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革命年代 作者:高华-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科是国民党内自由派的代表,他的政治理念具有较为鲜明的自由主义色彩。他的举止做派、行事风格也具有美式政客的特征。1928年后,蒋介石占据了国民党的中心,蒋的统治方式具有较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政治的特征,在这种环境下,孙科的思想理念、美式作风与国民党的主流文化显得格格不入。

    由于孙科始终未能成为国民党的重心,他在政治上的高位,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声誉而得到的,孙科虽然有政治上的抱负,但他的周围只是松散的聚集着一批文职官僚,尤其在国民党军队内没有支持力量,这使孙科在和蒋介石的争斗时,缺乏有力的后盾。1927年后国家的统治权掌握在蒋介石手里,他不和蒋合作,就不能发挥他在政治上的作用,为了不与蒋介石破裂又不能不作出一定的妥协。蒋介石深知孙科的弱点,对其采取一打一拉的策略。蒋介石一方面要借用孙科“总理之子”的金招牌,故对孙不时施以小惠加以拉拢;另一方面,又不满孙之“离经叛道”,不断指使手下向孙科施放冷箭。在危局重重时,蒋介石起用孙科,用以推卸责任,一旦渡过难关,又将孙一脚踢开。更多的时候,只给孙科一个位尊而无权的空位,对其实行“冷冻”。1931年初和1948年年末至1949年春,孙科两任行政院长,为时皆极短。最后一次,国民党政权已是夕阳残照,孙科扮演的已是皇陵看守的角色。于是,孙科被迫辞职出走。由于孙科政治性格的软弱,他在和蒋介石的关系上,下野时是一种态度,被蒋介石拉拢时,又是另一种态度。这种政客作风使孙科在社会视听上,一直印象不佳。孙科的动摇性和软弱性在与蒋介石冲突时表现尤为突出。
                                                                      
                                                                       121

———————————————————————————————————————


孙科的宪政理念和革新主张也有其内在的矛盾。

    (1)孙科的民主思想具有明显的不彻底性,由于较多地从形式层面理解民主的意义,导致歪曲民主政治的全面含义,从而形成了与国民党主流思想的沟通之处。
    
    孙科在理念上一向欣赏英美民主制度,但他又不认为中国一定要以西方政治体制的形式为样板。孙科多次宣称,民主主要是法律制度与选举程序的完善,他尤为强调民主之所具有的手段功用。30年代中期,孙科在主持起草《五五宪草》时,反复强调,一部宪法对于现代国家政治稳定的作用。从理论上讲这并不错,然而宪法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其具备完善的法律条文,宪法应以维护人权为前提,即在法律之后还应有一个更高的原则,正如海耶克所说,应具有“超于法律的信条”,表现为一种尊重人权的政治理想,所以宪法的价值并不仅仅在条文完备的形式方面。但是在孙科那儿,这一切均在考虑“中国国情”的托词下,遭到严重的扭曲。孙科声称,中国只能从“中国国情”出发,“自出心裁”制定宪法。①那么什么是中国“国情”呢?孙科说,国民党的“政治背景和革命历史”就是中国“国情”,②结果根据这种中国“国情”制定的宪草,虽具法律形式,却无民主内容,只是给党治披上了法治的外衣,致使《五五宪草》“其极权趋势实超过现代任何总统制之民主国家”。③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指出的,中国现代化所以不够彻底,乃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结果“西方文化的内容也就所剩无几了”。值得注意的是,孙科并非不了解西方文化,只是他一意为维护国民党利益而强调中国“国情”,恰在这点上,孙科与基于同样目的也强调中国“国情”的蒋介石达成了共识。

    从现代化的要求看,对意识形态的频频强调,往往会扼杀民主之需要的思想多元化的发展。在诉诸意识形态的问题上,与蒋介石等相比,孙科确实较为灵活,但最终还是难以摆脱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桎梏。孙科相信唯有三民主义可作为社会的统宰思想,这种唯我独尊的立场自然排斥其他思想,极易演变为政治上排斥异己的行动。

    (2)国民党内的新传统主义主流思想的力量过于强大,构成了妨碍改革的巨大阻力,由于孙科缺乏广泛的党内和社会的支持,在新传统主义的进逼下,只能步步退缩,无法在国民党内形成对决策有影响力的压力集团。

    1928年后,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代表,形成了一种保留了大量传统痕迹,试图在现代与传统中寻求妥协的新传统主义,蒋介石并不主张复古,但强调认同
——————————
    ①  孙科:《我们需要何种宪法》,《孙科文集》,第263—264页。
    ②  孙科:《宪草的精神》,《孙科文集》;第269—274页。
    ③  陈茹玄:《增订本中国宪法史》,第232—233页。

122

———————————————————————————————————————
    

传统,倾向于以传统的方式建立社会政治和文化秩序,在统治方法上具有中国传统政治的浓厚色彩。面对时代的压力和现代化的要求,蒋介石可以赞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管理、技术层次,如30年代起用一批受西方教育的专家主持经济工作),但更强调用确立国民党权威的方法来维持既有秩序的稳定。1928年后,国民党试图在内外压力的环境下建立一个新秩序,以权威的确立为国民党的首要任务。蒋介石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孙中山作为整合社会的精神资源,强烈地排斥共产主义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30年代以后,面对国土的破碎,蒋介石更重视用传统文化来弥补民族主义的缺损,在蒋介石、戴季陶、陈立夫等推动下,文化上的本土主义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互相补充,新传统主义成为国民党决策层的基本理念。1933年,孙科在制定宪草初稿时主观上是希望确立某些民主原则的,但遭到保守派的限制,戴季陶写信给孙科,告诫要考虑中国“国情”,“立法不可作悬想”,①逼迫孙科在宪草中减少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在戴季陶等的压力下,孙科只得步步退让,草案每修改一次,总统的权力就扩大一步。与国民党主流思想拥有广泛的党内基础相比,孙科的基础极为薄弱。五四以后,英美自由主义在中国虽然一直受到相当多的知识分子的拥护,但无法深入民间。随着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自由派知识分子分化十分明显,其中大部分人投入激进的革命运动方面,而少量温和的知识分子又难以形成一种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具有独立思想倾向的自治团体。因此,孙科无法从这些人中得到有力的支持。孙科在国民党内本来就势单力薄,在他身边的一个政治圈子是基于利益追求、政见相似以及仰慕孙科显赫的家世背景等因素结合起来的,一旦缺乏利益保障,其成员流向主流派势在必然。更重要的是国家统治权已掌握在蒋介石手中,孙科既然不可能重起炉灶,那他只有在获知于蒋介石之后,才有可能实现其理想。为了不与蒋破裂,孙科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妥协,这就使他政治态度游移而善变,虽然谈了许多政治理想,但在现实上却更倚重于与蒋介石的关系。加之孙科既有西方色彩,又具有中国特色,两者之中和产生的能量有限。诸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以,孙科及其政治圈子在国民党内注定难以形成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压力集团。

    (3)孙科面临一系列无法摆脱的矛盾,这些矛盾使孙科陷入困境,只得屈从于国民党的主流势力。

    首先孙科无法解决民主政治所要求的扩大政治参与,和国民党鼓吹民族危机加深应加强集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30年代初,孙科开始进行积极的民主宪政
——————————
    ①  戴季陶:《为宪法事至孙院长书》(1934年3月7日),载胡春惠编:《民国宪政运动》,台湾正中书局1978年版,第747页。

                                                                       123

———————————————————————————————————————


的宣传,然而此时民族矛盾日益加剧,国民党内随之兴起一股模仿德意法西斯,以图民族复兴的极权主义运动,一批蒋介石的亲信、学生在“复兴民族”的旗号下,制造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散布“在中国实行民主还不成熟”的论调,①与此相呼应,社会舆论界也存在一股要求实行极权的思潮,部分知识分子赞同国民党为加强权威而采取的措施,认为在内优外患的环境下,强权政治或许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有效途径。3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是走民主或独裁道路的讨论即反映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实行民主政治的怀疑和困惑。这种以“复兴民族”的面目出现的要求实现极权的社会舆论,对孙科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打着民族主义旗号向民主主义的进攻,孙科无力抵御。

    孙科面临的又一个困境是,民主政治实现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现代中国缺少这种环境的矛盾。孙科尽管一直醉心于英美式民主制度,但民主成长所要求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在中国30—40年代根本不存在。托克维尔说:“民主不能在风暴中产生”。40年代后期,国共双方冲突加剧,国统区政治经济日益不堪,形格势禁,在危机中,国民党的权威性格更加明显,孙科等只得噤声。在国民党统治即将陷入总危机的状况下,由于孙科与国民党的深厚历史渊源,其在感情上和国民党已难解难分,他只能选择与国民党政权共沉浮的道路,孙科的革新主张遂丧失全部功能,最终汇入国民党主流思想。

    孙科的失败证明,新传统主义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1928年后,国民党排斥了中共,试图单独领导中国现代化。国民党以新传统主义作为思想和政策导向,在维持现存的社会结构的前提下,虽然也做出了有限度的变革,但又竭力限制变革的范围、规模、速度。国民党不能正确处理权威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同时不能有效解决政治稳定与乡村土地改革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并非一味因循不变,满足农村多数人对土地的要求,即可带来政治稳定。本来政治中心权威之建立是现代化进行的一个必要的条件,但是,对权威的强调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影响到对现代化其他条件的调适。五四以后,民主的要求并非是个别或局部的现象,但国民党以种种借口(诸如人民缺乏实行民主的心理准备等)拒绝迅速开放政治。尽管在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下,国民党曾被迫许诺开放宪政,但是又尽量推延,对民主实是口惠而心不至。蒋介石自任肩负实行孙中山理想的历史使命,自我圣化,又具强烈的军事性格,将一切要求自由的力量均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不惜诉诸武力,一一消灭,选择的是一种类似极权主义的统治方法。实
——————————
    ①  Maria Hsia Chang,The Chinese Blue Shirt Sosiety,pp。121—122; University of Berkerly Press; 1985。

124

———————————————————————————————————————
    

施极权在特定条件下只能是一权宜之计,况且国民党完全缺乏实施极权所必须具备的机动性和高度效率。面对这样的状况,国民党并不思转变和自我改革,结果导致国内政治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客观上促成了反对力量的成长。国民党一直试图借助民族主义的若干符号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抗战初期,全民拥戴国民政府,使国民党的政治权威接近于形成。但权威即使形成,也很脆弱,还需要进一步的革新措施来培植权威的基础。国民党对此不予努力,“一切因循守旧”,于是当民族主义的最初冲动沉寂后,国民党制度上的保守与僵化很快就耗尽了民族主义的感情,造成人民普遍的心理受挫,引发了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实践证明国民党融合传统与现代化的努力未能成功。由于国民党丧失了自我改革的能力,无法作出适应现代生活所需的变通,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终至崩溃。

    孙科在民国史上的际遇表明,在蒋介石占主导地位下的国民党上层集团中,国民党内的自由派不能真正影响国民党的决策。在国民党内,蒋介石为代表的传统主义占压倒优势。一党专政、领袖至上、崇拜武力成为国民党的主导性文化性格。孙科在国民党内本来就势单力薄,活动天地狭小,一直未能形成气候。另外,孙科自由主义的高峰时期是美国对华影响较大的抗战后期,此亦表明国民党内的自由主义的非本土性。一旦美国出于自身需要调整方针,国民党内的自由派马上就陷入困境。

    至于孙科本人原乃一读书人,身上颇具某种书生气质。其在民国政坛上叱咤风云几十年,风云际会,扮演各种角色,也许是一场历史的误会。他的名声很大,事功却不显著。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孙科的主张尽管未能实现,但他向我们展示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在中国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国民党上层人士在追求实现民主政治的目标上所能企及的高度。孙科有其政治抱负,有所追求和期待,但囿于环境、地位的制约,他有时能固守自己的观点,有时又向现实妥协,然而这种矛盾在孙科那里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孙科的思想常常一波三折,前后互异,这恰是他的地位、性格与环境等因素互相作用的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这些表现使孙科具有现代政治人物若干特点:多变、不独断、不固执、意识形态色彩淡化、对事物持弹性态度。这种态度活跃了政治过程,向社会公众展现了中国政治人物向来缺乏的一个侧面,从而反映出过渡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命运的某些基本特征。


                                                                      
                                                                       125

———————————————————————————————————————




孙科的晚年岁月①



    
    1949年春,国民党政权已陷入全面崩溃前的一片混乱,孙科于3月辞去行政院院长后,由广州移居香港,事实上已与国民党政权中断了联系,成为流亡海外的“寓公”。孙科在欧洲、美国一住16年,息影山林,潜心读书。1965年返台湾定居,次年出任“考试院”院长,在其晚年的最后阶段,又开始了颇为忙碌的社会活动,直至1973年去世。



    蛰居海外


    孙科于1949年7月去广州参加国民党非常会议返回香港后,意气消沉,认为“大局已无法挽回”。12月10日,蒋介石由成都飞台北,没有通知孙科赴台。1950年夏,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国民党改造运动,也没有请孙科参加,仅由洪兰友向其通报简况。孙科向洪兰友表示,国民党应当改造,但在改造之前应召集全体中央执行委员开会决议才算合法。不久台湾的报纸就出现了攻击孙科的报道,并风传孙科将来台湾当“副总统”,于是有关方面对孙科来台竭力加以防范。台湾方面既不欢迎孙科来台,也不给他发放申请赴美的护照。在孙科方面,既已对国民党前途不抱希望,无奈中也只能在香港暂时住下。

    中共曾通过有关方面与孙科联络,但孙科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革命的胜利怀有很深的对抗情绪。他对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感到无限痛惜,为此他拒绝了中共方面发出的欢迎前往北京的邀请。

    孙科在港居留将近一年,这一段时间,因大陆失败的刺激和国民党前途的黯淡,孙科对于时局深感“悲观”,“情绪非常不好”,以致“身心交瘁”,对政治及一切均表倦怠。孙科在香港的宅邸每天都有流寓在港的前国民党军政人员叩门拜访,向孙科告贷。孙科每以10元港币打发这些昔日的军政要员,后因人数增多乃改为5元,但是,前来借钱的人仍持续不断,孙科遂决定尽快离开香港。
——————————
    ①  原文载于《纵横》1998年9月,总第105期。

126

———————————————————————————————————————


    孙科本无久居香港打算,他看不出在香港有什么前途。他既无法从国民党方面得到护照,于是一来港,他就向港英政府申请出国护照。但是在1949—1950年,孙科却为一私人之事受到困扰。广东籍某女子声称与孙有染,在台湾和香港两地法院同时控告遭孙科遗弃,要求孙支付一笔数目不菲的款项。此女子得到孙科政敌的支持,其目的是阻止孙科前往台湾。双方通过法律程序进行了诉讼,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港英政府以诉讼未决,不得离港为由,拒绝签发孙科出国护照。直到1950年春,香港法院判决孙科胜诉,他才得以出国。

    1950年秋,孙科偕夫人经印度、希腊赴法国,抵达巴黎后,住老友前驻苏大使傅秉常在巴黎郊外的别墅,开始了他晚年流亡海外的岁月,是年孙科60岁。

    孙科虽流亡海外,但起初生活颇为优越。1950年寓居巴黎后,在养病之余,经常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去过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下榻之所则非高级宾馆不住,异国之绮丽风光、丰富的餐饮,似乎已洗去孙科多年从政的疲惫。

    孙科在巴黎寓居两年后,决定转往美国。1952年7月,孙科夫人先行离开欧洲前往美国,孙科在12月下旬才启程。孙科夫妇住其长女孙穗英家,次年迁居加州洛杉矶西部圣塔莫利卡,在此地居住4年,后迁至洛杉矶南面临海的LagunaBeach。

    孙科在流寓美国期间,台湾的蒋介石对其不闻不问。偶尔有少许大陆时代的故旧前往寓所探访。1961年,陈诚以“副总统”身份访美,也只打了一个电话给孙,并没有专程前往探访。国民党驻美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