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家工坊-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跑向刚刚炸过的弹坑,同时在路上还能看到倒地不起的后勤兵。
“我们知道那是要牺牲的任务,没人会讲条件,必须去。”这是一个刚下火线的后勤战士,在回答记者的问话时,说的话。
战争的隐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铁血战士,在志愿军中也有不少疯掉的志愿军战士,我们不能说他们是懦夫,只能说他们不适应这场战争。
白城洮南精神病院和四平精神病院,是我军在东北的两大收容、安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我军精神异常人员的地方。
这天林宪天代表林家来到这里,看望这里的病人。这一路林宪天只是看、听,看着这些曾经被称为战士的人们。
“估计换了我上战场,也好不到哪去。”林宪天扪心自问。
毕竟我们离开战争太远了,这种隐痛也在慢慢消逝。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终集 不是结束的开始
更新时间2010…6…19 13:51:07  字数:2625

 就在临近圣诞节时,朝鲜战场又出现和平的曙光,中美双方协议停火,接着谈判。
谈判的关键问题还是在战俘问题,这次美国人感觉就像吃了黄连一样。为了什么,苏联利用自身优势到处宣传,资本主义阵营倒还好说,社会主义和中间阵营,美国的国际形象大跌,再加上志愿军战俘营的对比宣传,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面中美开始接洽谈判,朝鲜和韩国又坐不住了,于是新的一轮暗战又开始了。韩国的默许下,台湾把一部分志愿军战俘押解到台湾,很快中央就做出反应,炮击金门。同时命令志愿军准备进行新的一轮攻势,专门教训韩国人。
一进入53年,林家就收到一个天大的惊喜,主脑说星系考察船修复完毕,随时可以起航。不过林家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知中央。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个道理林宪天心里明镜,于是林宪天借着在各地运输物资的机会,带着土特产到各地知名大家那里,收集字画。要说林家以前不是收集不少古董吗?
根据林家家长和小辈探讨,认为这些古物还是留下来好,毕竟这是东西都是有帐可查的。就是带回去也没法交代,索性不如找当代大家留下墨宝,签上赠予林家长辈的字迹,这样也好交代。
当然林宪天还是没有忘记自己最大的爱好,武器!继从战场上收集的苏、德两国武器之后,林宪天又不断找机会收集各国武器装备和单兵装具,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着实给林宪天好顿补充。同时林宪天根据自己的记忆,把一些林宪天认为值钱的勋章、奖章收集了一通。
最让中央领导哭笑不得是,林宪天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私自承揽制作了一大批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三类九种勋章。同时私自扣留了三套共九枚勋章,最后林宪天预计制作数量可以满足日后中央授衔需要后,毁去了制作勋章的模具。但是制作模具的技术文件林宪天并没有毁掉,而是一式两份,一份上交中央,另一份自己保存了起来。
“你要这些勋章干什么?”在得知这一情况的周总理问还在兴奋中的林宪天。
“就是想留个纪念。”林宪天现在的状态,做梦都能笑醒。
周总理看林宪天的样子,苦笑着摇了摇头。
如果说勋章和单兵装具不是管制品,那么成堆的武器和弹药就成未来国家严格管制的东西。不过这难不倒爱好武器的林宪天,地上不让放,放在运输艇里总是可以的吧。
就在林宪天大肆扫荡准备带回家的物资时,志愿军针对南韩军队的惩罚战役开始了。
按照战前彭老总的话讲:“既然咱们和南朝鲜谈不拢,那就就接着打,打到他自己乐意回到谈判桌上。”
这次虽然没林宪天的后勤支援,但已经成长起来的志愿军后勤部队,在美国人的有意默许下,集中了至开战以来最强的火力。这回不仅把韩国人打傻了,连背后的美国人也分析出,这场战争再拖延下去,只对社会主义阵营有利。
就在中朝方面和美韩方面在朝鲜中段的金化谈判签署,完全遣返战俘的备忘录后,朝鲜战场再次平静了下来。
由于星系考察船不再需要维修,月球基地的产能被转移到生产国内急需的设备上来。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林玉山就把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建设需要的物资和设备都运到金银滩,同时许红莲和林宪天也在各地大量批发物资和设备。
发现苗头不对的中央领导层迅速召见林玉山,并询问情况,林玉山这次没有隐瞒,把星系考察船的情况告知了中央领导层,中央领导层扼腕不已。
“我们要回家了。虽然这里也是我们的家,但那头还有我们的家人等我们。”林玉山有些伤感地说道。
“难道不能再等一段时间?”朱老总握着林玉山的手说道。
“星系考察船的主脑已经催过两次了,这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许红莲的心里不太好受,毕竟待了近20年,论谁都会有感情的。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们去吧!”毛主席沉沉地说道。
“宪天,你不留下来?”刘少奇问林宪天。
林宪天嘿嘿一笑说道:“我还要回去找老婆呢!”
一个月后,就在朝鲜半岛停战签字,开始交换战俘时,林家也登上运输艇准备回家了。
看着地面上那近百号的送别人影,林宪天突然说道:“爸妈,咱们国家现在才算立国。”
那一瞬间,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情景,恍如隔世。那一仗之前,苏联和美国喝回咖啡,就能决定外蒙独立。那一仗以后,没有一个国家敢再进中国来侵占我们哪怕一个县城。(引用萨苏著:《打雪马里,我们缴了英国人三十多辆坦克》一文)
恍惚间,林家人回到家中,看着身上的衣物和墙上的挂钟,再看看外面楼下停放的美制吉普车,那真是一场真实的梦。
由于在这个时空的时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林家周围的邻居和林家的亲戚,只是认为林家人出了一天的远门。
林家回家后也没有完全安稳下来,因为有人要去送还星系考察船,这个人自然不是林玉山和许红莲,只能是在外地工作的林宪天。于是林家又开始忙碌起来,走亲戚,串门,挨家挨户拜望拜望。毕竟林宪天要出远门了。
除了走亲戚,林宪天也干了一次违法的大事,就是把中美之间的海底光缆找到,利用技术优势偷偷占据网络资源,下载一切公开、非公开的资讯。拜网络世界的发达和便利,林宪天惊喜地发现连美军的机密资料都能收集到。当然也有意外,由于林宪天收集的太凶狠,占用资源太多,造成网络堵塞,为此中美双方还派人出海检修光缆。
海底光缆收集不成,林宪天便转向国防光缆,又是三天的暴力吸血。拜国防光缆的速度限制,林宪天只收集到武器方面的资料,至于其他方面,林宪天没有去收集。
慌慌乱乱的半个月后,林宪天该上路了。这次不是去单位上班,而是远行他乡。去完成一个任务,或者说是一个承诺。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只有去面对。
“妈,放心,等把星系考察船送到地方我就回来。”林宪天一边擦着许红莲的眼泪,一边安慰许红莲。
“路上小心!多留下心眼!”许红莲带着哭腔说道。
“小伙子,希望你回来时,能再带回来一个。不过长得太磕碜的,咱可不要。”林玉山虽然嘴上这样说,但心里也是满是酸楚。
“放心,我一定回来。”林宪天攥起拳头晃了晃。
于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林宪天登上运输艇出发了。
第二天,林玉山带着许红莲出门散散心,以缓解许红莲的阴郁的心情。就在下午两人回家家门口时。
“快!快!快跳!完了,又挂了,你有多长时间没玩这个游戏了?”屋里传来许红莲最熟悉的声音。
“没算过,再说这么古老的游戏,谁还想玩。”另一个一摸一样的声音让门口的两人没明白过味,但这不影响两人迅速开门。
听到钥匙开门的声音。“回来了!”屋里两个声音同时响起。
许红莲看着屋里两个儿子,真是悲喜交加。林玉山则张着嘴半天没合上。
(2010年2月25日星期四,截稿。)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阿丝莱人的基地系列星系考察船的研制简史
更新时间2010…3…22 19:08:39  字数:869

 林家接触到的是基地413型星系考察船,这艘船是在基地400基本型星系考察船持续改进过来的。而基地400基本型星系考察船是阿丝莱科学院经过几百年不断更新、改进的经典船型。
在这前的基地系列星际考察船,基地1型、基地3型、基地8型、基地20型……基地300基本型、基地400基本型。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星际考察船的内部设置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最初的基地系列星际考察船没有自持系统,如果长期运行必须准备足够的备件,以保证星际考察船安全稳定运行。所以这一时期的考察船的突出特点就是体积庞大(能装更多的备件),设备结构精简(降低维护成本),零件制造成本高(零件可靠度较高)。
但随着全智能材料加工中心的研制成功,新一代20型星际考察船上终于有了一定的自持能力,在一些非关键大型零部件的生产上,已经可以不依赖母厂的供给。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星际考察船的备件压力。
所以在日后每次全智能材料加工中心全面升级时,都会伴随出现一款经典船型,也正是这种自持能力的逐步提高。让阿丝莱人的脚印遍布几百个星系。
当全智能材料加工中心能够自行复制的时候,基地300基本型在之后十年出现了,这个阿丝莱人第一代可以不依赖母厂备件的星系考察船,它拥有完全的自持能力。用当年军部的一位大佬讲:“只要一艘这种船,我们就可以复制一个国家。”
不过基地300基本型还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全智能材料加工中心和配套的主脑不能有致命损坏。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所限,整条船只有一套自持系统,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这一时期的科考船多半是三艘以上结队出行。
在基地300基本型和基地400基本型之间有过几种过渡船型,其中最有名的还是军队装备的基地350型军用星系要塞。
由于是出于军事目的,所以在建造之初,军部明确提出对军用星系要塞自持力和可靠度的要求。所以这类军用星系要塞是一种拥有一套半自持系统的星系科考船。
技术是一点点积累的,当积累到极致,就会发生质变。基地400基本型星系考察船的出现,就标志着这种质变,基地400基本型星系考察船比较之前的船型,并没有放大多少,但这种船型已经有了三套自持系统。

我发现在真实历史中,有关弹药基数的问题
更新时间2010…3…23 21:35:37  字数:1227

 根据我个人收集的资料,我一直没有发现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制定过有关弹药基数或者日弹药消耗量的正式文件。我想这可能跟当时中国的国情有关。
但是我曾看过一份文件,上面说的是,在抗战爆发后,某位大员(我忘了是谁)说,按一挺马克沁重机枪日耗弹量1000发计算,云云。所以我自己猜测,当时的国民政府由于自身军工系统的混乱和无序,以及实力不济,并没有出台关弹药基数或者日弹药消耗量的正式文件,而是约定俗成沿用一些老的计量方法。
所以说,当时共产党在和国民党在大革命后分家,也没有继承这方面的经验。结果导致,我看到的如何有关记录弹药方面的资料,都是按发、按个数、按重量计算。如引述丁福成著《德商礼和洋行在华经营军火活动情况》“甲、由财政部宋子文订购的:
(1)卜福斯七生五口径山炮三百八十门,每门美金一万六千元;七生五山炮弹三万六千发,每发美金二十元。
(2)卜福期七生五高射炮三十六门,每门美金三万元;七生五高射炮弹一万八千发,每发美金三十五元。
(3)移动式十生五的要塞炮十二门,每门美金三万五千元;十生五的要塞炮弹门千发,每发美金三十五元。
…………
丙、由军政部军械司订购的:
(1)七米厘九口径步枪二万枝,每枝三十元;七米厘九步弹,有几批,细数我记不清了,每百发美金五元。
(2)毛瑟木壳枪,数量也记不清了,每枝美金二十五元。
(3)毛瑟白郎林手枪,数量记不清了。”
直到最近我收到的一份记录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武器弹药供应与消耗的文章后,我才意识到在这之前,国共双方在抗战时,都应该没有弹药基数这个概念。
下面引述一些我找到的资料。
“整个大队的武器装备真棒极了:每个战士都有一杆漂亮的三八大盖,50发子弹;一个区队有一个机枪班,一挺闪着烤蓝光亮的歪把子机枪,枪身上刻着“昭和11年产”字样;一挺机枪配有1200发子弹、两个枪管,以备在战斗中枪管打热了更换;机枪班三个弹药手三个背弹手三个射手,机枪班长自配一把手枪;有个机枪班长很牛气,见我敬了个礼就再没有说话。”引述《与历史同行——赵贵徵自传》
看过这段文字后,我当时不明白,一支枪50发子弹,有什么可高兴的?即使八路军有“三枪八路”的绰号,50发子弹也不算多。
后来我看过萨苏写的有关东北抗联和日军作战的弹药消耗量,和在志愿军入朝前,s中s央s军s委s制定的弹药基数标准后,才意识到这50发子弹的含义。当时s中s央s军s委s根据以往的战争经验和国内的工业能力以及国民经济情况,制定的弹药基数标准很能说明当时中国的国力是如何的弱小。其中第一条,马步枪弹40发一个基数。整整和二战时,日军规定的一个战斗兵120发一个基数的标准差出3倍。
由于其余其他的基数没有找到合适的参照,有兴趣的军迷可以和同期的德军、日军进行比较,但我没有这些资料,就不做对比了。不过我还是罗列一部分,看看志愿军入朝前的弹药基数。
“马步枪弹40发;轻机枪弹500发;重机枪弹1000发;掷弹筒弹25发;手榴弹每个战斗员4枚;”
以上是五月残雪原创,引用请标明出处,谢谢。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推荐一本自传体回忆录
更新时间2010…3…31 20:00:43  字数:416

 《与历史同行——赵贵徵自传》
作者:赵自一
这是父亲的一部传记。由他自述,笔者整理成文。说的是:父亲童年的悲惨生活及抗争。13岁成孤儿离家出走。(从湖南)到四川在叔父家的商铺里当伙计。受
抗日大潮和共产党地下人员的影响,在对各种思想和生活前途的对比中选择了投奔延安抗大。毕业后即到晋察冀边区,一直以基层指挥员身份在第一线与日伪军进行
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叙述了数十次战斗场面,叙述了军民的鱼水关系,叙述了共产党的抗战斗争策略,叙述了他的领导和战友们的大智大勇,叙述了大生产运动。
叙述了解放战争中对蒋介石、国民党摧枯拉朽般的胜利,叙述了与笔者姥爷因治伤而建立的深厚情谊及与母亲相识、相爱、结合的过程。叙述了解放后和平建
设特别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曲折过程,叙述了从“未上过学而作为教育者“进入教育殿堂”的艰难学习和探索过程。叙述了反右、*期间的痛苦经历和思考以及新
时期开始后的最后冲刺。
原来在起点上能找到,但不知为何找不到了,不过书中内容很不错。

枪托、枪身的材料来源
更新时间2010…4…10 23:42:31  字数:310

 以下是林宪天同学的个人笔记
38年10月4日,制造枪身的木料不足,需要考虑新的收购途径,暂时还不能和八路军洽谈木料收购问题,看来还要盗伐木料。
38年10月5日,虽然桦木在一定程度上能代替其他硬木,我但对其使用年限表示怀疑。
38年11月14日,发现一个好办法,可以利用材料加工中心把仿型机床切削下来的木渣子和木屑,添加树脂,做成合成木料枪身,这样不仅省料,还结实。
38年12月1日,发现一个好办法,能暂时解决木料短缺问题,那就是去西伯利亚盗伐,反正也是冬天,那里人少。
39年4月1日,看来八路军还是比较信任我们的,这样看外部条件已经趋近成熟,我们可以试探用武器换取我们需要的物资。
39年5月3日,看来这种兑换方式还是很好的。

我对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的怨念
更新时间2010…4…12 23:00:16  字数:1076

 说对这个地方有怨念,实在是这个地方给我印象太深了,我曾两次去北京,两次来到这座博物馆,但每次给我的印象都不太好。当然这都是我在工作前去的,距现在已经快三年了,也不知道那里改没改进。
这座博物馆号称中国最大、最全的轻兵器博物馆,一点不为过,虽然他可能无法和军博,或者国外的一些军事博物相比,但在咱们这个禁枪的国家中,他的确是最全的。
记得当时听博物馆馆长自豪地说,在建馆之初,中央就从全国的民兵武器库和一些二线部队的武器库中收罗上来不少武器。现在我们看到的武器都是那是收罗上来的。
这对于一个军迷,尤其是对轻武器、陆军、旧武器等多方面十分关注的我,这座博物馆的杀伤力不可谓不大,就像毒瘾上来的瘾君子见到毒品一样,请允许我这样形容我那时的状态。
记得我一次去,从上午开馆到,中午闭馆,再到下午开馆,整整看了一天,直到闭馆,我还是没看够。那是上午四个小时,下午四个小时,可能是馆方工作人员看我太入迷,在下午开馆时,并没有收我的门票,不过那只是第一次,等第二次时,就收钱了。当然第二次也是因为人多了,实际用手指头都数过来,第一次更是只有一个巴掌。
下面说说怨念的根源。
我两次进馆都没请导游,当然我也不知道,在那里请导游要不要钱。那时自己还没工作,不挣钱,心疼父母的钱。现在如果再去,也不知道要不要钱,但我估计就请导游,导游也说不出点新鲜东西。因为作为一个军迷,那座博物馆已经装在我的心中。
还有就是那时的博物馆,开放时间太短,一天只有八小时,都可以向事业单位看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