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履行和神所签定的存在契约”。他们之所以不毁约,是因为他们认为契约是和神的签约,因为人的存在本身也是在履行契约。在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也和神所定的契约相同,决不可毁约。
因此,犹太人根本不会有“不履行债务”这句话,对于不履行债务者,严格追究责任,毫不客气地要求赔偿损失,对于不遵守契约的犹太人,他们会把他驱出犹太人商界,加以唾骂。
由于各个国家对契约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犹太人在与外人做生意时,总是小心翼翼,因为对方是否守约,他还未可知。所以他们一般不太信任。
特别是再次与不守约的人打交道时,他们根本不会相信所签订的契约。所以,在与犹太人交往中,要博得犹太人的信任,第一件事便是遵守契约,无论如何都要做到这样,否则你便是白费心机,因为犹太人绝不会信任一个对他们的“神”不敬的人。
犹太人的经商史,可以说是一部有关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的历史。犹太人经商的奥秘在于“契约”。世界上万物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契约的内容是永不变的。遵守契约,维护契约是保证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是赚钱做生意的保障。犹太人就是在这“契约”的保障下,赚钱致富的。
犹太人的一句经商格言是:“绝不漏税”。
犹太人所以想买“列支敦士登”国籍,是因为“税轻”,税轻对于拼命赚钱的犹太商人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他们绝不漏税,在不漏税的情况下,尽力寻找“税轻”的商业,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是每个犹太人的想法。
犹太人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财富,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人都重视交税,是因为犹太人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税钱是和国家所订的“契约”,不论发生任何问题,也都要履行契约。谁逃税,谁就是违背了和国家所签的契约。违背“神圣”的契约,对犹太人来说是不可容忍的。
为什么犹太商人特别注重契约呢?据说“契约”一词起源于圣经的旧约,指“契约”是“人和神之间的一种约定”。旧约上的故事大都是描写因为违约而遭天谴的事情。这也使得欧美的大多数人都非常重视契约。犹太人与别人做生意,一旦双方达成共识,就必须订立契约,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契约上的义务关系。所以在订契约时,犹太人非常慎重,逐条推敲,与对方讨价还价,尽可能考虑到交易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意外情况,并且要聘请律师严密审定,以确保自己的权益。
犹太人没有国家和政府,是以契约来生存的,维持他们生命的就是契约。他们的契约规定了所有主要的方面,其中最主要是规定了商业规则。由于犹太民族较早、较多地从事商业活动,因此很早就致力于商业活动的规范化,而《塔木德》中提出的一些观念,被公认为现代商业法规的思想渊源,并对以契约为基础的商业活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法律规范。
例如,它规定:用作丈量的绳尺,冬天和夏天应有所区别,因为热胀冷缩;作为量器的瓶子,底下不能有残留;砝码底部必须清洁,以保持分量的准足;卖牛禁止涂上不同的颜色。
犹太人对契约深存恐惧心理,它甚至转化成为类似图腾的神圣之物,犹太人的重信守约在全球商界中是有口皆碑的,他们的经商史可以说是一部有关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的历史,而契
约的神圣更来自对神的敬畏。《圣经》中记载,由于犹太人违反契约,上帝发怒,降洪水惩罚,犹太男人则必须以割礼作为遵守规则的见证。“惟有诚实正直的经商之道才是生存处世的最高法则”,这是犹太人从违反与上帝的契约而遭受的痛苦中深切体会的一点。犹太先知还告诉他们,世界末日来临时大审判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做生意的时候诚实吗?”于是,《塔木德》中留下这样的警句:“遵守契约,尊重契约,你获得的将不只是尊重”,“契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天平”,“不讲诚信会受炼狱的惩罚。”
违约者必须遭到报复
违约者必须遭到报复
有这样一则《塔木德》寓言: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漂亮的姑娘和家里人一块儿出外旅行。途中,姑娘离开家人信步溜达,不知不觉中走迷了路,来到了一口井边。
当时,她正觉得口渴,就攀着吊桶,下到井里去喝水。结果,喝完了水,却攀不上井来,急得大声哭喊着求救。
这时,刚好有个青年男子打这儿路过,听见井下有人在哭喊,使设法把她救了上来。两个人一见钟情,都表示要永远相爱。
有一天,这个青年不得不出外旅行,临行前特地到她家来见她,和她道别,并且约好,要继续信守旧约。他们双方都表示,不管等待多久,也一定要同对方结婚。
两人订下了婚约后,正想请谁来担任证人,这时候,姑娘刚好看见有一只黄鼠狼走过,跑进了树林。于是,她说:“现在那只黄鼠狼和我们旁边的那口井,就是我们的证人了。”
两个人就此分别。
过了好多年,姑娘一直守着贞洁,等待未婚夫的归来。可是,他却已在遥远的他乡结了婚,生了孩子,过着快乐的生活,完全把原先的婚约给忘了。
一天,孩子玩累了,躺在草地上便睡着了。这时,跑出来一只黄鼠狼,咬了孩子的脖子,孩子死了。他的父母都非常伤心。
后来他俩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又生活得很幸福。这个男孩长大了,会自己到外面去玩了。
有一天,他来到一口井边,为了观看井下水面上映出的影子,一不小心,掉落井里,溺死了。
到这个时候,那男青年终于记起了从前和那位姑娘的婚约,当时的婚约证人正是黄鼠狼和水井。
于是,他便将事情全都告诉了妻子,同她离了婚。
青年回到姑娘住的村子,而她还在等着他。两个人终于结了婚,过着幸福的日子。
很明显,这是一个在神佑之下合约(婚约)得到履行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中,对违约行为的惩罚不是直接落在违约者本人的头上,比如让他喝醉了酒掉井里淹死,或让黄鼠狼咬了得狂犬病不治而死(不过证人黄鼠狼的小命也得搭进去了),却是让两个无辜的孩子当替罪羊,读来难免于心不忍。
其实,这本是一个劝人为善、劝人守约的寓言,其寓意根本上在于无论如何要使合约得以履行。要是让违约人一死了之,那就既不符合犹太人“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信条,而且合约也彻底没了希望,守约的姑娘只好于受损失空守闺房一辈子。
所以,故事就毫不怜惜地让惩罚落在违约行为所带来的“赢利”上,即两个孩子身上。在这里,孩子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违约行为的首要成果。
这就从根本上抽去了违约行为的内在意义,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无谓之举,甚至自讨苦吃之举。这对“违约”夫妻不是两次获得“赢利”而又两次从“幸福”坠入痛苦之中吗?
从这个节骨眼着眼入手,可以说是对“违约病”的最有效的针砭。
在现实生活中,犹太人对内部的违约者采取的是逐出教门的办法。在生意场上,一个受到犹太共同体排斥的“犹太人”可以说是绝难再生存下去(作为生意人生存下去)的。
而对于非犹太人,则一方面毫不容情地上诉法院,要求强制执行合约,或者赔偿损失;另一方面,犹太共同体相互通报,以后不再同此人做生意。
憎恨罪,不憎恨人
憎恨罪,不憎恨人
拉比本来应当是犹太人的道德典范,但偶尔也有身为拉比的人作奸犯科的。以前纽约曾破获一起大走私案,结果查出一个拉比,他在牙膏中夹带钻石走私。
在其他民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做出这种勾当,一定会激起信徒们的“义愤填膺”,说不定会放火烧掉某所寺院。但犹太人对这类事件的反应却极为冷静,甚至可以说,十分冷漠。
因为他们本来就认为,恶是无处不在的。拉比也是人,身上同样也可以有恶的存在。
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到神的赐福。
《圣经》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
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恨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从前,有几位拉比碰上一群坏人,这些人属于那种非咬住人吸出骨髓不肯罢休的坏蛋,世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狡猾、更残忍的人了。其中有一个拉比忍无可忍,说道:“像这种人,还是让他们掉进水里去,全部溺死算了。”
可是,同在他们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拉比却说:
“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一个人会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悔改才对。”
《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我们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悔改,不能使他们跟随我们走正途,那才是一种损失。
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的紧张、激烈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
努力弥补或回避自己的弱点
《塔木德》上说:“有善就有恶;有小麦,就容易滋生秕稗。”因此,犹太人对待缺点的态度是比较豁达的,他们认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陷。但就能因此而自卑吗?当然不能,犹太人主张,应该努力弥补或回避自己的弱点。
希腊大政治家狄摩西尼是一个声音极弱,吐字不清,而又呼吸急促的人,“R”这个字母尤其是他说不清楚的,而他发音也非常之坏。
传说他克服这些齿唇上的缺憾是这样做的:以石子含在嘴里练习,站在法利兰的海滨想将波浪喊平静,向山上跑时便背诵,练习一口气念好几行字,站在镜子之前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当他站起来对大众演讲时,他的失败不止一次。第一次尝试时,他的语句都混乱了,于是听众都放声大笑。并且我们还听说,他躲进一个地洞,每天在里面练习他的声音和演说的姿势,每次练习总是两个或三个月。他还将头发剃了半边,这样他可以使自己控制那种急于求成的想法。终于,狄摩西尼成为伟大的演说家。
富兰克林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承认在演说上的弱点。他说:“我是一个很坏的演讲家,从来不能以词动人,在用词方面常常要踌躇很久。还难得用词恰当,然而我还是能够表达我的意思的。”
他用别种方法使人归服于他,以补偿他演说上的弱点,他提出议案多半用间接和缓的方法,他发表的意见也是平和的,他还能承认自己的错处。他的弱点告诉了他一个很重要的教训,那便是:只用辩论绝对得不到胜利。假使他是一个会演讲的人,绝不会获得这个有价值的教训。
如果你决定要战胜一个困难,一个缺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你要能心甘情愿地、不断地干下去,以达到你的目的。
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
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位令人尊敬的拉比去世了。他所有的信徒都渴望得到他的一件遗物,留作纪念。其中一个学生心系一柄烟斗,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
“这要花你100个卢比。”拉比的妻子告诉他。
“对我来说这是一笔大钱。”信徒有些犹豫地说:“但是,请先给我看看,然后再决定。
”
于是,拉比的妻子把烟斗给他,他点燃了它。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他刚吸完第一口不久,就仿佛看到了天堂的七重门全为他打开,里边有迷人的风景。
学生大喜过望,赶快用激动的双手数了100个卢比,然后兴冲冲地带着烟斗回家了。
到家之后,他再一次点燃烟斗,并狠狠地吸了一大口。
你能想象发生了什么吗?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没有?
气昏了头的学生赶忙去找新来的拉比,并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他整个故事。
“我的孩子,”新拉比微笑着说,“事情很简单,当烟斗仍属于拉比时,你吸烟时就能看到他所看到的。但它一旦变成你的烟斗时,就成了一只普通的烟斗,那你只能看到你的平常所见了。”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情。财富的本质也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我们对财富的不同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不顺归结于外在因素,其实自己才是自己失败的罪魁祸首,因为你一直是一个“普通的烟斗”。
时间就是金钱
时间就是金钱
人们通常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已经把时间看得很重了。对于犹太人来说,确实是如此。
《塔木德》上说:“钱是可以借用的,而时间绝不可以借用,时间远比金钱宝贵。”正因为有此认识,犹太人做生意也好,上班也好,对时间的运用极为精打细算。在企业里犹太人上班时拼命地干,但一到下班,哪怕手头工作马上完成,也会刻不容缓地准时下班。所以,犹太人上班时就很注意时间的安排。
公司每天上班开始的1小时内,是“发布命令的时间”,经理们要处理掉昨天下班后至今天上班前收到的一切材料并做出安排,凡是桌子上摆满尚未批阅的文件的领导被视为无能的表现。许多人要判断对方是否有才干,只要看一眼他的办公桌便一目了然。在这1个小时内,拒绝任何人的来访,因为犹太商人以当机立断为信条,认为延误前一天的工作是一种耻辱。
外人一旦来访,即使是业务上的事,也必须事先约定。犹太人最讨厌的就是不速之客,不速之客就等于盗窃时间和金钱的“盗窃犯。”
有位月收入20万美元的犹太大亨曾算过一笔账:他每天工资近8000美元,那么每分钟为17美元。假如他被别人打扰,占用了5分钟的时间,就等于被窃现款85美元。这就是犹太人对“时间就是金钱”最直观的诠释!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
《塔木德》上写道:“有人未老先衰,有人老而弥坚。”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进取,在这方面无数成功者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每一件旁人看来极其平常的东西,他都能赋予他们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因而他被同时代的人称为“魔术师”,法国总统称毕加索是“一座火山”,他确实是一座永远蓬勃旺盛的艺术创造的“火山”。
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毕加索90岁时,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运用他的艺术材料。
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受到人们的欣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岁增长,他们的绘画虽然也在变,可是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
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就像年轻时一样。
假如你喜欢欣赏画,不妨找些毕加索的画册,看看从他的画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超越从前的自我
超越从前的自我
《塔木德》说:“超越别人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优越;超越从前的自我,才是真正优越的
人。”
在生活中,有些人成就不大,不在于智力不够,而在于没有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和谬见;
只有不断向自己挑战,认真对待自己的心理障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许多人不敢超越自我,常常是因为自卑心理在作怪。自卑心理可能产生在任何年龄段和各种
各样的人身上,比如说,德才平平,生命仍未闪现出“辉煌”与“亮丽”,往往容易产生“
看破红尘”的感叹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无奈,以至把悲观失望当成了人生的主调;经过
奋力拼搏,工作有了成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