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情女卷-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木骨绢面小扇,扇头上用红丝绳系着一对小巧玲珑的水晶蝴蝶,展开扇面,
上面题着一首诗:

烟中芍药朦胧睡,雨底梨花浅淡妆;

小院黄昏人定后,隔墙遥辨兰麝香。

诗意清雅优悠,春意甚浓。再看字迹,是一笔娟秀的小楷,似出自姑
娘之手。木元经体味着诗韵,再次抬头四顾,猛然觉得眼前的景致十分熟悉。
仔细一想,原来是与去年在泰山上所经历的梦景如出一辙,心中不免惊奇。

再沿着小径往前行,远远看见有一妙龄女郎,带着两个年幼的婢女在
溪畔花丛间游玩采花。木元经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去,还不待他靠近,那女郎
似乎有所察觉,唤了两个婢女。一阵莲步轻移,循小路走进山凹前的一所院


落中,只抛下一路轻盈的笑语。木元经不知是进是退,眼巴巴地望着那所院
落,竟然也与当初自己梦中所见一模一样。他不由得有些心神恍惚,既兴奋
又怅然,掏出佩刀在路旁杆上刻下一首七言绝句:

隔江遥望绿杨斜,联袂女郎歌落花;

风定细声听不见,茜红裙入哪人家?

眼看已暮霭四合,此地不能久留,他怏怏地转回了客栈。夜里,他悄
悄向店家打听郊外山凹中住的是什么人家,店家告诉说:“此去三里许有田
将军园林,公子所见,莫非是田将军的爱女田娟娟?”

这山野之中,为何会住着一个单门独院的将军呢?原来这田将军是上
轻车都尉田忠义,他在征讨西北敌寇时,被流矢射伤,凯旋后伤口始终不愈,
于是携带妻女回故里武清养伤。田夫人钱氏是世家之女,精通文墨,雍容淑
静。田将军夫妇膝下只有一女,闺名娟娟,在母亲的悉心教养下,通晓经史,
擅长音律,配上她的天生丽质,在武清县内是绝无仅有的第一佳人。娟娟随
父母隐居在山青水秀的郊外,每天主要的事情是在父亲病榻前侍奉汤药,闲
暇时便带着她的两名婢女游玩在山水间,日子虽然清寂,却也别有趣味。

再说客栈中的木元经,这一夜心潮起伏,难以成眠。天刚破晓,他立
即起身盥洗,又兴致勃勃地循旧路来到郊外溪桥畔,徘徊在树荫花丛中。希
望再次与佳人不期而遇,聊慰他渴慕之心。一直等到中午,除了风摇花动,
不见佳人踪影,他只好返回客栈用午膳。午后,木元经又回到桥边.静坐在
草地树荫下,等待着奇迹出现。片片落花随溪水而去,转眼又是黄昏,奇迹
却不曾发生,无奈之下,本元经又在另一棵树干上刻下一首诗:

异鸟娇花不耐愁,湘帘初卷月沉钩;

人间三月无红叶,却放落花逐水流。

由于学业在身,木元经不能在武清久留,只好怏怏地离开,进入京城。
在太学中,承教名师,埋头苦读,但心不由己地拿出拾到的折扇把玩,视如
珍宝。

三年后,木元经完成了学业,被派往洛阳为官,走马上任,真可谓少
年得志。又是一个春天,洛阳的牡丹花开得争奇斗艳,城外更是繁花似锦。
公务余暇,木元经独自骑了一马,往郊外踏青。

一路清风送爽,不知不觉来到人迹稀少的远郊。行至一溪桥边,木元
经牵马到溪中饮水吃草,然后自己手摇折扇,站在桥头观赏远近阳春美景。
见不远处路旁有一处人家,木元经感觉有些口喝,便牵上马,想去讨口茶喝。

出来开门的是一个慈善的老翁,他热情地邀请本元经进屋歇息奉茶。
木元经随老翁入内,里面院子很大,前面是几间茅舍,通过一道内门,却是
另一番天地展现眼前:其中有楼台亭榭,花木成荫,一条小径穿花而过。木
元经又觉似曾相识,原来是与泰山梦境酷似。他大感意外,心想其中必有天
机,于是故意拿出在武清拾到的折扇扇风。

老翁叫人进了茶水,自己与客人在厅中落座,见到客人手中的折扇,
十分客气地借过来看了片刻,又问客人折扇的来由。木元经把武清拾扇的经
过如实禀明,老翁嘱他稍等,自己则持扇隐入内室。

不大一会儿,老翁喜滋滋地走了出来,对木元经说:“天下真有这般巧
事,我见你这把扇上的字迹似我外甥女的手笔,恰好我妹妹和外甥女住在我
这里,因此借了让她们去看,果然此扇是我外甥女的失物。你们甚是有缘,
舍妹请公子入内一见!”


木元经怀着兴奋又惶惑的的心情,被引入内院的一处花厅,刚一坐下,
一位年约五十的老妇走了出来,雍容华贵、神情慈霭。木元经见过礼,老妇
徐徐开口道:“老身钱氏先夫上轻车都尉田忠义,前岁因战伤归故乡武清休
养,小女娟娟不小心失落此扇,不想到了公子之手,然而当时树干上刻的两
首诗,不知何人所为?”木元经听田夫人念了那两首诗。恭敬地答道;“是
在下昔日所题,不想惊扰了夫人。”接着又关切地问:“不知老夫人何时由武
清来洛阳?”

田夫人神情黯然地说:“先夫已经离世,年前我们母女从武清投奔到此
地哥哥家。”说完后,田夫人折回内室,一会儿,引出一美丽的女郎,云鬓
花颜,款步轻移,宛若天仙一般。木元经看了这女郎儿大吃一惊,她竟然与
泰山梦中所见美女一模一样。心想必定是机缘天成。双方见过礼,木元经把
他泰山神梦的情形细细叙述了一遍,在座的人都惊叹不已。田夫人暗中示意
他可央媒人来说下这门亲事,木元经心领神会,天近黄昏时,告辞回城。

第二天,木元经就请了媒人,一同往郊外去求亲,田夫人自然是爽快
地答应下来。

既有天定情缘,又有双方情意,一对佳人在这年四月就缔结了良缘。

婚后两人住在城中官府里,一有时间就往郊外探视四娟娟的母亲和舅
父,有时也在郊外小住几天,小夫妻的日子十分甜美和洽。一天,木元经问
田娟娟:“平日在闺中作何消遣?”娟娟含笑答道:“相公没听说闺中有十乐
么?即是:晓钟理妆、晴窗临帖、昼长读画、晓霁浇花、巡檐觅句、隐几观
棋、月下抚琴、灯前问字、夜凉摊卷、午倦烹茶,妾就用这些排遣闺中时光。”
木元经追问:“那般不觉寂寞么?”娟娟娇羞喷言:“自然不比今日美满。”
夫妻俩相视而笑。

木元经知道娟娟善作诗,便索要她过去的诗篇拜读。娟娟从盛嫁妆的
箱中翻出满满一筐诗稿递给夫君。木元经仔细翻阅,如临胜境,爱不释手。
略略看过后,他找出自认为最佳的一篇是一首“咏雪”绝句:

霏霏玉屑点窗纱,碎碎琼柯响翠华;

乍可庭前吟柳絮,不知何处认梅花。

这诗读来只觉一股清越雅香的气息扑面而至,无忧无喜,一种超尘脱
俗的淡远。

新婚后的两个月,木元经因公事奉命南下,田娟娟缠绵难舍,作了三
首诗送别:

其一:

两月缱绻意气投,一朝离别话新愁;

暮云春树相思际,惆怅关山独倚楼。

其二:

别绪环生目欲斜,灯前分袂泪交加;

还期异日相逢处,携手同看姊妹花。

其三;

情到痴时语亦痴,泪清和墨写新诗;

归舟若至金陵地,陇上梅花寄一枝。

木元经在南方办完公事,已是层林染红的深秋季节。因离家已久,便
顺路回山阴探视老母。不料木母正患病在床,木元经奉汤药服待左右,不能
离开。木母病渐好转,天又下降寒雪,北方天冻冰封,无法成行。木元经思


妻无奈,只有掏出随身携带的折扇把玩,以解相思之愁。他千方百计地托人
捎信到洛阳,备述思念之情,并约定春风解冻时返回洛阳,并接她南下拜见
婆母。

田娟娟独守空房,朝思夜盼,只等春风降临人间。长夜漫漫,她不由
地暗叹:“修到神仙好夫婿,也愁无奈别离何。”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谁人能够长聚不离?也正是这种苦涩的离别,才衬托出团圆时的甜蜜呢!

日复一日,终于到了春回大地,万象复苏的时节。木元经一路快马加
鞭回到洛阳,接了田娟娟又往山阴拜见老母,以慰老母关切之情。

有了这次难熬的离别,俩人更加珍惜相依相伴的时光。以后木元经公
干外出,只要可能,就争取带着田娟娟同往。大江南北,处处留下他们形影
相随的俪影。

李妙惠好女不嫁二夫

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都只说美满姻缘是郎才女貌,女子
似乎是花瓶,好看就行,有无内才并不重要,有才还恐失德。其实,一个满
腹经纶的才郎,倘若天天陪着一个白痴美女,幸福又有何可言?因而,最美
满的婚姻,应是郎才女貌加女才郎貌。

才能相知相满,和谐欢洽。李妙惠与卢云程的婚姻就是如此美妙的一
例,而最终的美满,还靠了李妙惠的忠贞贤德。

李妙惠是扬州城里名传一时的美貌才女。少女时,便能写一手极雅致
圆熟的诗文,常被当地文人们传抄吟诵。而她不在诗上署名,大多数人只知
其诗,不识其人。李妙惠不慕权贵爱才学,拒绝了许多贵族公子的求亲,十
六岁时嫁给了家境不丰的同乡折桂郎卢云程。

何谓折桂郎?当时的折桂郎就是指举人。因为明代乡试在秋天进行,
考中者由秀才升为举人,同窗或亲友多喜折桂花枝做成桂冠,送与新中的举
人,以示庆祝。由此人们称为举人折桂郎。卢云程年少才俊,不到二十岁就
成了折桂郎,在当地颇有才名。

一对才貌双备的男女结成了伉俪,清贫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两人常
常同坐灯下,诗文酬唱,一比高低。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相竞作诗,先出
题限韵;然后分头思索觅句,看谁出得快、出得好。经常是妙惠赢了,而好
则难以评判,实际上妙惠的诗句在清新自然上要稍胜一酬。可身为折桂郎的
卢云程不肯认输,只评说是各有千秋。李妙惠曾感慨地说:“女子若能赴考,
妾怕也早已成为折桂郎!”卢云程深以为然,连连称是。

卢云程有一同窗好友王义真,与同科折桂,交往颇深。王义真经常到
卢家与云程切磋诗文,彼此熟悉而不拘礼,对对方诗文的品评,不论优劣,
都能直抒胸臆,毫无顾忌。

一次云程与妙惠又为谁的诗好各执一端,争议起来,恰好第二天王义
真来访,卢云程故意拿出一首妻子妙惠的诗给好友评析,当然他打着的是自
己的名义。这是一首名为“晓妆”的五言诗:

啼鸟惊眠罢,房栊曙色开;


凤钗金作镂,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

自怜方未已,欲去复徘徊。

王义真看后,不由得拍手称绝,叹赏不已,夸道:“卢兄描绘闺人晓妆
情景,如此呼之欲出,观察之细,诗意之妙,实在令人佩服得很啊!”

卢云程听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愧颜,但很快又掩饰过去,他此时不
便挑明此诗非己所作,接着又拿出几首自己写的诗,递给好友。王义真—一
看过,评论说:“这些比‘晓妆”诗差得远了!”卢云程闷闷不乐,却又作不
得声。

夏去秋临,几场斜风细雨过后,天气变得凉爽宜人。这天傍晚时分,
雨收云散,西方露出醉红的夕阳,云程与妙惠双双凭栏远眺,欣赏着瑰丽清
新的风景。触景生思,妙惠吟了一首“远山”诗:

秋水一泓碧,残霞几缕红;

水穷霞尽处,隐约两三峰。

用词简炼,诗意不俗,确实很见功夫,云程不由得十分佩服。他又起
想当初好友王义真品诗一事,不免心里有些酸溜溜的,因而吟出一首如此这
般的七言绝句:

远山句好画难成,柳眼才多总是情;

他日衰颜人不识,倚炉空听鹧鸪声。

他的诗竟然直逼妻子而来,讥笑她今日虽然貌美才高。颇为得意,他
日难免人老珠黄,倚炉哀叹。红颜女子本是最忌讳人提起暮年衰老之事,叫
人徒增伤心。卢云程这样数落妻子,实是不该。幸亏妙惠心宽意慈,她知道
丈夫这样说只为了吃自己的醋,并无中伤恶意,也就一笑了之。虽然小夫妻
俩常为吟诗之事嗑嗑碰碰,可都只是表面上的矛盾,云程心中实是十分佩服
妻子,妙惠也很能理解丈夫,所以越争情爱弥笃,成为知心知意的夫妻。

成化十八年春天,礼部会试天下举子,为了功名事业,卢云程只好暂
时告别如胶似漆的家庭生活,与王义真结伴到京城赴考。

两位江南才子参加会试,原本以为中榜是十拿九稳的事,谁知师出不
利,竟双双名落孙山。当初别家来京时,卢云程和王义真都给家人留下了极
大的希望,如今落第归家,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心情悒郁不舒,索性两人
先前往西山灵光寺暂住散心。两人原打算稍住些时间,待心情转好就启程回
乡,谁知这灵光寺位于翠微山竹木深处,景致清幽,静谧脱尘,读起书来最
易进入佳境。于是,两人都有些舍不得离开,恰好寺中主持见他俩字迹工整
遒劲,想请他们抄写经书,报酬便是无偿提供食宿。两人本有留意,既然这
么一来,就干脆住下来,半天为寺中抄经,半天潜心读书,准备下科会试东
山再起。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就是说卢云程和王义真准备在寺中读上三
年书。因为怕丢面子,也为了专心致志,两人竟都拖着没有传信与家人联系。

话说卢云程家中,左等右盼不见他的消息,不知他出了什么事。恰好,
有一个与卢云程同名同姓的南方书生客死京城,消息被带到卢家,家人悲痛
不已。卢家父母深信儿子已遭不测,还为他立了灵位,以寄哀痛。李妙惠虽
然也伤心欲绝,但瞑瞑之中她隐约觉得,夫君并没有死,他还有相见的一天。

这一年江南一带正遇着百年不见的大旱,卢家生活已难以自给,常常
饱一顿、饥一顿。好心的卢家父母,见媳妇年轻守寡,又无子息,跟着自家


挨饿实是可怜,因而劝她找个好人家改嫁过去。李妙惠却坚决反对,只说:
“生为卢家人,死为卢家鬼。”当初她已对云程起誓,此身只属他一人,即
使他真的归天,她也要为他终生守节,何况她心中还藏着一线希望呢!

卢家父母以为媳妇是顾忌名份,苦苦撑着,所以仍然留意为她物色再
嫁对象。江西临川有有个盐商叫谢子启,家境殷实,为人也厚道,此时客居
扬州,妻子不幸病故。当听说卢家想劝媳妇李妙惠改嫁的风声,忙请媒人上
门求婚。卢家父母觉得这门亲事不错,就背着妙惠答应下来。待谢子启家抬
着花轿、敲锣打鼓来迎亲时,李妙惠才知道底细,她本想坚决抵抗,可翁婆
苦苦相劝,无奈之下,只好坐上花轿,来到谢家。

虽然到了谢家,李妙惠却坚决不肯与谢子启拜堂,更不用说入洞房了。
她死死跪在谢母脚下,泪流如雨地肯求给谢老夫人作侍女,不答应便不肯起
身。谢老夫人心软,见她心意已坚,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好在谢家富足,
另娶一妻并不为难。

这样,李妙惠就留在谢老夫人身边充当贴身侍女。因为她聪明灵慧,
善解人意,深得谢老夫人的欢心。不久,谢家迁回江西临川,李妙惠随老夫
人同往。中途泊舟京口,谢老夫人信佛,便带着侍女上岸到附近的金山寺烧
香拜佛。佛堂上,李妙惠见桌上置有笔墨,心机莫名一动,竟挥笔在寺壁上
题下一首诗:

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彭泽晓烟归宿梦,蒲湘夜雨断愁肠;

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

她这首诗除了想抒发自己的心绪与志节外,似乎更重要的是想留下自
己的行踪。隐隐期盼夫君或知情人能见诗寻人,再与云程重续不了情缘。因
而她还在诗后落款为“扬州卢云程妻李妙惠题”。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静心苦读三年的卢云程再次参
加礼部会试,一举成功,荣登甲榜。消息传到扬州,卢家父母分外奇喜,怎
料到儿子还在人世,而且还中了进士。惊喜之后,不免又忧心重重,儿子将
衣锦归乡省亲,可儿媳妇却已由两老作主嫁到他家,如今不知身在何方,怎
么向儿子交待呢?

不久后,卢云程果然意气风发地回到乡里,一进门就惊闻爱妻的变故,
把他震得失神落魂。心里含着伤感,表面上的一套程式又不能不应付,祭祖
拜墓,宴请亲朋故旧,拜会地方官员,忙得不亦乐乎。稍稍停下来,无限的
忧伤又涌上心头,为免睹物思人,也为了减轻父母的自责。他提前结束了假
期,返回京城供职。

二年后,宪宗驾崩,太子朱祜樘继位为孝宗,下令篡修《宪朝实录》,
卢云程受命佐助进士杜子开往江南一带采访宪宗一朝的遗事。南下路途经过
京口,兴致偶起,到金山寺闲游。

这一去不打紧,正好看到当年李妙惠题在寺壁上的诗,正是意外的惊
喜。一首诗既示明了妙惠的去向,又表明了她坚贞守情的心意,既然如此,
他下决心要找到失去的妻子。问寺中僧人打听情况,僧人回忆良久,才说:
“几年前有谢姓老妇到此布施,后随船队往临川而去,诗似乎是她所带侍女
题下的。”

卢云程抄下题诗,先是托人往临川访查,得知:有姓谢的盐商有盐船


多艘,经常往来于沿江各地,他母亲性喜佛教,听说身边有一个善作诗的侍
女。谢家的船队往来无定,卢云程无法寻找,只好求助于当地官员徐恭。徐
恭说:“江上盐船过千艘,怎能—一查找,得想个巧办法。”两人商量来商量
去,终于想出一条妙法。于是选了一位精明干练的衙役,让他化装成小贩模
样,并背熟李妙惠的“题壁诗”,然后驾一叶小舟,每天沿盐船停泊的地方
划过,高声朗吟诗句。以期引起知情人的注意。这样边划边吟,过了好几天,
经过一艘大型盐船时,船舱吱地打开了一扇窗,一位淡汝丽人探头轻问:“此
诗从何而来?”

衙役一见有人搭话,急忙把船划近,说是扬州卢进士所教,丽人大吃
一惊,半信半疑地说:“扬州卢举人数年前已故于京师,哪里来的卢进士,
不是骗我吧?”

衙役见她对情况颇为了解,就把卢云程所托之事详细叙述了一遍,细
支未节皆没有差错。丽人终于确信了卢云程还活着,掩面泣诉道:“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