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靖国神社大揭秘-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士道以军刀争雄天下,被置于军国主义之时,人格会呈现极端的扭曲,讲究礼仪又崇尚暴力,信佛又嗜杀,自狂又自卑,欺压弱者又献媚强人,会把反人道发挥到极至,既成为虐杀狂也变成自虐狂。从后者来看,日本人的自杀”殉死”和”自决”也是震惊世界用文明常理无法理解的。    
    庆应4年1月11日(1868年2月4日),发生了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神户事件”,日本藩兵与英、法、美军在神户发生武装冲突,几国要求日本政府谢罪并且处死日本的开枪者;为了平息事态,日本不得不在2月9日向列国使臣谢罪;而且藩兵队长也在神户的永福寺剖腹引咎自决。    
    然而,事情还不算完。只过了6天,到15日又发生了著名的”堺事件”,在”堺”那里执行警备任务的土佐藩兵杀死杀伤了11名法国兵,引发了罗修斯公使的强烈抗议:提出了包括”处死有关藩兵”的5项要求。日本政府为了表示息事宁人的诚意,不但全部接受了法国的要求,而且命令多达20名土佐藩兵剖腹谢罪。结果在23日,就发生了后来广为传播的戏剧性的场面:在日本大阪府堺的妙国寺里,土佐藩的队长土箕浦猪之吉面对法国公使,用刀剖开腹部后,自己用手伸进去掏出内脏,血淋淋地朝着法国公使投将过去,吓得法国人立刻昏倒在地。    
    不管传闻是否完全是实,20个日本”武士”列队剖腹的血淋淋场面,残忍血腥也只会比之更甚。当剖腹自杀到第12个人时,大概是一命抵一命也够数了,在一旁监刑的法国舰长和公使便表示可以停止自决,余下的9人得以幸免一死。第二天日本外国事务局督还亲自到法国军舰上向公使和舰队司令官表示谢罪。同时,日本人如此野蛮的剖腹自杀的消息传到西方,也顿时成为震动世界的海外奇谈。    
    日本人的切腹自杀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甚至被当作了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据研究,日本的”剖腹”一词最早出现于平源时代(11世纪末到12世纪末),与汉字同义。在日本永祚元年(公元989年),官军逮捕盗贼藤原义,藤原在被捕前用刀剖开肚腹,用刀尖挑起内脏向官军扔去;此后,这桩事情被说成是日本”切腹”恶习的起源。


第一部分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5)

    元弘二年(1333年),在倒幕运动的高涨中,醍醐天皇命足利尊氏围攻京都;守城的北条仲时和时益逃出京都重围后,北条仲时看到大势已去在近江的番场切腹自杀,家臣糟屋宗秋随即也切腹自决,接着部下432人一齐切腹,横尸满园血流成河,这样骇人的集体自屠,打破了日本历史的记录。    
    到江户时期(17世纪),切腹便几乎成为上层武土选择死亡的唯一方式,形成了一整套的剖腹仪式和方法。日本人的”剖腹”也叫”切腹”、”割腹”、”腹切”、”屠腹”,本来是最不容易致死而又痛苦的方法。为何日本武士还单单选中了这里?这是因为,古老的日本人认为一个人的”魂在腹中”,腹部是精神的归宿处,集中了人的心、思想、勇气和意志;所以也有”肚量”和”肚才”的日语,形容有精神修养道德高尚的人。有《武土道》一书写着:”打开灵魂之窗,请君看,是红是黑,请君公断。”就是日本武士用剖腹表示真诚,选择最郑重的死亡。同时,腹部也是人体正面最薄弱的部位,剖腹自杀因为不能一下子致死,会更加痛苦,没有必死的勇气是不敢为之的,敢在腹部动刀子正可以显示勇敢和不惧死,所以武士道认为剖腹自杀最能体现忠心、勇敢和意志,就会把这种愚昧的自虐视作英雄壮举。    
    武士剖腹,还包含着一种对死亡的美化,江户时代出现过不少”自杀书”,描写欣赏剖腹之美,称之为“壮绝”,是死亡之美,愈能忍受痛苦则愈美,愈是凄惨就愈壮烈。当然,这种死亡之美全在于残酷,围观的人们把剖腹后的长时间流血誉为美谈,甚至出现了歌颂自杀的”自杀美学”。    
    正因为剖腹自杀在武士眼里的崇高和尊敬,也成为日本武士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比如,在战场上免遭被俘受辱的剖腹自尽,为主子殉死尽忠追随而去的”追腹”,受到谴责表示负责或谢罪的”诘腹”自尽等等。    
    日本武士最初剖腹的方法有几种,有从左侧一直剖到右侧的,这样很难剖到要害,死亡时间较长;有从左侧剖到右侧,再从上往下一刀,再让别人砍下自己的头颅;有一直剖到下腹再从肚脐剖成十字开花的;还有一种”竖腹”,是竖着先剖开腹部,然后用刀尖向右突剌,刺破肝脏可以速死。无论那种方法,不但很痛苦,实际上也很难自行完成。因此,到江户时代出现了”水膜”和”受腹”,即自己用手蘸水在肚皮上比划一下剖腹的样子,然后请人将自己的头颅砍下来。到了这时,真正意义的剖腹已经少了,”水腹”和”手腹”成为主流。后者只须用扇子在肚子上比划一下剖腹,也就算保全了武士的面子,然后再由旁边帮助执刑的”介错”砍下头来。武士道这样的野蛮和实用主义,既很残酷也很滑稽。    
    日本的剖腹自杀,不论怎么解释或者美化,总归是人类的一种野蛮和变态;从这种死亡的角度,从日本人对待生命的独特态度,或许可以找到日本侵略军队特别残酷无道的人性根源。显然,这种死亡风气有悖于人类文明,因此到德川幕府时期就颁布了”自杀活动防止令”,到1873年6月(明治6年)日本国家也颁布了《改定律例》,从法律上废除了这种刑法。但是,日本人的这种剖腹”传统”并没有能够禁绝,甚至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1970年11月25日,日本著名的右翼文人”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三岛由纪夫效仿武士道”切腹”自杀,用血淋淋的方式”唤醒民众”,向战后的民主发出了挑战,也为日本和世界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迷题。那天,精心准备的三岛一行三人,占据了日本自卫队东部方面队的总部,捆绑了自卫队的师团长后在阳台上向围来的听众发表演说,可是却没有什么人耐心听取他的胡言乱语,他说不了10分钟只得返回室中席地而坐,开始了预定的杀身计划。坦露出腹部后,用利刃先剌进左腹再把刃口向右拉;剧烈的疼痛使他已无力自裁,接着按事前的安排,由随行的森田和大香贺担当”介错”砍下了他的脑袋;然后,森田剌腹,由大香贺”介错”。三岛由纪夫的切腹显然为现代日本人树立了一个可怕的榜样。    
    在明治以前,自杀殉主自是武士之道。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就在9月13日举行葬仪那天夜里,乃木希典夫妇双双在赤阪新町的私宅剖腹自杀。”乃木殉皇”成为明治天皇殉葬最后之人,昭和时代”剖腹殉皇”第一之人。乃木是日本的著名将领,也是最有名的”武士道”之一;在日俄战争中他指挥主力第3军从1904年8月19日战到12月5日,遭受大量伤亡后攻克了俯瞰旅顺的要塞”203高地”,为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二战时期,东条英机就号召日本臣民人等”殉皇”而战;到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终战昭赦》后,马上有一大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剖腹自杀,为天皇殉死殉葬的大有人在;他自己也在9月11日下午美军宪兵去逮捕时饮枪自杀,留传下了几张鲜血淋淋的未死照片。    
     现在东京都港区的爱宕神社里还有一座”殉皇十二烈士女之碑”,纪念的是1945年8月听到投降昭书以后,爱宕山有所谓”尊攘义军十烈士”起兵袭击内府木戸邸,接着于22日下午6时,高呼”圣寿万岁”相抱着拉响手榴弹一齐”玉碎”。到了27日拂晓,又有2人的妻子在同处追随而去。到23日,又有”明朗会”12人自决。    
    在东京都渋谷区代代木公园,有一块”大东塾十四烈士自刃之地”碑,原来这里是旧代代木练兵场的一角,在1945年8月25日早晨,有大东私塾的影山庄平翁以下14个18岁的塾生按照古老的切腹仪式一齐自杀,称之”为大东亚战争的大难殉国再建”。    
    百姓如此,高官更甚。还在8月15日黎明广播投降昭书之前,就有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在官邸剖腹自杀。9月4日,岛田朋三郎法务中将举枪自决;同一天,第38师团作战主任参谋亲泊朝省,携妻带子、女,一家四口殉死;9月12日,第1军总司令官杉山元元帅于举枪自尽,妻子也追随而去;到11月20日,还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本庄繁司令官切腹自杀;另外还有:吉木贞一、安藤利吉、田中静宅、寺木熊一、山田清一、中村次喜藏、秋山义尤、城仓义卫、条冢义勇等等,殉死”相会”在靖国神社里的达568柱。    
    在1944年3月日本投降一年前,美国的《战后政策委员会》曾经向美国政府提交了一项研究报告《日本的信仰自由》,在分析了日本帝国宪法在国家神道下所谓宗教自由的虚伪性以后指出:日本的靖国、明治、乃木、东乡等一些所谓祭祀国家英雄的神社,都是为了祭祀崇拜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英雄以及培养好战国民精神的国家主义神社,并不是西方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场所。    
    由此联想到五十年后,1996年,时任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参拜靖国神社时还充满感情地说:”五十多年前我在孩提时代时,站在欢送出征人士的队伍里,当初,人们高呼‘光荣回到靖国神社’的口号,把他们送到战场。今天我的参拜,仅仅是来兑现孩提时代对那些英灵的承诺。”    
    日本投降60年了,悠悠和平岁月竟磨灭不了一个日本小孩心中的靖国情结,靖国神社还被日本首相认为是日本军人的”光荣归宿”,这种精神力量是多么的强烈,又让和平的人们多么可怕。五十多年前是什么时候?日本出征是往何处去?难道还想回到60年前?靖国神社里的幽灵如果再次被唤醒,如果桥本的承诺真的被实现,恐怕日本只会再增加246万多名亡魂,只会再次遭受害人害已的战争痛苦,只会再增加几千个战争罪犯吧?


第二部分日本军国主义的百年战争纪念馆(1)

    战争时期的靖国神社,主要有供奉殿堂、游就馆和国防馆三大块,其它地方还出租给一些与军队有关的团体比如”谐行社”本部、”帝国复员军人会”、”大日本国防妇人会”本部、军人会馆。1877年成立的谐行社是日本陆军将校军官俱乐部,经常直接军用召开陆军机关会议等等;1902年成立的爱国妇人会则是一个疯狂为战争呐喊的妇女组织,后来在1942年并入1929年”三八妇女节”时成立的”大日本国防妇人会”,专门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摇旗呐喊,据说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全部陆军将官的夫人都是”爱国妇人会”或”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的会员;1928年成立的”帝国在乡军人会”的军人会馆也是一座日本陆军的准军事俱乐部,在日本投降后为美军接收,1953年由日本政府决定在1957年无偿送给了”日本遗族会”,即是现在的九段会馆。如此这般的东西纠合在这里,进进出出像是军营,祭祀开会,游行演说,庆祝追悼,一切都蒙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靖国神社俨然一座帝国陆军大本营之外的民间战争大本营。    
    借着庆祝靖国神社建立130周年,2002年靖国神社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扩建,重点工程是游就馆,”游就馆本馆改造和新馆建设的说明”写道:作为收藏自明治15年开馆以来御祭神的遗品、战争纪念品、古今武器的军事博物馆……新馆的建设面积达到11200平方米,展览面积达到4800平方米……展览室是以靖国神社最大的精神主旨”英灵的慰灵显彰”和”学习真实的近代史”二大主题为展览的中心。大厅里的零式舰载战斗机和大展览室里的”回天人间鱼雷”等大型兵器,还有英灵的御遗品、御遗书等……显彰着英灵的武勋、遗德,一定能让你明白英灵们所创造的近代史……新馆有大小二个放映室,正在播放两部电影《我们决不忘记!》、《明治天皇和日俄战争》,自开馆两年来,迎来了约50万拜观者,尤其近年的年轻人,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向下一代人传达正确的真实的近代史的责任。”    
    这些文字清楚明白地宣告:靖国神社、游就馆已经被建设成为日本最大的宣传军国主义历史观的综合性国家军事博物馆、日本百年侵略战争的纪念馆。    
    日本最大的综合性侵略战争纪念馆    
    平日里的靖国神社,总是那么的整洁;绿树映衬着白云,三两白鸽在廊下啄食;如果只驻足在一块,什么也不要去想,周围显得那么平和,倒也是个悠闲的地方。不过,日本的环境总是像他们的行事那样矛盾,若再多走几步一切可能会面目全非,靖国神社就是这样的只顾满足少数日本人一已之需而不顾大多数受害者痛苦的地方,    
    靖国神社里,除了供奉战争亡灵的殿堂放射出逼人的肃穆以外,拜殿庭院两侧还有两座叫外来的客人看着心痛的东西:那是始建于1935年的富于日本建筑特色的石灯笼,10多米高的塔身上面刻写着”追慕景仰为皇运的扩展而献身的尽忠靖国之士和遗烈”,分明就是两座侵华战争的纪念塔。在塔身的底座上四围镶嵌着16块浮雕,上面刻画着日本的百年战争史,其中如有明治27年(1894年)9月17日”联合舰队击破清国北洋水师”,明治33年(1900年)7月14日”我军占领天津城”,明治38年(1905年)3月15日”大山满州军总司令官及其幕僚举行奉天入城式”,”昭和7年(1932年)2月22日上海附近空战”我军击落敌机”,还有”奉天入城”、”徐州作战”、”吴淞鏖战””占领南京”等等。张扬着日本侵略的所谓胜利,也剌痛着我们被害的心。    
    在靖国神社里还散布着一些建筑小品,比如灵鸽塔、军犬慰灵像、战马慰灵像,据说都是纪念立有战功的大日本皇军的宠物;不过细心的游人或许会发现,它们分别是建于1958、1992和1998年,都在二战结束后好多年了,然而它们的主人的心思还与几十年前一样。    
    不少到靖国神社的人是奔着游就馆去的,都说:到靖国神社如果不去游就馆,就算是白去了一趟。游就馆的说明词也有这样一段:”明治15年,作为我国最早的最古老的军事博物馆开馆的游就馆,以一贯不变的精神,一则是彰显殉国的英灵,一则是为了说明近代史的真相。为了近代国家的成立,我国的自存自卫,尤其是从世界史来看,为了达成无分肤色的世界的自由和平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战争。为了那些战争贡献生命的英灵,为了彰显他们的英灵、武功和道德,跟随着这些英灵,说明近代史的真相,就是游就馆的使命。”——这些残酷无情的语言警示着我们,日本近百年的侵略战争与战神就在咫尺之外。    
    “游就馆”原名”宝物遗品展示馆”,始建于1882年,如今在靖国神社,除了祭祀之时,平日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恐怕就是这里。据馆内介绍,”游就馆”的”游就”二字,语出中国战国时代儒家荀子的典籍《荀子》《劝学篇》:”君子居必选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日本人把它用在这里,恐怕令荀子本人都会莫名其妙;有不少人从字面上去解释,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君子)必须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居住,一定要和有学问、道德高尚的人来往,是想说游就馆里的人物都是”正人君子”,都是”品行高洁”之士。有的人理解为:有与高尚之士交往并向其学习之意;也有人说大概是取”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意思。其实都解释不尽眼前的游就馆,莫如从日本人的思维角度直白地说:”到这里来吧,让你成为武士,活着来教你为士,死后来让你杀身成神。”    
    “游就馆”的取名或许又与日本百元钞票上的头像人物福泽谕吉(1835~1901)有关。福泽谕吉是明治维新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是日本两大私立大学之一的庆应大学的前身庆应义塾的创始人,日本现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就毕业于这所著名的”贵族”大学。    
    福泽谕吉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士家庭,父亲是一位汉学家,他也自幼学习汉学,熟读儒家名著。1860年,作为江户(东京)的一介私塾先生,福泽谕吉有幸随幕府遣美使节团访问美国,接着在1861~1862年又随幕府遣欧使节团访问了法、英、德、俄、荷兰、葡萄牙各国,到1867年又再次赴美国访问,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思想启蒙家的基础。    
    1868年明治新政府成立后,福泽谕吉创办庆应义塾,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在1873年和他人一起创立了”明六社”,出版《明六杂志》,从事启蒙活动,发表了许多资本主义启蒙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深受儒家影响的福泽的此《劝学篇》,自非彼荀子的《劝学篇》,但取其”劝学”之意是显而易见的。    
    1885年,福泽谕吉发表了名作《脱亚论》,提出了对日本近代走向与西方帝国主义为伍影响深远的著名的”脱亚入欧”思想,后来被称为”明治三杰”之一。福泽谕吉提出过很多警世般的口号、哲言,确实深谋远虑充满了睿智,不愧日本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不过他也猖狂煽动对外侵略民族扩张,鼓动”给战死者及其遣族以无限荣光,必须使其深感死于战场幸福。””吾衷心希望大元帅陛下亲自主持祭典、招待全国的阵亡者遗族,赐以亲临现场的殊荣……”叫嚣:”要打破崇拜支那的迷梦,最好是子弹炸药。”要用靖国神社的大祭典来祭祀阵亡者。所以他也被一些明智的日本学者评价为”日本军国主义的鼻祖”、是一个”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的狂热的极端民族主义者”。    
    日本成功脱亚入欧之时,也是亚洲邻国被日本侵略奴役之日。靖国神社的游就馆从宝物馆改名游就馆,正当福泽谕吉发挥巨大影响力的时候。游就馆这时的命名,不论何方人士,也不论懂也不懂,日本人能用中国古典《劝学篇》的”游就”二字描画这一座充满杀气的战争馆,意义可说深刻,立义可谓另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