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移玉桂以增怀;秋怅冬红,泛金微而寄恨。岂期公子,忽贻好音,发华
缄而思飞,讽丽句而目断。

所恨洛川波隔,贾午墙高,联云不及于秦台,旧梦尚造于楚岫。犹望
天从素恳,神假微机,一拜清光,九殒无恨,兼题短什,用寄幽怀。

封末同样也附上诗一首:

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

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

当初赵象始启心扉,托人传情时,步非烟虽然春心暗动,但拘于自己
的身份名节不敢轻举妄动,强压着膨胀的感情,终于酿成重病。现在赵象再
三表明心意,大病初愈的她似乎也焕发了勇气,无法再压抑自己的感情,于
是索性尽情倾诉心曲。

赵象见信和诗,明白了步非烟的一片芳心,自然是喜不自持,美滋滋
地幻想着自己与步非烟才子佳人相配成双,心心相通,呢爱万干。

几天后的一个黄昏,武家守门人妻子又悄悄来到赵象书房,告诉他说:
“近日来武参军公务繁忙,今夜将在公府值宿,夜里只剩下夫人独守空房,
公子可逾墙与佳人相会。”说罢就匆匆离去,只留下赵象心中激动得怦怦直
跳。

好不容易等到更深人静,赵象悄悄搬了梯子,越墙来到武家院中,见
步非烟默立在花丛中似已等候多时。两人一见如故,欣喜难言,牵着手悄悄
潜入卧室,在幽幽的烛光中,两人无言地紧紧拥抱在一起,一团烈焰同时点
燃了两颗相待已久的心。两个人顿时溶为一体。这一夜的缠绵风韵,对两人
来说,就象一股清泉流进了干涸已久的心田。

天晓临别时,步非烟紧紧拉住赵象的手,秀目含泪说道:“今日相遇,
乃前生姻缘,望公子不要因为妾无玉洁松贞之志而轻薄待妾。妾本非风流放


荡之人,以身相许,实是情之所致,愿公子深记!”赵象温柔地抚慰道:“小
生非轻妄之徒,决不会逢场作戏。

承蒙垂青,决不相负!”天已放亮,赵象不得不急忙跨墙而归。回到自
己书房,心情仍沉浸在昨夜的激荡中,无法平静,乘兴又赋诗一首:

十洞三清虽路阻,有心还得傍瑶台;

瑞香风引思深夜,知是蕊宫仙驭来。

感情的闸门一旦开启,春心如泉就再也遏制不住了。自从有了那一夜
巫山云雨后,凡是武公业留值公府的夜晚,就是赵象与步非烟欢会之时。两
人情深意浓,心息相通,彼此一个眼神或一声轻呼,都能唤起对方微妙默契
的感应。那种好日子毕竟不多有,大多数的日子,他们都只能隔墙相思,有
时托守门人夫妇传递诗书,有时赵象在院中大声吟诵诗书,步非烟坐廊下轻
抚琵琶,种种方式,都被用来传达彼此浓浓的恋情。就这种情形,步非烟用
诗作了描述:

相思只怕不相识,相见还愁却别君;

愿得化为松上鹤,一双飞去入云行。

两颗相倾相爱的心,无论什么困难都无法阻隔,这恰似“满园春色关
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样过了两年,两人却实在想不出可以插翅双飞
的办法,也只能这样漫无结果地苦恋着。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无论他们两人怎样尽力地收买家中下人,隐
蔽行迹,还是有一些风声传到了武公业耳中。武公业找来守门人妻子询句,
守门人妻子开始矢口否认,武公业严加逼打,让她终于说出了事情的真象。
武公业顿时火冒三丈,但他还是压住自己的火气,决心以眼见为实。他不动
声色,第二天佯装留值公府,入夜时悄悄潜回家中,藏在院墙下守候。二更
时分,看见墙上有人影晃动,性急的武公业奋力跃起抓住来人衣衫,只听得
兹啦一声,衣衫被他撕下一大块,人却跌回邻院中。武公业心中有了数,他
手持那片撕下的衣角,冲进自家卧室,向妆扮整齐的步非烟大吼道:“下贱
女人,看你做的好事!”步非烟一见衣衫就知事已败露,望着暴跳如雷的丈
夫,她反而显得十分平静,心想既然事已至此,也就无需抵赖了,淡淡地说:
“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见妻子不但不否认、不惊恐,反而说出这
样的话来,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转身到侧房取来马鞭,朝步非烟没头没脑
地打去。皮鞭下处,步非烟霎时皮开肉绽,她却咬紧牙关,并不讨饶,武公
业愤怒不已,皮鞭一阵紧似一阵,一朵鲜花猛遭狂风暴雨的摧折,转眼就已
凋零。纤弱的步非烟在鞭打之下,很快就气绝身亡。武公业一阵抽打之后,
发觉步非烟已不动弹,于是停下来走近一探,娇妻竟然已魂飞云外。他不由
地吓傻了,又怕又急、又海又恨,一时不知所措。

为遮人耳目,武公业以妻子暴疾而亡之名把步非烟葬在北郊邙山。隔
壁府椽赵麟心觉步非烟的死甚有蹊跷,本想立案追究,后来发觉此事有儿子
赵象牵涉在中间,便不敢再过问,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事后,人们发现,每至薄暮之际,邙山步非烟墓上总有一位文弱的书
生伏地而泣,似乎在与墓中人倾心相诉。

陈妙常空门偷情


陈妙常是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临江青石镇郊女贞庵中的尼姑。陈家本
来就是临江的官宦之家,只因陈妙常自幼体弱多病,命犯孤魔,父母才将她
舍入空门,削发为尼。在女贞庵中诵经礼佛。空门多暇。陈妙常好学不倦,
她不但诗文俊雅,而又兼工音律,十五六岁以后突然容光焕发,秀艳照人,
穿着宽袍大袖的袈裟,就象仙女下凡,令人目眩神迷。

陈妙常的空门偷情与南宋初年的大名士张于湖颇有关系。张于湖,就
是张孝祥,相传他曾在抗金名将张浚的席上赋一首《六州歌头》的词,张浚
为之罢席。全词如下: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
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殊泗上,泫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
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茄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
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
老,常南望翠葆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当时张浚的抗金北伐军在符离溃败,南宋统治集团又重新走向妥协投
降的道路。张于湖的这首词在急促的节拍中传达出奔迸的激情,并通过关塞
苍茫、名王霄猎、壮士抚剑悲慨、中原遗老南望等一幕幕鲜明的场景,反映
出时代的特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张浚当时正招集山东、两淮忠义之
士于建康,上书反对议和,所以当张于湖即席赋出此词时,张浚有感于怀,
为之罢席。

陈妙常的空门偷情就与这个张于湖有关。也可以说是张于湖成就了一
段美妙姻缘。

张于湖是淮西人,进士出身,当年奉派出任临江县令,一路溯江而上,
到达临江县境的青石镇舍舟登陆,夜宿镇外山麓的女贞庵中,准备歇息两天,
然后走马上任。

唐宋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盛行,寺庙庵刹遍及全国各地,大多备有洁
净雅室,以供远道而来的香客住宿祈梦,和尚庙里可住女客,尼姑庵内也可
供男客过夜。久而久之,通衢大道附近的寺庙庵刹,大都肩负着为旅客服务
的任务,和今天风景名胜地区的观光饭店,没有多大区别。

正是初秋季节,入夜月白风清,张于湖步月花间,忽闻琴声铮铮琮琮,
循声走去,转过假山丛树,不觉眼前一亮,月下见一妙龄女尼正在焚香弹琴,
眉目如画,姿态秀逸,酷似瑶池仙子,心中颇有所感,于是朗吟一词:

误入蓬莱仙洞里,松荫禅房睹婵娟,花样年华最堪怜;瑶琴横几上,
妙手拂心弦。

云锁洞房归去晚,月华冷气侵高堂,觉来犹自惜余香;有心归洛浦,
无计到巫山。

这个月下抚琴的尼姑自然便是陈妙常了,薄暮时分曾经与张于湖打过
照面,只知他是名士型的人物。张于湖也不便透露他就是新任县令的身份。
无论如何,陈妙常心想,匆匆一面,岂可便以艳句撩人,当即口占一词,边
弹边唱:

清净堂前不卷帘,景幽然;湖花野草漫连天,莫胡言。

独坐黄昏谁是伴,一炉烟,闲来月下理琴弦,小神仙。


张于湖碰了一个软钉子,自然不便相强,他可是饱读诗书,深明礼义
的。更何况此地又是自己即将上任的地方,怎么能放荡不羁而贻笑大方呢?
于是急急抽身而退,第二天早晨就前往县城,然后是一系列的公务缠身,然
而当稍得暇逸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想起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来。

恰好昔日的同窗好友潘法成游学来到临江县,故人相见,把臂言欢,
剪烛西窗,促膝夜谈。忽然话题一转,谈到青石镇女贞庵中的妙龄女尼姑来。
张于湖大叹“人在官中,身不由己”的苦水,潘法成则听得心旌摇曳,决心
继续老友没有完成的心愿。就这样潘法成在急景凋年之际,住进了女贞庵中。

潘法成认为女儿家削发为尼,妙龄女郎长伴青灯古佛,总会有一段不
同寻常的心路历程,再不然就是遭遇到巨大的打击或痛苦的折磨;否则好端
端的何不穿红戴绿,涂脂抹粉,享受女性黛绿的年华,以及恋爱嫁人,生儿
育女,相夫教子,迎接充实而幸福的人生呢?

于是,潘法成就问陈妙常:“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才
人,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皈依佛门,
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看来潘法成要比张于湖高明了许多,先行若无其事地接近伊人,再行
设身处地与伊人倾谈心曲,然后再以才情逐步敲开伊人的心扉。
一日晨起,潘法成兴致勃勃地踱往东厢去找妙常女尼,说是夜来填词

一阙,烦请斧正。陈妙常接过松花笺,只见上面写道:
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
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
这词一半写佛地,一半形容人物,用辞典雅,字迹秀逸。陈妙常不觉

大为欣赏,从此也就对这潘公子多了一份好感。两人开始经常谈诗论文,奕
棋品茗,彼此也就快速地熟捻了起来。熟就不拘常理了,潘法成也就能够经
常登堂入室,进入陈妙常的禅房。一天,他无意间看到了陈妙常夹在经卷中
的一阙艳词:

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
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潘法成看后,大大地出乎意料之外,闭目冥想,一幅松风夜静、青灯

明灭的深宵画面,展现在眼前: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胴体,翻腾于
无尽的苍茫里,那不就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还以为她的情感防
线,是何等的坚实而难以突破呢?原来却是如此!于是展纸濡毫,也填词一
阂:

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
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这词填下后,就放在陈妙常的案头,陈妙常看后,埋怨潘法成枉读四

书五经,不该逾越礼法而填写淫词!潘法成便单刀直入地讽刺道:“出家人
都‘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了,读书人难道就不许问问‘未知何
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吗?”

陈妙常顿时羞红满面,低头忸怩道:“你怎么偷窥他人词稿!”但既然
秘密被戳穿,陈妙常的防御阵线上,乍然露出一个巨大的缺口,潘法成乘机
蹈隙,于是一举攻占了爱的城堡,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就成了潘法成
爱的俘虏。不只是投怀送抱,而且夜夜缠绵于禅榻,在阵阵梵听寺钟声中,


那修身养性的地方,成了谈情作爱的所在。

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浓,几度春风过后,陈妙常已是珠胎暗结。一
日,潘法成见陈妙常愁容满面,珠泪盈眶,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了过来,
上面写道:

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
儿。

见茶饭不飨常似病,终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
报与粉郎知。

潘法成看罢。不禁大吃一惊,当天便赶往临江县城,准备到药铺配一
帖堕胎药,先解决目前的困境,以免当众丢人出丑。继而一想,即便解决了
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一劳永逸之计,为了釜底抽薪,决定与老友张于湖商
议之后再作计较。

潘法成见了张于湖,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结论是务请老
友设法成全。

张于湖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
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
之道。”

潘法成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陈妙常经过一
夜的思考,终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
状纸,惶惊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历声道;“卷帘抬头!”

衙役们连忙卷起窗帘,潘法成与陈妙常也缓缓地抬起头来。只听堂上
又道:“你曾说:‘清净堂前不卷帘’,如今却为何事告到官里。”

陈妙常一听堂上言出有因,刹那间吓得魂不附体,心想此刻落到旧日
冤家之手,这可如何得了。所幸接下来县官并不为难他们,看过状纸,问明
原委,立即执笔判道:

道可道,名可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清者浊之源,守不住炼药丹
炉;动者静之机,熬不过凡情欲火。大都未撞着知音,多半属前生注定。抛
弃了布袍草履,再穿上翠袖罗裳;收拾起纸帐梅花,准备着罗帏绣幔。无缘
处青蒲黄庭消白日,有情时洞房花烛照乾坤。

真个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张于湖通情达礼,法外施仁,凑成了一
对美满姻缘,有人戏作一诗以记这事:

短发蓬松缘未匀,袈裟脱却着红裙;

于今嫁与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门。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和平剧
的“玉簪记”,京剧的“思凡”而家喻户晓。

魏芷空闺幽怨付词章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徒觉缕衣宽。门外红
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脱装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栏,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


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这一首写出闺阁少妇孤寂心意的《江城子》,风格极近李清照的早期词
风格,说它是李清照写的,不明真相的人断然不会反对。这词的作者实际上
是一个叫魏芷的女词人,她生活的时间比李清照只是略早一点,她本人在历
史上虽然默默无名,但是她的丈夫和丈夫的哥哥在历史上大大有名。这两人
分别是曾布和曾巩,江西南丰人。

曾巩由于欧阳修的延誉奖引而身登仕籍。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
极支持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他自称迂阔,儒家正统气味较重。所以他写的
文章被认为“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实际上他既没有司马迁对历
史人物的批判态度,也很少有韩愈那种针对现实鸣其不平的精神,因此其作
品一般以“古雅”或“平正”见称。他的文名在当时仅次于欧阳修,风格也
和欧阳修相似。

曾布是由于王安石的延誉奖引而身登仕途的。王安石推行新法,遭到
以司马光、苏轼为代表的旧党的激烈反对,于是援引新人,打击旧党。当时
大臣韩琦上了一道奏疏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宋神宗稀里糊涂将原文交给王
安石。王安石一看大怒,便将韩价的原奏交给曾布,令他逐句加以批驳,刻
在石上,还印刷一万张颁行天下。使得韩琦一怒辞官还乡。王安石变法最终
失败,失败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曾布就是
其中的一个。

曾布初由王安石荐引,阿附王安石,胁制廷臣。宋神宗死,哲宗继位,
废新政,起用旧人,他又阿附谆,接着又排挤章谆,自己爬上宰相的位子。
后来他坐视章谆贬死,绝口不出来说一句公道话。曾布靠背叛新党而爬上宰
相的位子,但他却与另一位宰相韩忠彦有着深仇大恨,韩忠彦是韩畸的儿子,
他为了对付韩忠彦也起用一批新党人士,其中包括后来为祸天下的蔡京,蔡
京入京不到两月就把曾布排挤,也算报应。《宋史》把曾布编入《奸臣传》
与二谆二蔡并列。

曾布在政治上无德,在家庭生活上无情。

魏芷和曾布是在宋仁宗嘉佑二年结为夫妇的,同年,曾布为了猎取功
名,抛下新婚娇妻,与哥哥同赴京城赶考,双双考取进士,从此就黄鹤一去
不复返。这年曾布也就二十三岁年纪,魏芷二十岁不到。曾布呆在京城,繁
华世界,一方面他积极钻营,在仕途上一级级往上爬;一方面出入茶楼酒馆,
瓦肆妓院,连一丁点儿消息也没有带给家中,可怜魏芷茶不思,饭不想,举
止懒散,形容憔怀,只得把一腔幽怨付与词章。除了前面所记的那首外,留
下来的还有三首:

其一: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
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词里魏芷面对着家乡的柳树成荫,清溪浅唱,苦盼丈夫归来。其意就
是唐诗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
夫婿觅封侯。”

其二:

东风已绿瀛洲草,画楼帘卷清霜晓;清绝比湖梅,花开未满枝。长天
音信断,又见南归雁;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词里表达出魏芷一颗芳心紧紧地系在汴梁城中的曾布身上,可说是就


连做梦也希望随风万里,来到曾布的身边。

其三: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
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白瞑烟底,菱歌月下归。

词里描写的虽然是少男少女,同划一舟,出入荷花丛里,更荡入鸳鸯
浦中,彻夜消魂,月下方归。实际就是她自己与曾布生活情景的一种幻想。

在寂寞而空虚的生活中,魏芷除了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