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绝非危言耸听。
近年来,有些家长因为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动辄打骂,直至殴打致死的悲剧屡见报端。仅在嘉兴一地,就不止发生一次。2010年3月30日,在嘉善务工的贵州籍女子,因3岁女儿背不出唐诗而失手将其打死;8月17日,在桐乡打工的云南籍男子,因4岁女儿不认真数数,拿起铁衣架一阵乱打,当场就导致孩子死亡。
目前,不少孩子的父母是进城打工者,他们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培养孩子。相对于本地居民而言,他们所付出的辛劳要多出好几倍,确实不容易。他们辛辛苦苦工作,就是希望子女能读好书,将来有出息,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所有这些都不能作为向孩子提出过高要求的理由。一位中等生在自编的歌曲里这样唱道:“你说你每天为家庭奔波,我却从来没有快乐过……”父母的辛劳和孩子的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两回事,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
当然,有的家长属于“已经富起来的”那部分人。他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光。在当初创业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放弃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比如上学的机会。因此在生活富裕之后,他们总想为孩子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上能够更好一些,或者说完成自己的某种愿望。因此,这些家长就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殊不知,这种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要求,未必就适合孩子,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一个中等生在网上这样倾诉自己的烦忧:
“我知道父母教育我是为我好,父母以一生的血汗换来的经验也一定不会害我,可有时候我觉得他们说不到我的心里去,爷爷说应该为有机会上学感到幸福,他小时候捡垃圾、做苦工,看到地主家的孩子上学羡慕得要哭。爷爷不知道,现在如果能让我少做点功课,少练会儿琴,我宁可去捡垃圾、做苦工。”
听到这些,不知作为家长的您有何感想?是为这些父母鸣不平呢,还是对这些孩子充满同情?
对中等生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客观的规律,不能凭主观意念,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提出要求要切合中等生的实际承受能力
当前,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不可否认,适度的期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是促进其进步的动力。
然而,我们对中等生的期望不能过高,不能脱离其实际的承受能力,急于求成。那样非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甚至是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感。
《知心家庭》节目曾播出过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十几名,达到这样的成绩她已经很努力了,可是她却因为自己的成绩时常有死的念头。因为她的妈妈每次对她的期望特别高,希望她在班里考第一,最少要进前3名。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她多么想考一个第一名给妈妈看看,也给自己看看。然而,不管她怎么努力,从来都没有进过班级前10名。一连几个学期过去了,这个目标看来是永远无法达到了。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妈妈。在无比愧疚的心理下,她有好几次都想跳窗自杀。在她看来妈妈对她那么好,可她始终不能满足妈妈的要求,她觉得实在没有脸面活了。
还有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他是班里的体育委员,酷爱体育,特别在足球场上,他是班里的主力。
然而,他却总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中等,甚至没有一次进入过班级前20名。父母对他在学习上的徘徊不前很不满意。
尤其是父亲,对他的期望很高。要求他每门功课必须在90分以上。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了85分,这已经是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了。然而,回到家里他还是被父亲训斥一顿。因为跟班里的那些优等生相比,这样的成绩还是差了一些。
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渐渐地,他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更是连连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主观愿望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结合起来,放下过多的期望。扎扎实实、稳步前进,才是最适合中等生的成长道路。
方法二:要学会平和面对中等生,不要太功利化
当今社会,事事追求功利也严重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少家长希望孩子能以优异的成绩作为敲门砖,去敲开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门,然后再获得名声或者待遇优厚的工作。至于孩子是否学到真才实学、是否觉得快乐,我们都不太在意。
其实,家长与其对中等生期望过高,适得其反,还不如把心态放平和一些,少给孩子一些压力,让他去轻松自在地面对学习、面对考试。
小希是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前几次考试,小希的成绩都不太理想,父母因此非常焦急。现在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父亲又问起小希的考试。
小希的神经一下就紧张起来,他不知道自己这次能不能考好,如果考不好的话,爸妈会不会——想到这些,小希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
“小希,”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这次爸爸不太严厉,反而温和多了,“好好考试,先别去想成绩如何,把书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认真地复习一遍,尽力去做好每道题就行了。”
和前几次不同,爸爸这次并没有给小希提什么分数上的要求,只是要他尽力去发挥自己的水平。
以前小希在复习时,满脑子都是爸爸妈妈严厉的眼神,经常看着书就走神了。这次没有了太多的包袱,小希复习得更加投入、更加专心了。
考试结束了。虽然这次的成绩并没有太多提升,但经过考试,小希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他感觉自己在学习上又进步了许多。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用一颗平和之心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就。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对自己孩子的期望。
1936年,鲁迅先生在病重期间曾拟了7条遗嘱,其中有一条是专门对他的独子周海婴写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作为中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对自己孩子的前途出路,竟是如此冷静、理智,实在令人钦佩!他希望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去面对未来,不作任何好高骛远的追求。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孩子有多大的能耐,能干多大的事,当父母的心里应该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千万不要不切实际地高估、高盼,那样的话,不仅自己心神憔悴,孩子也活得很累,那又何必呢?
方法三:要切合孩子的兴趣要求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都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从三四岁开始就背唐诗宋词、学珠心算,有条件的还请家教练钢琴、学小提琴等。总之,教育幼龄化几乎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究竟哪里才算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呢?父母在为孩子选择那条起跑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孩子的愿望?而即使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半步,我们就能保证孩子一辈子高枕无忧了吗?显然未必。
事实证明,对孩子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有了这一点,他们才会主动学习,自觉地去获取各种新知识。否则的话,把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小孩,一定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生生地扼杀他们的天性,结果往往会以失败告终。
细节8 不要拿中等生和其他孩子相比
“你看你们家××学习多好,每次都考第一名。”
“××同学英语每回都是一百分,不知道人家是怎么学的?”
家长们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不自觉地品评别家的同学。不少中等生家长对优等生的家长总是羡慕不已,而对自家的孩子,他们则是一口一个不是:“我们家的××,回到家只会玩、看电视,成绩总是提不起来,真是急死了!”
毫无疑问,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相比也是出于善心,希望孩子能以其他同学为榜样,学习别人的优点,超越别人。但是我们必须想到,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
特别是中等生,本来他学习成绩不好,心里就够难受的了。如果父母再有事没事拿其他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的缺点,嫌自己不够优秀,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对他树立自信心极为不利。因此,许多时候,父母这样做非但起不到促进的效果,反而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
在学校,留留和晶晶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
寒假期间,留留到晶晶家玩。晶晶的妈妈见面就问起了留留的考试成绩。留留骄傲地告诉阿姨,他的各科成绩都在95分以上。
“学习这么好,真是好孩子,”晶晶的妈妈亲切地说道,可转念一想:咦?我怎么没有看见晶晶的成绩单?
“晶晶,你来一下。”晶晶的妈妈扭头就喊晶晶。
其实晶晶早就在楼上了,听到了楼下的对话,她踌躇着不愿出来。妈妈喊她,她这才不情愿地走下来。
“晶晶,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
“在……在我房间里。”晶晶吞吞吐吐地答道。
看着她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就有些生气:“是不是又考得不及格?去把成绩单拿来,我看一看!”
成绩单拿来了,语文83分,数学76分,英语79分,虽然没有一科上90分,但跟上次考试相比,还是有进步的,不过妈妈还是觉得不好。
“你看看你,只有一门刚超过80分,你看看人家留留,门门都上95分,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学的?”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晶晶无言以对,只好把头埋得低低的。
“为什么你的成绩总是这么糟?而留留总是得到好成绩?你自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吧,别整天只知道玩!”虽然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留留面前受训了,晶晶还是感觉很丢面子,她含着眼泪回到了房间。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每次跟留留在一起玩,晶晶总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觉得自己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留留。她对学习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了,任凭父母、老师怎么教育,就是不爱学习,成绩更是大幅度地一路下滑。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这话虽俗,但理却不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孩子的能力差异必然参差不齐。所以家长拿那些出类拔萃的优特生和中等生相比,无异于是对孩子自尊心的一种无情的扼杀。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恶性循环,对其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孩子也是一样。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天赋。因此,在家庭中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拿他们和优秀的同学进行比较,然后横加指责。
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李大钊教育孩子的真实故事。
平时的生活中,李大钊很注意研究儿童心理,因此他总能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
有一年夏天,李大钊从外地回到家中,给女儿和儿子每人买回一包礼物——笔、墨、方格纸。孩子们都很高兴,立即研墨习字。可是小女儿因为是第一次临帖写大字,所以左写一张,右写一张,横竖都不像,气得小脸通红。
很快,她就放下笔,偷偷躲到后院,直抹眼泪。李大钊的爱人见女儿不但不写字,还躲到后院去哭,很是生气。正准备上前教训她一通,这时李大钊拦住了她。
他说:“我记得一本什么书上写着:有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一不留神,用小刀划破了自己的手指。这个小女孩立即把伤口包扎好,谁也不让看见。你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这是女孩子的一种好胜心。”李大钊的爱人这才恍然大悟。
一会儿,女儿从后院回来了。李大钊不但没有指责她,而且还指着她的字说道:“字写得很好,可是还不太整齐,要是天天耐心练习,就一定会写好的。你看哥哥写得也不整齐呀。可是他不着急,沉得住气。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慢慢地写好字。”
听了他语重心长的话,小女儿大受启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爱急躁的缺点。从此,女儿不仅耐心练习写大字,而且有意识地改正缺点,做什么事情都变得更加沉着冷静了。
由此可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不仅可以减少孩子的阻力,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立竿见影的效果。
而作为家长,我们还可以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因人施教。
例如,黏液质孩子的特点就是“慢”,对这类孩子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一定要鼓励、赞赏他,同时对他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以后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再比如,如果自己的孩子脑子反应的速度稍慢一些,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应该让他笨鸟先飞,在学习上勤奋一点,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掌握好火候,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孩子经过努力能达到为标准,以后逐渐提高要求。只有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才能逐步提升中等生的成绩。
方法二:关注孩子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
家长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优等生比,毕竟中等生孩子实力都不是特别的突出。再说了,别的孩子是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已经进入到一个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时,只要他努力、尽其所能了,就应该给予肯定,不应该总是批评。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在这一点上,作为家长必须认清一些客观存在的事实:自己的孩子过去是什么样的基础,现在是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出发点,他现在的学习状态是优是劣,当前的进步是大还是小等等。
在《教育孩子四十条》中,美国学者戴维?刘易斯说道:“从来不对孩子说,他比别的孩子差。”父母永远不要说自己的孩子这点不如别人的孩子、那点不如别人的孩子,你要发现的是孩子什么地方值得你鼓励和表扬。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爱护孩子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来说,这一点甚至比取得任何优异成绩都重要。
细节9 要多看到中等生的长处和优点
当前在校的中等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都缺乏自信心。究其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自身,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长处、哪些优点。他们从来不相信自己可以承担一项任务,更不敢主动说“我能行”。在他们看来,优点是属于优等生的专利。
前不久,几位老师到北京几所小学做调查。他们的调查很简单,就是请同学们写出自己的愿望、长处和缺点。
据参加调查的王老师回忆。在调查中,有一个男孩子曾举起手来问:“老师,我没有什么愿望,怎么办?”一个人怎么会没有愿望,尤其是一个正处于幻想时期的孩子。王老师被他问住了,只好对他说:“那你就写上‘无’吧。”
还没有从疑惑中醒来,另一个同学又举起手来:“老师,我没有长处怎么办?”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不是不理解“长处”的含义?
“长处就是优点,好的地方,特长也是,比如打篮球好、打乒乓球好等等。”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解释道。然而,还是有同学说:“老师,我真的没有长处,怎么办?”
“那就写上‘无’吧。”说这话的时候,王老师的心里不禁一痛。
调查的结果很快出来了,令他们震惊的是,有86%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愿望,75%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了解自己不足的同学却占到了98%!几位老师还发现:成绩越靠前的同学,大都对自己的优势非常了解,而成绩中等和不好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长处,却将自己的缺点挖掘得很透彻:上课不专心、马虎、成绩不好、不认真、写作业拖拉、上进心不强等,应有尽有!
作为家长,不知道你看了这个案例有什么想法?
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毫无疑问,作为父母和老师,大家都是非常爱孩子的,然而我们所使用的方式却是最严厉的。只要孩子在任何一个方面表现得稍微不尽如人意,我们就要大加苛责。以学习成绩为例,那些中等生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我们是有目共睹的。长久以来,我们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他们身上的缺点太多,优点太少。
这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偏见!
有人分别对25对美国夫妇和25对中国夫妇做过一个调查问卷,让他们分别用10句话评价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25对美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平均有8。3句是孩子的优点,只有1句是孩子的缺点,还有0。7句是中性的。而25对中国夫妇的10句评语中,表扬孩子优点的只占3句,中性的占到了2。6句,指出孩子缺点的竟占到了4。4句!
同样是面对孩子,中国人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而美国人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第二章 激励中等生,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也许我们会说,孩子真的没有那么多的优点。或者也许看到了,但我们觉得那些优点是应该的,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我们有所不知,我们的哪怕一点点的积极评价对孩子们都是那么的重要!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是压抑的,他们心中那一无是处的自我形象,只能让他们自卑,看不起自己。
因此,要激励中等生,我们应该先从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入手,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在内心里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给家长的建议
方法一:不要拘泥于一种眼光看孩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尤其是对中等生而言,他学习上的缺点往往会掩盖了其他方面的优点。如果我们总是用成绩的优劣或者某种固定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就很难发现孩子身上潜藏的优点。
因此,家长要学会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接受孩子,也许你会在不经意中发现,原来孩子身上还有那么多你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优点呢!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