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对自己那么苛刻,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松一下自己,或自嘲一番,这是学会喜欢自己所需的一个条件。
我曾强调每天挤出一段独处的时间,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孤独对学习喜欢自己也是一个帮助。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家精神病学协会的董事巴蒂梅尔博士曾说:“以前的人习惯在晚上睡觉前反省一下当天的活动。现在,这仍不失为一个学习如何与他人或自己相处得更好的方法。”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难以忍受,实在无法奢望别人会喜欢与我们呆在一起。福斯狄克说,无法忍受独处的人就如同“永远被风吹拂的池水,永远无法平静下来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通过学习跟自己独处,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心灵的停泊处、一个参考点、一个我们与外界接触的基础。安妮·林伯格在《来自大海的礼物》一书中写道:“一个人只有在与自己的内心相沟通时,才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就我来说,孤独能让我找到我自己、我内在的心声。”
孤独能给我们一个较客观地审视生活的场景。“静下来,同时可以体会我就是上帝”是圣经诗篇中的忠告。这的确是个好的忠告,因为孤独对灵魂的好处就跟新鲜空气对身体的好处一样。
假如我们将自己的满足和快乐寄托在别人身上,则无异于把重担添加在我们所爱的人身上,这一定会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关系。要喜欢、尊重和欣赏自己,就像我们这样对待所爱的人一样。这么做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增进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技能。
'BT2'三思而后行
那些只依着情绪、偏见或性急就不分事实地采取行动的冲动行为,实在是一种十分不成熟的表现,它和小孩子们“立马就要”的欲望十分相似。
“三思而后行”并非要我们陷入优柔寡断之中,而是警告我们不要凭一时的冲动,抛事实于不顾就采取仓促的行动。
“三思而后行”对于情绪易冲动的人来说,是一句应该牢记于心的格言。虽然从下定决心到决定行事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一部分,但做事之前必须要有谨慎、合理而周密的判断,以切实掌握有关决定性的一切因素。
这么做并非要我们陷入犹豫不决之中,而是告诉我们不要轻率地行动。
设想一下:如果医生不经确诊,便草率地决定施行紧急手术,其结果将是如何地不堪设想。的确,在这种时刻,直接采取行动自然非常重要,但也必须知道,行动的成或败却是基于先前正确的诊断。
这里有一个处理事情还算比较恰当的例子。
在墨西哥州阿尔布奎克,有一位考斯太太,几年前曾为如何妥善安置她生病的母亲和维持家中的开销而伤透脑筋,事情起因于一向给予她经济援助的叔叔打来电话,问她能否节省一些开销,或削减两个护士的薪水,因为他最近经济有点紧张。
对考斯太太而言,这并非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在电话里,她答应叔叔说考虑好就给他回电话,后来,她表达了对叔叔的感激,也表示愿意减轻他的负担。
“由于我善于在纸上思考问题,”考斯太太说道,“因此我拿出一大本活页纸来,将所有的收入列出一张表来,包括自己所有的有价证券收入和叔叔给的接济,然后列出所有支出。通过这些表,我发现母亲的衣食支出很少,但有一个支出庞大的大房子,加上两个女护士的薪水,还有税金、保险费等,支出数还真挺惊人。显然,这幢房子应该处理掉。”
“当时,我惟一的顾虑是,母亲的健康状况越来越糟,我不敢确定搬家对她来说是否妥当。更何况,她曾表示不愿离开那幢房子到别处去度过余生。对这一点,我有些顾虑,不知道该如何办才好,因此,我去请教一位医生朋友,她建议我去找那个离我家很近,行程不过3分钟的一家私人疗养院的女主人。”
“这是个仁慈又能干的女人,她答应了我预算之内的费用来照顾我母亲。因此,我最后决定把母亲送到她开的疗养院去。”
“事实证明,我这么做还算是比较明智的选择。母亲一直不知道她已搬了家,住进了疗养院,她一直以为自己仍住在家里。我也能天天去看她而不必一周才去一次。母亲受到了更好的护理,叔叔的财务问题也解决了,我也十分欣慰。这个经验也告诉我,如果我将遇到的问题列在纸上,好好分析的话,通常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此后,我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考斯太太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事前进行详细的分析,通常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考斯太太事前没有对事实进行适当的分析就采取行动,她可能会严重危害母亲的福利,更不要说妥善解决财务危机了。
如果你的财务上出现了问题,最好将你的收入和支出都列在纸上,让每一笔账都清楚地展现在你的眼前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世界上,有谁从未遭遇过财务危机的问题呢?
伊利诺依州的吉姆夫妇也遭遇过这种问题。和许多新婚夫妇一样,吉姆夫妇还没度完蜜月便开始为他们的欠债发愁。当时正赶上二战期间,眼看着吉姆就要应征人伍了,家里却有一批账单还没付完。
“最后,”吉姆说,“我们明白,光靠发愁或担忧是没法解决问题的。于是,我们坐下来做了一下清算的工作。结果是:几乎镇上的每个商人,都欠了些钱,不算太多,但是加起来超过我入伍前的清偿能力。最后,我们决定正大光明地告诉每一个商人,我们打算每个月还一点钱。”
“可能我所做过的最让我感到难为情的一件事,便是如何面对第一个商人,告诉他,我不久就要离开了,而且无法清偿欠款。但是,当我告诉他,我打算每个月清偿他一小笔钱时,他满怀理解地接受了,我也大松了一口气。接下去,其他的商人也都很仁慈体谅。后来,我的债务便一一清偿完毕。战后我回到家里,还有一个商人专门到我家去,感谢我的诚实守信。”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分析困难,便能够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而且这么做,往往是明智而恰切的。”
但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像吉姆那样,愿意静下心来,好好地面对问题。他们往往会愁眉不展、夜夜失眠,尽可能拖延做决定的时间。如果遇到实在无法再拖的情形,他们往往就会惶恐地仓促行事,结果事情办的往往不尽如人意或者干脆糟糕收场。他们总是避免面对现实去分析问题,所以永远无法了解处境的复杂。
我丈夫有一次去访问哥伦比亚学院院长霍克斯先生时,他发现在霍克斯院长这样的大忙人的办公桌上竟然十分干净,没有任何文件或档案。
“有这么多学生的问题需要处理,”我丈夫说,“你一定要经常做决定。可是,看起来,你却不慌不忙的,你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哦,”霍克斯院长说,“是这样的,如果我要做什么决定,我会集中精力搜集与此有关的一切资料,当然,我是惟一的资料收集委员会的委员。我不管我的决定是什么,只分析与此有关的一切事实,如此一来,决定就自己产生了。挺简单的,不是吗?”
的确挺简单,也很明显,但是,如同许多常识一样,它常被人们忽略。那些只依着情绪、偏见或性急就不分事实地采取行动的冲动行为,实在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它和小孩子们“立马就要”的欲望十分相似。他们会不顾来往穿行的车辆,就想横穿马路;毫不顾忌可能令人中暑的酷热立马就想跑到海滩上去。他们做事往往不假思索,断然就采取冲动、鲁莽的行动。
一次,有位妇女向我透露她的担忧,原来她怀疑丈夫对自己有不忠行为。她正十分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才好:是将自己的怀疑坦言相告,或是和他谈开或是干脆带着孩子回娘家去?
“你凭什么认为他在外面会有别的女人?”我问她。
“哦,”她说,“我看出他最近的表现有点反常。以前,他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现在,他却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还骂我,指责我,他说他需要加班,工作太累,根本没精力再陪我逛街了。很多小事也表明了这一点,他甚至忘了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如今的他,完全变了!”
听起来事情确实有点不对劲,但我还是劝她最好冷静,不要贸然行事,即使采取行动,也要先查明一些原由。
我建议她首先最好请医生为她丈夫做一次体检,另一个建议是要她设法查明她丈夫是否在工作上出了什么差错。
这个建议十分奏效。医生检查出她丈夫身体有病,急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他又恢复了原先的和善,他太太也不再疑神疑鬼了。
然而,就在不久前,这个女人差一点因为自己的猜疑而舍弃她本来挺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仓促地做出偏激的行为。
请记住:行动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心灵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但是,我们必须根据适当的理解和知识而行动,不能简单地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BT2'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便是要勇于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来!
在我的小女儿唐娜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一天,她把一张小椅子搬到厨房里,并爬到上面,试图去够冰箱里的东西。见此情景,我急忙冲过去,以防她不小心摔下来。但我最终还是慢了一步,她结结实实地摔了一跤。当我扶起她来,察看她摔伤了没有时,她却气呼呼地朝那张椅子狠狠地踢了一脚,一边还十分生气地骂着:“都是你这坏椅子,害得我摔倒!”
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你一定会从小孩子那里听到或见到许多类似的转嫁责任的借口。小孩子们往往会率性而为,明明是自己的过错,却要迁怒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或是无辜的旁观者。对他们来说,这或许是很自然正常的行为。
但是,如果这种孩子气的行为反应模式一直持续到成年,那就有点麻烦了。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种把自己的失败和过失推诿于别人身上的不良倾向。就连偷吃了禁果的亚当,面对上帝的责问,也拿夏娃当自己的挡箭牌:“都是这个女人引诱我,我才吃了。”
要知道:一个人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便是要勇于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来!
生活中的你我,无论是谁,要想拥有成熟、健全的生活态度,就必须正视自己生命中那些应负的责任,绝对不能在受挫和犯错的时候,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去找一个替罪羊来推卸责任。
那么,到底为什么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把过失推诿于别人呢?其实,仔细一想,也并不奇怪,毕竟责怪别人比自己担负起责任来肯定要轻松、容易,也好做的多啦!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如果我们需要借口的话,责怪父母、老师、环境、老总、上司、丈夫、妻子、儿女的确比较容易,有必要的话,我们还可以责怪祖先、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实在找不出借口的话,我们还可以责怪命运之神的不公。
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永远都能给自己的缺点和不幸找到开脱的理由,当然,都是些他自身之外的理由。比如,他们有一个极为悲惨的童年;他们的双亲不是太穷就是太富了;双亲对他们的管教不是太严了就是太过放纵了;他们没有受到教育,或者他们总是忍受着疾病的无情折磨等等。
也有些人总是埋怨自己的丈夫或妻子一直不理解自己,或老是觉得自己的运气欠佳,似乎命运之神老是和他们作对。有时弄得让人禁不住感到奇怪:似乎整个世界都在和这些人过不去似的!其实,对这类人来说,他们只会顺手找个替罪羊,却从未真正设法去克服面临的挫折和困难。
我记得,曾有一个女孩在一次训练记忆别人姓名的课程之后,跑来找我,并对我说:“我这个人记忆力特差,我希望你不要指望能改进我对人名的记忆力,这是绝对办不到的。”当我问她原因时,她说:“我这是遗传的毛病,我们整个家族的记忆力都不好。所以,我不相信,我自己能在这方面有什么明显的改善。”
“可是,小姐,”我说,“这根本就不是遗传的问题,而是一种惰性造成的。在你的潜意识里,努力设法提高你的记忆力,当然要比责怪你的父母来得容易。好吧,你先坐下,我来证明给你看。”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帮这个女孩做了几个简单的记忆训练。由于当时她十分专心练习,效果自然不错。后来,我又花了一些时间,才使她消除了原有的固执认识,我很高兴,因为她终于有了可以通过训练改善自己记忆力的意识,不再一味地去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了。
如今的为人父母者,如果仅因为记性不好而受到子女的责怪,那还算是比较幸运的。现今的子女,把类似头发脱落的小事以及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各种挫折等一切过失都责怪到父母头上,似乎已成为一种为人子女者的最好借口。
我就认识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常常向别人抱怨自己的母亲如何对自己的一生造成了不好的影。向。原来这个女孩自幼丧父,守寡的母亲为了维持生活和女儿的教育支出,只得外出工作。
由于她母亲工作很有能力,又加上自身的勤奋,她成了一位极有成就的女实业家。做母亲的细心地呵护着女儿,让女儿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可最终结果是,做女儿的并不领情!原因何在呢?原来母亲刻意给她的一切,并没有让她感到舒适,她反而自始至终都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什么呢?就是她母亲的成功!女儿把母亲的成功看成了对自身要求的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
这个可怜的女孩宣称: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母亲给毁了,因为在她与母亲之间,她始终感到一种使人急迫、让人紧张的“竞争感”。而她母亲却十分困惑地说:“我实在搞不明白这个孩子。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辛苦地工作,为的就是给她创造一个比我当年更好的条件。但现在看来,实际上,我好像只是给她增添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如果这位母亲换成是我,我真想揍这女孩一顿,好让她清醒一下。可惜的是,此时,好像为时已晚。
像乔治·华盛顿,虽然他有良好的出身,有家境富裕的父母,但他却能出人头地,成为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似乎也从未抱怨过自己的父母曾给自己造成了什么心结。
再看一个相反的例子,亚伯拉罕·林肯,出身贫寒,可这也似乎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他照样能超越不利的环境,创造出一番伟业。
林肯的一生,也从未想过去责怪他人。他曾在1864年,做出过这样伟大的声明:“我对美国人民、基督教世界、历史,还有上帝最后的审判,均负有责任。”
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勇敢的宣言。除非我们也能以同样的精神在其他人面前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否则,我们无权认为自己已经成熟。
最简单易行,也是目前最流行的一种逃避过失、责任的方法,就是花些钱去找个心理医生,然后舒服地躺在一张长椅子上,任由心理医生诱导自己详谈造成自己现状的原因。当然,这样做也是一种极昂贵的现代高级享受。
假如有人正好告诉你:你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来自于你幼年时期对保姆的近于病态的迷恋,或者来源于你有一位有着过度占有欲的母亲,或者一个过于严苛、专制的父亲。而面对这样的说法,能让你感到舒服和安慰,如果你恰好又付得起诊疗费的话,你就一辈子都依靠这些心理学上的拐杖吧。显然,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借口。
威廉·考夫曼博士在一篇名为《愚人的精神病学》的精彩论文中,揭露了那些利用大众的愚蠢来发财的“心理医生”。考夫曼博士指出,许多向心理医生求助的病人,通常都喜欢“为自己的缺陷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古怪行为找到一个心理学上的借口。”
如此一来,他们似乎就得到了某种精神上的安慰。心理学也乐于为那些面对成人生活显得手足无措的人提供各种合理的解释。于是,便有更多的人乐于接受这种解释,继续把他们遭遇的诸多麻烦,怪罪于存在的各种因素。
早在16世纪,星相学就受到人们的追捧,而人们怪罪的对象就是那些显然无辜的星座。“我出生的星座不好”,或“我没有一颗幸运的星座佑护我”成了当时人们对自身所遭受的困难和不幸的常见借口。
但是,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一剧当中,借卡西阿斯之口,大胆地断言:“亲爱的布鲁特斯,我们位低人卑,但这过错并非由我们所属的星座造成,而是由于我们有一种听命的习惯。”
假如你相信《圣经》中对耶稣事迹的描述,你便会明白耶稣最引人注意的品质之一,就是他那固守的善良与毫不妥协的品质。当人们寻求他的帮忙或救治时,他不会浪费任何时间去细究对方的潜意识,以找出造成此人目前困境的责任者,查出究竟怪谁或该怪什么。耶稣只是说:“站起来回去吧,不要再犯罪……你的罪过已经得到了赦免……”
取稣的态度显然很明确:把人的生活重新塑造的更美好些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让人沉溺于自艾自怨的深渊。
英国的都铎王朝有个奇怪的习俗,就是每个王子都配有所谓的“替罪男孩”。因为惩罚王子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对王子不可随便冒犯,但小孩子难免会有顽皮不守规矩的时候,为了让属下谨记不可冒犯王子的规定,都铎王朝便花钱替王子雇用一个穷人的小孩,以充当王子犯错受罚时的“替罪羊”。据说,当时这种充当“替罪羊”的职业还十分热门,许多人都抢着要当,这不仅仅因为这份工作薪水很高,还因为借此会有不少晋升的特权和机会。
如今,王子的“替罪羊”这一传统早已消亡。但是对那些犯了过错的幼稚或不成熟的人来说,寻找“替罪羊”的本能冲动依然存在。如果他们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责怪对象,还可以责怪多变的时代、生活的不安定、国际形势的混乱不堪,或是其他一些让人听起来十分动听的借口。
有一次,我陪一位以深具现代艺术知识为豪的朋友去参观一个艺术展览。当时,我看到了一幅画,感觉画风十分草率,便顺嘴说出了自己的感觉:“我三岁的女儿搞不好都画得比这更好,如果这也算艺术的话,那我也可称得上是米开朗基罗了。”
我的那位朋友却立刻答道:“难道你对人类精神所受的痛苦,没有丝毫的感觉吗?而这位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正是原子时代带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