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光建立的温和政策被全部推翻,司马光时代的旧人被全部打倒,政策之争、路线之争很快就上升为党争。一些在元佑时代不小心跟错人、排错队的人现在则是加倍的忏悔,并且用实际行动来洗刷自己的“罪行”。比如台谏官周秩、张适英、上官均早先曾经写诗赞美过吕公著,现在他们毅然砸碎司马光和吕公著的纪念碑来表明他们的心迹。周秩还做得更绝一些,因为他曾经建议皇上追谥司马光号为“文正”,现在真是悔之莫及,便扒了司马光的坟对其鞭尸!这一幕,不仅旧派人物看得心寒不已,新党官员也是看得目瞪口呆——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见过没底线的,没见过这么没底线的;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第115节:轰轰烈烈的党争(3)

轰轰烈烈的改革就这样成了轰轰烈烈的党争。改革无人过问,人人想着陈年旧账,章淳的后背上便凝聚了哲宗不少幽冤甚至愤怒的目光。章淳自己也感觉不像话,看来还是应该坚持改革不放松,团结一致向前看。
 
就在此时,一件意外的胜利冲淡了党争带来的烦恼,哲宗对西夏用兵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章淳借机将此次胜利往“保甲法”上引,称只有坚持改革,大宋才能国富民强。哲宗也兴奋,觉得要改革,到底少不了这个人。他对章淳是又拍又拉,诚恳地希望他戒除党争,专心改革。章淳心里也认为党争搞到这个地步,可以告一个段落,接下来是该好好改革了。
 
但是人世间的事,意外是经常会发生的。
 
有意外的胜利就有意外的死亡。
 
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年仅二十四岁的哲宗皇帝意外得病并迅速死亡。章淳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天要塌了。
 
天确实要塌了。在这样的时代,一个皇帝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臣子们的生死荣辱。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章淳太明白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了。
 
皇太后向氏哭得很伤心。因为哲宗无后(曾经有过一个皇子但是夭折了),北宋王朝皇位接班人的问题让这位皇太后很是头疼。她找来章淳和曾布,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向氏先提了一个人选:神宗十一子端王赵佶。皇太后向氏其实没有什么政治企图,她也不了解改革与否对目前的北宋政局意味着什么,她只知道赵佶有三个优点;一孝顺,二性格温顺,三能书善画,多才多艺。作为一个让人放心的皇帝,向氏认为端王赵佶是可以胜任的。
 
但是章淳不放心。他何止不放心,简直感到揪心——艺术家赵佶一旦做了皇帝,改革毫无疑问要叫停。旧派人物将重新得势,新党成员包括他章淳将会死得很惨。想到这里,章淳对皇太后向氏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章淳说这话时的身份是当朝宰相,说这话时的口气是急迫而不容置疑的。这让皇太后体会到了一种压迫感,她的眼泪突然就下来了,在一旁的曾布何等机灵,他马上呵斥“章淳听太后处分!”




第116节:或者命左运右,或者命右运左(1)

章淳无奈,他只得跪倒在地,一切听凭这个看上去有些苍老的女人处分。章淳很清楚,他的命运其实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变了。因为用不了一个时辰,未来的皇帝赵佶将会一字不差地听到章淳对他所作出的评价,他会怎么样呢?恼羞成怒或故作宽宏大量地一笑了之,都有可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将来的某一刻,皇上会随便找个借口把他赶出朝廷,章淳很清楚这就是他今后的命运。所谓“祸从口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不“祸从口出”又能怎么样?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人都为鱼肉,只有宿命是刀俎,逃是逃不掉的。
 
章淳心如死灰。
 
或者命左运右,或者命右运左
 
章淳心如死灰的时候,曾布却在体会“福从口出”的幸福感。
 
一个人会说话不在于他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在于最关键的时刻说最恰当的话。“章淳听太后处分”虽然只有短短的七个字,但毫无疑问,它是曾布这一辈子说的最有价值的话。只要赵佶不出意外走马上任做皇帝,他就不可能不记得章淳在太后面前说的这句话。
 
曾布说这句话时已经做好彻底和章淳决裂的心理准备。虽然他们曾经同为王安石改革集团成员,但是世易时移,现如今一切都已是冰火两重天了。
 
和章淳一样,曾经在王安石改革集团混饭吃的曾布也是几经沉浮。在被神宗开了之后曾布流落江湖好多年,一直以吃饱饭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司马光上台时,曾经有一个机会无限接近他——司马光要曾布修改《免役法》,以此作为他重回中央工作的一个先决条件。但是曾布拒绝了,因为曾布明白一个人生道理,出来混,是需要一块招牌的,他曾布身上的招牌就是改革先驱,这样一块招牌就像人身上的胎记一样,是不可以随意涂抹的。曾布相信,只要愿意等,人人都可以迎来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但是曾布没有想到,时来运转有时候并不代表功德圆满,因为每个人身上的招牌有大有小,时来运转的时候上天并不眷顾每一个可怜虫。以他和章淳为例,当哲宗亲政时,这两个当年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受到重用的只是章淳,而他曾布虽然回到中央,却因人微言轻总被冷落在一边。章淳动辄以王安石改革理论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全面指导绍圣时代的改革大计,曾布翻身的希望是越来越渺茫了。




第117节:或者命左运右,或者命右运左(2)

这就是命运!或者命左运右,或者命右运左,总是合不到一个拍子上。
 
曾布也曾经抗争过。在哲宗生命的最后几年,章淳的势力如日中天,曾布愤而上疏:“自辅弼之臣到台谏之官,只知畏宰相,不知畏陛下。”宰相是谁,当然是章淳。曾布的意思是人人都怕章淳这个宰相却不怕皇上,皇上难道就不在乎君权旁落吗?!
 
但是哲宗默然不语。也许是曾布人微言轻,也许是哲宗无可奈何,曾布的弹劾如泥牛入海,没有半点回音。
 
曾布绝望地以为,人生就这个样子了,世事就这个样子了,一个王朝的命运走向也就这个样子了——直到哲宗突然去世,一个新机会触目惊心地出现在眼前。
 
曾布当然狠狠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狠狠地抓住了端王赵佶那并不粗壮的大腿。曾布明白,这个风流才子的大腿很有可能是他生命中能抓到的最后的大腿了,而他曾布则借此迎来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次时来运转。
 
曾布猜得没错,已然成了宋徽宗的赵佶没有忘记他在最关键的时刻说的那句最有价值的话,曾布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而章淳则被赶出了朝廷。随后章淳的左右手蔡卞、蔡京也被扫地出门。
 
一朝天子一朝臣啊,曾布颇有成就感地感慨万千。
 
其实,就像曾布不是吃素的一样,蔡京也不是吃素的。
 
蔡京的一生没有别的专长,只有一样本事:在任何朝代,只要没把他打死,他绝对会东山再起。
 
当然一个永立潮头的人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不断地改变自身立场以迎合时代的需求。这一点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就是因为不能改变自身立场以迎合时代的需求,所以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然后折戟沉沙魂归故里。
 
但是蔡京就能做到永立潮头风骚常在。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是新党成员之一;在司马光执政时,作为开封府知事的他又率先响应朝廷废除新政、恢复旧法的号召。即便要废除当时争议最大的“免役法”,他也是毫不犹豫地执行;哲宗亲政时,他又依靠弟弟蔡卞的关系,成为章淳新党的重要成员。




第118节:或者命左运右,或者命右运左(3)

现如今,他被朝廷扫地出门,闲居杭州,但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小子肯定会东山再起。
 
蔡京也相信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因为他画画得好,字写得好。
 
在这个世界上,画画得好,字写得好的人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好到蔡京这个程度——蔡京写的字和王羲之有一拼,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书法家。
 
而徽宗和蔡京有着同样的爱好。只要机缘巧合,蔡京相信自己会再入徽宗圣眼。
 
机缘很快就来了。
 
公元1101年,一个叫童贯的首席宦官来到江南为徽宗寻访古字画,在杭州逗留一个月。这一个月时间被蔡京牢牢地抓在手里,成为他人生利益最大化的窗口期。一个月后,童贯成了蔡京的莫逆之交,他的手里捧着蔡京提供的大量古字画,一脸表功地跪在徽宗面前。
 
他是为蔡京表功,徽宗终于心软,为了艺术放弃政见的不同,召回蔡京。
 
重回京城只是蔡京在徽宗时代仕宦生涯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更长,任务更艰巨。
 
因为摆在蔡京面前的政局显得有些乱——同为宰相的曾布和韩忠彦正斗得热火朝天。关键时刻,蔡京向曾布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曾布动心了。曾布之所以会动心那是因为看到了蔡京的价值——他现在可是徽宗的红人。如果蔡、曾联手,天下应该没有什么人可以为敌。曾布于是举荐蔡京为翰林学士,授尚书左丞。
 
但是曾布的弟弟曾肇却看到了一种危险的存在。他提醒哥哥要注意农夫与蛇的故事,而蔡京正是那条阴险的蛇——小心蛇咬人!曾肇几乎要呐喊出来。可曾布却心存侥幸。他虽然知道蛇肯定是要咬人的,但他也确信自己在徽宗眼中的价值——他曾经说过的那句最重要的话必将成为他的救命稻草。
 
几个月后,谜底揭晓。韩忠彦在蔡、曾的联手打击下回了老家,曾布却被莫名其妙地出知润州,从此远离权力中枢;而蔡京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成为权倾一时的宰相。曾布明白,自己还是被蛇咬了,他曾经说过的那句最重要的话不再起作用,现在起作用的是徽宗喜欢的古字画。从此以后,组建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北宋将成为两个艺术家的狂欢乐园,一个王朝最后的盛宴已然开始,人人怀抱饕餮的理想,唯恐落后于他人。坐在主宾席上的,只能是徽宗和蔡京,而他曾布,怕是再没机会重返盛宴了。




第119节:一个没有底线的人(1)

不是没雄心,也不是没耐心,而是这个王朝再也不可能时来运转了。北宋政坛资深观察家曾布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
 
一个没有底线的人
 
曾布走后,蔡京却摩拳擦掌要改革了。
 
作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蔡京其实做任何事都是有可能的。
 
有些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蔡京是无所不为。只有如此,蔡京才能成为北宋政坛常青树。蔡京以改革先驱自居,高举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方田均税法”和“免役法”的伟大旗帜,于不知不觉间将王安石时代的改革理论作了全面的阉割和置换。比如蔡京的“方田均税法”是默许大地主的土地以多报少,从而将赋税转移给底层民众。还有他的“免役法”更是明白规定豪户可以免出免役钱,这样一来底层民众所要承担的各项钱款竟是元丰时期的八倍以上。蔡京的伪改革直接把北宋王朝逼入死胡同,一个著名的词语“逼上梁山”成为那个时代弱势群体普遍的社会流行心理。
 
但是蔡京并没有善罢甘休。社会越不稳定,蔡京越以为是改革不彻底所致。他仿佛看到一个幽灵在四处游荡——那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元佑君子”的鬼魂在作祟啊,蔡京决定进行反攻倒算,对“元佑君子”来个总鞭尸。包括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在内的一百二十多名元佑时代的保守分子被鞭了尸。但很显然,蔡京意犹未尽,他接下来把章淳等人继续鞭尸。这样被蔡京鞭尸的人员前后共达三百九十多人,至此,蔡京的行为艺术才告一段落。
 
不过,徽宗对蔡京的行为艺术是不以为然的。他是个有洁癖的人,喜欢高雅艺术,喜欢寄情山水,不喜欢鞭尸。他对蔡京的变态行为真是不能理解,但他也明白,搞艺术的人总有一些怪癖,蔡京不鞭尸那就说明他不是真正的艺术家,如果真是这样,皇帝艺术家徽宗是决不会重用他的。好在蔡京终于鞭了尸,并且将行为艺术与政治行为完美结合,这样的人,用着才放心。徽宗觉得用蔡京是用对人了。
 
蔡京对徽宗的艺术感受是了如指掌的。徽宗喜爱花石,可天下太大,他虽贵为天子,却不知道到哪里去找,这种痛苦,蔡京几乎可以想见。蔡京也痛苦了,这是一个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家的惺惺相惜。蔡京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为徽宗找来天下最精美的花石。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花石纲之役”打响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指挥所设在苏杭奉应局,战场在淮河和汴河两岸,投入的人员达上百万,前后相接的船队长达千里,战争总费用达数百万两白银,战利品是花石,受益人是徽宗。




第120节:一个没有底线的人(2)

花石运回来了,为了使其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蔡京任命童贯为工程监理,自己为艺术总监,为徽宗开建延福宫。延福宫美轮美奂,宛如仙境,但是徽宗却不满意,认为它缺乏人间烟火气。徽宗愿意永留人间。这样的心思,被蔡京捕捉到之后,蔡京又建造了万岁山工程,这万岁山充分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浪漫主义遐想,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比很多年后的颐和园还要上档次,徽宗非常满意,对蔡京的办事能力更加放心了。
 
但是徽宗不知道,万岁山已然成了这个王朝最后的大工程,一个王朝百多年来的积蓄已经被挥霍一空,帝国命悬一线,再也经不起任何的风吹草动。而此时,在遥远的江南,种树专业户方腊开始蠢蠢欲动,因为他的生存底线被突破了。
 
方腊是种漆树的。如果仔细考察他的林场的话,应该是在今天浙江省建德县附近。那个地方一向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是种漆树的理想之地。
 
但理想之地在遭遇非理想年代时,方腊的命运就会变得坎坷起来。苏杭奉应局的老大朱勔老是过来找碴儿,动不动就让方腊交这个费那个费的,搞得方腊和其他一些种植大户活不下去了,只好横下一条心来造反。 
光脚不怕穿鞋的,方腊的造反事业很快有了起色。几万农民军轰轰烈烈地占领了富阳、杭州等地,杭州太守赵霆吓得弃城逃跑,其他的省级官员也跑的跑,死的死,浙江的局面乱成一团。几个月后,方腊惊奇地发现,他所率领的队伍竟占领了六个州、五十二个县,几乎可以成立一个小朝廷了。
 
方腊起事,北宋官员有惊慌失措的,也有痛心疾首的。御史中丞陈过庭上奏说:“致寇者蔡京,养寇者王黼,窜二人,则寇自平。又朱勔父子,本刑余小人,交结权近,窃取名器,罪恶盈积,宜昭正典刑,以谢天下。”陈过庭话说得慷慨激昂,却为这慷慨激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被贬的不是蔡京、王黼等人,而是他自己。因为他不是艺术家,不懂得艺术家之间的惺惺相惜。徽宗和蔡京此后举全国之力,恶狠狠地镇压了方腊兵团。史载:在长达八个月的军事行动中,官民共死亡人数达到了两百多万,北宋的国力大幅下降。




第121节: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皇帝(1)

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皇帝
 
北宋国力在大幅下降的时候,金的国力在大幅上升。
 
金在辽的东北部,首领是一个叫阿骨打的人。阿骨打从小相信一个道理:人生是打出来的,天下也是打出来的。
 
因为辽国紧挨着金,阿骨打就先试着打它。
 
当然,在徽宗眼里,阿骨打这是在找死。因为辽国太强大了,强大到令大宋闻风丧胆——因为从宋太宗到宋仁宗,这个国家的军队对它征战是屡战屡败。实在是被打怕了。
 
但这一次,徽宗的嘴巴张大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奇迹的诞生:金打败了大辽。辽国的东京、上京、中京纷纷被金占领。金国军团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在辽国的土地上攻城略地。
 
徽宗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更厉害的角儿诞生了并在笑傲江湖。
 
那么接下来,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金国的胃口究竟有多大?在吃掉辽国之后,会不会一举吃掉大宋?
 
徽宗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他只有辗转反侧。当然辗转反侧并不代表这个浪漫的皇帝有多爱国,而是表明他开始为自己的皇位而担忧。
 
有了皇位才有一切,没有皇位什么狗屁艺术都将随风而逝。徽宗非常深刻地明白这个朴素的道理。
 
为了稳固皇位,为了艺术永世长存,必须想出一个阻止金国进入大宋国土的办法。
 
徽宗很快就想出来了。
 
因为他是艺术家。艺术家经常匪夷所思,艺术家经常第三只眼看问题想问题,经常会在死胡同里找出走出去的法子——徽宗想到的就是这样的法子。
 
具体地说:就是与金国结盟,南北夹击,联金灭辽。徽宗对蔡京说,我们要派使者到金国去,要充分展示本朝对金国的诚意,要让大宋和大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同时要劝说金国接受我们共同作战的建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是安全的。
 
蔡京跪倒在地,觉得这个艺术家皇帝真是富有想象力。
 
徽宗的异想天开加上蔡京的推波助澜,使得这场与虎谋皮的跨国军事行动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使臣赵良嗣来到金国,代表大宋朝与金国政府共商灭辽大计。金国原则上同意两国共灭辽国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部分归金国所有。“喜讯”传来,徽宗兴奋不已。一个百年来一直在辽国不平等条约下蒙羞讨生活的国度似乎一夜之间要翻身做主人,这让徽宗在惊喜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发现,多年来,自己可能把自己低估了——敢情我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家,也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啊!徽宗觉得自己真是不容易。




第122节: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家皇帝(2)

南北夹击行动开始了。辽国很快崩溃,天祚帝仓皇西逃蒙古,只留下亲王耶律淳守燕京。不久,耶律淳因病去世,辽国群龙无首,徽宗一下子感觉到千载难逢的时机就在眼前。他命童贯为统帅,率领十五万精兵,杀气腾腾地直扑燕京。与此同时,徽宗和蔡京开始忙乎盛大的庆功典礼。他们预计,胜利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要到来的。
 
但是他们失望了。大宋十五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