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书许多小时。他读了许多书,有几门学科他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又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被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
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和其他同学融入在一起。其他的学生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虽然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你应该用这种态度看待生活:将生活看成是在你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渺无尽头的道路,你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
极端重视科学和知识
极端重视科学和知识
据统计,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17%是犹太人,美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有27%是犹太人,美国每5个大学教师中有1个是犹太人,每5个大学生中也有1个犹太人,足见犹太人对科学和知识的重视。
科学家中除了爱因斯坦外,繁茂的哥廷根花园的缔造者弗兰克、两次改变了世界的伟人尼尔斯·波尔、“核和平之父”西拉德、“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天才物理学家费曼、吞噬细胞的权威梅契尼科夫、“控制论之父”维纳、“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等都是犹太人。犹太经济学家同样也不乏其人,大卫·李嘉图、萨缪尔森、阿瑟·伯恩斯、海尔·布隆纳、西蒙等一大批伟人都是犹太人。他们所探讨的经济学课题从商业循环到投入产出分析,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范围甚广。之所以犹太人中有这么多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这和犹太人善于学习、勤于思索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但仅次于敬神,而且也是敬神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种宗教中没有一种宗教像犹太教那样对学习和研究如此“强调”。《塔木德》中写道:“无论谁钻研《托拉》(古犹太人的律法书),均将受到种种褒奖。”
正是犹太教的规定,使犹太人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学者被推上最崇高的地位,在犹太教的历史中,曾出现了无数个保护学校而不惜献身的英雄。犹太民族不愧为“书”的民族!
犹太人对于知识问题,有一个相当实际的认识:知识就是财富。
有一次,一艘大船出海航行,船上的旅客尽是些大富翁,唯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拉比。
富翁们闲着没事,就互相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巨额财富。正当他们彼此之间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那位拉比却说:“我觉得还是我最富有,只是现在我的财富不能拿给你们看。”
半途中,海盗袭击了这艘船,富翁们的金银财宝等等,全被抢掠一空。
海盗们离去后,这艘船好不容易抵达了一个港口,但已没有资金继续航行了。
下船后,这位拉比因其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立刻受到居民的器重,被请到学校里去教导学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拉比偶然遇上那些曾经同船旅行的富翁。如今,他们都已陷入朝不保夕的凄凉境地。
富翁们深有体会地对拉比说:“你以前讲得一点不错,一个有学问的人,等于什么都拥有。
”
从这则故事中,犹太人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知识可以不被抢夺且可以随身带走,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
犹太人的这个结论,十分直观、十分实际。在当今世界上,知识就是财富,受教育程度同收入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塔木德》指出:“教育和宗教一样神圣。”
一项统计数字表明,美国犹太人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个美国社会平均水平的5倍。在现代社会,这种重视教育、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从总体上看,各地的犹太社团总能保持高于其他社团的生活水平。犹
太人的团结互助精神可谓无处不在。历史原因造成了犹太人被迫散居于世界各地,反过来,这又成了他们在商场上的一大优势。犹太人无禁书、犹太人不禁书,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犹太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出版社和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为世界之最。
大多数犹太商人看起来更像学者,他们学识渊博,风度儒雅,身上普遍透着一股书卷气。这并非因为犹太商人都有高学历,都在学校学习过许多年(事实上,老一辈的许多犹太商人因各种原因多半没受过多少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因为犹太民族的学习传统和钻研习惯。因多年没有家园四处漂泊的特殊经历,犹太人对学习对智慧重要性的认识要比一般民族早熟得多,他们早就将之上升到“资本”、“资产”的高度,他们将之比作“抢不掉而又可以随身带走的资产”。认识到智识的价值,犹太人对智识表现出无比的敬重,被犹太人称为生活圣经的《塔木德》中说: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要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所有的一切也无所谓。对学者的敬重其实就是对智识的敬重。犹太人从小就把学习知识、钻研学问当作毕生的义务。久之,这便成了个人的习惯,民族的传统。
分析众多犹太商人的成功之路,发现他们大多是先通过钻研成为某一行当的行家里手尔后以之起家的。与犹太商人打交道你会发现,犹太商人的知识面很广,眼界很开阔,像一个犹太钻石商人,很可能就连“太平洋底部有哪些特殊鱼类”这样的生僻问题都能一清二楚。作为拥有几千年辉煌的商业智慧和丰富的商业实践的民族,纯商业上的知识在其就更不待说了。
犹太商人追求学识渊博,他们当中精通二门以上外语的不在少数,他们视外语为世界商人的通行证。
学识渊博不仅提高犹太商人的判断力,还提高他们的修养和风度,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客户的信赖。同样进行投机、冒险、垄断、创新,犹太商人的成功率较高,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此。据一些从美国回来的学者说,今天的美国,最注重学习的,把学校办得最好的还是犹太人。传统之深厚,可见一斑。
犹太人不仅自己重视学习,更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当一个犹太人的小孩上学的时候,他就经常被父母和老师鼓励提问题。
他放学回家之后,他的妈妈就会问他:鲍比!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提什么问题
呢?
小孩子说:我问老师,为什么鱼是用鳃呼吸,不是用鼻子呼吸呢?它的鼻子在那里呢?
我过马路的时候,为什么红灯总是亮的?为何玛丽老师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裤子呢?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问题让人觉得幼稚可笑,但是时间一久,他们的问题就让人很难回答了
,甚至一些专业的教授也无法回答了!
犹太人就是这样鼓励小孩提问,因为在他们看来,思考是求得知识的开始。
一个聪明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学习的。善于学习的回报就是知识和金钱。
根据《塔木德》的教导开展教育
根据《塔木德》的教导开展教育
作为多年流离转徙的犹太人,自从公元70年祖国被毁灭以来,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土。他们流散到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混居在一起,但是尽管经过了无数代,他们仍严格地向子孙传授犹太教的教义。
居住在亚洲的犹太法律专家,为犹太人团体从事社会义务活动的迈克尔·沙皮罗指出:“在犹太教中,有一部汇总了对《圣经》(指《旧约》)进行解释和研究的伟大著作《塔木德》。这是一部我们犹太人作为生活规范的重要书籍。对没有自己的祖国并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孩子们从父母那里接受关于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并在犹太教会中接受拉比(犹太教教士)的教导。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塔木德》常被加上新的内容。犹太人成功的秘密之一就隐藏在《塔木德》中。在犹太人家庭中,孩子到了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肯定会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当遭到异教徒的袭击,必须逃命的时候,你会带着什么逃走?”对于这个问题,回答“钱”或“宝石”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无论是钱还是宝石,一旦被夺走就会完全失去。正确的答案是“教育”。与财物不同,只要人活着,教育就不可能被别人夺走。犹太人就是根《塔木德》的教导开展教育的。犹太人成功的第一个关键就是重视教育。
犹太男孩一到13岁,就要参加被称为“巴·米茨瓦赫”的成人礼仪式,自己选择《圣经》中的一节,在众人面前宣读。不仅是读,还必须阐述自己对这节经文的解释。虽然刚刚13岁,但已经被要求发表独立见解了。
被誉为“以色列之父”的本一古里安曾说过:“如果要让我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犹太史的基本内容,我就用这么几个字:质量胜过数量。”确实如此,以色列的富强是和犹太人的高素质、犹太移民带来的先进文化、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传统以及全世界犹太人的慷慨解囊分不开的。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
早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复国主义就把教育作为复国的重要手段,当时的一个提法就是“文化犹太
复国主义”,因此以色列建国前就出现了两所大学和若干中小学校。之后,以色列历届政府将教育
立国和科技立国作为国家兴亡根本。本一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夫人说:“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夏扎尔也曾说过:“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
曾担任总统,退下来后去当教育部长的纳冯更直截了当地说:“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
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是著名的物理学家魏兹曼。刚建国,还在炮火隆隆声中,以色列的首任教育部长盖尔,叫来了他的秘书艾德勒。
“艾德勒,我们一起来草拟教育法,必须强迫3岁到15岁的孩子们,让他们接受免费教育。
”
“免费!?”艾德勒惊愕不已,要知道,立国之初的以色列尚处在战火之中,战争的经费都是美国人提供的,而当时整个教育部只有盖尔和艾德勒两个人,唯一的财产是一架破打字机。“是的!免费!”盖尔坚定地回答,“我们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背靠地中海……,我们必须培训高素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对付几十倍于我们的敌人。”
盖尔激动地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历史博物馆。让孩子们知道3000年前圣殿被罗马人毁掉的悲剧,让他们知道在二战中犹太人被屠杀的事实,知道那些毒气室、骷髅、鲜血和希特勒。”
当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盖尔和艾德勒拟出了以色列的义务教育法。
第二年,这部法律在以色列议会全票通过。
正是对教育的重视,使以色列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
智慧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二、《塔木德》的思维智慧——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角度
智慧是人生无价的财富
《塔木德》上说:“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一个犹太人对他的儿子说:“现在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别人说一加一等于二的时候,你应该想到大于二。”纳粹在奥斯维辛毒死了几十万人,父子俩却活了下来。
1946年,他们来到美国,在休斯敦做铜器生意。一天,父亲问儿子:“一磅铜的价格是多少?”儿子答道:“35美。”父亲说:“对,整个得克萨斯州都知道每磅铜的价格是35
美分,但作为犹太人的儿子,应该说35美元。你试着把一磅铜做成门把看看。”
20年后,父亲死了,儿子独自经营铜器店。他做过铜鼓,做过瑞士钟表上的簧片,做过奥运会的奖牌。他曾把一磅铜卖到3500美元,这时他已是麦考尔公司的董事长。然而,真正使他扬名的,是纽约州的一堆垃圾。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给自由女神像翻新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好几个月过
去了,没人应标。正在法国旅行的他听说后,立即飞往纽约,看过自由女神下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签了字。
纽约许多运输公司对他的这一愚蠢举动暗自发笑。因为在纽约州,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弄不好会受到环保组织的起诉。就在一些人要看这个犹太人的笑话时,他开始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他让人把废铜熔化,铸成小自由女神;把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把废铅、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最后,他甚至把从自由女神身上扫下的灰包装起来,出售给花店。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让这堆废料变成了350万美元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1万倍。
生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要求他们回答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钻石或者其他珍宝出逃,有了它,还愁缺啥?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
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财富,它引导人通向成功,而且永不会贫穷。
决定正确决策和行动的是明智
《塔木德》说:“理智是神和人之间的一个媒介。”“礼貌是一切美德的起源;忠诚是它们的原则;明智则是它们的条件。”
明智本身是不是一种美德?传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对现代人来说,它不是属于道德,而是属于心理学;不是属于责任,而是属于算计。康德已经不把它视为一种美德了,他解释说:这只是高明的或巧妙的自爱,当然无可指责,但是没有道德价值,也没有其他作用,即使有也只是假定的。关心自己的健康是明智的,可是谁能把它看成是一种价值呢?明智会带来过多的好处,以至不能算是道德;责任过于绝对,不能算是明智。不过这里康德的观点是否最正确,都是无法肯定的。因为也是他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诚实是一种绝对的责任,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甚至如他举的例子——即在您的朋友受到追杀,而凶手们问您这个人是否藏在您家里的时候也是如此),也无论会造成什么后果:即使是为了救一个无辜者或者自己逃命,也宁可不明智而不能不履行责任!这正是我们无法接受的,因为我们不能充分相信这种绝对,以至为了它而牺牲我们的生命、朋友或同胞。
“明智”一词似乎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差不多在柏拉图的著作里就能看到,它在斯多葛主义里成为经典,后来主要通过西塞罗传入了西方人的思想,并相应地采取适当的行动。
这就是人们可以称之为情理的东西,不过它是要为一种善意服务的。或者称之为智慧,不过是有道德的智慧,明智正是以此调节其他的一切美德:没有它,任何美德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善)。
在勇气、正义、明智、节制四德中,明智应该引导另外三种:没有它,勇气、正义和节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就会成为盲目的或不明确的美德(义士爱义,却不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去实现它;勇敢者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勇,等等),正如没有它们,明智就是空洞的,或者只不过是机灵一样。明智含有某种谦虚或工具的意思:它为之服务的不是自己的目的,只是手段的选择。然而正是这一点使它变得不可取代:任何行为、任何美德——任何行动中的美德——都不能够放弃它。明智并不占统治地位(正义更有价值,爱更有价值),但是起着管理的作用。不过,一个无人管理的王国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热爱正义不足以成为义士,热爱和平也未必就是和平主义者。要想成为义士与和平主义者还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动。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明智,正如实行这一切的是勇气一样。
明智的人,通过对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