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心如死灰。
 
的确,从历史的现场望过去,天子是一脸无奈的天子,臣子是报国恨晚的臣子。历史的死结谁都解不开,他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天子玩的就是现在,爽的就是今天,杨赐和刘陶也只能一声叹息。但是让杨赐和刘陶没有想到的是,爱财心切的天子此时的目光竟越过摇曳的烛光,死死盯着他俩的官帽……
 
几天以后,杨赐被找了个理由予以免职,刘陶被打发到图书馆里去编《春秋》。他们的官帽被收回,待价而沽。当然,没有人真正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只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我们的天子心里才清楚。但是,一般人,他不告诉他。




第58节:历史的死结(2)

帝国实际上还是有过几次自救机会的。
 
因为太平道一开始并不主张暴力革命。太平道的传播者们希望能旧瓶装新酒,从而对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加以改良,最终抵达天下大同的人间乌托邦。
 
比如,孝顺皇帝时,有人向朝廷举荐了一本名叫《太平清领书》的秘笈,说是照此书上的法术治国,国家将会长治久安。但是这本装帧精美的奇书最后无奈地躺在了国家图书馆的密室内,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它的身上布满了灰尘。孝桓皇帝时,也有方士锲而不舍地向皇帝推荐太平奇书,但是膝下无子的孝桓帝关心后代胜过关心这本形迹可疑的经书,他拒绝打开它,并且还一把火烧了它。
 
帝国终于以自己的决绝和冷漠割断了和底层民心、民意沟通的管道,这种致命的割断在灵帝朝时为帝国带来了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骚乱。
 
因为张角开始行动了。张角将他的信徒有效地组织起来,相约在甲子年(184年)给这个顽固而脆弱的帝国一点颜色看看,他把这种颜色定义为黄色——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动人场景似乎就要在历史舞台上呼之欲出了……
 
公元184年的正月,帝国意外地表现了一个国家机器的高效率。情报部门不仅揪出了一个太平道骨干分子马元义,还获悉了他们暴动的具体时间。但是张角也不是吃素的,他带领信徒们提前行动。信徒们怀着对人间乌托邦的狂热向往,纷纷将自己打造成人肉炸弹,冲向敌营,冲向这个帝国统治的心脏地区——洛阳。
 
帝国乱成一团了。
 
在来自城外的阵阵呐喊声中,天子一声叹息后放下了他手中的官帽和账簿——满城尽带黄金甲所带来的后果让他不得不严肃面对这当下的现实。官帽当然还是要继续卖下去的,但不是现在。现在的任务是救火,帝国大厦火光冲天,再不救就成一片废墟了。
 
但形势确实严峻。因为帝国的主要作战部队都在西北抵抗羌人的进攻,不能轻易调回,否则很有可能引狼入室。当然即便他们赶回来恐怕也来不及了,远水救不了近火。京师救火,还得立足于自救。




第59节:历史的死结(3)

中官们都不说话了。
 
中官都很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对自己有利。现如今他们怕说错话会掉脑袋。
 
灵帝的脸铁青铁青的,这是一张纵欲过度和焦虑过度的脸。他也无计可施,对于军事,灵帝确实一窍不通。此刻,他多么希望,帝国的救世主从天而降,来拯救他摇摇欲坠的江山。
 
这个人终于出现了。他不是别人,而是皇甫规将军的侄子、北地太守皇甫嵩。皇甫嵩在帝国的危急时刻提了几点建议,这其中包括把天子卖官的钱拿出来招兵买马,鼓励地方豪强们县自为战,人自为战。这些建议,天子都答应了。没办法,帝国大厦的火势实在太猛,不出点血看来是不会有人出来卖命的。
 
这就是血酬,这就是帝国潜规则。这些道理,灵帝还是懂的。
 
但是让灵帝为难的是皇甫嵩的最后一条建议。皇甫嵩提出,要解除党禁,大赦天下党人,平反冤假错案,以此来争取士气人心,使暴乱自平。灵帝觉得这个工程实在太艰巨,也太艰难了。十二岁时的那个惊魂之夜让他一直心有余悸。那夜之后,多少人头落地,现如今如果推倒重来,会不会内忧外患齐头并进呢——外面暴乱未平,内部党争又起,党人会不会趁着大赦之机给他来个旧账新账一起算?!
 
帝国的暗涌可以在外头,也可以在里头——不可不防啊。
 
但是皇甫嵩在最后还是把天子给说服了。皇甫嵩给他描绘了一幅可怕的情景:如果不大赦天下党人,那党人和张角们合谋,叛乱将蔓延开来,整个局面将不可收拾……
 
灵帝不说话了,于是一切都按皇甫嵩所提的建议去做。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做法,一个帝国看上去要缓过气来了,特别是最后一条,大赦天下党人使这个身受重创的王朝奇迹般地复活了,因为它挽救了一个帝国的人心士气,使得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在这一点上,皇甫嵩的远见功不可没。然而利弊总是相间。皇甫嵩自己也没意识到,他的某条建议竟为帝国防洪堤撕开了一条裂缝——鼓励地方豪强们县自为战,人自为战出发点是好的,但豪强们也从此有了日益坐大的机会和理由。一个即将到来的三国时代正神鬼莫测地蜷伏在不远处静静地打量着这个已显苍老的帝国,就像一头踌躇满志的老虎一样。




第60节: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深究

当然,这已是后话了。
 
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深究
 
局面稍微稳定了一些的时候,灵帝却开始发怒了。
 
灵帝发怒是因为他感到失望。
 
对中官们的失望。
 
种种迹象表明,中常侍徐奉等人有勾结黄巾军内外作乱的嫌疑。而在他们身后,竟有王甫、侯览在操纵与撑腰。
 
这样的发现重重地打击了灵帝。
 
曾经,他把中官看成是他最可依赖的亲人,甚至他经常对人说张常侍(张让)就是他爹,赵常侍(赵忠)就是他妈,现如今,爹妈们心存二心,面目模糊,怎不让他肝肠寸断?他把中官们都叫到一起,狠狠地训了一顿。
 
天子一怒,士大夫们高兴了,他们似乎感觉到帝国的春天马上要来了。他们趁热打铁,要把中官拉下马,一洗一个阶层多年来的冤屈和压抑。侍中向栩和郎中张均上疏天子弹劾诸常侍勾结匪患、祸国殃民。为早日平息暴乱计,应该让常侍们人头落地,以息匪患、以谢天下。灵帝不动声色地将向栩和张均的奏疏扔给常侍们看,诸常侍吓得那叫一个魂飞魄散,纷纷表示要去洛阳狱中面壁思过。
 
但是最终到狱中面壁思过的不是诸常侍,而是向栩和张均。毕竟帝国的早春二月是乍暖还寒的,更何况这两个愤青士大夫误读了变幻莫测的政坛气候——灵帝生诸常侍的气确实不假,但归根结底,那也是亲人之间的磕磕碰碰,是可以化解的小摩擦。如果外人误闯进来鲁莽地劝架,特别是劝架的立场又是如此的爱憎分明,那最终受伤的只能是那些不知深浅的外人。
 
当然灵帝这么做也是出于帝国政局稳定的考虑。他是真怕士大夫们借此事东山再起,最后祸及皇权——诸常侍勾结匪患却长时间受宠,诸常侍要问起罪来,天子是不是也有罪过呢?天子一直打压士大夫阶层,最后搞得民心思乱、士心思散,难道天子就不应该为眼前这场暴乱买单吗?!
 
所以人世间的事情不能深究,灵帝也只能将诸常侍的问题死死捂住。灵帝甚至把处置向栩和张均的权力交给了他视为爹妈的张让和赵忠。但是向栩和张均究竟有什么问题呢?这个连灵帝自己也想不出来。好在张让和赵忠也真是有才,他们给向栩和张均安的罪名是勾结张角、图谋不轨。这是向栩和张均奏疏上给诸常侍下的罪,张让和赵忠就让他俩自己担当了。




第61节:历史佬儿一声叹息(1)

在帝国的监狱里,向栩和张均吐血而亡——他们真是给活活气死了。
 
历史佬儿一声叹息
 
对于人类来说,很多时候,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所以在以暴制暴的时候,胜利的一方往往是拳头比较硬的那一方。
 
东汉帝国在与黄巾军的大PK中,依靠拳头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因为帝国的紧急动员能力还比较强,特别是左车骑将军皇甫嵩的拳头还比较硬——黄巾军就这样败于帝国的铁拳之下。
 
这是致命的一拳,但同时,这也是帝国的最后一击。
 
因为人心散了,帝国再也不能捏紧拳头往前出击了。
 
人心散了最主要的标志是皇甫嵩的心散了。这个帝国的有功之臣在回师途中被收回了将军印,同时还被剥夺了民户六千的食邑。与此同时,赵忠等十二名中常侍被封为列侯,理由是讨平张角有功。
 
皇甫嵩当然明白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他得罪了赵忠。
 
平定黄巾之乱后,皇甫嵩在凯旋途中干了件让赵忠不高兴的事——他看见赵忠在冀州的庄园实在太过奢华,便上疏天子要求没收。
 
皇甫嵩这么干不仅赵忠不满意,灵帝也不满意。
 
灵帝不满意并不是他认可赵忠可以拥有奢华的庄园,而是觉得皇甫嵩不应该在这时候上疏。
 
因为得胜将军的上疏给他造成了压迫感。在他看来,这不是上疏而是兵谏。
 
所以灵帝出手了。所谓“兔死狗烹”,自古以来的君臣之道无非就这四个字。
 
皇甫嵩黯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
 
他回到了在洛阳的家。
 
但是他的老朋友阎忠却为他鸣不平。阎忠劝他“为身家性命计,不可束手待擒”,而“庸主不可侍,不如反了吧……”
 
皇甫嵩一声叹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对于他来说不仅可以决定一个家族的身家性命,也可以决定一个帝国的身家性命。现如今的帝国已是命若琴弦,随时可能弦断曲终。
 
所以皇甫嵩的叹息既是一个落魄将军的叹息,也是历史佬儿发出的一声叹息。




第62节:历史佬儿一声叹息(2)

但是历史最终没有选择皇甫嵩。
 
因为在皇甫嵩的生命基因中,他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洗脑了。传统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家国文化视野上的分歧使他注定了和张角是两路人。
 
他们不可能拥有同一种选择。
 
他只能是一声叹息。仅此而已。
 
皇甫嵩发出叹息的那个夏天,京师洛阳爆发了史上最强的一次蝗灾,随后铺天盖地的冰雹打得京师面目全非。这一回,轮到阎忠叹息了——多好的一次改天换地的机会啊,被一个患得患失的将军错过了。
 
当然帝国天象上的异常并没有戛然而止。公元189年四月,京师又爆发了史上最强的一次日食。在民间,到处有改朝换代的流言在传播。此时的天子已是病入膏肓,一如这个沉重而不堪的帝国。其实,即便是灵帝本人,他也相信这个帝国快要解体了——因为太阳都被狗吃了,人间还能不大乱吗?而帝国,再也经不起乱象了……
 
四月丙辰日,年仅三十四岁的大汉末代皇帝灵帝撒手西去。随后,曹操、袁绍、董卓等一批乱世英雄粉墨登场,唱响了三国时代的开年大戏。没有谁再去理会这个名存实亡的王朝,因为人人都忙着把那些无人认领的江山扛回家,为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在积蓄力量,只有农民知识分子诸葛亮在很多年后向这个可怜的王朝投来同情的一瞥,并为它写下悼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第63节: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1)

隋朝:
 
被超限的政治理想所压垮
 
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
 
当猝死的隋王朝在一片硝烟中成为任人评说的历史之后,历史佬儿也终于在一堆乱麻里理出了头绪——原来,这个王朝命运的路径选择最初取决于隋文帝的一个念头。
 
在这之前的隋文帝杨坚其实已经痛苦很长一段时间了。
 
因为杨勇不争气。
 
杨勇是他的长子。N年前,隋文帝就已按照嫡长制的原则立他为太子。
 
但这个太子却很另类。
 
比如,他疯狂地喜欢马。为了这个疯狂爱好他甚至用锦绣来装饰马鞍,全然不顾他老爹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还比如,他喜欢女人。当然,男人喜欢女人并没有错,但错的是他不喜欢父母为他明媒正娶的那个女人——太子妃元氏,而是喜欢搞搞一夜情。几次一夜情搞下来,他就不小心把工匠的女儿云氏的肚皮给搞大了。杨勇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云氏娶进宫来当小老婆。如此一来,太子妃元氏的地位就更低了。
 
杨勇这么干,不仅隋文帝皱起了眉头,他妈独孤皇后也皱起了眉头。因为独孤皇后喜欢元氏,她不忍见到这个儿媳受委屈。
 
话说人世间的事情经常是匪夷所思的。就在云氏娶进宫来没几天,元氏竟然死了。
 
死于心脏病发作。由于先前没有任何先兆,所以元氏之死就显得很突然。
 
也显得很可疑。
 
独孤皇后怀疑是那个工匠的女儿搞的鬼,而且得到了儿子杨勇的支持。
 
当然这仅仅是怀疑,因为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一点。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从此以后,太子所在的东宫里传出的欢声笑语显得更欢快了。这是一种没有受到一丁点压抑的欢快,这是只有出身于工匠世家的人才能发出的欢快。独孤皇后几乎是忍无可忍了。
 
但她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件事关乎她儿子的欢乐,她如果出手,那就意味着要一举剥夺儿子的欢乐——做母亲的,总是要替孩子着想。所以独孤皇后最后还是把欢快留给儿子,把委屈留给自己。
 
杨勇胡搞,隋文帝也是愤怒的,因为他对男女作风问题一向深恶痛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相爱几十年了,扪心自问他觉得自己还是对得起老婆的。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她一人所生,没有给宫里的其他女人以可乘之机——但杨勇这孩子为什么就这么喜欢拈花惹草呢?隋文帝想不通。
 
更想不通的事情紧接着发生了。
 
杨勇二十岁这一年的冬至。早朝,百官们在皇宫中向隋文帝行礼,表示朝贺。隋文帝愉快地接受了朝贺。




第64节: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2)

当然这事情如果到此为止,那杨勇二十岁这一年的冬至将会过得很完美。但是节外生枝的是,百官们随后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他们在离开皇宫后纷纷赶往东宫向太子行礼!百官们可能以为,太子二十岁了,也该接受一下朝贺了。
 
其实,事情即便走到这一步,杨勇也还有挽救的余地。他可以选择闭门谢客或者离宫出走,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态度。但是杨勇没有这样做,他作出了一个错误的选择:着太子服接受百官的行礼,同时奏响礼乐。
 
礼乐齐鸣,这些震耳欲聋的乐曲声不仅在东宫内飘荡,也在东宫外飘荡;不仅飘荡在太子的耳朵里,也飘荡在隋文帝杨坚的耳朵里。杨坚是真痛苦了。他还没死呢,太子就这么搞,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底线是可以碰的。
 
因为它柔软,一碰就弯,但就是断不了。
 
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
 
因为它坚硬,宁折不屈,一碰就断。
 
杨勇这一回是碰到了他父亲的底线。
 
但他不知道父亲的这一根底线是坚硬的还是柔软的。因为父亲没有明白无误地告诉他。父亲什么都不说。父亲沉默了。
 
生气的沉默。沉默的生气。
 
杨勇决定一探虚实。他派出探子跑到父亲的仁寿宫去设法摸清父亲心头的真实想法。杨勇想知道,他这个太子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这是一次致命的试探。
 
因为探子没有回来。
 
隋文帝抓住了这个倒霉的探子,然后从探子嘴里,他知道了长子的蠢蠢欲动。
 
但是意外的是,隋文帝接下来并没有采取什么雷霆万钧的举动。他依旧沉默。
 
生气的沉默。沉默的生气。
 
因为有一个难题隋文帝始终没有解决:废太子容易,立太子难。在他的其余四个儿子当中,谁会是新太子的人选呢?
 
隋文帝一时拿不定主意。
 
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不拿,这是隋文帝的帝王之道。隋文帝不想在废立之间开启一幕骨肉相残的宫廷惨剧。这是一个为人父者的悲悯情怀。




第65节:疯狂年代里的疯狂石头(1)

作为一个皇帝,在皇权与亲情之间,隋文帝所能做到的差不多也就这么多了。
 
疯狂年代里的疯狂石头
 
但是杨广却拿定主意要做一块疯狂的石头。
 
一块落井下石的石头。
 
杨广做杨勇的弟弟已经好多年了。
 
这毫无疑问是宿命的安排,因为他们的兄弟关系和血缘关系不是人力可以更改的。
 
这一点让杨广分外伤感。
 
杨广其实是杨勇的大弟弟,在他下面还有三个小弟弟。但是嫡长制的选君原则让他和皇位不可能发生任何关系。因为在这个原则下,哪怕是个废物、是个花花公子,但只要是皇长子,那他就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所以杨勇是太子,而他不是。
 
杨广伤感就伤感在这里。因为他自认为太优秀了。他的个人品质和杨勇作比较,那真叫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杨勇喜欢铺张浪费,可他厉行节约。在这方面,隋文帝是深有体会的。有一次他到晋王府(杨广十三岁时就被封为晋王,并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搞突击检查,有一个细节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府的乐器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联想到冬至日杨勇在东宫内接受朝贺时礼乐齐鸣,隋文帝真是感慨多多。
 
还有杨勇喜欢搞搞一夜情,比较爱拈花惹草,但是作为弟弟的杨广在生活作风方面就严谨多了。在这方面,独孤皇后对他的印象很好。因为杨广经常和他的正妃萧氏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向她请安,一副举案齐眉的样子。
 
当然杨广最英雄的品质还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是如此的出众。公元589年,年仅二十岁的杨广成为了这个帝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带领五十万大军开赴南方,以秋风扫落叶般的气势灭掉了陈。由此“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很难说在这场平陈战争中,隋文帝没有考察杨广作为新太子人选的意思。但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说,还是把自己深陷于耐人寻味的沉默当中。的确,和祖宗流传下来的伟大而要人命的“嫡长制”作一个PK,隋文帝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




第66节:疯狂年代里的疯狂石头(2)

杨广平陈时所取得的盖世奇功和许多年来韬光养晦所埋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