除国家公布的统一计量标准外,物流系统还有许多专业的计量问题,所以
还要在国家及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确定系统内物流本身专门的标准,同时由于物流的国标性很突出,专
业计量标准还需考虑国际计量方式的不一致性,和国际习惯用法。
(2)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基础模数尺寸指标准化的共同单位尺寸,或系统各标准尺寸的最小公
约尺寸。各个具体的尺寸标准,都要以基础数尺寸为依据,选取其整数倍数为规定的尺寸标准。物流基
础模数尺寸的确定不但要考虑国内物流系统,而且要考虑到与国际物流系统的衔接,具有一定难度和复
杂性。
(3) 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主要指物流系统中各种建筑物所使用的基础模数尺寸,该尺寸是设计
建筑物长、宽、高尺寸,门窗尺寸,建筑物柱间距,跨度及进深等尺寸的依据。
(4) 集装模数尺寸:是在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上,推导出的各种集装设备的基础尺寸,以此尺寸
做为设计集装设备三向尺寸的依据。
(5) 物流专业名词标准:为了使大系统有效配合和统一,尤其在建立系统的情报信息网络以后,要
求信息传递异常准确,否则将造成工作混乱甚至损失,这首先便要求专用语言及所代表的涵义实现标准
化。物流专业名词标准包括物流用语的统一化及定义的统一解释,还包括专业名词的统一编码。
2…6
(6) 物流核算、统计的标准化。这是建立系统情报网,对系统进行统一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这一
标准化包含下述内容:①确定共同的,能反映系统及各环节状况的最少核算项目;②确定能用以对系统进
行分析并可为情报系统收集储存的最少的统计项目;③制定核算、统计的具体方法,确定共同的核算统
计计量单位;④确定核算·统计的管理、发布及储存规范等。
2·按各分系统技术标准分:
(1) 运输车船标准。对象是物流系统中从事物品空间位置转移的各种运输设备,如火车、货船、拖
挂车、卡车、配送车等。从各种设备有效衔接、货物及集装的装运,与固定设施的衔接等角度制定的车
厢、船仓尺寸标准、载重能力标准,运输环境条件标准等。此外,从物流系统与社会环境保护的关系角
度出发,制定的噪音等级标准、废气排放标准等。
(2) 作业车辆标准。对象是物流设施内部使用的各种作业车辆,如叉车、台车、手车等。包括尺寸、
运行方式、作业范围、作业重量、作业速度等方面的技术标准。
(3) 传输机具标准。包括水平、垂直输送的各种机械式、气动式起重机、传送机、提升机的尺寸、
传输能力等技术标准。
(4) 仓库技术标准。包括仓库尺寸、建筑面积、有效面积、通道比例、单位储存能力、总吞吐能力、
温湿度等技术标准。
(5) 站台技术标准。包括站台高度、作业能力等技术标准。
(6) 包装、托盘、集装箱标准。包括包装、托盘、集装系列尺寸标准、标准、包装、托盘、集装箱
重量标准以及各种集装、包装材料、材质标准等。
(7) 货架、储罐标准。包括货架净空间、载重能力、储罐容积尺寸标准等。
3。按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分:
对各项工作制定统一要求及规范化规定。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可明确划定各种岗位的职责范围、权
力与义务、工作方法、检查监督方法、奖惩办法等,可使全系统统一工作方式,大幅度提高办事效率,
方便用户的工作联系,防止在工作及作业中出现遗漏、差错,并有利于监督评比。主要工作标准及作业
规范有:
(1) 岗位责任及权限范围;
(2) 岗位交接程序及工作执行程序;
(3) 物流设施、建筑的检查验收规范;
(4) 货车、配送车辆运行时刻表、运行速度限制等;
(5) 司机顶岗时间、配送车辆日配送次数或日配送数量;
(6) 吊钩、索具使用、放置规定;
(7) 情报资料收集、处理、使用、更新规定;
(8) 异常情况的处置方法等。
2。2。5。4 物流标准化工作原则
物流标准化工作应遵循下述原则
l。确定标准化的核心基点
物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的面又很广泛,过去,构成物流这个大系统的许多组成部分也并
非完全没有搞标准化,但是往往只形成局部标准化或与物流某一局部有关的横向系统的标准化。从物流
系统来看,这些局部的标准化之间缺乏配合性,不能形成纵向的标准化体系。要形成整个物流体系的标
准化,必须在这个局部中寻找一个共同的关键的基点,这个基点能贯穿物流全过程,形成物流标准化工
作的核心,这个基点的标准化成了衡量物流全系统的基准,和各个局部的标准化的准绳。
2。着重研究配合性问题
配合性是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必须体现的要求,是衡量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成败的重要标志。配合
性不好,直接影响到物流效率、经济效果。具体来讲,以集装系统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点,这个基点的作
用之一,就是以此为准来解决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性,就物流系统而言,下述范围的配合性是很重要的:
2…7
(1) 集装与生产企业最后工序一一包装环节的配合性。为此,要研究集装的“分割系列”,以此来
确定对包装环节的要求,如包装材料、包装强度、包装方式、包装尺寸等。
(2) 集装与装卸机具、装卸场所、装卸小工具(如吊索、跳板等)的配合性。
(3) 集装与仓库站台、货架、搬运机械、保管设施乃至仓库建筑(净高度、门高、门宽、通道宽度
等)的配合性。
(4) 集装与保管条件、工具、操作方式的配合性。
(5) 集装与运输设备、设施,如运输设备的载重、有效空间尺寸等的配合性。
(6) 集装与末端物流的配合性。随着整个经济活动越来越以消费者(再生产者)的需要为转移,质量
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经济管理活动都确立了“用户第一”的基本观念,这种观念在物流活动中
的反映,就是末端物流高质量。末端物流是送达给消费者的物流,因此是以消费者的旨趣为转移的。一
般说来,占消费者中大多数的零星消费者的要求,是逆规格化方向而行的,消费者追求多样化,这就使
多样化的末端物流与简单化的主体物流(集装系统)的配合性出现困难。集装物流转变为末端物流,一是
要研究集装的“分割系列”,使简单性的集装容易进行多样化的分割;另方面是进行“流通加工”活动,
以解决集装的简单化与末端物流多样化要求的矛盾。
(7)集装与国际物流的配合性。
3。要研究物流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物流量的加大,物流速度的加快,物流
设施及工具大型化,使环境受到影响。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噪音对人的精神、情绪、健康的影
响,废气、废水对空气、水的污染影响,运输车辆事故对人伤害性的影响等。
所以,在推行物流标准化时,必须将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提倡绿色物流。除
了各种反映设备能力、效率、性质的技术标准外,还要对安全标准、噪音标准、排气标准、车速标准等
做出具体的规定,否则,再高的标准化水平因不被社会接受而很难发挥作用。
2。3 物流技术发展和物流管理现代化
物流技术是指物品流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工具、设施与手段。它既包括物品流动过程中,物品处
于移动、停顿(或存储)等状态下所需要的材料、机具及各项设施等“硬技术”,也包括为实现物流活动
所需要进行的管理、计划与组织等“软技术”。物流过程是一个包括生产资料供应到消费资料及消费后
的废弃的范围非常广泛的大系统,而物流技术是与实现这个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紧密相关的,物流技术水
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物流活动的各项功能的完善和有效的实现。物流技术包括运输技术、保管技术、装
卸技术、包装技术以及与物流各个环节都密切相关的情报技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物流技术,特别是物
品处于停顿或存储状态中的保管技术和物品处于流动状态中的运输技术以及包装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
进步,物品流动过程的硬、软技术都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叙述方便,下面分物流技术发展
和物流管理现代化两个部分来阐述。
。
2。3。1 物流技术发展
2。3。1。1 物流运输技术发展
l·货物运载工具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是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由于各国、各地的
经济发达程度极不平衡,因此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也必须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各种运输方式
的优势来满足对运输的需要。
在铁路运输方面,牵引动力的改革,蒸汽牵引已被淘汰,并积极研究新型的牵引力大、节省能源、
构造速度高的机车。在车辆方面要淘汰杂型、小型车辆,生产大型车辆和专用车辆(如冷藏车等),车辆
结构要采用轻型、耐腐蚀、高强度的材料;在公路运输方面要发展重型柴油汽车,并积极发展轻型车,
2…8
专用车、挂车等。此外,还应研究采用代用燃料(如甲醇)汽车;在水运船舶方面,沿海运输要积极研究
浅吃水肥大型船、自卸船,远洋船队要提高专用船的比重,内河航运应以分节机动驳顶推船为主,使船
型向标准化、内燃化发展;在民用航空运输方面要提高飞机的自给率,积极发展各种专业飞机、直升飞
机、短途飞机,也要积极研制大型的适用于国际运输的新型飞机。
总之,运载工具的发展要趋向于多样化、专用化、高速、大型、节能,并要进一步考虑环境保护的
要求(如减少噪声、排气污染等)。
2·货物输送线路等设施的发展
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应逐步建成一个由各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四通八达、畅行无阻、结构合理、技术
先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运输为适应重载、高速、大密度行车的要求,线路要采用重轨、长轨、高质量道岔、整体道床,
合理配置区段站、编组站和机务段、车辆段,站场和段内设备要采用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作业;
公路运输要提高路面的质量,大力建设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港口码头要根据不同要求,建设不同泊
位专用码头、疏浚航道以及先进的装、卸机具(如皮带输送机、各式吊车、叉车等);江河运输除码头设
施外,还要经常整治河道;要使机场地面设施和装卸机具高度机械化、自动化;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道
等输送技术。
3。各种运输方式生产管理系统的自动化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光导纤维、无线通讯等先进技术的采用,使得运输生产向高度自动化管理系
统发展。如铁路运输方面的调度集中、自动闭塞、机车自动停车、车辆跟踪、自动售票;航空港的自动
化管理等。
2。3。1。2 物流仓储技术与装卸搬运技术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品进入流通领域中的数量迅速增加,需要经过存储保管的物品量也大幅度增长。
这就对物品的存储容量、存储条件和技术提出一系列更高的新要求。
物品存储的处所主要有仓库、料棚及料场。物流存储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仓库技术的发展上。近
年来,随着装卸搬运机械的发展,各种专用仓库(如冷藏库等)和综合仓库都向着保管和装卸结合为一体
的高层自动货架系统发展。这种仓库是实现存储技术的机械化及自动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装卸搬运是随着物品的运输与保管而相伴发生的作业。装卸搬运技术的发展要因物、因地制宜。如
铁路煤炭、矿石等装卸的高站台、低货位、底开门车辆及翻车机等专用技术设备。在车站货场、码头、
机场及仓库、料场等地,要采用自卸卡车、叉车、皮带输送机、各式吊车机、抓斗机以及各种机械手、
机器人等。
装卸搬运机具的技术发展还要考虑货物托盘、集装箱及各种货物包装容器等配套器具的标准化。各
种装卸搬运机具向着走行灵活、装卸便利、安全可靠的要求发展。
2。3。1。3 物流包装技术的发展
物流包装技术主要指工业包装技术,由于处于物流过程中的物品种类、性质、时间及运输条件等方
面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包装技术的发展必须适应这些方面的技术要求。包装技术中要采用新的包装
材料及设计以达到保护物品质量,便于运输、装卸、保管,并能促进销售。同时还要考虑包装材料的回
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